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The Concept of Bodhi-citta in the Hua-Yan Sutra
作者 邱湘凌 (撰)=Chiu, Hsiang-lin (compose)
頁次252
出版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light.hfu.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郭朝順
畢業年度94
關鍵詞菩提心=bodhi-citta; 一心=one-mind; 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 初發心=the first raise of bodhi-citta; 入法界=enter dharma-dhātu; 文殊菩薩=mañju?rī; 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 普賢行=samanta-bhadra-caryā-pranidhāna; 善財五十三參=53 visits of sudhana-?resthi-dāraka; 十十哲思=the double ten philosophy methods
摘要本論文名為:「《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以《華嚴經》的義理探討為經,以華嚴宗師如三祖法藏、四祖澄觀及長者李通玄等之見解為緯,參酌諸多今人學者之研究,加上筆者個人的思考而成,期盼透過經典本身高貴莊嚴的法義及許多文獻上燦爛的成果,共而呈現出《華嚴經》菩提心思想偉大的意蘊及格局,文分柒章:
第壹章〈緒論〉主要說明《華嚴經》的傳譯與組織,以及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標、架構和方法等,同時也把參考文獻做了一次初步的回顧。第貳章〈菩提心的概念考察〉乃從「菩提」與「菩提心」兩大面向切入,試由文字本身及佛教心識論的歷史流變中,對「菩提心」有一個清楚而正確的先在認識。接下來的第參章〈菩提心的發起與分類〉,在廣引經論的視野下,闡述了發心的意義與因緣,也對菩提心的分類、增上與退失等進行論述。經過第貳章與第參章的整理歸納,已然對「菩提心」的這個主題得到完整的理解,誠然為本論文的開展奠下一個穩固的研究基礎。
第肆、伍、陸三章皆為本論文的核心論點,也是筆者所研究的《華嚴經》菩提心思想之主要意涵所在。以內容組織而言,《華嚴經》係為佛陀因行果德的開演,因行對應了「初發心」,而果德則以「入法界」為其具象化的呈顯。
一切佛事莫不由初發心而起,此「初發心」的理論基礎有二:(1)華嚴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2)不壞緣起而有一心。一心本自清淨,涉入重重,深廣難測,即是清淨心、即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初次發起、剎那剎那的再再發起名為「初發心」。《華嚴經》特別強調初發心,廣大的菩薩行證中,以菩提心作為貫穿的動力軸線,菩提心既是一切菩薩行的依止,也是長遠的菩薩行證之得以貫徹及圓滿的依憑條件。而基於華嚴的圓頓思想,開展了「初發心即成正覺」的理論,此為第肆章的內容。
第伍章沿著「入法界」的角度探究菩提心的圓滿,以〈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的求法為架構,解析了《華嚴經》「初發心而入法界、入法界更初發心」的菩提心思想。善財之證入法界乃得因於文殊菩薩的啟蒙,而以圓滿普賢行為終極目標,文殊教令發心,以智導行;普賢教導善財以行滿願,行以證智,透過文殊和普賢兩位大菩薩智解與行證合一的大教化,顯發了《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是「智解而行證、行證而智解」的,共由文殊的大智與普賢的大行所交澈輝映,這部分因以構築了本論文的第伍章。
又,無論「初發心」或「入法界」,乃至於《華嚴經》一切文義的敷陳,概以「十十哲思」的理路進行闡釋,「十十哲思」乃華嚴不共諸經的一大特色,彰顯在經文義理的重重開敷、菩薩行證的層層轉進以及華嚴法門的十十無量,因此,「十十哲思」亦於焉成為《華嚴經》菩提心思想的一大殊勝處,這部分即是第陸章〈從十十法門的角度探討《華嚴經》菩提心的意涵與實踐〉所主要論陳的重點。
第柒章〈結論〉是對先前「初發心」、「入法界」及「十十哲思」所作出的統整與總攝,指出《華嚴經》菩提心思想的格局相應於十方三世一切法界、以所有眾生為目標對象,開展於十十哲思、無量法門的進路上,重視並強調初發心,特以善財發心起行、起行更發心為一切華嚴行者菩提心行的模範。《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乃是基於無限悲智的雙運,以上求菩提、下化眾心為根本精神,誓願對一切正法生起護持窮澈之心,精勤趣入一切菩薩行,發心不輟、起行不虛,並以圓滿普賢行、證入法界作為其終極之展現。

There are 2 parts in this thesis,one is bodhi-citta,the other is the bodhi-citta in the Buddhāvatajsaka-mahāvaipulya-sūtra(Hua-Yan sutra).For bodhi-citta
,in Chapter2 and 3,For the bodhi-citta in the Buddhāvatajsaka -mahāvaipulya –sūtra,in Chapter4、5 and 6. Besides above,Chapter1 is introduction and 7 is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7 chapters,whi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1,The Introduction,it pinpoints the transla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s in the Buddhāvatajsaka-mahāvaipulya-sūtra,as well as the subjects、goals、 frameworks of this study.
Chapter2 and 3,the writer tries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 of bodhi-citta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itself and the epistemology for “mind” in buddhism
history.
Chapter4、5 and 6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about the concept of Bodhi-citta in the Buddhāvatajsaka-mahāvaipulya-sūtra,Chapter4 is done
from the angle of “The first raise of bodhi-citta”,Chapter5 is “Enter dharma- dhātu” and Chapter6 is “The double ten dharma-paryāya”.
Chapter7,conclusion,The concept of Bodhi-citta in the Buddhāvatajsaka-mahāvaipulya-sūtra is never stop our bodhi-citta.
目次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華嚴經》的傳譯與組織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標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參考文獻之回顧 11

第貳章 「菩提心」的歷史考察 15
第一節 從文字字義認識「菩提心 16
一、 菩提 16
二、 菩提心 19
第二節 從佛教心識論認識「菩提心 」 22
一、 原始及部派時期的心識論概說 23
二、 大乘時期的心識論概說 26
第三節 原始及部派時期菩提心思想之概說 31
第四節 大乘時期菩提心思想之概說 41

第參章 菩提心的發起與分類 53
第一節 發菩提心的意義 55
一、 依菩提道而發心 55
二、 發心欲證菩提 58
第二節 發菩提心的因緣 62
一、 發菩提心的性質 62
二、 發菩提心的因緣 64
三、 小結 71
第三節 菩提心的退失與增上 72
一、 菩提心的退失 72
二、 菩提心的增上 76
第四節 菩提心的類型與層次 80
一、 依性質之分類 81
(一)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界定及差別 81
(二) 願菩提心 84
(三) 行菩提心 86
(四) 小結 88
二、 依修習力產生方式之分類 89
(一) 「世俗諦」與「勝義諦 」 90
(二)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92
三、 依證道階次之分類 95
(一) 《大智度論》有五種發心層次 95
(二) 《大乘起信論》有三種發心層次 96
(三) 《金剛頂菩提心論》有三種發心層次 99

第肆章 由初發心的角度探討《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 104
第一節 對初發心的重視與強調 105
一、 《華嚴經》十住菩薩的初發心意義 106
二、 《華嚴經》初發心思想貫通信、解、行、證四門 108
(一) 信門 109
(二) 解門 111
(三) 行門 114
(四) 證門 116
第二節 《華嚴經》五個階位菩薩的初發心 119
一、 寄於十住法門的初發心 121
二、 寄於十行法門的初發心 123
三、 寄於十迴向法門的初發心 125
四、 寄於十地法門的初發心 127
五、 寄於十一地法門的初發心 129
第三節 「初發心即成正覺」的理論基礎 132
一、 由佛地的發心探討「初發心即成正覺」的奧義 133
二、 由凡夫地的發心探討「初發心即成正覺」的奧義 138
(一) 一真法界與一心 138
(二)因果的不二與交澈 141
(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144

第伍章 由入法界的角度探討《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 151
第一節 《華嚴經》的「入法界」與其意義 152
一、 「法界」的意義 153
(一) 廣義的法界義 153
(二) 華嚴諸師對「法界」的說法 153
二、 《華嚴經》「入法界」的意義 156
三、 入法界與離世間的關係 159
四、 入法界與初發心的關係 161
第二節 〈入法界品〉諸善知識所開顯的菩提心之修行觀 162
一、 海雲比丘開示的菩提心要 164
二、 休捨優婆夷開示的菩提心要 165
三、 彌勒菩薩開示的菩提心要 167
四、 歸納〈入法界品〉所彰顯的菩提心之特色 169
(一) 善財菩提心的實踐層次 170
(二) 內依菩提心、外緣善知識的學習觀 171
(三) 逆行度生的方便教化 176
第三節 文殊智與普賢行所交澈的菩提心思想 179
一、 文殊菩薩的本生、形象及其法門特色 181
(一) 文殊菩薩的名號及其本生事蹟 181
(二) 文殊菩薩的身份形象 182
(三) 文殊菩薩法門的特色 184
二、 普賢菩薩的名號、身份及其法門特色 186
(一) 普賢菩薩的名號 186
(二) 普賢菩薩的身份形象 189
(三) 普賢菩薩法門的特色 193
三、 文殊智與普賢行共成《華嚴經》菩提心思想的特色 196
(一) 文殊菩薩於《華嚴經》所揭示的菩提心法要 196
(二) 普賢菩薩於《華嚴經》所揭示的菩提心法要 201
(三) 文殊智與賢行的融攝 205

第陸章 從十十法門的角度探討《華嚴經》菩提心的意涵與實踐 211
第一節 《華嚴經》十無盡藏思想普入一切佛法之門 214
第二節 以十十法門廣釋菩提心的異名 218
一、 法慧菩薩於〈十住品〉所宣說的十種菩提心之異名 219
二、 普賢菩薩於〈離世間品〉所宣說的十種菩提心之異名 221
三、 如來於〈十定品〉所宣說的十種菩提心之異名 222
第三節 以十十法門廣開菩提心的實踐
──以法藏的「三心」做為理解線索 223
一、 總論 223
二、 直心 224
三、 深心 226
四、 大悲心 227

第柒章 結論 231
第一節 菩提心的深刻意涵 231
第二節《華嚴經》菩提心的格局及其特色 234
一、 《華嚴經》菩提心的格局 234
二、 《華嚴經》菩提心的特色 236
(一) 立起緣起的一心貫通佛地和凡夫地 236
(二) 初發心與入法界的互遍互入 237
(三) 十十哲思的闡釋理路呼應了無限莊嚴的經教 239

【參考書目 241
一、 藏經典籍 241
二、 中文論著 243
三、 博碩士學位論文 245
四、 期刊資料 246
五、 外文論著 247
(一) 英文期刊 247
(二) 日文論著 248
(三) 日文期刊 248
六、 其他 248
點閱次數871
建檔日期2007.07.31
更新日期2023.04.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547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