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天人合一」下的「本體實踐學」 ─ 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展開=Ontological Pragmat ics of “Union of Heaven and Man”-An Argument Centered on the Doct rine of Three States of Being
作者 林安梧 (著)=Lin, An-wu (au.)
出處題名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卷期n.74
出版日期2015.12
頁次29 - 43
出版者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出版者網址 http://ssrp.info/
出版地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關鍵詞道; 德; 心; 意; 念; 識; 欲; 存有; 根源; 總體; 本性
摘要 本論文旨在汲取儒、道、佛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思想之視域,經由《存有三態論》之理論建構而展開本體實踐學之論述。依漢語脈絡,華人的「心靈意識」,「心」是就「總體義」說,而「靈」是就「感通義」說,「意」是「指向」,而「識」是「了別」。通過了漢語式的詮解,以儒、道、佛的文化土壤做為背景,因之而企圖建構一漢語脈絡的心理闡析方式。就「意」之「調適而上遂於道」,而有一「定向」,如此為「志」,合稱「意志」。就「意」之「下委於形」,而「涉著於物」,如此為「念」,合稱「意念」。再就此意念而起「貪取」、「占有」,如此而為「欲」(欲望)。就此「意念」之及於物,而起一「了別」則為「識」,合稱「意識」。「存有三態」指的是「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以及「存有的執定」,這與「心靈意識」的闡析是和合為一的。「志」同於「道」,意志的定向必得通極於存有的根源之道,而「識」別於「物」,意識的了別必得落實於存有的執定之物。「識」而有「知」,此為「知識」,「知」而周及於天地萬物之為「常」,是為「知常」,這便是上溯於「道」,是「知常曰明」。「道」為「總體的根源」,「德」為「內在的本性」,關聯著以上的闡釋,最後我們強調「志道、據德」,「尊道、貴德」之和合為一。
目次一、「存有三態論」的道德實踐學:以道德的真存實感作為主流,而人在宇宙萬有一切之間,與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 30
二、「存有的根源」——儒家從主體的自覺處說,道家從宇宙造化總體根源落實在天地場域中說。「人」的參贊使得「道德哲學」既是形而上學又是實踐的哲學。 31
三、上溯於「道」:話語活動之前,「存在根源」與「價值根源」通而為一 32
四、「盡心、知性、知天」的落實:通過「存心養性」來「事天」,通過「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來「立命」 32
五、人通過話語系統,參贊、詮釋世界,故能「曲成萬物而不遺」 33
六、「存有根源」的體證:儒家強調「仁」的實踐動力;道家強調「尊道貴德」的傳統 34
七、「善」,是宇宙造化根源「存有」律動處的一個定向,人就在參贊的過程裡「凝成其性」,就此性而說其為「性善」 34
八、「道」——究竟是「實有型態」的形而上學?抑或為「境界型態」的形而上學? 36
九、在天地人我通而為一的整體裡面,道家強調場域彰顯的可能,儒家強調主體實踐的能動性,進而化解「境界」和「實有」的對立區隔
38
十、「本體的實踐學」、「社會的批判學」與「意義的治療學」:儒家通過「道德」的實踐開啟「意義的治療學」;道家則回溯至「道」的根源進行「本體的治療學」或「存有的治療學」 38
十一、對於人的心靈意識結構的總體闡釋:志、意、心、念、識、欲 39
十二、程朱的「道德天理論」、陸王的「道德本心論」、明末的新發展及當代新儒學的可能發展 41
十三、「人」參與的「道德實踐」,是不離存在、不離價值、不離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的 42
ISSN10277730 (P)
點閱次數285
建檔日期2016.12.30
更新日期2020.06.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6995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