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通潤《觀所緣緣論釋發硎》之研究=A Study of Tonrun’s Subcommentary on Dharmapala’s Philosophical Exegisis of Dignaga Alambanapariksa.
作者 李培瑜 (著)=Lee, Pei Yu (au.)
出版日期2019
頁次142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林鎮國
畢業年度108
關鍵詞通潤; 晚明唯識學; 觀所緣緣論釋發硎; 所緣緣; 所緣緣
摘要晚明作為唯識復興的時期,有許多佛學大家為陳那《觀所緣緣論》與護法《觀所緣論釋》作註。然而這些注疏家在各方面都受到諸多限制,除了不同時空背景之下,思想本身的流動性,加上唐疏的亡佚,使得文句原本就十分難解的義淨(635-713)譯《觀所緣論釋》變得更具挑戰性。
綜合前述之因由,可以想見明代唯識學繼承玄奘系唯識學的同時,其詮釋有所變化,這與注疏家自身的哲學背景有深刻的關係。對於後世的讀者來說,在評價這些注疏家的功過之前,尚須考察理論變化的細節為何?原因是什麼?這些都賴於對彼時文本的深入分析與考察。在本篇論文中,筆者將焦聚焦於明代注疏家通潤(1565-1624)的《觀所緣緣論釋發硎》,主要方向有三。其一,考察通潤如何解釋唐代以降,漢傳佛教所詮釋的所緣緣與外境問題。其二,對通潤《發硎》所使用的因明論證進行考察,以及因明論證作為一種方法,對通潤而言是否有不同於唯識學家的功能。其三,由通潤自身的思想背景,考察《發硎》的哲學意涵。希望能見微知著,一窺明代唯識學的特殊性。
目次第一章 導言 1
第一節 計畫緣起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進路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觀所緣論釋發硎》中的實在論者 17
第一節 論證前提之差異 17
一、《論》與《論釋》中的論證前提 17
二、通潤的詮釋:以三類境理論為基礎的分析 22
第二節 三家極微理論與其所對應的實在論者 31
一、《論》與《論釋》中的三家極微理論 31
二、《發硎》如何解讀三家極微理論 37
三、《發硎》中的實在論者 41
第三節 小結 45
第三章 漢傳唯識學中「所緣緣」的意涵 47
第一節 《觀所緣緣論》、《觀所緣論釋》中的「所緣緣」意涵 47
一、《觀所緣緣論》、《觀所緣論釋》中的「所緣緣」/「所緣」 48
二、其他漢傳文獻中的所緣緣定義 51
三、《論》與《論釋》之異同 61
第二節 所緣緣:親所緣緣?疏所緣緣?相質合說? 64
第三節 小結 71
第四章 《觀所緣緣論釋發硎》的因明論證 76
第一節 極微理論 76
第二節 和合理論 88
第三節 和集理論 93
第四節 證內境 98
第五節 小結 102
第五章 通潤思想中的性相交涉 104
第一節 從「性相不同」到「性相融通」 104
第二節 通潤判教 109
第三節 通潤《起信論續疏》中的性相問題 114
第四節 小結:如何在通潤的思想背景中理解《發硎》 127
第六章 結論 129
參考文獻 136
點閱次數174
建檔日期2020.07.16
更新日期2023.01.1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9573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