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壇經的思想特質--無
作者 吳汝鈞
出處題名 國際佛學研究=The Annu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ic Studies
卷期n.1
出版日期1991.12
頁次23 - 48
出版者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 惠能; 六祖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 無念; 無住; 無相; 自性; 三三昧
摘要本文主指出,決定禪之所以為禪的特質的要素,應不
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不是禪定,不是平實的生活情
懷,那麼是甚麼呢? 作者由「佛性」與「無住」兩觀念探源
而下,探尋出:第一. 般若智 (空) 之所本「應是心體」,
就是佛性 (不空),即如來藏,故透過具體實踐方式之展示
而「預認一種主體性」,無非「無的實踐」,南宗禪正是發
揚此「不取不捨」的妙用而依附於佛性上.

第二. 對境隨念隨忘的無念,不取心境相狀的無相,心
不住法的無住,是為「真如自性」 (主體性的活動),真箇
念,相,住,皆「無一物」. 所以,作者慎重宣說:不取不
捨與無一物思想「成就了禪的主體性」,也逼出其特質為不
二或無二. 故《壇經》所展示的南宗禪的無之哲學與實踐的
特質勿寧在此.

最後作者提出「不是不立文字,而是不取不捨文字」之
特別見解,也附帶評介了日本禪學宗師久松真一. 認為用「
無相的自我」,不如用「無的主體性」說禪的精神主體,來
得恰當! 這篇文章,扭轉了某些過份實體化的佛學主體性觀
念,實有更深廣的議題,可引借此文論點以資反省.
點閱次數552
建檔日期1998.04.28
更新日期2023.11.1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9572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