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點石集
作者 釋悟因
出版日期2007.03
出版者香光書鄉
出版者網址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再版
關鍵詞轉世=輪迴=Samsara=Rebirth=Reincarnation; 雕塑=雕刻=Sculpture; 精舍; 僧團=叢林=Monastic Community=Buddhist Community; 菩薩道=菩薩行=The Bodhisattva Path=The Bodhisatta Path;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菩提心=Bodhicitta; 淨土=Pure Land; 修持; 修行; 苦; 居士=Layperson; 佛像=Buddhist Statue;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七; 佛; 尼陀那=因緣=Nidana; 手印=mudra=finger-prints=seals=signet-rings=mystic positions of the hand; 中道=The Middle Way; 大乘
摘要今年夏天,為了紫竹林精舍寶殿佛像的雕塑,每個星期二我往返於嘉義、高雄之間。從褥暑到秋涼,一塊塊沒有生命的泥土,在雕塑家的手中逐漸捏塑成一尊莊嚴的佛像。
佛的眼睛微微地張開三分,頭部前傾,當我抬頭仰望時,感覺佛正悲憫地注視著我及這個充滿波瀾驚濤的世間。
佛的兩手結印於胸前,右手食指與姆指輕輕交接成圓,而左手面對著我,向裡結印亦如右手,此印名為說法印。一條無形筆直的線,由鼻樑到衣袍的摺紋中間,構成一個平衡和諧的畫面,佛端挺挺地坐在須彌座上,慈藹、莊嚴。凝神注視時,彷彿有股強大的力量正從指間釋出,欲轉我超出輪迴。
塑佛的每個動作、每個細節,都不能大意輕忽,每一塊泥土都得安置在恰當的部位,增一分成臃腫流俗,少一分則又枯槁無力。俯視的眼神,微啟的雙唇,動轉的手印,都蘊涵著佛對這世間永不止息的悲願。
泥塑只是塑佛過程中的第一個步驟,接下來依泥胚要翻成FRP,最後再以銅鑄造,才算大功告成,這中間只要有任何偏失,將會前功盡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自己,當我們造作任何行為時,它就不斷成為業力,再回頭影響自己,把我們塑造成某一種類型的人,有固定的習慣、思考方式:::,所以,當下的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在塑造下一刻的「我」。
學佛的過程亦如塑佛像,要在這兒增加一塊泥土,或在那兒減少一塊泥土,全要靠自己細心觀察、判斷。學佛就是要用佛陀清淨的身、語、意業來雕塑自己,藉著各種因緣、法門的掌握與修習,增長菩提心,積聚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
「點石集」是我自七十四年至八十年間的一些談話記錄與演講稿的結集,由幾位同修將錄音帶加以整理,曾陸續發表在「香光莊嚴」雜誌的「春風化雨」版中。上篇「覺有情」是對僧眾生活的隨談、共勉,或對在家居士、大專青年的演講,主要是將大乘菩薩道的精神落實於現實人間的生活:下篇「悟無生」則是對香光尼僧團僧眾打佛七的講話,主要是藉淨土法門的修持與體驗,提昇修行的內力。
但願藉著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在心田上雕塑起一尊佛,用慈悲的心眼,平等地看待世間,用有力的雙手去扭轉苦難的境界,也讓我們一同走上相互提攜、自他覺悟的道路,以不偏不倚的中道從此岸度到彼岸。
ISBN9789578397262
點閱次數541
建檔日期2007.04.1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472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