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從《雜阿含經》探討五陰法門之心解脫機轉 -佛法與認知行為心理療法的交流對談
作者 張巧昀 (著)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3屆)
出版日期2022.09.24
頁次1 - 22
出版者圓光佛學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ykbi.edu.tw
出版地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
關鍵詞五陰法門; 如實知見; 心解脫機轉; 宗教療癒; 認知行為療法
摘要國際宗教研究面對現代人所面臨的心理壓力與心理適應等......問題,著手研究宗教對心靈層面的影響與社會穩定的力量,重視宗教與多元文化的價值觀的對談,尤其是在宗教實踐層面與世俗學科交流的研究,如: 佛教與心理學,就成為相關的研究領域,而多元的研究方法亦是潮流。對於現代社會所需求的宗教療癒,以佛法的智慧與認知行為心理療法產生對話,希冀藉由佛陀對於心解脫的教導義理之探討,闡明人類心靈往上提升與超越困境的可能性之境地。本篇研究從探討《雜阿含經》五陰法門的心解脫之機轉,與當代認知行為心理療法的交流對話作為初探之基礎,期盼能將佛法的法藥與當代心理療法匯流,成為一種因應現代世界所需求的宗教療癒之方法,並帶來佛法的療癒。在四部阿含當中,對於五陰、五受陰的分別與闡述,以及心解脫的機轉,又以《雜阿含經》最為清楚,故以《雜阿含經》作為主要探討的文獻,如: 《雜78經》由色受陰的生(生起)、住(存續)、出(顯現)......等現象,與南傳《相應部22經》、《相應部30經》作為參照,探討苦的生起、持續、平息、息滅,以及《雜阿含經》中,正思惟五陰,如實觀見無常、無我,令無我見、無我所見,心離我慢的心解脫之機轉歷程。並以《雜阿含經》探討色受陰所產生的三毒(生貪欲、瞋恚、愚癡),因而生種種的煩惱心法,以及容易讓個體產生心理困擾的我見、我慢的歷程,這代表著個體內在感受、思維、詮釋的心理運作歷程,承載著個體過去的所有經驗(有我、身),其經歷內容牽涉到個體感受、思維、行為、意識、詮釋等層面,於此即可展開與認知心理治療法的對談之可能性。而在結構安排層面,先從佛陀開示五陰法門的背景緣由以及內容定義,再到探討五陰如何由色集、色滅到苦集、苦滅,並如實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進而開啟闡述五陰法門的心解脫機轉歷程以及修習方式。更進一步,讓佛法與心理治療法展開交流,以佛教的教義到佛法與現代心理療法療法的對話,再以認知行為取向心理療法作為探討主軸,並以三波認知行為取向療法的改革作為背景,探討宗教療癒的現代與未來發展趨勢。預期將以探討五陰法門作為通達心解脫為基礎,相信佛法所帶來療癒力量,此乃是佛陀面對世間苦所開示的療癒法藥,並且精勤思維五陰的法性,建立無常、無我觀,此是佛教經典中所開示的種種修習方法之核心奧義,實為心解脫的巧捷萬端之中的不二法門,開啟與現代心理療法的對話,並帶來契合現代人所需求的宗教療癒。
目次一、 前言 2
二、 五陰法門之心解脫機轉 3
(一)、五陰法門 3
1. 佛陀開示內容 3
2. 苦集與苦滅 7
3. 如實觀五陰 9
(二)、五陰法門之心解脫機轉 11
1. 定義內容 11
2. 修習方式 11
三、佛法與認知行為心理療法之對話 13
(一) 佛法與心理治療 13
1. 佛教基本教義 13
2. 佛法與心理療法的交流 13
(二) 認知行為取向心理療法 14
1. 三波認知行為取向療法的改革 14
2. 現代與未來發展趨勢 17
點閱次數208
建檔日期2022.10.06
更新日期2023.09.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062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