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對「心身關係」中「心理疾病」本質的詮解 ── 以廣義的心識哲學為中心=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Mental Illness” from the “Mind-Body 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 In the Thought of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作者 干文琴 =Kan, Wen-chin
出版日期2015
頁次237
出版者國立中央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u.edu.tw
出版地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孫雲平
畢業年度103
關鍵詞心身關係; 心理疾病; 阿陀那識; 理性; 情緒; 佛教哲學
摘要「疾病」現象是人在生命歷程中必然遭逢的際遇,然而,回應這個生活世界的普遍現象的專門哲學論述並不多。本文以幾個文本資料為背景,將問題論域聚焦於「疾病」中的「心理疾病」。當「心理疾病」的衝擊層面不斷擴大時,有一些精神科醫師開始反思並面對「心靈哲學」的核心議題並將這些哲學的假設應用到臨床的疾病治療中。另有一些有識之士著手於精神疾病與哲學的相關研究,逐漸開展出哲學領域的一個新版圖—「精神醫學哲學」。在醫學臨床者開始借助哲學來反思既有的科學視域之際,本文意圖檢視佛教哲學對「心理疾病」這個現象或概念是否具有解釋力,並期望能從佛教文本解釋心理疾病的發生學(genetics)及其本質義涵。
本文以「解行並重」的動態詮釋學為進路,並以佛教中心識哲學的相關思想為為研究範圍。全文的架構如下:
第一章從「心靈哲學」、「佛法中的心身關係」以及「精神醫學哲學」著手進行文獻回顧。第二章則是處理英美、歐陸及佛學對「心理疾病」的哲學思辨內容第三章透過論證佛教唯識立場的先驗意識結構,為揭示佛法的心身關係鋪路。第四章則透過「五蘊」及「六大」各別概念間的關聯性,找出佛法中的心身互動以及心腦關係。第五章探究「心王」、「心所」與「心理疾病」的關係,並從「本體論」與「認識論」層面為「理性」提供佛法的定義。此外。亦論證「心所法」同時具有「認知」、「情緒」及「倫理」意涵,及在此意涵下如何共同建立「理性」概念,乃至於影響心理健康。

“Illness” is a necessary phenomenon that people have to encounter in the whole life. However, there are few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respond to this universal state. This dissertation poses the question of “mental disorder” , which is drawn the inspiration from some research papers. Whil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mental illness" are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some psychiatrists begen to reckon with the core issues of """"philosophy of mind"""" and apply these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to the treatment in clinical. Meanwhile, there are some philosophers devoted to researches relating psychiatry to philosophy. A new field,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is therefore gradually developed in such context.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amine if Buddhist philosophy is able to illuminate the concept of “mental disorder”.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esent the genetics and eccence of “mental disorder” from the view of Buddhist context.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Chapter 1 writ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philosophy of mind, mind-body relation of Buddhism and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Chapter 2 reviews some philosophical refection on “mental disorder”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American, Continental and Buddhism. Through the argumentation of 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constitu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Yogācāra, Chapter 3 reveals the relation and genetics of mind and body. Chapter 4 justifies mind-body interaction and mind-br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plication of “six supreme qualities” and “five aggregations”. The relations among “mind”(心王), “mental concomitants”(心所) and “mental disorder are discussed , and the definition of “reason” (理性) from Buddhist perspective is offered in chapter 5. Furthermore, we also explain that “mental concomitants” hav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reason” is thus coerected by “mental concomitants” with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which affect mental health together.
目次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導論 1
第一節 問題論域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目標與論述架構 4
一、研究進路 4
二、研究目標 11
三、論述架構 12
第三節 文本範圍 14
第一章 文獻回顧 16
第一節 心靈哲學的心身關係 16
一、古希臘哲學家的探討—柏拉圖(Plato)與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17
二、二元論 19
1. 笛卡兒(Descartes)實體二元論 19
2. 非笛卡兒式(Non-Cartesian)的二元論 20
(1)心身平行論(parallelism) 21
(2)偶因論(occasionalism) 22
(3)羅伊(E. J. Lowe)的因果樹二元互動 23
3. 屬性二元論 24
三、一元論 26
(一) 唯物論(Materialism) 26
1.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26
2.(心腦)同一論(The Identity Theory) 27
3.功能論 (Functionalism) 28
4.副現象論(Epiphenomenalism) 30
(二)唯心論(Idealism) 30
四、佛學界在心身課題的探討 31
(一) 佛學基本概念 31
(二) 單一經典 31
(三) 其他切入角度 32
第二節 心身關係與心理疾病 34
一、精神醫學哲學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34
(一)哲學與精神醫學 34
(二)心理病理學 36
二、文獻回顧後的省思及預期目標 38
(一)文獻回顧後的省思 38
(二) 預期目標 40
第二章 「心理疾病」的哲學思辨 41
第一節 英美對心理疾病的論爭 41
一、問題浮現—一種批判性的思路 41
(一) 薩茲(Thomas Szasz) 41
(二) 肯戴爾(R. E. Kendell) 42
二、哲學式的解題 43
第二節 古希臘與歐陸哲學對心理疾病的探究 45
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的智慧 45
(一)精神病理學 45
(二)瘋狂與疾病 46
(三)小結 47
二、雅斯培 49
三、小結 51
第三節 佛法中的心理疾病 52
一、學術文獻 52
二、佛典中「疾病」的成因 55
(一)《大般涅槃經》的心病 55
(二)《大智度論》的狂亂 58
(三)《阿毘達磨俱舍論》的「心狂」 59
第四節 本文對「心理疾病」的闡釋 61
第三章 心理疾病之病因--「意識結構」及「色身」 65
第一節 佛教先驗意識結構–八識 67
一、第八阿賴耶識 68
(一)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 別境識。 68
(二)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 70
(三)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 75
1. 五遍行心所「事相」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76
二、第七末那識 81
(一) 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 81
(二)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及餘觸等俱 81
三、六識 87
四、小結 89
第二節 佛教先驗意識結構–二識 93
一、立兩種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93
(一) 現識 93
(二) 分別識 96
1. 「有身識」與「受者識」 98
2. 「陀那識」與「意識」 115
(三) 「現識」與「分別識」的關係 115
結 語 116
第四章 「五蘊」及「四大」病因 118
第一節 五蘊中的心身關係 123
一、《中邊分別論》—從意識的角度看五蘊 124
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五蘊為顯五種「我」事 135
(一) 色蘊 136
1. 事相—現象 136
2. 云何建立–建立條件 136
(二) 受蘊 141
(三) 想蘊 143
(四) 行蘊 144
(五) 識蘊 145
三、五蘊與五取蘊 147
第二節 六大中的心身關係 151
一、六大 151
二、心身互為因 154
三、心--腦關係 156
結語 157
第五章 佛教心理病理學之理性、情緒與倫理面向 160
第一節 「理性」與心理疾病 162
一、佛法知識論與邏輯的先驅—四種道理 164
二、認知手段與理性及心理疾病的關係 173
(一)現、比二量與理性的關係 174
1. 現量(能量方法)—自相(所量對象) 175
2. 比量(能量方法)—共相(所量對象) 181
3. 非量—似現量、似比量 183
(二)「非量」與心理疾病的關係 187
第二節 「心所法」與心理疾病--「認知」、「情緒」、「倫理」面向 190
一、五十一心所法 192
(一) 遍行心所 – 觸、作意、受、想、思 192
1.觸 194
2.作意 195
3.受 197
4.想 198
5.思 199
6.小結 200
(二)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 200
(三)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202
(四)根本煩惱心所 –貪、瞋、癡、慢、疑、惡見 204
(五)隨煩惱心所–共二十種 207
(六)不定心所 210
(六) 小結 211
二、邊緣個案分析 212
結 論 214
一、研究成果 214
二、本論文侷限及未來研究展望 214
參考文獻 217
一、古籍文獻 217
二、中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217
三、英文專書與期刊 219
四、網站資料 223
點閱次數192
建檔日期2022.09.28
更新日期2023.01.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009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