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生態思想研究 —— 以《雜寶藏經》等六部經典為例
作者 譚翠麗 (撰)=Tham, Chui-lai (compose)
出版日期2015
頁次93
出版者國立中央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u.edu.tw
出版地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萬金川
畢業年度103
關鍵詞佛教; 生態; 本緣部
摘要自18世紀工業文明以來,自然生態環境在經濟需求與自利的因素下,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生態危機的嚴峻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生態學應運而生並逐步擴展到人與自然關係的所有層面。人類與環境、人類與其他生物、人類與非生物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係?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身以外的其他生物和自然環境?這些都是生態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佛教本身不是生態學,但其整體性視野卻包含了整個生態系統,從「三界諸天」到「大千世界」的宇宙空間想像。《起世經》揭示了「三毒」是環境惡化的根源。從佛、人、萬物的平等互具,佛教強調萬物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性,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
通過對「本緣部」五部佛典的詮釋,試圖探討佛教宗教實踐中與生態環保有關的內容,佛教對於萬物、自然環境的對待方式與態度。佛陀一生重要事蹟都在樹下完成——出生、成道、涅槃,顯示了佛教與自然界的密切關係。佛教的慈悲觀把關愛態度概括至宇宙間一切有情與無情物上。佛教「戒殺」的精神在於尊重生命。這都可啟發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萬物與自然界的態度和方法。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18th century, damage to the natural ecosystem has become more sever due to the growth of economic demands and greed. With increasing attention on the severity of the treats to the ecosystem, the study of ecology should gradually extend to all aspects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will it be,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 man and other organisms, and man and non-living things? How should human treat other organism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in the ecological studies.
Buddhism itself is not the study of ecology however its holistic vision encompasses the entire ecosystem. This can be seen from ‘Three Realms of Heaven’ to the imaginative universe of the ‘Macrocosmic World’. ‘Three Poisons’ has been reveals in “Aganna Sutta” as the root caus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From the equality of monk, human and other beings, the interrelations and interdependencies amongst all creatures in the teachings of Buddha encompass rich element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e practicality of Buddhist teaching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e treat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univers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will be reviewe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titya Nikaya”from the five Buddhist sutras. Buddha or Siddharta Gautama’s went through important stages of his life under a tree – he was born, attained enlightenment and passed into the state of Parinirvana,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e merciful Buddhist teachings expands the caring attitude towards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The prohibition of killing in Buddhism lies in the spirit of respect towards lives. These may inspire human relations with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al world with proper attitude and treatment.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二章 環境問題的現況及其影響 14
前言 14
第一節 全球環境的困境與危機 15
第二節 台灣環境的困境與危機 22
第三節 消費主義的影響 26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中西宗教的世界生成故事 30
——《創世紀》與《起世經》的比較 30
前言 30
第一節 世界生成與過程 31
第二節 《起世經》與《創世紀》的生態解讀 37
第三節 小結 43
第四章 佛教生態觀哲學理論 45
前言 45
第一節 貪嗔痴——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 45
第二節 緣起論——人類與萬物的依存關係 48
第三節 眾生平等——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 51
第四節 小結 56
第五章 《雜寶藏經》、《撰集百緣經》、《百喻經》、《六度集經》與《賢愚經》的生態解讀 58
前言 58
第一節 慈悲 58
第二節 不殺生 63
第三節 愛護環境 67
第四節 理想的生活環境 70
第五節 小結 73
第六章 結論 75
第一節 各章重點 75
第二節 論文局限與展望 77
參考書目 79
點閱次數130
建檔日期2020.02.12
更新日期2023.01.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8966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