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的生死觀 -- 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看生死解脫
作者 周鶴庭 (著)=Chou, He-ting (au.)
出版日期2007.07.09
頁次87
出版者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Nanhua University(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出版者網址 http://philos.nhu.edu.tw/front/bin/home.phtml
出版地嘉義, 臺灣 [Chia-i,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尤惠貞
畢業年度95
關鍵詞生死解脫; 佛教; 心靈哲學; 智顗; 生死觀; 天台
摘要世間萬物,生滅變異,芸芸眾生,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人類的大事,生死課題也是現代人所必備學習的一環,而佛教教義本身就蘊涵著許多可提供現代精神醫學、心理學等思維靈感,而其中把焦點集中在天台智者大師心靈思想,希望從智者的心靈觀,來探討智者對生死之詮譯。
高齡化的社會,生命尊嚴與臨終關懷,所衍生的死亡問題,乃涵蓋生理和社會層面的關懷,並擴及至心理和靈性的層面,要得脫即要如實觀當下的一念心,心是法本,心能生萬法,「一念無明法性心」,即具三千世間法,無明即法性。心攝諸法,修心與調心,要修行得解脫,無非要面對當下一念,調整身心變化,善根發相,便能發生般若智慧,分別邪正,照見真理,觀心與轉念,觀照心的無明特性,由此而破除一切煩惱,達到覺悟、解脫的效果。
任何人均無法超越死亡,卻執著於脫離死亡的意念而喚起了苦惱,乃是由於心與身之虛幻,没有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向外馳求,本來不存在的虛幻的東西。生與死之流轉,生死諸法實相,眾生造作種有漏業,才在生死洪流中因果相續、生命相續、輪迴不息。不執著於空有,不帶任何的念頭,不包含任何的追求與執著,非生非死,即生即死,死亡對於凡夫來說則是覺悟的最好時機。
智者的生死解脫之道,能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畏懼生死,才可從生死中解脫開來,明與無明當體一如,去執即生死證還滅,菩提心與解脫之道,念念當體皆能如實明白,而不執著迷染,使心當下則念念分明,無執無礙,體現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境界。
就天台的生死觀,因展現智慧之圓實絕妙,所以境界亦隨之圓滿無礙。智者對生死之詮釋,心是生死解脫之鑰,上天入地,成凡至聖皆繫一念心,心是生死解脫之關鍵,面對生死問題,藉生命修證之層層進展,不斷地轉化提升以至圓融無礙而自在解脫,即于每一念而面對一切法當下體證,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使生命得以更圓滿自在。

目次一‧緒論
(一)研究緣起與動機
(二)研究方法與結構
(三)研究目的與問題
二 ‧現代生死學之議題
(一)生死課題的現代啟示
(二)生命尊嚴與臨終關懷
(三)佛教面對生死的態度
三‧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
(一)無明與法性
(二)修心與調心
(三)觀心與轉念
四‧智顗對生死之觀點
(一)心與身之虛幻
(二)生與死之流轉
(三)生死諸法實相
五‧智顗的生死解脫之道
(一)明與無明當體一如
(二)去執即生死證還滅
(三)菩提心與解脫之道
六‧結論
(一)智顗對生死之詮譯
(二)心是生死解脫之鑰
(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點閱次數1042
建檔日期2008.05.02
更新日期2015.08.1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5915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