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天台止觀及其實踐實義
作者 潘桂明
出處題名 慈光禪學學報
卷期創刊號
出版日期1999.10
頁次237 - 252
出版者慈光禪學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ozang.org.tw/graduate.htm
出版地臺中縣, 臺灣 [Taichung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無明=avijja=avidya; 智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修行;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 大乘
摘要天台佛教的核心是止觀學說. 止觀學說與具體實踐最為密切者,是其中的「一心三觀」說. 本文分析了智者大師確立從「次第三觀」到「一心三觀」的認識深化過程,同時指出「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內在的辯證關係. 在對智者所說的「心」予以深入辨析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一心三觀」的最終目的,是要證實「一念無明法性心」,而其實踐意義,則在指出人們於止觀實踐中破除無明,顯示法性,實現「還源返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由「一念無明法性心」,發展出智者晚年的「性具實相」說和「性具善惡」說. 本文側重分析了予人們的修行活動以較大指導意義的性具善惡說. 指出,智者的根本用意,是要以此引導人們,從佛性平等的原理出發,關注和加強止觀修習. 因闡提與佛的區別不在性具方面,而在修習方面,即「闡提斷修善而不斷性善,佛斷修惡而不斷性惡」. 本文最後認為,天台佛學對傳統文化思想的適應,體現為止觀學說的方便法門. 智者在完成性具善惡說的過程中,以傳統的哲學概念,結合大乘佛教思維方式,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說,作出有力論證,具明顯的道德實踐意義. 這為爾後的天台學者堅持佛學與儒家思想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次一. 「一心三觀」及其要義
二. 性具善惡與止觀修習
三. 止觀修習與傳統文化思想
點閱次數475
建檔日期1999.12.20
更新日期2017.07.1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133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