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
作者 王惠雯
出版日期1998
出版者輔仁大學哲學系=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ph.ourpower.com.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釋恆清;蕭金松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宗喀巴=Tsong Khapa; 戒律=Precepts=Vinaya=Sila; 藏傳佛教=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的意義,及其詮釋是否足以建構大乘佛教的實踐理論。此中所謂佛教的大乘實踐理論,即是指能融貫大乘佛教戒律學的內涵,並基於大乘佛教思想的本質義,能解釋大乘經論中所呈現的增上戒學之戒法原則與概念,指引實踐戒律的正確方向之知識體系。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即具上述的基質,展現在其論著《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中。 本文側重於探究其菩薩戒思想形成的意義詮釋,及其思想的體系內涵。因此,研究的論題焦點即在:菩薩戒如何能含攝大乘與小乘的戒律實踐。吾人認為此一論題的解明與詮釋所開顯的義理內涵,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的特色所在。

為對以上的內容進行論述,本文試以詮釋的方法,闡明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基本上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具系統化的思辯理趣,本文試從其菩薩戒思想形成的背景進行了解,以究明其思想的立基點,及詮釋的基本進路─詮解大小乘戒相融問題之因、方法論與訴求目的;再就其著述《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的論題,與詮釋特色加以呈顯,理解其菩薩戒思想的內容結構與主張。最後,將再針對其論述的內容,進行批判式的理解,以確認其菩薩戒思想的定位與貢獻,及其尚待發展完足處。檢證其菩薩戒思想「是否具」與「如何具」一致性、不矛盾性,與完備性所進行的探究,即是本文研究所採取的方法進路與三種判準。

本文研究即依於上述理趣,進一步探究下列的內涵:
一、將大、小乘佛法,視為佛教中的知識體系。若佛教的思想為--具系統的理論,則大、小乘佛法應有其整體原則,並依共同原則產生相互的關係與次序;且分別有其不可轉換的地位與功能。同樣地,大小乘的戒律學亦應有此特性。
二、本文所進行的研究,具體而微地以宗喀巴對菩薩戒的詮釋,為主要脈絡,探討其對佛教戒律原則的解釋,是否能開顯上述所說的系統意義,並完成系統化的理論建構,並使其思想理論發揮系統化的功能。
三、宗喀巴所提出的原則,係源於菩薩戒概念的內涵特性。此又基於其對大乘佛法要義的理解。若再向上追溯,此即與其師承、佛學思想背景等有關。除廣泛探究其理論的內在成因,與思想原則所依據的主觀條件外,本文亦擬引述大乘經論中,所呈顯的菩薩戒概念特性,期能說明菩薩戒在理論詮釋上,必然面對的問題,以對照出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的進路。此外,亦擬對菩薩戒之實際傳佈史上,所形成的論題進行考察。

將上述較屬外在客觀性的兩類論題互相對照,以做為本文探討宗喀巴菩薩戒思想內涵原則的論題發展背景,目的即為能襯托出宗喀巴菩薩戒思想特色之定位--以系統式的理論思維,闡釋融貫大小乘戒法的原則,建構大乘的實踐理論。其建構實踐理論的目的,即在打破大小乘的藩籬,使成佛法的實踐不致形成分道揚鑣的局面。本文主旨即是將上述的內容,予以層層解析與說明論述。
點閱次數822
建檔日期2004.04.02
更新日期2015.08.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697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