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南傳上座部《攝阿毗達摩義論》的哲學思想研究=Study on Philosophical Though in Abhidhammatthasangaha in Theravada
著者 陳水淵 (撰)=Chen, Shui-yuan (compose)
出版年月日2001
ページ15+298
出版者東海大學哲學系
出版サイト http://www2.thu.edu.tw/~philo/
出版地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東海大學
学部・学科名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官陳榮波=Chen,Jon-po
卒業年89
キーワード上座部=Theraveda; 阿毗達摩=abhidhamma; 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ngaha;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存有論=ontology; 佛教倫理學=Budhist Ethics; 心路歷程=cittavithi; 七情淨=bhavanga
抄録本研究分成五大部份. 第一部份是<導論>,第一章說明本研究的大要. 動機. 方法與題材,第二章作阿毗達摩哲學思想史的研究,並說明《攝義論》的歷史地位. 中間的三部份相應於《攝義論》哲學思想的三環節. 第二部份是存有論,從第三章到第七章; 第三章總論《攝義論》的哲學與研究存有論的存在層級論,餘章研究名法與色法的存有論. 第三部份是所緣的歷程論,從第八章到第十二章; 第八章研究所緣的歷程論在《攝義論》哲學中的地位,餘章研究名法與色法的第三與第四重歷程. 第四部份是倫理的解脫學,從十三章到第十五章; 第十三章研究倫理的解脫學的理論原理,餘章依《清淨道論》的三學七清淨說明實踐的方法與過程. 第五部份是<結論>,第十六章.
《攝義論》的哲學思想由三個環節構成一個嚴密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三環節有著系統建構的理論關係,也有著相依性和統一性.
(一)就系統建構的關係而言. 存有論是最基礎的,依存有論成立實在的歷程論. 認識型態的向度,建立所緣的歷程論; 以心的所緣相為判準,建立七重歷程,各重之內有橫向的歷程. 七重間又有縱向的提昇歷程,心智的提昇認識更究竟的所緣相,更究竟的所緣相培育發展心智向於出世間. 這個縱向的實踐取向就是倫理解脫學的基礎,由七重的所緣建立七清淨的修行原理. (二)就其相依性而言. 存在即是歷程的存在,歷程即是存在的歷程,所以存有論與實在的歷程論有其相依性. 認識型態的向度,成立所緣的歷程論,這是認識與實在的結合. 所緣的歷程論中的實踐取向建立倫理的解脫學,這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倫理解脫學的實踐修行歷程與方法則是對整個系統的實驗檢證. (三)就統一性而言. 由涅槃統一整個哲學思想.涅槃是最究竟的存在,涅槃是歷程的圓滿,涅槃是倫理解脫學的終點. 整個思想的規制統一處就是涅槃.
(一)存有論
存有論分成四步驟,第一:存在層級論,第二:成素論,第三:分類學,第四:聚合論.
第一步驟是存在層級論,將一切存在分成三層. 以真實性區分作為第一原則,分成第一層世俗實在的概念與究竟實在的真實法. 以緣的區分作為第二原則,將究竟實在分成第二層的有緣法和第三層的涅槃.
第二步驟是成素論,研究心法成素的八十九心. 心所法成素的五十二心所,色法成素的二十八色. 成素論內除窮究列舉出所有的成素,也都有改良傳統的外在組織方法與獨創的內在組織原理.
第三步驟是分類學. 對各成素作分類分析,都有改良傳統的一般分析與獨創的為所緣的歷程論作準備之分析.
第四步驟是聚合論. 研究八十九種名聚與二十一種色聚. 名聚與色聚是歷程中的基本單位.
(二)所緣的歷程論與倫理的解脫學
《攝義論》哲學思想的第二環節是所緣的歷程論. 存在就是歷程中的存在,歷程就是存在的歷程. 依存有論建立實在的歷程論,三層存在就有三重的歷程. 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作為心的所緣,心的生起就必然是認識所緣. 因此,實在的歷程論可以作認識型態的轉度,建立所緣的歷程論. 以心的所緣相為判準,建立七重歷程,各重之內有橫向的歷程. 七重間又有縱向的提昇歷程,七重間的所緣相是漸次向於最究竟真實的涅槃寂滅相,能認識的的心智也是漸次向於出世間的名法.心智的提昇就認識更究竟的所緣相,以更究竟的所緣相來培育發展心智向於出世間. 這個縱向歷程的實踐取向就是倫理的解脫學的基礎,七重歷程就建立七清淨的實踐次第.
相對七重歷程的所緣相,有七清淨的修行德目,培養七種清淨的心智,斷除各層次的煩惱. 第一重與第二重的所緣都是概念. 第一重歷程的人事物相是第一清淨之戒清淨的所緣相; 培養欲界善心,在具體的人事因緣上各別地止惡行善. 第二重歷程的修習是第二清淨之心清淨的所緣相; 培養禪定的善心,以定力鎮伏住煩惱. 第三重到第七重都是以真實法作為所緣,屬於慧學. 第三重歷程的自相是第三清淨之見清淨的所緣相,打破歷程中的名聚與色聚的密集,觀察名法與色法的自相; 培養名色差別智,破除有情見. 第四重的緣相是第四清淨之度疑清淨的所緣相,觀察名法與色法的緣; 培養緣遍攝智(即是法住智),確立有業果而沒業者與受者,破除對三世的疑. 第五重的共相是第五清淨之道非道知見清淨的所緣相,觀察名法與色法的三共相(無常. 苦. 無我); 培養思惟智(可以稱為三法印智),破除法我見,捨非道的染而確立正道. 第六重的出離相是第六清淨之行道知見清淨的所緣相,觀察名與色的壞滅苦逼,而出離名色向於涅槃; 培養九種觀智,捨斷常. 樂. 我等顛倒想. 第七重歷程的寂滅相是第七清淨之知見清淨的所緣相,觀察涅槃的寂滅相,即是開悟解脫的出世間心路歷程; 培養出世間的道智與果智,徹底斷除貪瞋痴.
目次內容目次i
附表目次xi
凡例xiv
第一部份:導論                                
第一章:導論p1
第二章:阿毗達摩的哲學思想史要p14
第二部份:存有論p37
第三章:《攝義論》的存有論與存在層級論p37
第四章:《攝義論》名法的存有論與成素的系統列舉p50
第五章:名法的分類學式分析與名聚的分析p88
第六章:色法的存有論p110
第七章:阿毗達摩存有論用於分析經藏的達摩p123
第三部份:所緣的歷程論p126
第八章:總論《攝義論》的歷程哲學p126
第九章:第三重的心路歷程p135
第十章:第四重歷程的名法p149
第十一章:第三與第四歷程的色法p159
第十二章:第四歷程的綜合研究p168
第四部份:倫理的解脫學p194
第十三章:倫理的解脫學p194
第十四章:戒學與定學p200
第十五章:慧學p216
第五部份:結論p229
第十六章:結論p229
參考書目p238
附錄:巴漢對照《攝阿毗達摩義論》譯注p248-297
ヒット数785
作成日2003.05.02
更新日期2023.05.02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353848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