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初期佛教的倫理--特以倫理主體的問題為中心
作者 平川彰
出處題名 佛教思想--在印度的開展
卷期n.1
出版日期1985.06
頁次41 - 72
出版者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玉城康四郎主編
關鍵詞佛教倫理學=Buddhist Ethics; 無我; 緣起; 主體; 五蘊; 無記; 中道; 識; 業
摘要本文是就道德主體的問題,討論「無我」的佛教倫理.
作者以為佛教並非否定人的主體存在,而是駁斥一種固定
不變的「我」說,主張主體是變化流動的,據此方得以成
立人格的持續與自由意志的原理. 文中分作三節論述初期
佛教的倫理. 第一節指出原始佛教以「無我」為根本立場
,使初期佛教在佛教思想中,對于道德主體問題便產生
頗具特質的思考模式. 此外,原始佛教「無我說」亦引生
其它的問題,其中之一是:佛陀所主張的「無我」,其真
實意義是指「沒我」或是「不是我」呢? 又如何藉緣起
說理解「無我」說? 本節對上述問題提出詳盡的說明.

第二節討論無我思想中主體的存在狀態. 文中主是
以「五蘊無我說」論證自我是流動性的存在,而若能正確
理解自我是一不斷變化,不可捕捉的東西,就不會產生我
執,我執消失從而就能解消痛苦的人生. 第三節則站在無
我的立場,考察人格的持續問題,意志自由的問題及道
德責任存在與歸屬的問題. 結論指出上述的說明僅在世俗
諦立場成立,而在第一義諦上是不能立言的,因在具體
的現實中是無法由分析的方式來捉取此流動的自我.
點閱次數433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6.07.2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5194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