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攝論學派研究 -- 南北朝佛教學派研究系列
著者 釋聖凱
出版年月日2006.09
ページ687
出版者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サイト http://www.chinareligion.cn/qcode/index.asp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の種類書籍=Book
言語中文=Chinese
ノート上、下冊
キーワード護法; 攝論學派;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認識論=Epistemology; 種子=bija; 詮釋學=Hermeneutics; 瑜伽行派=唯識學派=Yogacara school; 敦煌寫本=敦煌遺書=敦煌卷子=敦煌文獻=The manuscripts of Dunhuang=Documents from Dunhuang; 唯識思想;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研究方法; 阿賴耶識=阿拉耶識=阿梨耶識=阿摩羅識=Alayavijnana; 空性=Sunyata=Sunnata=Emptiness; 法界=Dharmadhatu; 法身=Dharmakaya; 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 佛學研究=佛教學=Buddhist Studies=Buddhology;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自性=Svabhava; 安慧=Sthiramati;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Tathagatagarbha ; 地論學派; 因果=Cause and Effect=Causality=Causation; 玄奘=Xuanzang=Hiuen Tsiang; 四德; 世親=Vasubandhu;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 方法論=Methodology; 心識=mind and its contents=The mind and cognition; 大乘起信論=起信論=Mahayana-sraddhotpada Sutra; 三乘=three vehicles ; 三性; 二諦=twofold truth ; 一佛乘=一乘=ekayana
抄録本文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我們利用電腦檢索《大正藏》,並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獻與敦煌遺書中的攝論學派資料,發現靈潤、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攝論學派的發展史跡。
我們對真諦的思想定位為“從始人終之密意”,在虛妄與經驗層面,則是純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識緣起”,則是屬于“始教”;在轉依的果位上,其主張“相性融即”、“智如不二”與護法一玄奘系所主張“相性永別 ”、“智如為二”明顯不同,則是具有“終教”的特點。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諦的“識界”並非是《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識,但是真諦的佛學思想最終必定能夠走向《起信論》,這是其思想的內在必然發展趨勢。
在心識論方面,真諦繼承“一種七現”的“一心論”而提出“一意識論 ”,主張阿陀那識即是染污意;唯識今學強調別體別用的“諸識差別”,區分阿陀那識與末那識的不同。真諦從種識不分的立場,主張種子是假而無體,阿黎耶識是實而有體;而種子的相續即是阿黎耶識的相續,而不承認種子生種子。護法一系從諸識差別的立場,主張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建構了種子生種子的異時因果與種生現、現燻種的同時因果。
在影像門唯識方面,唯識古學從“無相唯識”的立場出發,主張分別為因,虛妄為果,虛妄分別通依他性與分別性,強調“識境同一”的,層心理結構。唯識今學從有相唯識”的立場,強調虛妄與分別不同體,分別為能緣的依他起,虛妄為二取的分別性,因此必須有兩層心理建構,所以“虛妄分別”只是指依他性。唯識古學以“虛妄分別顯現”詮釋影像門唯識理論,世親依“識轉變”建立了整個唯識體系。在認識論,唯識古學強調心識生起時,心識無義但顯現為義,或“似現為義”,顯現即是執取;唯識今學強調心識與心識所顯現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執“似義”為義”,于是現起分別性。
在三性三無性思想,真諦是繼承與綜合“塵識理門”與“染淨通門”的三性思想,而唯識今學是繼承“情事理門”的思想,從而有不同的展開。真諦與安慧都以八識為能分別,而護法則強調第六識、第七識為能分別;而且,護法主張見分、相分同屬依他性,真諦、安慧則無此義。真諦以分別性、依他性無所有而所呈現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是一;護法系主張于依他性上遠離分別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際,不可混同。唯識今學強調“假必依實”的“他性空”,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別的。真諦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同時,真諦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三性為安立諦,三無性為非安立諦,三性同時也是三無性。而唯識今學強調“三無性不離三自性”,這是在三性之外說三無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識古學主張二重二諦,窺基則主張四重二諦。
真諦在果報黎耶、種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羅識”,通過淡化如來藏“我”的色彩,融攝如來藏與阿黎耶識兩系,解決瑜伽行派的內在矛盾與困境。從解脫論來說,阿摩羅識即是境智無差別、智如合一、如如智、轉依;從實踐論來說,建立“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或“正觀唯識”)的實踐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識今學主張“五性各別”與“密意一乘”,提出“ 理佛性”與“行佛性”;真諦主張“一性皆成”與“究竟一乘”。
在轉依思想方面,唯識今學重視轉依的認識論意義,其思想的重點在于 “所依轉變”;強調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所以轉舍與轉得的“轉變 ”,正是阿黎耶識的體之“用”的變化,而其體並沒有變化。真諦的“中間路線”在轉依思想上有所體現,他一方面以聞燻習來闡明認識論意義的轉依,即減舍雜染習氣,增長聞燻習,即是所依轉變;另一方面,真諦以解性黎耶、阿摩羅識、四德種子等,來詮釋存在論意義的轉依,即轉阿黎耶識為阿摩羅識,這是自我存在的基體的全然的改變狀態。
攝論師由于受地論學派的影響,以“一心二門”來詮釋心識論;而且以真妄、體用、本末等思想來理解三性,出現兩種形態的三性思想。我們認為,“九識”說是北地攝論師所提出的。攝論師逐漸背離了瑜伽行派的立場,而與“真常唯心”系合流,強調以佛性為中心,以“佛性”詮釋“十勝相” ,完全是以如來藏緣起來解讀《攝論》,這是攝論學派中國化的核心體現。
最後,我們指出真諦的“染淨二分依他”是“立體式”的理解,分別性與真實性的轉換是非連續的;而《起信論》強調平面式的“一心二門”,阿黎耶識與法身之間的轉換是連續的,這是二者的不同。同時,我們發現佛教存在論是一種“過程存在論”,一切存在建構于“過程”與“關系”中,如來藏、阿黎耶識、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種動態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 所說不變、無差別的“基體”,這些絕對觀念是與“空性”緊密相連的。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整理、發現一批攝論師的著作與零星資料;在方法論上,提出“綜合式研究方法”與“解脫詮釋學”,以阿黎耶識緣起、影像門唯識、三性三無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為中心,對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進行比較研究。本文指出,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視經驗內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詮釋模式下,唯識今學的發展則是必然的。同時,本文以語言哲學、存在哲學、現象學對唯識思想進行現代詮釋,對“批判佛教”進行很好的回應。
ISBN780123796X
ヒット数674
作成日2007.01.26
更新日期2007.12.28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141717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