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The research of figures of Sudhana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作者 陳俊吉 (撰)=Chen, Chun-chi (compose)
出版日期2013
頁次1210
出版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ua.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進忠、林保堯
畢業年度101
關鍵詞入法界品圖=the Gaṇḍavyūha painting; 華嚴經變=the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of the Avataṃsaka Sūtra; 善知識=good friends and spiritual guides; 證入法界=entering Dharma; 五十三參=Sudhana's pilgrimage
摘要善財童子是許多東亞佛教文化圈(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印尼、尼泊爾…等)共有的造像藝術,日本與韓國的此類造像皆源自中國造像體系,而中國系譜的善財童子造像,則源於唐五代時期,但學界至今並未有出現探討唐五代時期的造像專書與文章。目前此類造像的研究都為宋至清代的探討,且其研究大多並不深入,多為單例探討。而日本學者的研究多為十二世紀以後,其內容為日本製作或由中國傳入的善財童子造像。因此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是一則重要議題,但甚為可惜長期遭受漠視。

  本文筆者將透過傳世、出土的相關造像資料為核心,並利用類型學、圖像學、風格學…等手法來研究唐五代善財童子的造像藝術,其主要探究議題為下列數點:第一,探討此時期善財童子造像所依據的主要經典體系為何?第二,此時期的善財童子造像發展出那些類型體系?第三,各類型的善財童子造像風格來源與遞變之成因?第四,各類型的造像之間是否具關聯性或相互影響?第五,探究各類型的善財童子造像之文化背景與思想意涵?

  本論文所探討的造像體系,屬於漢傳顯教體系為主,至於漢傳密教體系的善財童子原則上不涉及,文中若有需要談論,則略談之。在漢傳顯教體系中的善財童子造像系統,其依據主要都出自於《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其造像體系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此善財童子屬於脅侍童子種類,配置於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第二,入法界品圖中的善財童子,此類童子依據〈入法界品〉的參訪故事而來,屬於佛教故事中的童子造像種類。第三,獨立異化的善財童子,此類善財童子屬於獨立尊像種類。關於獨立異化系統的善財童子造像,目前僅發現五代吳越國雷峰塔地宮出土的一個案例,且缺乏相關文獻與例證,尚不足成為單章論文,故本論文對此案例主要於第四章中略談之,不設專章探討,待後續相關資料充足時,再撰寫專文。上述各類的發展時間以第一項「菩薩眷屬身旁的善財童子」最早,於盛唐時已經發展出來,並且持續至五代;第二項「入法界品圖的善財童子」,為中唐時期發展出來,也持續至五代;第三項「獨立異化的善財童子」為最晚,為五代時期所發展。

  就上述的三類造像而言,首先在唐五代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造型主要以「童子菩薩形」為主,此類展現其童子身分,且又恭敬求法的菩薩特質。其次為較少見的「世俗人物形」,反映善財童子為眷屬隨從的意涵。第二,入法界品圖中的善財童子,目前唐五代的「入法界品圖」僅存敦煌的案例,敦煌的「入法界品圖」卻又都依附於「華嚴經變」中,在「入法界品圖」中「世俗人物形」所佔的數量較多,亦會出現少數尊的「菩薩形」。「世俗人物形」的造像主要傳達出善財童子「初發心始終無二」,並且有「勵行求法遍法界」的精神,至於「菩薩形」的造像思維,傳達出善財童子為「菩薩的本質性」,以及「示現度眾的悲願」。第三,獨立異化的善財童子,為童子像著俗服的樣貌,其是屬於「世俗人物形」的範疇,顯現出證入法界,優遊法界的自在神情。

  整體而言,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之經典主要依據為《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並以此為核心基礎上展開各類型的造像藝術,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在此時還受到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的故事影響,使得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聯繫更為緊密,成為重要核心眷屬,此種眷屬配置方式也推及普賢菩薩身上,五臺山地區的此種配置模式在盛唐末至中唐初,便開始廣泛的向四周傳佈。尤其在晚唐、五代傳佈的過程中,產生地域化的造像特殊性,並出現諸經會通的情況,乃至護國思維的產生。

  就敦煌遺存的入法界品圖繪畫內容而言,在主題表現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善知識展現出神通、三昧,乃至宣說過去獲得三昧法門因緣;第二,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於善知識面前聽法的內容;第三,善財童子尋訪善知識的路途展現,這三類中在入法界品圖本身以第一與第二類為主力。上述各類的造型思想有別:第一類型主要強調善知識神通三昧妙用境界,第二類型主要強調善財童子恭敬虛心求法的態度,第三類主要強調善財童子參訪路途之艱辛。而入法界品圖經變呈現的思維模式不同,將會產生概念式、經典式、簡略式三種不同表現。所謂「概念式表現」便是未完全按照〈入法界品〉所繪出,畫面中的參訪善知識多為概念性表現,許多並不具確切的身分,乃至有些善知識的身分多出〈入法界品〉所記載,榜題也多為概念性的書寫,書寫善知識放光三昧、善財童子求法…等,未依據經文節錄抄寫,此種案例以敦煌莫高窟第9窟為代表。至於「經典式表現」主要依據〈入法界品〉所繪出,且畫面的參訪數量接近於入法界品中一共54回的參訪,榜題表現也是節錄〈入法界品〉而抄錄,此例以敦煌莫高窟第85窟為代表。「簡略式表現」為「經典式表現」的簡略,畫面的參訪數量少於入法界品中一共54回的參訪,榜題多將〈入法界品〉節錄書寫大意,或者節錄〈入法界品〉抄錄,此類代表以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為例。唐五代「入法界品圖」的表現,雖然不及宋代「五十三參圖」的成熟表現,但卻是「五十三參圖」的原型,故唐五代時期多元性變化的發展歷程,有其特殊歷史意義與可觀之處。

The Sudhana is a type of concept that many Southeast Asian Buddhist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India, Indonesia, Japan, Korea, and Nepal, all have in common. The style of this concept in Japan and Korea, all originates from the style used in China. The Sudhana concept dates back to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even though archaeologists to date have yet to find books and other written works in this type of style.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concept has only been of it in the Song to Qing dynasties so far, and not in depth, but investigation of each individual case. Whereas the era which Japanese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is after the 12th century, with its discoveries being Japanese-made or Chinese-originating. Therefor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dhana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period is worthy of note.

I made use of typology, iconography, stylistics, etc to investigate the Sudhana concept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The main poin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From which Buddhist scripture does the Sudhana originate from? 2. What other images came as a result of the Sudhana concept? 3. The roots as well as change along with its reason for each individual image? 4.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ch concept, and whether they effect each other? 5.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eaning behind each image?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Chinese exoteric buddhism system. The Sudhana of the Chinese exoteric buddhism system mainly draws on the Gaṇḍavyūha in Avataṃsaka Sūtra. The images here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ections: 1. The Sudhana in the Buddha world is place next to the Mañjuśrī and Samantabhadra. 2. In the paintings of Gaṇḍavyūha, the Sudhana takes on the role of a child. 3. If you look at the Sudhana on its own, it is an individual holy figure. Of the above three images, the first mentioned image is the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一、研究重點 7
二、研究限制 7
三、名詞釋義 8
四、凡例 9
第三節 文獻分析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6
一、類型學 27
二、風格學 28
三、圖像學 29
四、藝術社會學 31
五、佛教美術研究 32
第五節 結構安排 34

第二章 兩晉至五代經典中善財童子的記載 39
第一節 前言 39
第二節 漢譯華嚴經系的善財童子 44
一、華嚴經系的〈入法界品〉成立 45
二、華嚴經系的〈入法界品〉漢譯 62
三、《華嚴經》中〈入法界品〉的特色 74
第三節 漢譯密教經系的善財童子 77
一、密教的發展與分期概論 77
二、漢譯密教經典的善財童子 83
第四節 漢譯禪法經系與戒法經系的善財童子 108
一、西域禪法中《治禪病祕要法》的善財童子 108
二、大乘戒法中《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善財童子 109
三、小乘戒法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的善財童子 110
第五節 各經系中善財童子的記載對造像藝術影響 113
一、華嚴經系的善財造像發展與開闊面 113
二、密教典籍經系的開展到沒落 143
三、禪法經系的漠視不顯 144
四、戒法經系的內斂不顯 146
第六節 小結 147

第三章 北齊至五代華嚴經變的發展歷程 149
第一節 前言 149
第二節 北齊「華嚴三聖」與「七處八會」的展現 153
一、華嚴三聖的成立 153
二、七處八會的造像萌芽 163
三、北齊「華嚴三聖」與「七處八會」造像之成因 169
第三節 隋代「七處八會」與「華嚴藏海」的孤立發展 173
一、佛教中的華嚴藏海 173
二、華嚴藏海的圖像誕生 181
三、七處八會的延續開展 201
第四節 初唐華嚴經變的「七處八會」與「華嚴藏海」結合 203
一、釋智儼生平與「蓮華藏世界圖」 203
二、「蓮華藏世界圖」組成模式的推測 205
三、〈蓮華藏世界圖〉的假想模式 210
第五節 盛唐華嚴經變的「七處九會」與「華嚴藏海」結合 217
一、盛唐「七處九會」的展開 217
二、盛唐華嚴經變的敦煌遺存 224
第六節 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運用與發展 245
一、中唐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依附與誕生展現 245
二、晚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繁複與簡略並駕展現 256
第七節 唐五代華嚴經變的淨土思維 278
一、佛身的發展與類型 278
二、大乘佛教淨土的發展與類型 304
三、華嚴宗華嚴淨土的展現 317
四、華嚴經變中的淨土觀的展現 332
第八節 小結 343
一、北朝至五代華嚴經變相發展遞變 343
二、唐五代華嚴經變的特色 348

第四章 唐五代善財童子的造像發展 351
第一節 前言 351
第二節 盛唐的善財童子造像類型 355
一、尊像身旁的童子圖像類型差異比較 355
二、盛唐時期善財童子成為觀音菩薩眷屬的異說 371
三、盛唐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成立 383
四、盛唐善財童子的童子菩薩形圖像特徵展現 389
第三節 中唐至晚唐的善財童子造像類型391
一、中晚唐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391
二、中晚唐入法界品圖的善財童子造像類型 415
三、中晚唐善財童子成為觀音菩薩眷屬的存疑 419
第四節 五代善財童子造像類型 424
一、五代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 424
二、五代入法界品圖的善財童子造像退化 436
三、五代善財童子的獨立造像 437
四、五代善財童子成為觀音菩薩眷屬的存疑 445
第五節 小結 460

第五章 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造像系統 469
第一節 前言 469
第二節 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造型與特色 473
一、盛唐至中唐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的菩薩形開展 473
二、晚唐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的菩薩形延續與新意 495
三、五代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的多元發展 515
第三節 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的配置方式 540
一、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的配置形式 541
二、盛唐至中唐初期菩薩眷屬配置的善財童子 575
三、晚唐菩薩眷屬置配的善財童子 588
四、五代菩薩眷屬配置的善財童子 620
第四節 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的思想展現 633
一、善財童子成為菩薩眷屬的發展 643
二、善財童子與五臺山信仰結合發展651
三、善財童子由華嚴系統轉向會通體系發展 661
四、善財童子造型轉換的特徵意涵 682
第五節 小結 687
一、唐五代各期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造像特色 687
二、五代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造像的地域性展現 689
三、唐五代菩薩眷屬中善財童子造像思想體系發展 691

第六章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造像系統 695
第一節 前言 695
第二節 入法界品圖的誕生與流變 702
一、盛唐華嚴造像中的善財童子萌芽 702
二、中唐華嚴經變中入法界品圖的融入 712
三、晚唐五代華嚴經變中入法界品圖的分離 714
第三節 善財童子於入法界品圖的造型與特色 719
一、世俗人物形與菩薩形的展現 719
二、世俗人物形的造型來源與表現 723
三、菩薩形的造型來源與表現 751
第四節 入法界品圖的構圖形式 755
一、屏風畫形式 755
二、側幅畫形式 766
三、環繞畫形式 769
第五節 入法界品圖中善財童子的配置分佈 774
一、莫高窟第9窟環繞畫式的入法界品圖 775
二、莫高窟第85窟與156窟環繞畫式的入法界品圖 817
三、莫高窟第12窟屏風畫式的入法界品圖 839
第六節 入法界品圖中善財童子的思想展現 876
一、入法界品圖善財童子造型二元特色 876
二、入法界品圖畫面主題的三種表現 883
三、入法界品圖經變呈現的思維模式 894
四、入法界品圖逐漸器重的成因 899
第七節 小結 917
一、入法界品圖到五十三參圖的遞變 917
二、唐五代入法界品圖的配置類型與表現特色 919

第七章 結論 927

附論一、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 939
摘要 939
一、前言940
二、《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參訪944
三、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頁957
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異說頁962
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圖像頁964
六、小結 978

附論二、本生故事的善財童子對於亞洲文藝影響之初探:
兼談中國此類造像藝術未發展之成因 980
摘要 980
一、前言 982
二、說出世部本生故事有關善財的記載 985
三、初期大乘本生故事有關善財的記載 990
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本生故事有關善財的記載 992
五、善財與悅意女故事對於亞洲藝文活動影響 997
六、中國善財童子與悅意女未發展造像藝術之成因 1008
七、小結 1011

附圖表
附圖表1、唐五代時期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圖例 1015
附圖表2、北魏至中唐化身童子的飛天類型圖例 1035
附圖表3、北魏至中唐化身童子的蓮生類型圖例 1043
附圖表4、初唐至中唐化身童子的嬉戲類型之世俗類型圖例 1057
附圖表5、盛唐至中唐化身童子的嬉戲類型之善根類型圖例 1065
附圖表6、其他相關圖片 1068

附地圖
附盛唐至五代疆域地圖 1079

附表
附表1、釋澄觀〈入法界品〉中善知識分類體系 1083
附表2、《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目次、卷數、會所比較表 1085
附表3、釋法藏與釋澄觀對《華嚴經》判教義理分科比較表簡表 1089

圖片出處 1093

參考資料 1128

跋 1203

作者簡介 1205
點閱次數135
建檔日期2021.11.15
更新日期2023.01.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7433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