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儒釋道心性道德思想與意義治療
作者 林安梧
出處題名 道德與文明=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卷期n.5
出版日期2002
頁次44 - 49
出版者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倫理學會
出版地天津, 中國 [Tianjin,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出處:中國期刊網-文史哲輯專欄目錄
關鍵詞儒、道、佛; 心性道德; 弗蘭克; 意義治療學; 心理輔導; 心理治療
摘要受弗蘭克意義治療學的啟發,本文嘗試將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運用於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儒、道、佛的意義治療分別體現為:儒家倡導孝悌人倫、仁義為教,提出了人倫教化的落實,並強調主體的自覺性:「我,就在這裡」。道家尊道貴德、慈儉虛靜、自然無為,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我,歸返天地」。佛教強調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我,當下空無」。
目次一、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異同與融通 44
1. 儒家:孝悌人倫、仁義為教、道德創性(仁) 44
2. 道家:尊道貴德、茲儉虛靜、自然無為(慈) 45
3. 佛家: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悲) 46
二、儒、道、佛與「意義治療」 47
1. 儒家提出了人倫教化的落實,並強調主體的自覺性:「我,就在這裡」 47
2. 道家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我,歸返天地」 48
3. 佛教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我,當下空無」 48
結語:邁向本土心理輔導學之可能 49
ISSN10071539 (P)
點閱次數539
建檔日期2005.04.15
更新日期2020.05.1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181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