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菩提心觀修方法之探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研討依據=Bodhicitta Meditation Method Research--Based on "Lamrim, the Path to Bodhi"
作者 黃阿日 (著)=Huang, A-jih (au.)
出版日期2017
頁次205
出版者南華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eb.nhu.edu.tw/
出版地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國清、釋如證
畢業年度106
關鍵詞菩提心=Bodhicitta; 大悲心=Great Compassion; 七因果=Seven Causalities; 自他相換=Tonglin (Self-Conversion)
摘要本論文主要探討「七因果教授」與「自他相換法」菩提心觀修方法,菩提心內涵是具足「發心為利他」與「求無上正等菩提」雙重意義,也就是具有欲求利他這個心為因、為導,同時具有欲求菩提相應的心。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諸多經論說明菩提心諸多利益推動發心欲;發心因緣有四緣、四因、四力。這兩種菩提心觀修是阿底峽最重要的根本教授。「七因果教授」以大悲貫穿整個修習菩提心的始終,在修習七因果前,必須先修平等捨,再依知母、念恩、報恩、慈、悲次第而修,以大悲心引發增上意樂而正發菩提心。「自他相換法」首先必須思維自他相換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礙,先修自他平等,一切有情的生命本質都是平等,由了解我愛執是第一大怨敵,依止正念正知依次而修一切有情為悅意相、念有情恩、施己諸善根,將愛執自轉為愛執他,可再配合修「取捨法」,捨自身善樂予眾生,取眾生苦由自受,策發菩提心。這種菩提心觀修思想的訓練,是一種漸進式心靈改革,把心訓練變得柔軟堅固,啟發自身能力,使原本不快樂的心導向快樂助人,隨著修習成熟度加深,痛苦承受力增加,慈悲心增長,生命態度從我愛執轉為他愛執,煩惱將得到完全淨化,終得「煩惱轉為菩提」;這不僅對自己,還慢慢地由關注自己的家庭、工作,和朋友擴展到其他圈子的其他人,乃至跟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對於自我生命以及這個以追求功利主義為主的社會,產生正面的意義與價值。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Seven Causalities" and " Tonglen" (Self-Conversion) of Bodhicitta. The connotation of Bodhicitta has a double meaning: "aspire to altruism" and "seek to the supreme". That is to say, the aspiraton is the cause, as the guide, at the same time to have the desire of Bodhi corresponding heart. These two views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teaching of Atisha. In Lamrim, Tsongkhapa introduced many scriptures to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keeping Bodhicitta to promote the aspiration. The aspiration is brougt on by four helps, four causes and four power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actice of "Seven Causalities" in Bodhicitta is worked out by "Great Compassion". Before practicing the Seven Causalities, we must first equalize the livings, then practice in order according to the mother knowing, grace remembering, grace repay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finally with Great Compassion lead to increasing pleasure and aspire the positive Bodhicitta.
  As to the " Tonglin", we must think through the truth of the ideas and understand the obstacles of the practice. The nature of all lives is equal, I the most love is the first enemy. According to the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I the most love" can be transferred to "Others the most love "by cognizing all lives having lovely phase, remembering lives’ grace and giving others benevolence. Together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hoice of law", Bodhicitta can be inspired by offering own happiness to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taking sufferings from them. This Bodhicitta's training is a gradual spiritual reform: making the heart soft and strong and inspiring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the original unhappy heart to a happy and helpful one. As the practice matures and deepens, the pain tolerance increases, the compassion grows, and the attitude of life changes from I the most love to others the most love. The troubles will be completely purified and finally "trouble to Bodhi". This is not only for myself, our concern can be extended slowly from family, work, and friends to other circles of people, and even all human life closely related. For the self-life and the pursuit of utilitarian-based society, it creates a positive and valuable significance.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10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0
一、發菩提心方法 10
二、菩提心思想內涵 16
三、菩提心利益 2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3
一、 研究範圍 23
二、 研究方法 2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24
第二章 菩提心的意義與利益及其因緣 27
第一節 菩提心的意義與分類 28
一、 菩提心的意義 28
二、 菩提心的分類 33
第二節 菩提心的利益 37
一、 入大乘門為佛子 39
二、 映蔽聲聞獨覺除生死 41
三、 斷除墮寂滅二邊 42
四、 速淨障積資 42
第三節 發菩提心的因緣 45
一、 依四緣發心者(外緣條件) 45
二、 從四因發心者(內在因素) 46
三、 從四力發心者(作用力) 47
第四節 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關係 49
一、 出離心的意義與重要性 50
二、 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因 55
小結 59
第三章 佛功德法義與思惟 61
第一節 佛功德總相 62
一、 解脫一切怖畏 63
二、 知善巧解脫怖畏方法 63
三、 普度有情無分親疏 64
四、 有恩無恩者皆饒益之 64
第二節 佛功德別相 65
一、 身功德 66
二、 語功德 68
三、 意功德 72
四、 業功德 75
第三節 如何思惟佛功德發菩提心 77
一、 對佛陀功德修信心 77
二、 發誠心希求證得之欲 80
小結 88
第四章 七因果教授修學方法 91
第一節 勝解七因果生起的次第 92
一、前因後果 92
二、五因二果 92
第二節 大悲之重要 93
一、 發心初期的重要 94
二、 發心中期的重要 95
三、 發心後期的重要 97
第三節 安立增上意樂之理 100
一、 安立增上意樂的原因 100
二、 增上意樂的內涵 101
第四節 正修菩提心 104
一、修平等捨 105
二、對一切有情修悅意慈 110
三、修大悲心 115
四、修增上意樂 121
五、引發菩提心 125
小結 129
第五章 自他相換教授修學方法 131
第一節 自他相換的內涵 131
一、 愛自捨他轉為愛他捨自 132
二、 從自樂他苦來說 132
第二節 我愛執的過患與他愛執的勝利 133
一、 多門思惟我愛執過患 134
二、 多門思惟他愛執勝利 139
三、 修習自他能換的意樂 141
第三節 去除障礙與修自他平等 143
一、 除二障礙︰ 143
二、 修自他平等 145
第四節 正修自他相換 150
一、 修自他換之理 150
二、 修取捨法 154
三、 策勵修菩提心 159
四、 可能遭遇之困難與解決方法 164
小結 170
第六章 兩種菩提心修學方法的現代實踐意義 173
第一節 啟發成佛的信心 173
一、 有圓滿傳承的方法 175
二、 大師外支已具 176
三、 信為能入 178
第二節 對自己及社會人類的價值 182
一、 對自己人生的價值 182
二、 對社會人類的價值 189
第七章 結 論 195
一、 深解菩提心內涵、堅固發心 195
二、 兩種觀俢方法的內涵、特色及可能遭遇的困難 195
三、 對自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及現代社會實踐義涵 198
參考文獻 201
點閱次數160
建檔日期2022.09.28
更新日期2023.01.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009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