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大乘莊嚴經論》之四攝法初探
作者 釋禪敏 (著)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31屆)
出版日期2020.09
頁次362 - 408
出版者佛光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ebsite.fgu.edu.tw/zh_tw/about
出版地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香光尼眾佛學院畢業生。
關鍵詞四攝法; 《大乘莊嚴經論》; 菩薩道
摘要《大乘莊嚴經論》為佛教瑜伽行派闡述大乘菩薩道精神的主要論典之一,亦為探究大乘唯識思想之重要文獻。本論所「莊嚴」的即是「大乘經」,立論的主要目的是為顯了經中隱含的深義,讓發大乘心者更明白大乘經典在解與行上的真實義。《大乘莊嚴經論》的義理架構清晰明確,依照修行的進程,次第性的品品相接以循序導入菩薩修行的核心要義。本文以「四攝法」為考究主題。首先,探究《大乘莊嚴經論》的「四攝」義,以第十七品〈度攝品〉中四攝法的內容為主要典據。四攝法在〈度攝品〉的篇幅不大,然其內容之簡要,主題、架構主軸之明確,可說是涵攝了大乘四攝法核心思想的綱要性指引。論中以本質、角色、作用等三個面向來詮釋每一攝事的意義,並點出四攝法對於菩薩修行絕對的重要性。其次,探討四攝法在大乘菩薩道修行中的地位。四攝法為菩薩度化眾生的利他法門,經論中對四攝法的價值賦予高度的肯定,更稱其為菩薩成熟眾生唯一的妙道。大乘菩薩所行持的四攝法是有別於二乘人的。本文最後,藉由與其它經論的簡要比對,及本論所提出的歸依、種性、發心、智慧、果位等角度,考察《大乘莊嚴經論》之四攝法所蘊含的菩薩道特色。
目次一、 緒論 363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363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364
二、 《大乘莊嚴經論》中的四攝法 365
(一)「四攝」釋義 365
一、 四攝字義 365
二、 四攝法的重要 366
(二)布施攝事之意義 370
一、 布施攝之本質 370
二、 布施攝之角色 372
三、 布施攝之作用 373
(三)愛語攝事之意義 374
一、 愛語攝之本質 374
二、 愛語攝之角色 375
三、 愛語攝之作用 376
(四)利行攝事之意義 377
一、 利行攝之本質 377
二、 利行攝之角色 378
三、 利行攝之作用 380
(五)同事攝事之意義 380
一、 同事攝之本質 381
二、 同事攝之角色 381
三、 同事攝之作用 382
三、 四攝法在菩薩道修行中的定位 384
(一)六度與四攝之同異 384
(二)四攝法的修行次第 386
(三)四攝法為總攝大乘八事之一 388
(四)十地菩薩行四攝法 389
(五)三世諸佛皆行持並讚歎四攝法 392
四、 本論四攝法之菩薩道特色 394
(一)比對大小乘經論 394
一、 比對各期佛教之四攝法 394
二、 比對大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四攝法 397
(二)就《大乘莊嚴經論》來說 399
五、 結論 403
參考書目 405











點閱次數220
建檔日期2022.10.13
更新日期2023.09.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131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