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Syncretism and Criticism:The Thought and Times of Guan Dongming
作者 吳孟謙 (著)=Wu, Meng-qian (au.)
出版日期2014
頁次361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鍾彩鈞
畢業年度102
關鍵詞晚明; 三教; 管東溟; 華嚴學; 易學; 禮教
摘要本論文是以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志道,1536-1608)為核心的思想史研究。管東溟活躍於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社會秩序快速變動、價值取向多元複雜的年代。管東溟在此一多音複奏的時代氛圍之中,融貫三教、旁通群籍,對孔學進行創造性的詮釋;同時批判時學之流弊,建立起獨樹一幟的思想體系。在原始文獻與前行研究的充分掌握下,本文將管東溟的思想置放在其人之生命實踐、時代處境與學術傳統中,兼顧「知人」、「論世」與「析理」諸面向,嘗試更深刻而立體地闡釋東溟思想,彰顯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與價值,也藉此映射出晚明思想界的多重面貌。

在朱子學與陽明學俱衰、三教交涉密切的晚明思想界,探尋嶄新的學術出路,成為眾多學者的挑戰;而「超脫意識」與「倫理意識」的拉拒,更是學者求道歷程中無法迴避的生命課題,由此亦開展為「出世」與「經世」、「悟」與「修」、「心性」與「禮教」之間的辯證與抉擇。管東溟的學思經歷深切地體現了上述的學術風氣;而他所提出的論點、所使用的語彙,則往往不拘限於理學乃至三教的固有範疇,具有高度的原創性。大體而言,東溟借重佛學(特別是華嚴學)的豐富資源,以充拓儒學(特別是易學)的義理世界,使之相通於大乘菩薩道;但在打破三教藩籬的同時,又極力維護綱常名教,針砭心學弊端,甚至欲透過表彰明太祖,恢復明初嚴格的禮法秩序。他集三教論者與禮教主義者於一身,「超脫意識」與「倫理意識」,在其思想中以「圓宗方矩」的論式得到巧妙的融合。

處於眾聲喧嘩的晚明思想界,東溟的嗓音雖然極為特出,卻也頗顯寂寥,入清以後更遭受邊緣化、異端化的命運,逐漸湮沒無聞,直至當代方引起少數學者的注目。然而其思想的辯證性與豐富性,置諸宋明理學史、三教交涉史、居士佛教史、華嚴思想史、易學哲學史乃至四書學史上,均不啻是一座卓然挺立的豐碑。本文通過紮實的文獻整理、史料運用與義理解析,拂拭歷史的塵埃,不僅揭明東溟個人的思想,對有志於探討上述主題者,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本懷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價值 5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論評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5

第二章 管東溟的生命圖像 21
前言 21
第一節 求道歷程 22
一、家庭與地域的影響 22
二、心學啟蒙到三教融貫 25
三、政途頓挫與晚年進境 28
第二節 護法實踐 32
一、護法理念與作為 32
二、伏牛規制與天池道場 35
第三節 著述傳學 41
一、著述提要 41
二、承學弟子 55
第四節 夢兆冥感 63
一、多夢的明朝人 64
二、東溟的夢兆與冥感 66
小結 73

第三章 管東溟的思維軸線 75
前言 75
第一節 本體宇宙論 76
一、乾元性海與毘盧法界 77
二、乾元與坤元 83
第二節 聖賢境界論 87
一、聖學仁學 87
二、因地果地 89
三、權實本迹 92
第三節 工夫進程論 95
一、晚明的悟修問題 95
二、頓悟、漸修與圓證 98
三、下學上達 105
第四節 圓宗方矩論 106
小結 110

第四章 管東溟的判教論述 113
前言 113
第一節 判教論的基本性格與時代背景 114
一、「三教合一」的幾個層次 114
二、價值多岐的時代氛圍 116
第二節 「群龍無首」:理學道統論的解構 119
一、華嚴悟境與群龍無首 119
二、理一分殊與不變隨緣 126
第三節 「敦化川流」:判教論述的展開 127
一、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127
二、西來之意合聖宗,東魯之矩收二氏 132
第四節 道脈自覺與時代批判 135
一、一貫之宗與狂偽之學 135
二、契機施度的實踐原則 138
小結 141

第五章 管東溟的政教關懷 145
前言 145
第一節 祖述與憲章 146
一、祖述孔子,憲章高皇 146
二、從先進維末俗 148
三、主孔教賓二氏 151
第二節 君道與師道 153
一、道統論的反省 154
二、君師道合 159
第三節 講學與士風 166
一、晚明講學諸弊 166
二、潛惕與執御 171
三、智崇與禮卑 175
第四節 鬼神與因果 178
一、理學鬼神論批判 178
二、因果之理的提倡 182
小結 185

第六章 管東溟與晚明思想界 187
前言 187
第一節 儒門師友 187
一、南京學圈 188
二、浙中學圈 194
三、江右學圈 197
四、東林學派 201
五、其餘諸儒 205
第二節、佛門法侶 211
一、高僧 211
二、居士 220
第三節 論辯焦點 226
一、周易六龍之辯 227
二、無善無惡之辯 232
三、三教分合之辯 237
第四節 後續迴響 243
一、明末清初 244
二、清中葉以降 248
小結 250

第七章 結論 253

附錄一、管東溟學行年表 281
附錄二、管東溟師友交遊人物資料表 301
附錄三、管東溟尺牘文章編年表 309
附錄四、管東溟著述表 327
附錄五、管東溟詩文語錄輯佚 329
附錄六、管東溟生平行誼相關史料 341
附錄七、管東溟像贊 355
附錄八、隆慶五年(1571)辛未科進士碑 359
附錄九、文化現場踏察影像 361
點閱次數177
建檔日期2016.08.16
更新日期2016.08.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6773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