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法顯研究之六:求法高僧在北天竺攀岩走壁的绝技 論梵文 śaṅkupatha 與法顯的“傍梯” 以及曇無竭和玄奘的“杙”
作者 Hu-von Hinüber, Haiyan=胡海燕
出處題名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Hua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卷期v.2 n.1 《法顯研究》專刊
出版日期2019.05
頁次22 - 45
出版者World Scholastic Publishers
出版者網址 http://www.worldscholastic.com/
出版地Singapore [新加坡]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胡海燕博士目前為德國埃爾富特大學韋伯高等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Max Weber Center for Advanced Cultural and Soci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Erfurt in Germany)的研究員,同時兼任山東大學榮譽教授與深圳大學高級研究員。
關鍵詞法顯; 傍梯; śaṅkupatha; 曇無竭(法勇); 杙; 玄奘; 椓杙; 傍杙
摘要在穿越中亞大沙漠和蔥嶺之後,法顯一行首次度過了印度河。根據《佛國記》的記載,在河谷的懸崖峭壁上,“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這段描述雖然不長,但直至2010年,學界關於“傍梯”一詞的詮釋始終模糊不清,甚至有誤。2010年和2011年,筆者先後用德文和英文發表了兩篇關於法顯《佛國記》的論文。通過考證梵文語法的早期注疏以及巴爾胡特佛塔的浮雕,敝人提出“榜梯”應該是印度北部山區的śaṅkhupatha(楔子路),《漢書》稱為“懸度”。2017年,臺灣圓光佛學研究所將筆者的上述二文加上另外三篇英語發表的法顯論文收集成冊,題為“東晉法顯《佛國記》研究論文集”。

作為“法顯研究之六”,本文旨在為2011年討論過的“傍梯”增補佐證。所補充的資料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兩位西行高僧對法顯“傍梯”的相應稱謂:《高僧傳》記錄曇無竭在印度河谷使用“杙”攀岩、玄奘在《大唐西域記》描述自己“椓杙躡蹬”同一懸崖。(2)中國史籍和佛教文獻中記載的“懸度”, 如《釋迦方志》記錄孝明帝派蔡愔等“從雪山南頭懸度道”赴天竺覓佛像求釋教、《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記載惠生穿過蔥嶺後“鐵鎖懸度” 抵達烏場國,等等。(3)近代有兩位學者親臨其境並留下記述:1942年英籍考古學家 M. A. Stein 發表了“From Swat to the Gorges of the Indus”,1987年德籍民俗學家 K. Jettmar 發表其文 “The ‘Suspended Crossing’: Where and Why?”,均在此補充。
目次一、引言:法顯之“傍梯”再考 23
二、多視角探討梵文術語 śaṅkupatha(楔子路) 25
(一)《佛國記》相關段落的原文 25
(二)中國史籍和佛教文獻中記載的“懸度” 27
(三)梵文語法及注釋中有關 śaṅkupatha(楔子路)的記載 29
(四)印度巴爾胡特大佛塔上的一塊浮雕 32
三、曇無竭(法勇)使用的“杙” 33
四、《本生鬘》描寫善財使用 śaṅku 攀岩的詩句 37
五、《大唐西域記》流傳的“椓杙”和“傍杙” 38
(一)“椓杙”還是“椽杙” 39
(二)外道苦行者的“傍杙” 40
六、結語:《佛國記》研究的深入與進展 41

ISSN27050742 (P)
DOIDOI: 10.6939/HIJBS.201904_2(1).0002
點閱次數327
建檔日期2021.03.03
更新日期2021.03.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0695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