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
作者 游祥洲
出版日期1985.06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www.p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光;印順
畢業年度73
關鍵詞藏經=大藏經=Tripitaka; 龍樹=龍猛=Nagarjuna=kLu-sgrub;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福報=福田=功德=Virtue=Merit;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無常=Anitya=Impermanent=Anityata=anicca; 無我=Anatman; 般若經=Prajnaparamita Sutra; 般若波羅密多=般若=Prajnaparamita=Prajna=Perfection of Wisdom; 涅槃=無為法=asamkrta-dharma; 涅槃=Parinibbana=Nibbana=Nirvana; 研究方法; 南傳大藏經=Tripitaka; 阿含經=Agama Sutra; 佛法=Buddhadharma; 佛; 自相=svalaksana; 自性=Svabhava; 有為法=samkrta-dharma; 共相=samanyalaksana; 尼陀那=因緣=Nidana; 四念住=四念處=Satipatthana; 分別論; 六度=六波羅蜜=The Six Perfections; 五陰=五聚=五蘊=五取蘊=Panca-skandha=Panca khandha; 中觀學派=龍樹學=中觀佛教=Madhyamaka=Madhyamika; 中邊分別論=Madhyantavibha-gabhasya; 中論=Madhyamika-karika; 不空=Amogha-vajra; 小乘; 大智度論=Mahaprajnaparamita-upadesa-sastra=Treatise on the Great Wisdom Perfection; 大乘; 三摩地=三昧=Samadhi; 三乘=three vehicles; 二諦=twofold truth
摘要本論文以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有關「十八空」之詮釋為研究主題。全文約三十萬字。
  第一章:「導論」,先就龍樹學的特色以及梵、漢、藏譯佛經所保存的龍樹論典做一介紹,同時就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提出說明。
  第二章:以下五章係將十八空依其思想內涵分為五類進行探究。第二章:探究初三空(含「內空」、「外空」、「內外空」)與「空空」。初三空重在以雜阿含經的「四念處」觀來詮顯我法二空。筆者特別引進龍樹的「四悉檀」說,將四念處定位於「對治悉檀」。「空空」重在破除「空見」,同時以此顯示佛教的如實觀。
  第三章:探究「大空」與「無始空」,前者討論空間的極限及其本質,後者討論時間的肇始問題。依龍樹之主張,空間與時間為世俗境界中之相對性假名,本身並非絕對
之實在。
  第四章:探究「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與「畢竟空」。所謂「第一義空」,意謂諸法實相空,涅槃亦空。空在此意謂捨離而不取者,故「第一義空」並非否定諸法實相與涅槃。關於「有為空」與「無為空」,龍樹依「有為實相即是無為」一命題闡明此二空相待而一貫的本質,由此說明有為、無為兩俱不可執著,不執著即是空。「畢竟空」意在顯示一切法畢竟清淨。畢竟空中無所得,此無所得乃是不以得為得,非謂欲得而不能得。第五章:論述「散空」、「性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散空」意謂散壞故空,筆者特別引進大品般若經的「蘊空相即義」拓深其義蘊。「性空」與「自相空」互為表裡,此二空強調一切法從因綠生故無自性、無自相,無自性、無自相即是空,故空不從分破而來,亦不從觀破而來,當體即空。「不可得空」意謂不可得故空,空亦不可得。筆者綜合龍樹論典的蘊含,發現不可得空實即方便般若。第六章:論述「一切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筆者認為龍樹論述「一切法空」時,隱含有西洋哲學範疇論的思想,因此逐項加以推衍,並依各種範疇的特性論證其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主要係依三相、三際、二法皆不可得來證成一切法空。第七章:論述「十八空的基本架構及其開合」,並就佛教思想史上有關十八空的不同主張予以綜合評論。第八章:「結論」,筆者特就空之道德形上學的建立與開展提出六項陳述,同時探討龍樹學研究的世界性前瞻。筆者確信, 以龍樹學內含之豐富,今後必能在世界性的研究領域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尤其是龍樹論典中僅存於漢譯藏經中的大智度論,更將光大龍樹學的精神義蘊。
目次一. 導論
(一)龍樹學概說
(二)研究動機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成果
(五)研究資料
二. 內空,外空,內外空與空空之研究
(一)初三空的內涵及其相應於四念處的論證
1. 初三空與四念處的理論淵源
2. 以四念處闡明初三空
(1)依「身念處」觀初三空
(2)依「受念處」觀初三空
(3)依「心念處」觀初三空
(4)依「法念處」觀初三空
(二)初三空,四念處,四行相,三三昧與四悉
檀的理論連結
1. 初三空,四念處與四行相
2. 初三空,四念處與三三昧
3. 初三空,四念處與四悉檀
(1)世界悉檀
(2)各各為人悉檀
(3)對治悉檀
(4)第一義悉檀
(三)關於初三空的特別論證
1. 因待性不可得
2. 差異性不可得
3. 和合性不可得
4. 內外法不可得
(四)大小乘對初三空的不同見解
1. 龍樹對大小乘分流的基本看法
2. 從眾生空到法空
3. 大乘云何「破壞」諸法
(五)空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空空的立義
2. 空空與學空不證
3. 空空與如實觀
4. 以空空對治邪見
三. 大空與無始空之研究
(一)大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大小乘的大空說之歧異
(1)小乘的大空說
(2)大乘的大空說
2. 方,十方,方相,虛空法,處空無為諸
名詞的釐清
3. 智論中關於十方空之論證
(1)依於二諦,有立有破
(2)多重因待,但名無實
4. 十方空的實踐性內涵
(二)虛空亦空的論證
1. 中論觀六種品的論證
(1)以能相責所相,所相無自體
(2)舉所相破能相,能相無自相
(3)能相所相,相待而破
2. 方法學上的重要啟示
(1)破除從「屬性」推想「本體」的謬誤
(2)破除依「共相」論斷「殊相」的謬誤
(三)無始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智論對無始空的論述
2. 無始,無始空與對治悉檀
3. 中論中與無始空相應的論證
四. 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與畢竟空之研究
(一)第一義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第一義空及諸法實相空
(1)從緣起甚深義透達諸法實相空
(2)從第一義悉檀透達諸法實相空
(3)從不壞假名義透達諸法實相空
2. 第一義空即涅槃空
(1)從涅槃中不取相透達涅槃空
(2)從即縛得解中透達涅槃空
(3)從世間即涅槃中透達涅槃空
(二)有為空與無為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內涵
2. 有為空的論證
(1)我法二空故有為空
(2)但名無實故有為空
(3)不與道果故有為空
3. 無為空的論證
(1)實相無相故言無為空
(2)二法相待故言無為空
4. 有為空與無為空的實踐功能及其與邪見
的分際
(三)畢竟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畢道空的內涵
(1)顯示空義的普遍概括性
(2)顯示空義的究極真實性
(3)顯示空義的自我超越性
(4)顯示空義的理想可欲性
2. 畢竟空的論證
(1)破「虛實相待」難
(2)破「因緣不空」難
(3)破「牢固不空」難
(4)破「聖法不空」難
(5)破「無為不空」難
(6)破「法住不空」難
(四)畢竟空的六項相關論題
1. 畢竟空與無常觀
2. 畢竟空與假名
3. 畢竟空與業報相續
4. 畢竟空與無所得
5. 畢竟空與諸法如
6. 畢竟空與如來
五. 散空,性空,自相空與不可得空之研究
(一)散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從五蘊皆空上論證散空--兼論極微色不可

2. 從蘊空相即義上拓深散空的義蘊
3. 散空的實踐性內涵
(二)性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性空的雙重立義
(1)法性自爾義
(2)緣生無自性義
2. 性空的論證
(1)總性空
(2)別性空
3. 性空的相關論題
(1)性空與我法二空
(2)性空與畢竟空的功能差異
(3)性空與畢竟空的共同論題
(4)性空與觀空的分際
4. 性空的實踐性內涵
(1)以性空提昇六波羅蜜
(2)性空與三乘道果的成就
(3)性空的徹底體現
(三)自相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自相空的內涵
(1)「性」,「相」二詞的分際
(2)自相空的立義
2. 自相空的論證
(1)總相空
(2)別相空
3. 自相空的相關論題
(1)自相空與佛法虛實
(2)自相空與三三昧
(3)自相空與觀空不證
(四)不可得空的內涵及其論證
1. 不可得空的雙重立義
(1)不可得故空
(2)空亦不可得
2. 不可得空的功能及其論證
(1)如何依不可得空遠離一切過失
(2)如何依不可得空成就一切功德
3. 不可得空與方便般若
(1)不可得空是有方便空
(2)佛法因不可得空而建立
(3)菩薩因不可得空故不捨眾生
(4)以不可得空圓滿六波羅蜜
(5)不可得空即方便般若
六. 一切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之研究
(一)一切法空的內涵及其以範疇論為中心的論證
1. 一切法的界定及其與範疇概念的近似性
2. 龍樹論述一切法空時所蘊含的範疇類型之
推衍
(1)有相
(2)知相
(3)識相
(4)緣相
(5)增上相
(6)因相
(7)果相
(8)總相
(9)別相
(10)依相
(11)一相
(12)異相
3. 從各種範疇類型的特性透析一切法空
(二)一切法空的八個相關論題
1. 一切法空與假名
2. 一切法空與自相空
3. 一切法空與聖法成就
(1)凡夫法性即是聖法
(2)聖人雖用而不取相
(3)不戲論是智人相
4. 「依實捨假」與「即假捨假」的抉擇
5. 一切法空與無我觀的分際
6. 一切法空與三乘抉擇
7. 一切法空與業報相續
8. 一切法空與無諍三昧
(三)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的內涵及其論

1. 後三空的四種界定及其論證
(1)生滅門
(2)三相門
(3)三際門
(4)二法門
2. 中論對「有」「無」問題的特別論證
3. 後三空的實踐性內涵
七. 十八空合論
(一)十八空的基本架構及其開合
1. 十八空的基本架構
(1)為破除妄執而有「內空」等十二空
(2)為概括空義而有「一切法空」
(3)為顯示空理而有「性空」,「自相空」
,「畢竟空」
(4)為對治空病而有「空空」
(5)為生起方便而有「不可得空」
2. 十八空的開合
(1)開為無量空,合為十八空
(2)開為十八空,合為七空
(3)開為十八空,合為四空
(4)開為十四空,合為一空
3. 十八空的貫通
(二)十八空與般若波羅蜜法門
1. 般若波羅蜜法門
2. 十八空與般若法門之同異
3. 十八空即十八種波羅蜜
(三)智論以外有關十八空的主張
1. 阿含經的空觀
2. 阿毘曇的六空說與十空說
3. 般若經的十八空說
4. 中邊分別論的十六空說
5. 南傳大藏經的二十五空說
八. 結論
(一)空之道德形上學的建立與開展
(二)龍樹學研究的世界性前瞻
點閱次數2270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5.12.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6348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