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戒律與禪法
作者 釋惠敏 (著)=Shih, Hui-min (au.)
出版日期1999.02
頁次368
出版者法鼓文化出版社=Dharma Drum Culture
出版者網址 http://www.ddc.com.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叢書名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系列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禪定=Concentration=Dhyana; 羯磨=kamma=karman; 數息觀=觀呼吸=隨息觀=安那般那=Anapana-sati=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僧團=叢林=Monastic Community=Buddhist Community; 鳩摩羅什=Kumarajiva;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師地論=修行道地經=瑜伽行地集=Yogacarabhumi; 傳戒; 菩薩戒=the Precepts of a Bodhisattva;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菩提心=Bodhicitta; 淨土=Pure Land; 研究方法; 受戒; 其他; 三摩地=三昧=Samadhi; 比丘戒; 有部律;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尼陀那=因緣=Nidana; 四分律; 尸羅=戒=command=Precept=sila=morality=rule=discipline=prohibition; 比丘尼戒; 比丘尼=Buddhist Nun=Bhiksuni=Bhikkhuni; 比丘=Buddhist Monk=Bhiksu=Bhikkhu
目次

通序 釋聖嚴
自序 釋惠敏

「瑜伽師」的修行基礎,應該是建立在與倫理學相關的「戒律」,以及與深層心理學相關的「禪定」等學習項目上。因此,筆者近年來特別著重於《瑜伽師地論》的研究,並且以「戒律」與「禪法」為基本論題,陸續依照下列的理論架構,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外各學術期刊,探討「合乎倫理的外在行為習慣」(戒律)與「調整內心情緒反應與思考模式」(禪法)之互動關係。壹. 緒論
一. 導言
第一類:緒論
第二類:戒律與倫理學
第三類:禪法,教育與淨土
二.《瑜伽師地論》研究成果之回顧與展望
三. 戒律與禪定
提要
§0. 前言
§1. 戒律與禪定之關係
§2. 戒律儀
§3. 根律儀
§4. 於食知量,覺悟瑜伽
§5. 正知而住
§6. 結語
Buddhist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貳. 戒律與倫理學
四. 漢傳「受戒法」之考察
提要
§1. 受比丘戒法之「一白三羯磨」
§1. 1白文 (the Motion; 提案文)
§1. 2羯磨文 (the Announcements; 聲明文)
§2. 漢譯「受菩薩戒法」
§2. 1受菩薩戒之「發戒體法」
§2. 2《傳戒正範》之「受菩薩戒法」
§2. 3《傳戒正範》「發戒體法」之問題
§2. 4受菩薩戒法之建議
AN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Receiving the Precepts
五. 中土比丘尼傳承與西藏比丘尼僧團之重建
提要
§0. 前言
§1. 比丘尼律統在中土的興起:中國漢傳比丘尼傳承概況
§1. 1中土比丘僧受具足戒的開始:
§1. 2中土比丘尼二眾受戒 (二部受戒) 的開始
§2.《四分律》,《根本有部律》之比丘尼戒條比較
§2. 1研究資料
§2. 2條文數之對照表
§2. 3說明
§2. 4結論
§3.《四分律》與《根本有部律》犍度章數之比較
§4. 西藏比丘尼僧團重建之問題
§4. 1印度與中土律師對一部與二部受戒之看法
§4. 2二部受戒以接續藏傳比丘尼傳承之問題
§4. 3一部受戒以接續藏傳比丘尼傳承之問題
§4. 4比丘尼受戒程序中「學法女」之意義
§5. 結語
§6. 附錄 -- 藏傳比丘尼研討會議題答覆
Summary (摘要)
Agenda:(議程)
The two main points for the discussion are:(討論重點有二:)
六. 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
提要
§0. 前言
§1. 瑜伽菩薩戒本
§2. 瑜伽戒本的心理觀
§3. 染,非染違犯心所及無違犯因緣出現次數分類表
§4. 染,非染違犯心所及無違犯因緣出現次數總表
§5. 瑜伽戒本的倫理觀
The Psychology and Ethics of the Yogacara Bodhisattva Precepts
七. 安寧療護的佛教倫理觀
提要
§0. 前言
§1. 安樂死與不殺人戒
§2. 腦死與不殺生戒
§3. 安寧療護與瞻病送終
[參考文獻與其略號]
八. 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的異同 -- 身,心,靈 vs. 身,受,心,法
§0. 前言 -- 所謂全人的觀點
§1. 「體外脫離」之臨死經驗的三種解釋:「即」,「離」,「不即不離」
§2. 靈性照顧 (Spiritual Care):身,心,靈
§3. 覺性照顧 (Care of Awareness):身,受,心,法
§4. 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之異同:身,心,靈 vs. 身,受,心,法
參:禪法,教育與淨土
九. 鳩摩羅什所傳「數息觀」禪法之剖析
§0. 前言
§1. 阿那般那三昧法門
§2. 三種學人
§3. 六門
§3. 1數法
§3. 1. 1除欲思覺
§3. 1. 2滅瞋恚覺
§3. 1. 3除惱覺
§3. 1. 4除親里覺
§3. 1. 5除國土覺
§3. 1. 6除不死覺
§4. 十六分
§5. 結語
十. 美國「禪定與教育」博士論文之剖析
提要
§0. 前言
§1. 論文簡介
§2. 分析與評論
§2. 1年別篇數:
§2. 2學科 (subject) 篇數:
§2. 3所測驗的「量數」 (measure):
§2. 4實驗的對象:
§2. 5研究方法:
§2. 6使用的禪定種類:
§2. 7對禪定本身的探討或其他相關研究
An Introduction to Doctorate Dissert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cerning Meditation and Education
十一. 「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
§0. 前言
§1. 菩薩淨土之行與發菩提心
§2. 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
§3. 十八「淨土之行」: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
§4. 淨土行之十三階位
§5. 淨土行之十七展轉相
§6. 心淨則佛土淨: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
§7. 心相無垢 (心性本淨) 與「非心」
§8. 結語
[參考文獻與略號]
索引
ISBN9578473966
點閱次數972
建檔日期1999.07.09
更新日期2014.04.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851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