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越南陳仁宗禪法的傳承與轉型—兼論當代竹林禪派的構成與實踐=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ần Nhân Tông’s Zen Dharma in Vietnam: Probing on the Composition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Bamboo Forest Zen Sect
作者 武春白楊 (著)=Wu Chun, Bai Yang (au.)
出版日期2019
頁次291
出版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nu.edu.tw/
出版地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學系
指導教授廖肇亨 嚴智宏
畢業年度107
關鍵詞越南=Vietnam; 陳朝=Nhà Trần; 禪=Zen; 禪法=Zen Dharma; 仁宗=Nhân Tông; 竹林=Bamboo Forest; 入世=worldly spirit; 阮瑯=Nguyễn Lang; 當代=contemporary
摘要陳朝第三代皇帝陳仁宗 (1258-1308) 創立竹林禪派,成為始祖。竹林成為獨尊的禪派,仁宗思想亦成為具有越南民族性的禪學思想。仁宗禪法融通了外地禪和越南禪,具體是二世紀南印度大乘禪般若系、中國六世紀毗尼多流支派、九世紀無言通派、十一世紀草堂派和越南李陳朝安子山禪系此三大因素,使三者凝聚成十三世紀竹林禪派。
就宗派與教下而言,仁宗禪法與臨濟宗、文字禪、法相宗、法性華嚴禪、淨土宗等相通。就禪宗哲學而論,其離不開祖師禪、「即心即佛」、「色空不二」、「無心是道」等範疇。然而,仁宗禪法基於外傳禪的基礎上,結合民族要素來表禪,拓展至平民的大範圍,形成極具入世性和民族性的禪法。竹林禪存在的根本目標與朝廷政治目標甚差,由此關鍵的緣故而起,竹林禪自三祖玄光後至陳朝末代,出身於皇朝的禪學快速離開朝廷的小範圍,將政治舞台讓給了儒教者,便自在滲入民眾生活,引發其在越南佛教史上的民間性傳承和轉型。
十七世紀起,竹林禪因明珠香海、慧燈真源、吳時任海涼等人而被復興。民族要素復次重燃於香海和真源的喃字禪法、以儒顯佛的海涼禪法,以致淨土化禪法。此三者之相遇,塑造了竹林禪的新面貌與新生命,奠定了其於近現代時期的劇烈發展。
當代的竹林禪,由清慈、一行等人在越南和國外的弘揚,將竹林禪重新溶入國際禪法,卻仍保持原來的民族性及入世性的根本,欣然在全球化大平面擴展,具有實踐性。
本研究用禪宗哲學的立場討論仁宗禪法及竹林禪的特色、構成及轉型,並對宗教哲學家進行對話,目的為了指出仁宗禪法和竹林禪在新時代的地位及其實踐價值所在。

Trần Nhân Tông, he was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Tran Dynasty (1258-1308) and became the first ancestor who established the Bamboo Forest Zen Sect. The Bamboo Forest became a unique Zen sect, while his thought with the Vietnamese nationality has become a part of Zen thought. His Zen Buddhism also combines the Zen of the Foreign and the Zen of Vietnam, specifically the second-century of South Indian Mahayana Prajna, the six-century of China Vinitaruci, the nine-century of Wuyan tong, the eleventh century of Caotang, Nhà Lý and Nhà Trần, Yên Tử Mountain Zen series in Vietnam. These three factors had condensed and became the Bamboo Forest Zen sect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In terms of sects and doctrines, Nhân Tông’s Zen Dharma is common with the Linji sect, Wenzi Zen, Faxiang sect, the Zen Dharmata Flower Adornment and the Pure Land, etc. On the philosophy of Zen,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ncestral Zen, such as “the Buddha is in the heart”, “Form is not other than emptiness, emptiness is not other than form”, “Unintentional is the Enlightenment”, etc. category. However, based on the external Zen, Nhân Tông Zen Dharma combines national elements to express the Zen and expand to the broad scope of the civilian, forming a Zen Dharma with great worldly spirit and nationality.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Bamboo Forest Zen existence and the imperial political goal were discrepancies, thus the key reason, Bamboo forest Zen start from the Third Patriarch, Xuanguang until the end of the Tran Dynasty, He came from the dynasty's Zen and left the imperial court and gave up the political stage to The Confucianists, unrestrained Infiltrate people's lives, this l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lklore and the history of Vietnamese Buddhism.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amboo Forest has been revived by people such as Minh Châu Hương Hải, Chân Nguyên Tuệ Đăng, Ngô Thì Nhậm Hải Lượng thiền sư and others. The national elements were reignited by Hương Hải, Chân Nguyên and Hải Lượng Zen Dharma through used the Chữ Nôm and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appear as Buddhism thought, as well as Pure Land Zen thought too. The encounter of these three people had shaped the new face and new life of Bamboo Forest Zen, It has laid a dra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period.
The contemporary Bamboo Forest Zen has been promoted by Thích Thanh Từ, Thích Nhất Hạnh with others in Vietnam and abroad. they reintegrated Bamboo Forest into International Zen Dharma, yet still maintains the original nationality and the fundamental of a worldly spirit, meanwhile, it is pleasing to see that Buddhism expansion globally and practicality.
In this research, I use the position of Zen philosophy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hân Tông Zen Dharma and Bamboo Forest Zen, as well as, dialogue with religious philosophers to point out the status and practical value of his Zen Dharma and Bamboo Forest Zen in the new era.
目次致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越南陳朝政治、社會與佛教概述 16
 第一節 越南陳朝政治、社會概述 16
(一) 政治:改朝換代 16
(二) 社會:各面發達 18
 第二節 越南陳朝佛較概述 21
(一) 前言 21
(二) 陳太宗皇帝 (1226-1258) 22
(三) 陳聖宗皇帝 (1240-1290) 與慧忠上士陳嵩 (1230-1291) 28
(四) 多元佛教取向 31
(五) 陳仁宗皇帝 (1258-1308) 及陳朝竹林佛教 33
(六) 小結:陳朝佛教概況 36
第三章 陳仁宗生平與著作 38
 第一節 陳仁宗生平 38
(一) 未登基時期 38
(二) 登基時期 39
(三) 禪位後時期 40
 第二節 陳仁宗的著作 43
(一) 漢文詩 45
(二) 喃文賦 47
1. 〈居塵樂道賦〉(Cư trần lạc đạo phú) 50
2. 〈得趣林泉成道歌〉(Đắc thú lâm tuyền thành đạo ca) 53
(三) 講錄 57
(四) 〈上士行狀〉:自「混俗和光」至「居塵樂道」和「和光同塵」 60
第四章 陳仁宗之禪法 65
第一節 仁宗禪法的內涵 65
第二節 仁宗禪法的淵源 66
(一) 印度禪 66
(二) 中國禪 67
(三) 越南禪 70
1. 傳入交州的南印度「般若禪」 70
2. 牟子《理惑論》與康僧會《六度集經》 72
3. 自六世紀至後傳入越南諸禪派 77
4. 李朝禪學 81
5. 陳朝陳太宗《課虛論》及慧忠上士《上士語錄》 83
 第三節 仁宗禪法的特色 91
(一) 禪教不二 91
1. 宗門 91
 臨濟禪 91
 文字禪、不離文字 98
2. 教下 107
 法相(唯識) 107
 法性 (華嚴禪) 110
 中觀 (中論) 113
3. 小結:仁宗禪法之「禪教不二」 117
(二) 禪淨雙修 120
1. 仁宗之前的越南禪淨雙修 120
2. 仁宗的淨土思想 123
3. 仁宗與中國禪淨雙修的比較 129
 古代 129
 近代 139
4. 小結:仁宗禪法之「禪淨雙修」 143
(三) 禪道、儒道、老道思想之交涉 144
第五章 陳仁宗禪法的傳承與轉型 149
第一節 陳仁宗禪法的傳承 149
(一) 陳朝的承襲者 149
1. 竹林禪派第二祖法螺禪師 (1284-1330) 149
2. 竹林禪派第三祖玄光禪師 (1254-1344) 155
3. 其他禪師 160
第二節 十七、十八世紀竹林禪的復興 161
(一) 前言:拙拙禪師等人的奠基 161
(二) 明珠香海禪師 (1628-1715):民族禪、喃字禪 、淨土禪 162
(三) 慧燈真源禪師 (1647-1726):《禪宗本行》、復興陳朝竹林禪派之代表者 173
(四) 吳時任—海涼禪師 (1746-1803):《竹林宗旨原聲》 180
第六章 當代竹林禪派的構成與實踐 183
第一節 論竹林禪派當代轉型的課題 183
(一) 「轉型」的基因 183
(二) 「轉型」的因素與現象 184
1. 從外地禪、外文禪轉為越南禪、喃字禪 184
2. 從政治朝廷的禪學到民間生活 184
第二節 當代竹林禪派的構成 193
(一) 當代承襲代表者:釋清慈禪師 194
(二) 禪修主張 200
(三) 教理與清規:大叻市竹林禪院 202
(四) 日常功課、組織部門、儀式活動 204
(五) 座落地點與景觀設計 206
第三節 當代竹林禪派的實踐 208
(一) 商業化與現代媒體化 208
(二) 學術研究的全球化取向 209
(三) 國際佛教交流:略談一行禪師的禪法及其國際角 212
第七章 結論 221
第一節 總結 221
(一) 陳仁宗禪法的特色與影響 221
(二) 竹林禪在越南的面貌與國際的位置 223
 第二節 研究預期成果與展望 224
(一) 預期成果 224
參考文獻 226
一、佛教藏經(按第一字筆畫順序排列) 226
二、中國、越南古籍 228
三、近人論著 228
(一) 中文專書、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按編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228
(二) 越文專書、單篇論文(按編者姓名羅馬字母順序排列) 230
(三) 英文單篇論文 232
四、網路資料 233
附錄 236
附錄一 關於〈居塵樂道賦〉 236
(一) 〈居塵樂道賦〉喃賦文參照表 (以筆者中譯內容為主) 236
(二) 《禪宗本行》書中之木板〈居塵樂道賦〉(取於黎孟闥《陳仁宗全 集》) 247
(三) 〈居塵樂道賦〉手抄版 (取於釋清慈《竹林三祖講解》,清慈禪師之筆法) 252
 附錄二 關於〈得趣林泉成道歌〉256
(一) 筆者之中文翻譯 256
(二) 《禪宗本行》書中之木板〈得趣林泉成道歌〉(取於黎孟闥《陳仁宗 全集》) 259
(三) 〈得趣林泉成道歌〉(手寫) (取於釋清慈《竹林三祖講解》) 260
附錄三 關於〈上士行狀〉 262
(一) 《禪宗本行》書中之〈上士行狀〉(取於黎孟闥《陳仁宗全集》).262
(二) 手抄的〈上士行狀〉(取於李越勇《慧忠上士語錄譯解》,張路書法家之手抄版) 265
附錄四 〈有句無句〉手寫版 269
附錄五 安子竹林禪派簡圖 270
(一) 李越勇版,《慧忠上士語錄譯解》,頁80 (筆者標註中文名) 270
(二) 安子竹林禪派23祖,阮瑯版,《越南佛教史論全集》,頁207) 271
附錄六 西天禪宗二十八祖列表(《景德傳燈錄》) 272
附錄七 東土禪宗傳法簡表 273
點閱次數156
建檔日期2022.09.29
更新日期2023.01.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023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