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梵文《五蘊論》譯注與研究=An Annotated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Sanskrit “Pañcaskandhaka”
作者 劉珈妗 (著)=Liu, Carolina (au.)
出版日期2020
頁次1 - 292
出版者佛光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ebsite.fgu.edu.tw/
出版地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指導教授陳一標
畢業年度108
關鍵詞五蘊論; 俱舍論; 五蘊; 心相應行; 心不相應行
摘要五蘊與十二處、十八界合稱為三科,是原始佛教以來對諸法分類的三種方式,擅長於法相分析的唯識學派,有世親所著的《五蘊論》,一方面繼承傳統阿毘達磨式的解說,一方面依唯識學的立場作更精確的定位與分析,是理解佛教基本名相意義與唯識立場的重要論書。現存有梵文原本、藏譯與玄奘的漢譯,也有現代的日譯、英譯、中譯等。
但因現代的中譯裡存在著許多問題,本研究重新作現代中譯,並且試圖回到梵文動詞的語根,作更深入的剖析,使得相關詞語的意義可以更為生動地顯現出來。其次透過與《俱舍論》對應名相的梵文解說用語的比較,突顯兩個論的共同點與差異點,由此看出《五蘊論》如何繼承傳統以及其特殊之處。
目次摘要 I
目錄 II
凡例 IV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4
第三節 譯注方法、研究問題與論文架構 7
一、譯注方法 7
二、研究問題 8
三、論文架構 9
第四節 《五蘊論》簡介與科判 10
一、《五蘊論》簡介 10
二、《五蘊論》科判 13
第 二 章 《五蘊論》之譯注 17
1 蘊 17
1.1 色蘊 17
1.2 受蘊 19
1.3 想蘊 20
1.4 行蘊 20
1.5 識蘊 32
2 處 34
3 界 36
第 三 章 《五蘊論》與《俱舍論》的法相內容比較分析 41
第一節 譯注內容整體問題 41
第二節 色、受、想蘊文獻比對成果 48
一、色蘊比對成果 51
二、受、想蘊比對成果 63
第三節 行蘊文獻比對成果 66
一、五遍行比對成果 68
二、五別境比對成果 71
三、十一善比對成果 73
四、六根本煩惱比對成果 78
五、餘隨煩惱比對成果 88
六、不決定比對成果 98
七、心不相應法比對成果 99
第四節 識蘊、十二處、十八界文獻比對成果 108
一、識蘊比對成果 108
二、十二處比對成果 114
三、十八界比對成果 119
第 四 章 結 論 130
附錄 133
參考書目 280
佛教典籍和古籍 280
中日文專書 280
中日文論文 281
西文專書和論文 283
工具書 284
網路資源 284
點閱次數156
建檔日期2022.06.14
更新日期2023.01.0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234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