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美學觀 -- 以中觀思想為中心
作者 簡端良 (撰)
出版日期2001
頁次100
出版者東海大學哲學系
出版者網址 http://philo.thu.edu.tw/main.php
出版地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仲明
畢業年度90
附註項全文至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下載
關鍵詞唐卡=Tangka; 繪畫=Paintings; 佛教藝術=Buddhist Art; 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
摘要隨達賴喇嘛在國際舞台的活躍,藏傳佛教各大傳承的上師相繼來台,西藏文化在台灣及歐美掀起一股不小的風潮,讓我們注意到這支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高原民族,天性非但不因環境惡劣去向外擴張,反在溫順中帶著一股吸引力. 藏區物質條件雖較匱乏,然其精神生活卻豐富的讓西方世界自嘆不如,直覺的令人聯想應是宗教力量使然,在西藏,宗教已成藏胞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不論從生到死,從早到晚,藏人所有的想法和行為,均與佛法息息相關.
西藏的宗教信仰,表現出強烈的利他精神,但由藏傳佛教藝術的表象上看,藝術圖像和強調悲智的佛法,卻格格不入,尤其藏密忿怒尊與雙運尊的圖像,畫面用大量持頭骨. 咬人屍. 披獸皮的護法神,令人怵目驚心. 故藝術表象和宗教精神間的落差,是每個鑑賞唐卡者首先產生的疑惑,故對唐卡有基本的鑑賞力很重要.
再者,隨烏金聽列多傑被認證為17世大寶法王後,活佛轉世制度,此神祕的藏密傳承與認證方法,不禁讓人產生諸多疑問. 也許這些問題關係到每個人自身,我們不禁會問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真有轉世? 為何轉世? 轉世能自主? 人應將此生意義寄託在來世還是今生? 或許這些問題根本是不衝突的? 太多問題令人不解,在強調邏輯實證科學精神的學術界中,活佛轉世議題雖令人好奇,終因不可知而被懷疑. 西藏這神秘國度,直接引起我們揭開其面紗的動機.
美學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依謝仲明的說法,20世紀的美學理論,都直接間接地建立在「無待」(disinterestedness) 之概念上. 無待,就是把一切功利. 得失. 是非. 欲望. 自我意識. 成敗. 毀譽,以至生死等考量,皆排除於心靈外,而僅就生活之為生活自身. 事物之為事物自身以攝受之. 亦即以其自身為目的地攝受之. 也就是藝術不為其他目的所服務,僅為美自身為之.
在美學建立獨立地位後,西方藝術創作已擺脫自中世紀以來,服務於宗教的目的,這是美學發展的一項進步,而藏傳佛教的唐卡藝術,似不符合這種美學理論的標準,反因唐卡畫面處處受限於比例. 對稱. 並以符號象徵來描述主題,顯出文以載道的特色. 這樣的藝術風格,倒接近於柏拉圖這種把藝術貶為模仿真理的理論.
唐卡,不但服務於宗教的產物,唐卡畫師所有的技法,亦被《造像量度經》的規範所限制著,這樣不自由的繪畫形式,是唐卡遠遠落後在西方藝術的發展後? 或「無待」的美學理論仍有其定義上的限制? 還是這表面上互相矛盾的美學精神,終究是殊途同歸於人類心靈的解放?
吾人認為無待的美學境界,實就是唐卡繪畫藝術所追求的境界,至少佛教中觀派性空緣起論的境界,和無待的心靈自由,會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至於唐卡藝術所展現的中道觀,是否是無待美學追求的境界? 本文對此問題暫存不論,僅就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美學象徵意義. 及中道的宗教意涵作探討.
西藏佛法在寂護傳入後,所傳承的就是龍樹中觀的體系,其所屬的瑜伽行中觀,在15世紀宗喀巴大師後,因黃教的興盛,思想上趨於一致的採以應成中觀為核心. 然不論是自續中觀. 應成中觀乃至瑜伽行中觀,皆由龍樹中觀學發展出,藏密除講究實修外,精深義理中,中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故本文在探討唐卡藝術的美學思想同時,在思想體系中,以最重要的中觀思想為軸,進入藏傳佛教的唐卡世界.
圖像學的研究,是在藝術作品欣賞前,先了解「象徵語言」的符號意義,因抽象的宗教精神,如才德. 性格,須用具象事物來象徵. 故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符號語言,被嚴密的規定著,關於這些問題的學問,稱為圖像學.
圖像學可用以了解宗教思想,圖像是種語言,藉語言進入深邃的精神世界,以象表意,故用圖像學研究藝術品法,被廣泛用著. 藏傳佛教的藝術,被西方學者以圖像學法研究,從中歸納分類,找出共同原則,進行分析手印. 持物. 法器. 座騎. 姿勢. 顏色等,留下大量的成果.
本文參考歐美圖像學留下的研究成果,及葛婉章女士對藏密圖像研究的心得,在這些圖像的象徵意義中,認識藏傳佛教的核心思想--中道觀,希在藝術表象外,進入實質的哲學內涵與美學世界.
故本文採的研究法,為理論陳述法與主題分析法,首先論述唐卡圖像內容及中觀思想,再兼以分析唐卡各重要的主題,及各主題與中道觀的關係.
本文將在第二章討論中道思想的精神,第三. 四章探討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主題,並進入其美學世界.
在第五章,不但以中道精神去欣賞唐卡的技藝之美,更以中道的角度欣賞唐卡的宗教精神之美,以不囿於被唐卡華麗的圖像或大膽的表象呈現所迷惑,達到認識唐卡藝術內涵之目的.
有關中觀的論述很多,本文主以龍樹《中論》為核心,參考現代學者楊惠南. 吳汝均. 印順導師. 聖嚴法師的著作.圖像學的象徵意義,採瑪麗琳‧麗艾 (Marylin M. Rhie). 羅勃‧舒曼 (Robert A. F. Thurman) 及葛婉章女士的研究成果. 在此,我們歸納出如下的問題,討論藏傳佛教的美學思想:
1. 龍樹所創的中觀派在西藏如何傳承,及其主論題.
2. 唐卡藝術的重要符號在圖像學上的意義.
3. 曼荼羅. 雙運身及忿怒尊表達著何種哲學思想.
4. 唐卡藝術蘊涵著何種中道思想.
5. 藏族的文化及藏傳佛教的哲學,在當代扮演著什樣的角色.
論文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節 唐卡及造像的背景
第三節 藏傳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背景

第二章 中觀思想
第一節 龍樹中觀
第二節 由印度到西藏的中觀思想
第三節 「空」.「緣起」.「中道」.「因緣法」的意涵
第四節 中道. 密宗與唐卡的關連

第三章 唐卡藝術的主題及其美學意涵
第一節 佛傳. 本生故事唐卡
第二節 諸佛唐卡
第三節 祖師唐卡
第四節 菩薩唐卡
第五節 金剛護法唐卡

第四章 唐卡藝術符號象徵之美
第一節 金剛杵. 鈴等法器
第二節 手印
第三節 曼荼羅
第四節 雙身圖像的歡喜佛
第五節 唐卡的美感

第五章 唐卡藝術所展現的中道精神
第一節 空有無礙
第二節 二諦圓融
第三節 中道實相
第四節 生佛不二
第五節 染淨不二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唐卡的時代意義
第二節 唐卡的影響
第三節 結語
點閱次數279
建檔日期2000.11
更新日期2023.05.0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573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