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 —— 以《維摩經》為例
作者 王雷泉 (著)=Wang, Lei-quan (au.)
出處題名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15
出版日期2006
頁次86 - 93
出版者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
關鍵詞佛教教育; 中國佛教; 佛學院; 教育困境; 教育對象; 教育資源; 世俗教育; 前瞻; 評價標準; 辦學形式
摘要一、反省當前佛教教育的困境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的復興,正處於蓄勢待發的臨界狀態。大陸二十多年的佛教復興,教內教外的佛教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規模的發展,但佛教教育現狀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各類佛教人才的需求。一個健全的佛教教育體系,應該是以佛學院的宗教教育為核……
目次一、反省當前佛教教育的困境 86
二、《維摩經》所揭示的禪式教育法 87
(一)思路以方便權智沖決世間障蔽 87
(二)途徑以六度萬行廣辟辦學途徑 87
(三)宗旨以慈悲度眾確立教育宗旨 87
三、佛教教育的宗旨、對象與分層 88
(一)佛教教育的宗旨 88
(二)由體起用,區分二類教育對象 89
(三)引入佛教教育圈理論模型 89
四、對三類教育模式之再檢討 89
(一)“譯場講學”是當前最為契機的模式 90
(二)“叢林熏修”以重建佛教主體性 90
(三)專業院校以提升文化品味 90
五、前瞻佛教教育的出路 90
(一)在教育資源和教育對象上'開源分流 91
(二)在辦學力和院校體制上“公私兼顧” 91
(三)在教學內容和辦學形式上'因材施教” 91
(四)在教學評估和人才使用上“名實相符” 91
點閱次數282
建檔日期2014.07.17
更新日期2018.05.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9657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