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巴米揚大佛與中印交通路線的變遷
作者 王鉞 ; 桑山正進 (著)=Kuwayama, Shoshin (au.)
出處題名 敦煌學輯刊=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
卷期v.1991 n.1
出版日期1991
頁次83 - 93
出版者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敦煌學輯刊編輯部
出版者網址 http://dhxyjs.lzu.edu.cn/
出版地蘭州, 中國 [Lanzhou,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出自王雷泉編 《中國大陸宗教文章索引》.
關鍵詞巴米揚; 興都庫什山; 交通路線; 《大唐西域記》; 梵衍那; 佛石; 噠國; 缽盧勒; 缽露羅國; 自西
摘要興都庫什山西側群山峻嶺中, 坐落著一塊面積不大的小盆地 -- 巴米揚(Bamiyan), 它以巨大的佛像, 數百座石窟和殘存的壁畫遐邇聞名。自本世 紀20年代以來, 巴米揚石窟藝術引起世人矚目。然而, 它究競興建於何時, 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唯一可信的文獻資料記載, 是 629年冬至翌年春, 玄類在“梵衍那”(巴米揚)逗留半月。《大唐西域記》說他朝翅了兩尊大立佛石像和一尊大涅梁像。這表明是年之前, 大佛已經問世。此外, 再無可資證明的材料。於是, 各種觀點和說法紛紛產生, 其中也不乏奇談怪論。巴米揚的氣勢磅礴, 居高臨下和盛氣 凌人的大佛的出現, 必然有其頗為複雜的政治、宗教、經濟和藝術背景。大佛是這些諸多因素綜合、交織的產物。因此, 人們的思維, 決 不能僅局限於佛教文化自西而東傳播的這種簡單模式中。鑑於這種想法, 作者決定變換研究角度, 置巴米揚藝術於具體歷史環墳中, 通過對其歷史背景的考察, 力圖實現問題的解決。巴米揚大佛和石窟藝術儘管是佛教的產物, 但是, 僅有佛教思想是決產生不了大佛和石窟的。因此, 作者打算考察往來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求法僧和譯經僧的足跡,調查他們途經的路線, 研究他們在什麼階段和為什麼經過巴米揚, 從而使頗為棘手的問題 -- 巴米揚大佛雕築的時期得以確定。
ISSN10016252 (P); 10016252 (E)
研究類別歷史
研究時代南北朝-北朝
研究地點阿富汗(巴米揚); 新彊(拜城克孜爾石窟)
點閱次數363
建檔日期1998.04.28
更新日期2018.01.1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0809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