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讀佛三札=Three Notes to the Studies of Buddhism
作者 何根海
出處題名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卷期n.237
出版日期1995.03
頁次38 - 40
出版者鵝湖月刊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安徽池州師範學者
關鍵詞卍; 宗教象徵=religious symbolism; 日石文化; 瑞相
摘要一、佛教的「」字雜考
人們都知道「」字是希特勒納粹的黨徽,是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徵。佛教中的「」字本義正好與之相反。
「」本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身符和宗教標誌,被視為太陽或火的象徵。後這種符咒逐漸演變為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字,作為吉祥的標誌,為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通用,古代印度、中國、潻斯、希臘等國皆有此字。有的學者據此將該符號作為世界文化史中「日石文化」的標誌,認為古代世界存在一個「日石文化帶」,或「日石文化群」。
「」,梵文作srivatsaksana,意謂「胸部的吉祥標誌」。佛教認為「」是釋迦牟尼胸部的「瑞相」,即「吉祥海雲相」,也就是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象徵。梵天之法以火為清淨吉祥,凡畫佛像必畫「」,狀若太陽或火炎炎之形。佛故的「」均採用金色,以右旋為吉祥。
隨著佛教在東土的傳播,「」也傳入我國。「」字的傳入時間難以確定,我認為至少應在東漢末年(公元二世紀末)。《後漢書》卷七十三《陶謙傳》中記錄了東漢末年笮融事佛的情況,笮融「大起浮屠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彩」,這是我國建寺、造像正式見諸史書的最早記載。既然有「黃金塗像」的佛像,恐怕少不了「腳部的吉祥標誌」。不過,「」初傳中土時也僅是一種象徵吉祥符咒,「本非字」(慧苑《華嚴音義》),該符咒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行,北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十二,才將「」譯為「萬」字,為功德圓滿之義,謂「吉祥萬德之所集」,菩提流支的「」字譯意較貼佛教本意。
「」字還有一種法即「卍」(左旋),「」與「卍」有聯繫亦有一些區別,「卍」字的具體含義不同的民族又有所不同。如西藏本教裡也有這樣一個神祕的符號:卍(左旋),它是一種符咒和宗教標誌,因本教崇拜天、地、水、火、雪山等自然物,「」亦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本教中這一符號(左旋)被稱作「雍仲」,其來歷同「歐摩隆仁」這一本教聖地有關,這種符號是作為「永生」、「永恒」、「長存」的標誌,是人間理想、希望的表現,反映了人們在原始思維狀態下對宇宙大地的敬畏和認識。從西藏早期的歷史來看,「卍」並不是佛教引進後的產物,因為這個符號在佛教進藏以前已在本教中作為神聖的標誌,為藏民所崇拜。後該符號(左旋)與佛教的「」(右旋)一起傳入中原,因二者所表達的意義有相似之處,故一些學者常常容易混淆,以至有人認為它們(「」和「卍」)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方有之,「在公元十世紀前幾乎沒有使用『雍仲』(「卍」)這個詞來形容本教」(卡爾梅《本教歷史及教義概述》)。也因此符號的形似而導致一些學者誤認為本教屬藏傳佛教的一個支屬。


目次一、佛教的「卍」字雜考 38
二、木魚雜考 39
三、剃度與爇頂 39
ISSN18133738 (P)
點閱次數140
建檔日期1998.04.28
更新日期2020.02.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2214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