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清淨道論》「安那般那念」之古今詮釋 ─ 以南傳上座部佛使尊者與帕奧禪師為例=On Ancient and Modern Explanatory Comments of ānāpānāsāti in Visuddhimagga----Taking Bhikkhu Buddhadāsa of Theravāda and Pa-Auk Sayādaw as Examples
作者 釋大荷 (撰)=張瓊文 (compose)
出版日期2008
頁次255
出版者佛光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www.fgu.edu.tw/
出版地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劉國威
畢業年度96
關鍵詞三學七清淨; 《清淨道論》;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毗婆舍那; 南傳上座部; 名; 色法; 禪修; three sikkhā and seven pārisuddhi; Visuddhimagga; ānāpānāsātī; samādhi; vipassanā; Theravāda; nāma-rūpa dhamma; meditation practice
摘要《清淨道論》(以下簡稱《淨論》)是南傳上座部重要的註釋書,成書於西元五世紀中期,作者覺音係根據巴利三藏及當時流傳古註釋,依斯里蘭卡大寺派的立場編輯整理成修道論的代表作品,它以三學七清淨作為解脫道的修行總綱,來展開完整明確的修行次第。近代,《淨論》受到更多重視,姑且不論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單就實踐面來看,《淨論》雖以阿毗達摩的分析方式撰寫,但其禪觀實踐氛圍卻很濃厚。本文選擇研究《淨論》安般念業處的原因在於,佛教行門裡安般念是最根本、最普及的法門,從古今研究成果來看,研究或實踐安般念者相當多,這無疑表明安般念在佛教行門的重要。目前,以漢傳佛教為主的台灣佛教,研究安般念者不乏其人,但多數仍著重於漢譯經論的討論,相對研究南傳上座部系統的安般念則少。

  近二十年來,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逐漸在台灣發展,其禪修活動也伴隨而來,隨著時間拉長不難發現,南傳上座部佛教在解釋安般念時經常會出現不同的見解與修習方法,為瞭解南傳上座部的傳統修行方式,本文將以《淨論》作為主要軸心來掌握安般念業處的詮釋。此外,為確定《淨論》安般念業處是否符合巴利三藏內容,因此研究上先分析該論安般念的聖典依據,特別是《長部‧大念處經》及《中部‧安那般那念經》作探討;其次,為進一步體現《淨論》安般念的實踐方法,本文選擇泰國佛使尊者與緬甸帕奧禪法來比較,正因二者對《淨論》看法兩端,如佛使尊者在他的著作裡,曾發表許多對《淨論》與覺音的嚴厲批評,而近幾年來在緬甸獲得快速發展的帕奧禪法主要卻是依循《淨論》來實現。那麼,如果以《淨論》安般業處為核心,再分別探討佛使尊者與帕奧禪法所詮釋的安般業處,交叉比較二者的同異點與存在特色,這就形成有意趣的研究問題。

  本文撰寫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文獻與方法,以及概述本文各章的重點綱要。第二章則討論南傳上座部佛教與《淨論》的關係,包括南傳上座部的源流及發展、覺音的貢獻、《淨論》的特色及歷史地位。第三章討論《淨論》的修道要素,以三學來建構該章內容。第四章討論《淨論》安般念業處的實踐內容。第五章則以佛使、帕奧為例,探討其對安般念的詮釋。第六章結論則總說本文的研究和心得。

  Visuddhimagga is an important ATThakathā in Theravāda. It was written by Ven. Buddhaghosa and finished in mid of fifth century A.D.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attha on practices of the doctrine, based on Pāli TipiTaka and the popular commentaries at that time, holding a standpoint of Mahā-vihāra of Sri Lanka. It has the overall outlines of the magga of liberation, incorporating the three studies (of disciplines, meditation, wisdom) and the seven Pārisuddhi (of purities in commandments, heart, views, doubt-discriminations, judgments, conducts ,and nirvana) to unfold the clear and definite integrated order and sequence of practices. In modern time, Visuddhimagga has gained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value but in the point view of practice, though it had been written in the analytical form of Abhidhamma, it is rich in the atmosphere of and surrounded by the attitude of live up to the samatha-meditation vipassanā- meditation . The reas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ānāpānasati-kammaTThāna in Visuddhimagga is that ānāpānāsāti has been being the most basic, initial and popular course i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 doctrines, and viewing from the results of researches across all age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studies on as well as practices of ānāpānāsāti,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ānāpānāsāti in the Buddhist practices. In the present time, though Taiwan Buddhism is mainly handed down from Chinese Buddhism, there is no lack of people studying on ānāpānāsāti in Taiwan; however, the studies have been mainly centering on discussions on Chinese translated sutta and sattha ,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in the studies of ānāpānāsāti in the context of Theravāda.

  In recent two decades, the Theravāda Buddhism from Sri Lanka, Thailand, Myanmar (Burma)…etc. have been expanding in Taiwan, and accompanying the courses on meditation practice. However, when examining it for a sufficient time span, it w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discover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s and methods of practicing of ānāpānāsāti among the sects of Theravād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traditional way of practicing in Theravāda, this article is centering on Visuddhimagga, using it as the axis to grasp the interpretation of ānāpānāsāti-kammaTThāna. In addition, to ensure that ānāpānāsāti in Visuddhimagga is conforming to the content of Pāli Tipitaka, the study will be exploring the scared canon that ānāpānāsāti is in accordance with, especially D.22. MahāsatipaTThānasutta and M.118. Ānāpānāsātisutta. Secondly, to further reflect the methods of practicing of ānāpānāsāti in Visuddhimagga, we select Ven. Buddhadāsa of Thailand and Pa-Auk Sayādaw of Myanmar to make a comparison as they have two extremities on the view of Visuddhimagga; in his writings, Ven. Buddhadāsa had issued harsh criticism on Visuddhimagga as well as Buddhaghosa, while the Pa-Auk meditation course in Myanmar, being gaining rapid development, is realized in accordance with Visuddhimagga. Thus,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文獻與方法 4


第二章  南傳上座部佛教與《清淨道論》
  第一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源流及其發展 7
    第一項 上座部佛教的分裂與傳播 7
      一、世尊入滅後,佛教教團的變化 7
      二、阿育王與斯里蘭卡佛教 10
    第二項 西元五世紀前的斯里蘭卡佛教 12
      一、佛教傳入斯里蘭卡 12
      二、南傳上座部的發展與分裂 13
  第二節  《清淨道論》的作者覺音論師 16
    第一項 覺音的生平及相關研究 17
      一、從斯里蘭卡史傳《大史》來看 17
      二、從近代考古文獻推論 18
      三、就《大史》作者撰寫部份重新觀察 19
    第二項 覺音的貢獻及影響 20
      一、覺音的著作 20
      二、覺音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 21
      三、覺音以後南傳上座部的三藏結集 22
  第三節 《清淨道論》的特色及其近代相關研究 27
    第一項 《淨論》的特色 27
      一、關於《淨論》的譯本 28
      二、《淨論》的主要特色 29
    第二項 近代對《清淨道論》相關研究與實踐 30
      一、《無礙解道》、《解脫道論》與《清淨道論》的關係 31
      二、《淨論》對近代上座部佛教的影響 32


第三章  《清淨道論》的修道要素
  第一節  三學七清淨的修道觀 34
    第一項 三學七清淨的內容 34
      一、《淨論》建立三學七清淨的目的 34
      二、《淨論》對三學七清淨的舖陳 36
    第二項 《淨論》各品綱要 40
  第二節  《淨論》止禪的內容 44
    第一項 修習止禪的前行 44
      一、了解「定」的語義及目的 44
      二、習定的前方便 45
    第二項 四十業處 50
      一、四十業處的相關出處 50
      二、四十業處的內容 51
    第三項 安止定的成就 57
      一、進入安止定的善巧 57
      二、審察安止定成就的條件 59
  第三節  色法與名法的觀察內容 61
    第一項 關於「慧」的解釋 62
    第二項 色法的內容與觀察 63
      一、業生色 66
      二、心生色 68
      三、食生色 69
      四、時節生色 69
    第三項 名法的內容與觀察 70
      一、八十九心 70
      二、心路歷程的內容 71
      三、與八十九心相應的名法 75


第四章  《清淨道論》安般念之實踐
  第一節  安般念的經典依據 79
    第一項 尼柯耶中安般念的記載 79
      一、「安那般那念」釋名 79
      二、南、北傳《阿含經》中的安般念記載 84
      三、「安那般那念」於佛教法門中的殊勝性 87
    第二項 《大念處經》、《安那般那念經》對安般念的說明 90
      一、《大念處經》的內容綱要 90
      二、《安那般那念經》的內容綱要 94
      三、以《長部‧大念處經》的安般修習法為例 96
  第二節  《淨論》安般十六事 101
    第一項 《淨論》對安般念聖典文句的解釋 101
    第二項 安般十六事 102
      一、第一種四法的修習 103
      二、第二種四法的修習 106
      三、第三種四法的修習 108
      四、第四種四法的修習 109
    第三項 安般念的功德 110
      一、獲寂靜殊勝之功德 110
      二、遮斷尋等定之障礙 110
      三、為完成道果之根本 110
      四、知此世命終之壽命 111
  第三節  《淨論》安般念的七步驟 111
    第一項 安般念止禪的建立 112
      一、數 112
      二、隨逐 112
      三、觸 113
      四、安住 113
    第二項 安般念觀禪的建立 114
      五、觀察 116
      六、還滅 122
      七、遍淨 130


第五章  探討佛使尊者與帕奧禪師之安般教學
  第一節  佛使尊者及其安般禪法 133
    第一項 佛使尊者生平簡述及其著作 133
      一、佛使尊者生平簡介 133
      二、佛使尊者著作 135
    第二項 佛使尊者安般念業處的教學次第 138
      一、Ānāpānāsātī(Mindfulness of Breathing)的綱要 138
      二、Ānāpānāsātī中,修習安般念前行等內容 140
      三、Ānāpānāsātī的止禪操作方法 143
      四、Ānāpānāsātī的觀禪實踐步驟 156
  第二節  帕奧禪師及其禪法 161
    第一項 帕奧禪師生平簡述及其著作 161
      一、帕奧禪師生平簡介 161
      二、帕奧禪師的主要著作 162
    第二項 帕奧禪法安般念業處的教學次第 164
      一、安般念的前行 164
      二、安般念成就止禪的修習方法
        -數息、隨逐、接觸及安止定的完成 166
      三、安般念成就觀禪的修習方法
        -觀察、還滅、遍淨的完成 172
      四、帕奧禪法對《中部.安那般那經》的解釋 186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淨論》「安般念業處」與Ānāpānāsātī
        、帕奧禪法之比較 190
    第一項 《淨論》本身存在的傳統性格 190
    第二項 佛使尊者、帕奧禪法與《淨論》之比較
        —以「安般念業處」為例 191
      一、《淨論》安般業處與Ānāpānāsātī一書之比較 192
      二、帕奧禪師主張的禪法特色 204
      三、佛使與帕奧安般禪法的比較 210
  第二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可能性 211
    第一項 以帕奧禪法在台灣弘揚為例 211
    第二項 佛教禪修系統的檢視 213
    第三項 總結 215
點閱次數964
建檔日期2008.12.05
更新日期2023.04.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021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