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宋.宗曉《法華經顯應錄》研究
作者 龔昭瑋 (著)=Kung, Jau-woei (au.)
出版日期2022
頁次270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敬家=Huang, Jing-jia
畢業年度110
關鍵詞石芝宗曉; 《法華經顯應錄》; 敘事策略; 修持方式; 感應類型
摘要就筆者耳目所及,目前《妙法蓮華經》靈驗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唐代慧詳《弘贊法華傳》與僧詳《法華傳記》,宋代以下尚仍付之闕如,顯然大有拓展的空間。《法華經顯應錄》二卷,成書於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其目的為了修正宋代所流傳的《法華經》靈驗記:佚名《靈瑞集》,其在體例、內容上的缺失,並彌補天臺元穎《續靈瑞集》亡佚已久的遺憾。宗曉廣泛蒐集、考覈碑傳塔銘、史書傳記、經論注疏、詩文筆記與採訪見聞中,南北朝到宋代的出家僧尼與在家信眾,共計239人。
本論文聚焦於宋代宗曉《法華經顯應錄》的敘事策略、特色,與其所反映的修行方式、感應類型與宗教社會。可以分為三大方面:其一,《法華經顯應錄》與前行文本的敘事策略不同,因此,僧俗形象塑造的差異甚大;其二,《法華經顯應錄》既為史料,必然能夠反映宋代修持《法華經》的一個側面;其三,《法華經顯應錄》既為天臺宗傳記,其所形塑的高僧形象必然與傳統僧傳的《宋高僧傳》、禪宗僧傳的《景德傳燈錄》、《禪林僧寶傳》,迥然有別,足見其研究價值。
目次第一節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義界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靈驗記的義界與特質 2
第二節 研究文本說明 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 23
一、 小說史相關研究成果 23
二、靈驗記相關研究成果 24
三、 宋代佛教史與宗曉《法華經顯應錄》相關研究成果 2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29
一、研究方法 29
(一)敘事學研究方法 29
(二)詮釋學研究方法 30
(三)宗教學研究方法 31
二、章節架構 31
第二章 石芝宗曉(1151-1214)與《法華經顯應錄》 32
第一節 石芝宗曉的生平與著作 32
一、石芝宗曉的生平行跡 32
二、石芝宗曉的現存作品 35
(一)《樂邦文類》五卷 36
(二)《樂邦遺稿》二卷 36
(三)《四明尊者教行錄》七卷 36
(四)《金光明經照解》二卷 37
(五)《寶雲振祖集》一卷 38
(六)《三教出興頌》一卷 38
(七)《施食通覽》一卷 38
(八)《法華經顯應錄》二卷 38
第二節 《法華經》靈驗記的流變 39
第三節 《法華經顯應錄》的內容與架構 50
一、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53
(一)晉(220年–420年) 53
(二)南朝宋(420年–478年) 53
(三)南朝齊(479年–501年) 53
(四)南朝梁(502年–557年) 53
(五)南朝陳(557年–589年) 54
(六)北朝魏(386年–534年) 54
(七)北朝齊(550年–577年) 54
(八)北朝周(557年–581年) 54
二、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54
(一)隋(581年–618年) 54
(二)唐(618年–907年) 54
(三)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55
三、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55
四、未詳 5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6
第三章 《法華經顯應錄》前行文本、情節結構與敘事特色 57
第一節 《法華經顯應錄》的前行文本 57
一、碑銘石刻 59
二、史書傳記 64
三、經論注疏 66
四、詩文筆記 67
五、採訪見聞 69
第二節 《法華經顯應錄》的情節結構 69
一、全結構型 70
二、側重神異感應型 72
三、側重臨終瑞相型 74
四、參學修道型 75
第三節 《法華經顯應錄》的敘事特色 76
一、敘事結構模式化 78
二、敘事篇幅簡短化 78
三、敘事情節聚焦化 8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2
第四章 《法華經顯應錄》修持方式、感應類型與宗教社會 83
第一節 《法華經顯應錄》所反映的修持方式 83
一、讀誦 85
二、講說 86
三、書寫 87
四、禮懺 89
五、習禪 90
六、念佛 91
七、燃身 93
八、聽聞 94
九、造像 95
十、造經 97
第二節 《法華經顯應錄》中的感應類型 99
一、現世利益型 99
(一)疾病痊癒 99
(二)得脫免難 101
(三)死而復生 102
(四)少食輕安 104
二、臨終瑞相型 104
(一)舌生異相 104
(二)肉身不壞 106
(三)舍利圓瑩 107
(四)轉生善趣 109
三、其他感應型 115
(一)降靈顯瑞 115
(二)動物感應 118
(三)經本威力 119
第三節 《法華經顯應錄》所反映的宗教社會 120
一、宋代修持《法華經》的社會風氣 123
二、宋代高僧的試經制度與《法華經》 12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26
第五章 高僧形象的敘事差異:以宗曉《法華經顯應錄》與贊寧《宋高僧傳》、道原《景德傳燈錄》、惠洪《禪林僧寶傳》為觀察重心 127
第一節 《法華經顯應錄》與《宋高僧傳》高僧形象的敘事差異 130
第二節 《法華經顯應錄》與《景德傳燈錄》高僧形象的敘事差異 135
第三節 《法華經顯應錄》與《禪林僧寶傳》高僧形象的敘事差異 14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44
第六章 結論 145
一、《法華經》靈驗記的流變與道俗事蹟 145
二、《法華經顯應錄》的廣泛取材與敘事特色 146
三、《法華經顯應錄》反映的修持方式與感應類型 147
四、《法華經顯應錄》與高僧傳記的敘事差異 147
參考文獻 149
點閱次數323
建檔日期2022.06.06
更新日期2023.01.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185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