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絕對與圓融(中) -- 中國佛教思想的特質
作者 霍韜晦
出處題名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卷期n.90
出版日期1982.12
頁次16 - 26
出版者鵝湖月刊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摘要佛教思想在印度的發展,結果開出兩種不同形態的絕對觀念:一是從客觀存在的路入,超越地探索絕對,發現絕對空即絕對有的實相;一是從主觀境界的路入,把存在收歸主體,通過主體的活動重新把它彰顯出來。前一形態基本上是「般若」、中觀的哲學之路,後一形態是「華嚴」、「涅槃」、「楞伽」、「解深密」所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哲學之路。若用傳統觀念解釋,則前一形態是「空門」,後一形態是「有門」。不過有關「空」的意義,中國佛教傳統一般都把它作為方法論上的概念來處理,即「蕩相遣執」,表現出一種消解精神,不取相、不著相,而未能了解「空」亦是一存有論上的概念,目的在展露真實存有,所以沿用「空門」恐引起誤解,而且其涵義亦不夠明確。同一道理,「有門」雖然是肯定存在,但如此虛泛的「有」不能說明「有」的真實意義,不能點出此「有」在主體上的根據,很容易與實在論的「有」相混,所以亦不可取。事實上,佛教所說的「有」,除小乘有部系統走實在論的路線外,大乘都是把「有」歸屬主體,以心識或如來藏為存有之根。以上這兩條入路:客觀存在與主觀境界,到最後都進入絕對,不過一個是從客觀真實來籠罩主體,一個是從主體方面統攝客觀世界,其方向恰相反,而相成。


目次三、中國佛教的圓融之路 16
1. 佛教在中國方向的轉變 16
2. 客觀存在的入路 : 三論宗、天台宗 17
ISSN18133738 (P)
點閱次數454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20.02.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6313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