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性空思想研究的一個面向:判定「《中論》是《阿含》通論」的綜合省思
作者 黃瑞凱
資料類型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研究所研究生
關鍵詞一切法空; 三乘共空; 空性=Emptiness=Sunyata=Sunnata; 緣起=conditions=pratitya-samutpada=paticca-samuppada
摘要2001年,如石法師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印順導師及其所影響的當代學風,提出質疑與批評,衝擊了學界與教界,引發廣泛的討論。在如石法師的〈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一文中,對導師許多觀點提出極嚴厲的批評,甚至質疑其學術研究之成果與態度,「可能對佛教造成嚴重的破壞」。而其所列舉的第一個例證便是「《中論》是《阿含》通論考」。無獨有偶,西方中觀學、龍樹學的研究中,對該如何解讀龍樹《中論》意義、價值之所在,也有多派不同意見;針對此論題,也有眾多不同判讀方式,可見這確是個難解的問題。。
但特別引起筆者研究興趣之因是:印老自早期著作—《中觀今論》—便已完成,乃至後期著作—《空之探究》—仍未更動的此一創見:「《中論》是《阿含》通論」,究竟在性空學、龍樹學的研究上,扮演何種地位?《中論》、《般若經》、《阿含經》間的關係為何?導師此觀點,是否如同批評者所言,是「未經證實的片面研究成果或偏頗的結論……,則可能對佛教造成嚴重的破壞」?再者,批評者與相關回應者,對此命題的探討,尚缺乏較完善的、全面性的論述與詮釋,故本文嘗試整理圍繞此命題的相關論述,從中西方文獻對比、義理分析、現代意義與詮釋等方面進行研究,希藉學術研究求真的特質,釐清問題核心之所在。
研究發現:經過對《中論》全文、科判、義理,及中西學界相關旁證的邏輯比對,筆者認為龍樹造論,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抉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而將(大乘)佛法的正見,確立於緣起中道的磐石。故筆者同意導師獨排他議的見解:「龍樹本著大乘的深見,抉擇《阿含經》(及「阿毘達磨論」)義,而貫通了《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

目次
一、引言:爭議的話題
(一)印順導師的創見。
(二)主要的異見。
(三)印順導師創見的再考察。
二、「《中論》為《阿含》之通論考」相關爭議之探討
(一)印順導師的創見:《中論》為《阿含》之通論
1.《中論》開首的皈敬偈
2.《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
3.《中論》的內容
(二)主要的異見
1.藍吉富的修正與理由
2.陳學仁進一步的論述
3.略述西方學者爭論的情形
4.另闢途徑的解讀方式—《中論》與《楞伽經》
(三)印順導師創見的再探究
1.問題的核心:「三乘共空」與「大乘別有法源」
(1)西方中觀詮釋研究的發展與省思
(2)從「一切法空」的解說—「法空性是涅槃異名」,說到「三乘共空」
(3)「空」不是大乘的專利
2.證成「《中論》為《阿含》通論」的其他依據
(1)「通論」一詞的兩個線索:「天台通教」與「宗經論」
(2)《中論》「皈敬偈」與《般若經》的文獻比對
(3)《中論》的修道次第
三、結語
點閱次數463
建檔日期2004.04.30
更新日期2011.09.0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5788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