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佛教規範倫理學 -- 從佛教倫理學到戒律學思想體系之建構
Author 釋昭慧
Date2003
Pages360
Publisher法界出版社
Publisher Url http://www.hongshi.org.tw
Location臺灣 [Taiwan]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Keyword佛教倫理學=Buddhist Ethics; 戒律=Precepts=Vinaya=Sila
Abstract本書從「緣起」的基本原理出發,建構以「護生」為規範要義,以「中道」為實踐綱領的佛教倫理學,是將佛教之道德哲學全面系統化的原創性著作. 作者依於「緣起」之基本原理與四種中層原則,邏輯性地導出佛教規範的法哲學與法理學. 這是戒律學的新方法論,值得密切注意. 全書以嚴謹的辨思,「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並與當代倫理學及宗教倫理學之重要議題,作了極具佛法特見的深度對話. 對有心研究佛教哲學或戒律學的讀者而言,本書具重大的研讀價值!

Table of contents● 上篇 理論篇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方法學之討論
第一節 哲學進路之學術考量
一. 順應西方倫理學之寫作體例
二. 佛教文獻運用之六點考量
第二節 理證的層層鋪演--由倫理學到戒律學
第三節 教證的揀擇--面對密續思想與宗派特見
第四節 相互矛盾的教證舉隅:自殺
第五節 機教不相扣的教證舉隅:不見世間過
第三章 佛教規範倫理學之定義與範疇
第一節 倫理學述要
一. 定義與範疇
二. 內涵與分類
(一)「實然倫理」與「應然倫理」
(二)「規範倫理學」與「後設倫理學」
第二節 宗教. 倫理與宗教倫理學
第四章 緣起--佛教規範倫理學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 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排除論證之一:無因論
第三節 排除論證之二:自生. 他生與共生論
第四節 排除論證之三:本體論
第五章 因果律與護生觀--緣起論的道德原則
第一節 從「實然」法則到「應然」規範
第二節 因果論的兩種迷思
一. 迷思之一:「一即一切」論
(一)「一生一切」與「一即一切」
(二) 案例:「依十人得戒」與「依一神得救」
二. 迷思之二:單線因果的宿命論
第三節 正確的因果觀: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一. 相對的選擇自由
二. 因果律的無限可塑性
第四節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第五節 因材施教的「利己之道」
第六節 無我與利他的深層探索
第七節 護生:緣起論的必然開展
一. 自通之法
二. 緣起法相的相關性
三. 緣起法性的平等性
第六章 中道--佛教規範倫理學的實踐綱領
第一節 「中道」之定義與內涵
附錄:「緣起中道」正義
第二節 「中道」之對治意義
一. 對治「不及」--懦弱與騎牆的通病
二. 對治「太過」--排除異己或思想蹈空的通病
第三節 質疑與回應
一. 如何看待倫理相對主義或真理多元論?
二. 如何「無私」以洞燭中道?
三. 以「如來藏」為基本原理,是否更為直捷了當?
第四節 中道論. 義務論與目的論
第五節 行為主體的品格因素
第六節 緣起論者的人格特質
第七章 從佛教倫理學到戒律學--價值判斷與律法位階
第一節 佛教戒律的法哲學
一. 契應中道的行為規範
二. 中層原則的倫理探討
三. 公正原則下的僧團制度與淨土理想
第二節 僧伽毘尼的法理學
一. 制戒的目的
二. 戒法的淵源與分類
三. 戒法的效力
四. 戒法的適用
五. 戒法的制訂
六. 戒法的實施
七. 戒律的解釋
八. 戒律的監督
第三節 戒律學的立法原理
一. 立法權責
二. 立法程序
三. 制戒原理
四. 隨宜修法之必要性
(一) 摩訶迦葉與律學發展
(二) 嚴重違憲的「八敬法」
(三) 教條主義的四大盲點
第八章 與基督宗教法哲學的對話--從基本原理. 中層原則到法規判例
第一節 三大主題之宗教對話
第二節 基督宗教倫理學之內在理路
第三節 結語

● 下篇 用篇
第九章 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淨土宗的看法
第三節 生死分際的判定--阿陀那識執受根身
第四節 異象釋疑
第五節 綜述其他倫理爭議
一. 爭議之一 --腦死
二. 爭議之二 --器官商品化
三. 爭議之三 --活用胎兒組織
四. 爭議之四 --基因工程的偏鋒
五. 爭議之五 --動物實驗的罪惡
第六節 結論
第十章 「代理孕母」的佛法觀點--貪瞋癡眾生的角力場
第一節 「緣起」--檢視「代理孕母」的起點
第二節 「後有愛」--生育的渴望
第三節 隱性的「男方血統純粹論」
第四節 子宮商品化--女性苦難的加劇
第五節 「精簡多產」--殺生之惡
第六節 貪瞋癡眾生的角力場
第十一章 人類幹細胞研究來源的倫理爭議-- 一個佛法向度的倫理探索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人類幹細胞之種類與來源
一. 幹細胞依其功能可大分為三
(一) 全能性幹細胞
(二) 多能性幹細胞
(三) 特定功能幹細胞
二. 幹細胞的種類有三
(一) ES細胞--胚胎幹細胞
(二) EG細胞--胚胎生殖細胞
(三) 體細胞核轉植
(四) 成人幹細胞
第三節 人類幹細胞的用領域
第四節 胚胎幹細胞以外的其他幹細胞來源
第五節 幹細胞來源的倫理爭議
一. 胚胎是不是「人」?
(一) 神學觀點
(二) 義務論 (deontology) 觀點
(三) 目的論 (teleology) 觀點
(四) 科學界的一般看法
二. 胚胎生命的「始點」與促成一期生命的因緣
三. 胚胎生命的內在價值
四. 「緣起中道」的行動哲學
第六節 結論
第十二章 佛法的生死觀--安樂死論議三則
前言
第一節 安樂死應否合法? 從佛法看「安樂死」問題
一. 兩造各執「人道」理由
二. 反對自殺的教證
三. 反對自殺的理由
四. 慎用「業果報」原理
五. 生命價值宜放優位
六. 結論:因同情而緘默
第二節 「自然死」與「安樂死」
一. 生物醫學倫理四項原則之檢證
二. 自我終結的後遺症
第三節 動物「安樂死」的迷思
第十三章 「廢除死刑」的佛法觀點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贊同廢除死刑的理由
第三節 反對廢除死刑的理由
第四節 兩段佛典故事的啟發
一. 琉璃王屠城
二. 長壽王本生
第五節 從佛法觀點看待死刑
第六節 結語
第十四章 婚姻. 通姦. 性解放
第一節 「通姦除罪化」面面觀
第二節 通姦除罪化與婚姻穩定性:一個非道德性角度的分析
第三節 情欲解放,怎麼解放? --節欲. 縱欲與離欲
第十五章 環境權與動物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
第一節 「人權」:人類文明的一大跨越
第二節 「環境權」與「動物權」:另一大步正待跨越
第三節 「環境權」:由實務需要到法律訴求
第四節 有關「動物權」理論的辯證
第五節 結語:回應「人權」主張
第十六章 佛教護生哲學對狩獵問題之評議
第一節 開放原住民狩獵的深層「文化」爭議
第二節 「生活」面向的狩獵問題
參考資料
Hits997
Created date2004.01.16
Modified date2014.10.09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29799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