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空性與菩薩道: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
作者 宗玉媺 (著)=Choong, Yoke-meei (au.)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20.01
頁次704
出版者藏典出版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saintyculture.com/34255208562098629256.html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叢書名研究譯注系列
叢書號2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自2009年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專任
關鍵詞現觀; 一切樣貌; 空性
摘要聖解脫軍(Ārya-Vimuktiṣeṇa,五、六世紀)的《現觀莊嚴論釋》是現存《現觀莊嚴論》注釋書中最早的一部論書,然而這部注釋書在西藏似乎不太受到重視。相反地,師子賢(Haribhadra,八世紀)的注釋書則特別受到愛戴,可能因為師子賢是寂護(Śāntarakṣita,725-788 CE)――西藏有名的論師――的弟子。因此,從古至今,對於聖解脫軍的生平以及思想記載的並不多。本書即是以梵語《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進行譯注,並以此為基礎,探討聖解脫軍對菩薩道的建構及他對大乘空性的看法。菩薩道和大乘空性這兩者在《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中是不能分開的思想主軸。

《現觀莊嚴論》的偈頌大體上可說是《兩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重點的濃縮,並模擬說一切有部的聲聞修行道來建構菩薩道,然後將這些要點組成菩薩的修行道次地。聖解脫軍在這部釋論中引經據典,酌古斟今地解釋菩薩道的架構與經文空性內容的關係。他根據中觀派的立場,並在各種聲聞阿毗達摩以及大乘經典的基礎上,以般若空性為觀修內容,呈現與聲聞道非常不一樣的菩薩道特點。

除此之外,本書提供《現觀莊嚴論釋》完整第一現觀之梵語寫本校勘、藏譯以及筆者中譯的三種文本對照,方便讀者比對與閱讀。
目次通序 i
自序 v

1.  前言 1
1.1 《兩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與《現觀莊嚴論》 1
1.2 《現觀莊嚴論》的注釋 2
1.3 聖解脫軍著《現觀莊嚴論釋》 3
1.4  《現觀莊嚴論釋》的綱目 4
1.5 本書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的討論與翻譯 10

2. 《現觀莊嚴論》的菩薩道階位 13
2.1 菩薩道的建構 16
2.1.1 菩薩進入如來的家族 17
2.1.2 第八地模擬見道位 19
2.1.3 菩薩的四決擇分 24
2.1.4 菩薩的見道位 26
2.1.5 菩薩的修道位以及僧眾 28
2.2 漸次的修行道 34
2.3 聲聞與菩薩的取證 35
2.4 菩薩道與世間道 43
2.4.1 「斷煩惱」的新定義 43
2.4.2 不證涅槃 46
2.5 菩薩的智慧 53
2.5.1 菩薩擁有二乘的智慧 54
2.5.2 不領受 56
2.6 無上圓滿覺悟的證悟 59
2.7 聲聞乘的大乘化 62
2.7.1 見道和修道的大乘化 62
2.7.2 四諦的大乘化 64
2.7.3 聲聞術語的大乘化 65
2.7.4 對涅槃觀修的轉變 67
2.7.5 對聲聞教法的批評 68
2.8 菩薩道與聲聞道 69
2.9 方便 70
2.9.1 廣大無量的行持 70
2.9.2 願力是方便 72
2.9.3 智慧是方便 75
2.10 菩薩的欲求 76
2.11 結語 77

3. 聖解脫軍的佛教學養以及思想 79
3.1 引用的經文 81
3.2 繼承《般若波羅蜜經》的意趣 88
3.3 引用經文的態度 91
3.4 傳統的繼承與批判 92
3.4.1 對《俱舍論》以及瑜伽行派的批判 92
3.4.2 對瑜伽行派的批判 98
3.5 大乘名相的解釋 100
3.5.1 一切樣貌智 100
3.5.2 沒有作用 108
3.5.3 無諍 111
3.5.4 無相 113
3.6 聖解脫軍對空性的詮釋 114
3.6.1 不存在與自性 114
3.6.2 不存在與純粹沒有 116
3.6.3 不存在與不領受 124
3.6.4 沒有概念分別(nirvikalpa) 125
3.7 結語 128

4. 聖解脫軍身為印度論師的涵養 131
4.1 特殊的梵語語詞以及文法 131
4.1.1 吠陀文法 132
4.1.2 語詞 133
4.1.3 文法 136
4.1.3.1 分析表達與合成表達的混合使用 137
4.1.3.2 動詞語尾 138
4.1.3.3 代名詞的詞性 138
4.1.3.4 片語 140
4.1.3.4.1名詞片語 140
4.1.3.4.2 複合詞 141
4.1.3.5 間接引述 141
4.1.3.6 佛教梵語現象 146
4.2 巴尼尼文法 148
4.3 詞源分析 149
4.4 梵語雙關語的用法 151
4.5 善用譬喻 154
4.5.1建築的譬喻 154
4.5.2 射箭的譬喻 160
4.5.3 文法的譬喻 161
4.6 印度論書的形式 161
4.6.1 將經文內容系統化 161
4.6.2 在定義以及經文之間的抉擇 163
4.6.3 不同定義之間的論辯 165
4.7 結語 168

5. 聖解脫軍著《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梵語翻譯以及傳本之比對略說 169
5.1 寫本的描述 171
5.2 比對與校勘 175
5.3 Pensa校勘本 176
5.4 李榮振LYj的校勘 177
5.4.1 修訂李榮振(LYj)的校勘 177
5.4.2 修訂LYj對A寫本的辨識 182
5.5 藏譯與梵語本的差異 183
5.6 藏譯不常見的詞彙 192
5.7 Sparham的翻譯討論 194
5.7.1 依據 Pensa校勘之誤 194
5.7.2 翻譯不符梵本以及藏譯 194
5.7.3 以藏譯代梵本 195
5.7.4 梵語語法之誤 196
5.7.5 譯文缺乏文本根據 197
5.7.6 翻譯不符釋文 198
5.7.7 漏譯 198
5.8 結語 199

6. 梵語聖解脫軍《現觀莊嚴論釋.第一現觀》 譯注以及傳本之比對 201
6.1 翻譯是詮釋 201
6.2 直譯與義譯 202
6.3 漢譯術語與白話翻譯 203
6.4 被動與直接的表達 205
6.5 校勘與翻譯的體例 205
6.6 譯注以及傳本比對 206

第一章:建立八句涵義的支柱 207

第二章:發心 225
死屍的觀想 255
八種大丈夫的思念 260

第三章:教誡 289
第三章第一節:關於正行的教誡 291
第三章第二節:關於實諦的教誡 304
第三章第三節:關於三寶的教誡 309
第三章第四節:關於不執著的教誡 347
第三章第五節:關於不苦惱的教誡 348
第三章第六節:關於菩薩道完全獲得的教誡 349
第三章第七節:關於五眼的教誡 350
第三章第八節:關於六通慧的教誡 353
第三章第九節:關於見道的教誡 359
第三章第十節:關於修道的教誡 370

第四章:四決擇分 373
第四章第一節:煖位 376
第四章第二節:頂位 393
第四章第三節:忍位 408
第四章第四節:〔世〕 第一法 414
第四章第五節:完全接受的特殊性 421
第四章第五節之一:第一種所執的概念分別 423
第四章第五節之二:第二種所執的概念分別 428
第四章第五節之三:第一種執取者的概念分別 432
第四章第五節之四:第二種執取者的概念分別 437
第四章第六節:完全接受的差別 447

第五章:正修 454
第五章第一節:正修的基礎 454
第五章第二節:正修的所取境 475
第五章第三節:正修的目標 486
第五章第四節:正修 501
第五章第四節之一:披盔甲的正修 503
第五章第四節之二:出發的正修 508
第五章第四節之三:資糧的正修 525
第五章第四節之四:出離的正修 602

引用書目 663
第一手資料以及簡寫 663
第二手資料 668
索引 679
中文索引 679
梵語索引 683
ISBN9789869526630 (精裝)
點閱次數328
建檔日期2020.09.16
更新日期2020.09.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59775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