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臺灣儀式僧瑜伽燄口施食儀式研究=A Study on the Yoga Flaming Mouth Feeding Ritual of Taiwanese Ritual Sangha
作者 陳省身 (撰)=Chen, Sing-shen (compose)
出版日期2020
頁次198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p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清香
畢業年度108
關鍵詞瑜伽教僧=Sangha of Yoga; 儀式僧=Sangha of Ritual; 香花僧=Sangha of Offerings; 經懺僧=Sangha of Sutra; 瑜伽燄口=Yoga alms
摘要臺灣儀式僧及其包括施食儀式在內的種種儀式文化,可說是淵源於明清時期的「瑜伽教僧」,簡稱為「教僧」的儀式傳統。洪武十五(1382)明太祖鑒於當時漢地佛教的僧侶儀式文化內涵,深受這些瑜伽道場經懺儀式文化的影響,故依其性質和功能,將全國漢地佛教寺院及僧侶,區分為「禪、講、教」三種的類別。第一種是「禪僧」,以修禪為主,居禪寺,不與民間接觸。第二種是「講僧」,以學習各宗的經論和講說為主,居「講寺」,同樣不與民間接觸。第三種是「瑜伽教僧」,由於他們在是融通瑜伽顯密的種種法事儀軌,再加上他們最重要的佛教儀式為瑜伽燄口施食,因此被被命名為「瑜伽教僧」。明朝末期,由於佛教僧侶的剃度制度,因明代政府因財政需要破壞,任何人均可輕易買到「空名度牒」,來取得僧侶身分,所以明初原先的三種禪、講、教僧之區分,明末時,已有互相混淆的狀況。
清初將佛教僧人的出家,定位為下階層民眾尋求宗教的社會救助途徑之一,所以不要求其有基本的文化素養才能出家、也不再區分禪、講、教的三種不同的僧侶身分和功能 ;因此這些瑜伽教應赴僧,便自此深入中國民間社會中,存在著稱謂不同並有地方特色。在眾多的不同名稱「儀式僧」中,與臺灣關係最為密切的,分別是「經懺僧」和「香花僧」。北方的「應赴僧」稱為「經懺僧」,是以他們念什麼經什麼懺的原因來命名。此類「經懺僧」,多分佈在中國北方如北京、山西如五台山及江蘇、浙江一帶,尤其以上海為大宗。南方的「應赴僧」稱為「香花僧」的原因,是由於他們以儀式中最重要的為香以及花來命名科儀中「香花請、香花迎」等的相關詞類來命名及科儀。他們多分佈在中國南方包括江西,廣東、福建一帶。
臺灣儀式僧的瑜伽燄口施食儀式在傳承上,基本上可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期點來探討,在第二世界戰前雖然可分為明清和日治時期,但在戰前燄口傳承,主要是以福建系為主流。包括來自福建鼓山湧泉寺和泉州開元寺以及福州雪峰崇聖寺傳承。在瑜伽燄口施食的版本的使用上,「香花僧」主要是以「鼓山湧泉寺版本」為主,搭配各自壇門的傳承口訣。另外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臺灣佛教也受到日本佛教文化影響,所以儀式僧侶不管在儀式弘化或是服飾,都有產生新的變革,也在臺灣本地編輯新的施食儀軌出來。戰後由於國民政府來台,江浙和蘇北法師來到臺灣,則引進常州天寧寺和南京寶華山的版本和唱誦。而這些以中國佛教會為主的法師例如他們透過戰後在台復會的中國佛會傳戒等方式,深深影響到臺灣本土佛教的燄口演法以及唱誦。江浙系統的燄口傳承主要是就是以發現原來就是「寶華山隆昌律寺」和「常州天寧寺」所使用的《瑜伽燄口施食要集為主,俗稱為「華山燄口」。
另外在臺灣不管是「香花僧」和「經懺僧」,也不管是本地或是外江,如何來考核是否是一位具格的儀式僧,是否有資格來主持一場大型的齋醮法事,水陸法會,則是以是否能擔任瑜伽燄口施食儀式主法的金剛上師,來做為衡量標準,才明白是否有儀式僧其瑜伽燄口施食儀並非無師自通。而是有一定的傳承考核方式。因此師長覺得其弟子應學習圓滿後,便會擇期舉行「開啟放銜瑜伽燄口施食法會」,可稱為「開啟放銜」,或是「開銜燄口」,也可簡稱為「開銜」。
瑜伽燄口施食法會的儀式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1是參禮巡緣。2是登座演法。3回壇禮聖。現今流傳的瑜伽燄口施食儀軌雖有不同的版本,但其儀式內涵本質其實不只是針對餓鬼道眾生,而是融入了淨治六道惡趣或稱滅惡趣的教理思想,因此擴大為對六道眾生施以斛食,並淨化對治六道惡趣業因的法本。瑜伽燄口施食儀軌則融合金剛界普明大日如來淨治惡趣超度儀軌,以及觀音施食度亡儀軌。以蓮華部主聖觀音為行使悲心事業的本尊,能度脫能讓六道亡靈,死者蘇生。這是指亡靈在淨化業因後,能結束業報身,由大日如來八葉胎中,重新蘇生,穫得金剛壽命現金剛菩薩身,即身成佛。

In Taiwan, there is a kind of Buddhist sangha called “sangha of ritual”. It originated from the tradition of “sangha of yoga” in the Ming Dynasty. In 1382, the Hongwu Emperor divided the Buddhist sangha into three categories — Zen, Learning and Ritual —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of Chinese Buddhism at that time. Firstly, Sangha of Zen mainly practiced Zen meditation. They lived in monasteries remote from cities. Secondly, Sangha of learning lived in temples. They were mainly engaged in the learning of sūtra and treaties of different Buddhist schools. Like the sangha of Zen, they also did not take part in the society. The third one is the sangha of ritual. They learnt all kinds of Buddhist ceremoni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Yoga flaming mouth feeding. So they were also named the sangha of Yoga. In late Ming Dynasty, ordination was corrupted due to financial difficulty of the government. Everyone was able to purchase a Buddhist certificate to be a fake monk. So such categorization of sangha became irrelevant from late Ming onwards.
In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made Buddhist sangha a lower class in the society. Religions were only for poor people to survive financially. So there was no request for Buddhist cultivation for sangha. The divis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categories was practically irrelevant. The sangha of Yoga started deeply participating into the folk communities in China. Later they even diversifi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y were active in the lay communities that they were even called the “sangha on-call”. Functions of the “sangha on-call” differ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In the north, like Beijing, Shanxi, Jiangsu, Zhejiang and mainly Shanghai, they were called the“sangha of sutra” and divided by the names of the sutra they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those in the south, like Jiangxi, Fujian and Guangdong, were called the“sangha of offerings”. It is because they emphasized offerings (joss sticks and flowers) in the ceremonies.
Basically World War II is the main milestone to discuss the inheritance of Yoga ritual of Taiwan sangha of ritual. Before WWII, although there were Ming, Qing and the Japanese Taiwan systems, the Fujian system prevailed in Taiwan. This Fujian system comprised of three monasteries in different counties of Fujian. In the application of Yoga flaming mouth feeding, the version from Yongquan Temple, Mount. Gu, ha
目次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2
第二章 臺灣儀式僧的傳承發展 13
第一節 派別組成與儀式行為 15
第二節 交流互動與普庵信仰 41
第三節 小結 46
第三章 臺灣儀式僧瑜伽燄口施食儀傳承發展 47
第一節 政權興替與儀式發展 48
第二節 多元滙流的演法傳承 62
第三節 小結 80
第四章 香花僧瑜伽燄口施食法會釋義 81
第一節 儀式的流程 83
第二節 瑜伽續的生起次第 119
第三節 小結 126
第五章 惡趣清淨與觀音濟度六道 127
第一節 以金剛界壇城淨治惡趣 128
第二節 以觀音法門度六道惡趣 142
第三節 小結 170
第六章 結論 171
參考文獻 179
圖目次 ix
表目次 xii
附錄 xiv
圖目次
圖2-1臺北雲門寺的供桌 17
圖2-2臺北雲門寺的血脈和法脈傳承宗師神位 17
圖2-3吳舒揚法師中元法會擔任金剛上師 24
圖2-4景美雲門寺高秀夫法師穿日式僧服主持功德法會 25
圖2-5達光法師生前年輕時照片 27
圖2-6吳盛湧法師於新竹新埔義民廟主持金山拜醮科儀 36
圖2-7靈巖法師於台北關渡宮主持《延壽斗科》科儀 40
圖3-1「符諱」 51
圖3-2賢頓法師於花蓮東淨寺水陸法會施放瑜伽燄口 53
圖3-3越南安江福隆古寺住寺善信法師打「開佛面」印 54
圖3-4心賢法師於艋舺龍山寺施放瑜伽燄口施食 55
圖3-5吳盛湧法師(法名悲賢)施放瑜伽燄口 56
圖3-6筆者結心鵬法師教授之「反攻大陸印」 58
圖3-7賢定老和尚主持華江橋路祭瑜伽燄口施食法會 59
圖3-8供在保安宮燄口法會執持五佛幡的五方童子 67
圖3-9供在淡水毘盧淨苑燄口法會的毘盧觀音像 67
圖3-10香花僧定弼法師從悲賢法師習法的拜師帖 70
圖3-11香花僧定弼向授業師悲賢法師行拜師禮 71
圖3-12定弼法師「開啟放銜瑜伽燄口法會」的法會文疏 72
圖3-13定弼法師禮謝其師悲賢法師其師把法服和法器傳承給他 72
圖3-14傳授師長和同門師兄聯名贈送壇名牌匾 73
圖3-15源靈法師首座燄口主法賢頓法師為其打木魚送坐 75
圖3-16提文法師向燄口教授師長靈源法師獻謝師禮 76
圖3-17本光長老與觀禮長老給予弟子覺聖法師祝福勉勵 76
圖3-18光慧法師生前遺影 78
圖3-19光慧法師親筆繪制的觀行手印 79
圖4-1光慧法師所集《瑜伽密部秘訣集要》 82
圖4-2《瑜伽燄口施食要集》無頁碼 82
圖4-3會首朝禮「五佛冠」 85
圖4-4卦匾安壇 87
圖4-5手持淨瓶乳海灑淨壇場 90
圖4-6法師於胸前結「毘盧印」 91
圖4-7法師結「毘盧印」置於頂上 92
圖4-8法師結準提印 93
圖4-9法師以米安曼荼羅 98
圖4-10法師把插滿召請香枝的麵龜放上孤魂牒以進包仔香 106
圖4-11放在曼答盤上三份由孤飯和齋包銅幣構成的淨食 114
圖4-12法師散施三份淨食 114
圖4-13金剛瑜伽母鏡生黃丹壇城 125
圖5-1惡趣清淨普明大日如來三十七尊曼荼羅 130
圖5-2惡趣清淨九佛頂曼荼羅 130
圖5-3不空成就佛以十字羯磨金剛杵手幟 139
圖5-4越南安江省福隆古寺瑜伽施食壇場 141
圖5-5手持蓮華的聖觀音菩薩 147
圖5-6如融法師結「跌坐觀音印」前供「毘盧觀音」 148
圖5-7上師結「觀音禪定印」觀想圖 152
圖5-8香花僧心廣法師結「觀音禪定印」 153
圖5-9 WD法師結「金剛法印」 154
圖5-10供於靈鷲山水陸法會面燃鬼王 158
圖5-11香花僧心廣法師結「召請餓鬼印」 161
圖5-12寶華山版《瑜伽施食儀觀》勾招六道群靈觀想圖 163
圖5-13卡薩帕納觀音及四位眷屬施甘露乳流與餓鬼圖 169
表目次
表5-1:召請六道眾生各儀軌觀想次第表 161-162
附錄
附錄一 田野紀錄表 195–196
附錄二 訪談紀錄表 197–198
點閱次數272
建檔日期2021.11.25
更新日期2023.01.0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2827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