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無惱療法」對思覺失調症個案的臨床療效研究--以正念正知原理為基礎=The Study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Non-suffering Therapy” Towar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Principles Based Method
作者 林伯彥 (著)
頁次266
出版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ue.edu.tw/
出版地彰化市, 臺灣 [Changhua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指導教授吳秀碧 張景然
畢業年度103
關鍵詞正念正知原理=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Principles; 無惱療法=Non-suffering Therapy;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臨床療效=Clinical Outcome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正念正知原理為基礎的「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對思覺失調症個案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以符合思覺失調症緩解期的十二位住院個案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包含量化與質化兩種。研究設計採取「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將十二位研究參與者隨機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本研究量化部分的自變項為「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團體治療,實驗組的研究參與者接受十六次團體治療,控制組的研究參與者沒有接受任何團體治療。兩組研究參與者除了自變項不同之外,其餘醫療處置皆相同。而依變項的部分則為正性症狀、負性症狀、一般精神病理、以及個人與社會功能等項目,並以「正性與負性症狀量表」、「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照護者中文版本」、與臨床整體評估表評估所得的分數來表示。質性部分主要採取關鍵事件研究法,對於實驗組的研究參與者進行關鍵性治療事件的訪談,作為質性分析的依據,以協助量化資料的解釋與建構團體成員改變的機制和歷程。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方案適用於緩解期思覺失調症個案。
二、本方案對於緩解期思覺失調症個案具有臨床療效,包括負性症狀、一般精神病理、以及個人與社會功能項目。
三、緩解期思覺失調症個案的臨床療效與其知覺的幫助內容,依內觀禪修技術的知覺程度以及改變機制和歷程的不同,具有不一樣的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對思覺失調症個案的臨床療效提出建議,包括在臨床治療和諮商實務方面的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以供精神醫學與諮商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Non-suffering therapy”, which based on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principles, towar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welve remitted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were the study subjects,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 the experimental pro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study, twelve inpatients a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the quantitative part is the group treatment for “Non-suffering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sixteen sessions of group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receive any group therapy. Except for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se two groups were under the same medical treatment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ing of positive symptoms, negative symptoms,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and 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s were assess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s,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s, Chinese Caregiver Version , and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Meanwhile, Critical Incident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e qualitative part, the six member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interviewed with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after each session. The qualitative results were used to help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members’ changing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The followings we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Non-suffering therapy” was applicable to the remitted schizophrenic patients.
2. “Non-suffering therapy” showed clinical therapeutic outcome to the negative symptoms,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and personal and social function.
3. “Non-suffering therapy” has inconsistent results toward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outcome and the perception of helpful contents of the remitted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ception leve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techniques and changing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Non-suffering therapy” towards th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cluding suggestions abou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suggestions regarding future studies, so as to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psychiatric practitioners and counselo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目次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從思覺失調症的病理生理機制尋找正念治療的可能性 15
第二節 「無惱療法」是以正念正知原理為基礎 31
第三節 「無惱療法」如何適用於思覺失調症個案 55
第四節 「關鍵事件研究法」在心理諮商領域的運用 8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8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8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10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6
第一節 臨床療效的發現 106
第二節 個案改變的機制和歷程 128
第三節 研究結果綜合討論 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研究限制 177
第二節 結論 177
第三節 建議 181
後記省思 186
參考文獻 188
附錄
附錄一 研究說明與知情同意書 207
附錄二 「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團體治療內容 209
附錄三 實驗組和控制組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整理 226
附錄四 關鍵性團體治療事件訪談大綱 227
附錄五 關鍵性團體事件類別和編碼架構 228
附錄六 關鍵性團體事件對實驗組研究參與者的幫助內容類別和編碼架構 229
附錄七 造成實驗組研究參與者改變的機制 230
附錄八 團體治療過程觀察記錄 231

表次
表 2-1 情緒調節機制 23
表 2-2 關於正念定義的不同面向 32
表 2-3 以禪修技術和禪修態度將正念進行區分 35
表 2-4 感覺接受器與對應的物理性刺激和知覺現象 36
表 2-5 「無惱療法」三種禪修技術之定義、腦神經功能與結構、以及培養順序 38
表 2-6 五蘊與五取蘊以及相對應的身心功能 43
表2-7 造成「我見」錯覺的可能原因 48
表2-8 三種注意力次系統功能相關的腦結構與神經傳導物質 62
表2-9 將禪修轉成「無惱療法」技術與進行注意力控制所涉及之腦神經機制 62
表2-10 「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內容大綱 77
表2-11「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與「以正念為基礎的減壓法」和「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進行比較 79
表3-1 「無惱療法--思覺失調症方案」團體治療實驗設計 84
表3-2 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90
表3-3 訪談逐字稿質性資料編碼表 103
表3-4 意義單元歸納與命名實例 104
表3-5 形成類別實例 104
表4-1 實驗組(E)與對照組(C)的「正性與負性症狀量表」(PANSS)平均分數 107
表4-2 實驗組成員(E1-E6)的「正性與負性症狀量表」(PANSS)評量結果 109
表4-3 控制組成員(C1-C6)的「正性與負性症狀量表」(PANSS)評量結果 109
表4-4 實驗組(E)與對照組(C)於「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照護者中文版本」(PSP-CCV)的平均分數 115
表4-5 實驗組成員(E1-E6)以「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照護者中文版本」(PSP-CCV)進行前測、中測、後測的分數 118
表4-6 控制組成員(C1-C6)以「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照護者中文版本」(PSP-CCV)進行前測、中測、後測的分數 118
表4-7 實驗組(E)與對照組(C)以「臨床整體評估表」(CGI)進行前測、中測、後測的平均分數 122
表4-8 實驗組成員(E1-E6)以「臨床整體評估表」(CGI)進行前測、中測、後測的分數 123
表4-9 控制組成員(C1-C6)以「臨床整體評估表」(CGI)進行前測、中測、後測的分數 123
表4-10 關鍵事件分析歸納表 149
表4-11 實驗組成員知覺內觀禪修技術的歷程 151

圖次
圖2-1 「無惱模式」結構圖 40
圖2-2 團體治療概念架構圖 78
圖3-1 研究流程圖 88
圖4-1 PANSS正性量尺平均分數比較圖 107
圖4-2 PANSS負性量尺平均分數比較圖 107
圖4-3 PANSS一般精神病理量尺平均分數比較圖 108
圖4-4 PANSS量表總分平均分數比較圖 108
圖4-5 PSP-CCV一般角色功能範圍平均分數比較圖 115
圖4-6 PSP-CCV人際與社交關係範圍平均分數比較圖 116
圖4-7 PSP-CCV自我照顧能力關係範圍平均分數比較圖 116
圖4-8 PSP-CCV干擾與攻擊行為範圍平均分數比較圖 116
圖4-9 PSP-CCV量表總分平均分數比較圖 117
圖4-10 CGI-S量表平均分數比較圖 122
圖4-11 CGI-I量表平均分數比較圖 122
圖4-12 定力歷程 154
圖4-12 慧力歷程 155
點閱次數284
建檔日期2022.09.21
更新日期2023.01.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4941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