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天台法華三昧之研究
作者 韓子峰 (著)
出版日期1999
頁次257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邦雄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韓子峰; 法華三昧; 天臺; 三昧; 根道果
摘要本文從「生命實踐」之立場,借重「天臺教觀」之指授,嘗試究明「法華三昧」的真實圓妙之諦理,期能提供當代人類從原理到實修,從實修到證果的完整修學體系. 全文大分為五章進行研討:第一章 (緒論),此係先就「法華三昧」的經典根據廣加考定,並由是申說其間所顯示的證量境位及修學源流,是從宏觀之立場鳥瞰法華三昧,以作為本論題之必要背景. 其次,在此背景上,進一步集中說明本文之研究宗旨本文從「生命實踐」之立場,借重「天臺教觀」之指授,嘗試究明「法華三昧」的真實圓妙之諦理,期能提供當代人類從原理到實修,從實修到證果的完整修學體系. 全文大分為五章進行研討:第一章 (緒論),此係先就「法華三昧」的經典根據廣加考定,並由是申說其間所顯示的證量境位及修學源流,是從宏觀之立場鳥瞰法華三昧,以作為本論題之必要背景. 其次,在此背景上,進一步集中說明本文之研究宗旨,方法及論述程序,以作為開放性討論之重要起點. 第二章 (三昧的基本通義),是闡釋「三昧」之基本共相,分別論究其名義,範疇,及天臺之特殊詮解,由界內,小乘,大乘,逐層展示其階次,屬類及獨特內涵,以為「法華三昧」探究之必要基礎. 第三章 (法華三昧之境位),是從三昧統整有序的法界範疇結構中,以「觀智,觀境」 (根),「門類,次第」 (道),「入慈,發禪」 (果) 為綱目,去尋索「法華三昧」的明確境位; 同時,亦在辨明其所屬之層級範疇中,掌握其不共凡外二乘,而共大乘中道實相特質. 第四章 (法華三昧之族群),則是進一步集中在「法華三昧」所屬之大乘中道實相範疇,系聯相關之三昧族群,以觀此諸大三昧之通連,及法華所具
有的廣大通涉與和合性. 其中,「法華」之與「無量義處三昧」,「十六三昧」及「三昧王三昧」之繫連的深切觀視,尤為主軸. 第五章 (法華三昧之特質),則是剋就「心,佛,眾生」三法開闔之角度,闡明「法華三昧」在中道三昧族群中的獨一性,亦即法華之所以為法華的最極不共之特質. 於「眾生法」,此特質曰「如蓮妙法,實深圓頓」; 於「佛法」,此特質曰「開權顯實,息化歸真」; 於「心法」,此特質曰「法法皆如,念念悉圓」. 三法既無差別,三特質自然亦可互攝,此所以為妙也. 最後殿以 (結論),用以總申本文之意趣,及與實修統系之關係,並點出「法華三昧」在生命實踐之獨特地位與重大價值.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背景
第二節 研究宗旨,方法及論述程序
第二章 三昧的基本通義
第一節 三昧名義簡釋
第二節 三昧範疇論列
第三節 天臺三昧詮解
第三章 法華三昧之境位
第一節 就三昧「根」之觀智觀境言
第二節 就三昧「道」之門類次第言
第三節 就三昧「果」之入慈發禪言
第四章 法華三昧之族群
第一節 從「無量義」見法華之極致地位
第二節 從「十六三昧」見法華之種種德相
第三節 從「王三昧」見法華之無量通廣
第五章 法華三昧之特質
第一節 如蓮妙法 實深圓頓
第二節 開權顯實 息化歸真
第三節 法法皆如 念念悉圓結論
附錄:法華經安樂行義標校增科本
重要參考書目
圖表目錄
第一章
一 -- 一:密教法華三昧印度傳承
一 -- 二:密教法華三昧中國傳承
一 -- 三:密教法華三昧日本傳承
一 -- 四:天臺法華三昧印度傳承
一 -- 五 -- 一:天臺法華三昧中國傳承 (四種溯源)
一 -- 五 -- 二:天臺法華三昧中國傳承 (嫡系簡譜)
一 -- 五 -- 三:天臺法華三昧中國傳承 (詳譜)
一 -- 六:天臺法華三昧日本傳承 (詳譜)
第二章
二 -- 一:三昧之內在結構
二 -- 二:三昧之一貫流行
二 -- 三:三昧意譯諸名之關係
二 -- 四:定之諸名梵漢對照表
二 -- 五:定之諸名所含範疇對照表
二 -- 六:三昧名義之天臺繼承
二 -- 七:《智論》中諸三昧之得名
二 -- 八:三昧與根本禪定之差異
二 -- 九:諸禪與四法別解之範疇對應
二 -- 十:《智論》三昧之範疇分類
二 -- 十一:天臺智者通攝三昧之次第及範疇
第三章
三 -- 一:「心,法」之分別對應與和合一相
三 -- 二:禪法四重觀境名義
三 -- 三:四重觀智所具四時根道果之差別
三 -- 四:三種禪門的各別觀釋 (非了義說)
三 -- 五:三種禪門的境果互通 (了義說)
三 -- 六:二乘及菩薩之禪修次第四句義
三 -- 七:三種緣慈之相應禪定
三 -- 八:四修止門之發禪不定 (十六種)
三 -- 九:就行人心地分別禪定發法
三 -- 十:兩種禪定分類之比對
第四章
四 -- 一:法華與無量義 (處) 的隱顯序正
四 -- 二:「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第五章
五 -- 一:生命之華的四重境相
五 -- 二:法華「二門六譬」之簡釋
五 -- 三:三如來不一不異
五 -- 四:法華「因果六義」融會於「觀心妙」結論
六 -- 一:生命四階「根,道,果」
六 -- 二:五略十廣「根,道,果」
六 -- 三:圓頓止觀「根,道,果」
六 -- 四:始終心要「根,道,果」
點閱次數347
建檔日期2000.11.23
更新日期2023.01.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514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