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論「明相應觸」與當下解脫:兼論印順法師、佛使比丘與一行禪師對「十二緣起法」的關鍵詮釋
作者 游祥洲 (著)
出處題名 現代佛教學會通訊=Newsletter for Modern Buddhism Association
卷期v.17
出版日期2004.12
出版者現代佛教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緣起; 十二因緣; 六識; 清淨道論
摘要「緣起」是整個佛教思想的核心。「緣起」在生命哲學上最直接的表達,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分別開顯了生命之「流轉」與「還滅」的因果內涵。重要的是,「苦」、「集」的因果,與「滅」、「道」的因果,原來是在一條軌道上,不是兩條軌道上。「流轉」是一個方向,而「還滅」就是「流轉」方向的迴轉。這一條因果的軌道不是別的,就是「十二支緣起法」,或是簡稱為「十二因緣」。從整個佛教實踐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要追問的核心問題乃是:「十二支緣起法」當中,「流轉」與「還滅」的關鍵在那裡?唯有找到關鍵,下手才能得力。直接了當地說,這個關鍵就是:「明相應觸」!「觸」是「十二支緣起法」的第六支,也就是「六根」對「六塵」的接觸,由此而生起的「六觸」,或是叫做「六觸身」。這顯然地就是「六識」生起之初的狀態。傳統上佛教學者對於「觸」的解說,大多只注意到在阿含聖典中所敘述的:「可意觸」、「不可意觸」、「俱非觸」三個性質而已,即使是南傳佛教最權威的論典之一,《清淨道論》,在解說「十二支緣起法」時,也忽略了阿含聖典中對於「觸」的另外一個關鍵性論述,那就是,「觸」之一支,有「明相應」與「無明相應」兩個面向,而這也是四諦十二因緣「流轉」與「還滅」的關鍵之所在。

筆者早期研究「十二支緣起法」時,所重視的也只是三世二重的因果結構,對於「觸」的功能並未深入。直到研讀印順法師(1906A.D.--)的著作,才發現「明相應觸」的重要性。其後又發現,當代另外兩位法師,對於「明相應觸」也有一樣深刻的發揮。這兩位法師就是:泰國的佛使比丘(Ven. Buddhadasa, 1906-1993A.D.)與越南的一行禪師(1926A.D.--)。把這三位法師對於「明相應觸」的詮釋放在一起看,令人不禁生起柳暗花明的歡喜!
點閱次數1727
建檔日期2005.05.09
更新日期2021.06.2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231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