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梵思想的佛格義 -- 佛教的詮釋學問題初探
作者 呂凱文 (著)=Lu, Kai-wen (au.)
出處題名 揭諦=Aletheia=NHU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卷期n.7
出版日期2004.07.01
頁次1 - 36
出版者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梵; 婆羅門; 佛教詮釋學; 初期佛教; 格義
摘要印度宗教文化裡,傳統婆羅門教與後起佛教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十分重要卻爭議猶存的學術問題。大體言之,前者重視「梵思想」的地位,主張「梵」與「我」同一,認知「梵我同一」即能解脫;而面對同樣是解脫的議題,佛教卻以「無我」為解脫,並輾轉將婆羅門至上的「梵思想」予佛教化解讀,視為佛教邁向解脫的資糧。前後兩者的根本教理不僅於「我」與「無我」之宗教語言表達上存在著差異與裂峙,且於「梵思想」意義的理解上亦呈現「隨類各解」的局面。
本文主旨在於以「梵思想的佛格義」為思考進路,解析印度傳統婆羅門教的梵思想如何在初期佛教的背景裡被「鏡映」與「再現」,藉此對比地窺探佛教的詮釋學問題。本文將說明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遭逢裡,佛教對梵思想採取「批判的立場」與「改寫的立場」,既批判印度傳統婆羅門意義下的梵思想並非究竟解脫,又肯定修習佛教意義改寫下的梵法門將有助於苦難的解脫。從批判到改寫,於佛教「格義」梵思想的詮釋學實踐程序裡,對內蘊藏著滅苦之目的論的佛教實踐關懷,對外則藉「梵思想」的建構來鏡映佛教身份「不離」亦「不即」傳統思想。前者藉由更新而澄清佛教「不離」傳統梵義,後者藉由超克而展現佛教的殊勝處「不即」傳統梵義。佛教傳統與其經典形構的過程,依此詮釋實踐來融攝婆羅門教行者,並證成與護守佛陀教法於當時印度宗教界的真實性。
目次壹、前言 2
貳、佛教的詮釋學問題 4
(一) 格義與詮釋之接軌
(二) 佛教詮釋學的重視與提出
(三) 本文擬定的佛教詮釋學問題
參、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遭逢 16
(一) 佛教興起的印度宗教傳統之背景
(二) 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遭逢
(三) 《梵書》的三大原理
肆、梵思想的佛格義 23
(一) 降級的創造主
(二) 解構梵天系譜
(三) 從明解梵法到改寫梵法
伍、結論 33
ISSN10284583 (P)
點閱次數701
建檔日期2005.08.12
更新日期2018.01.1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24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