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第一義空」之當代詮釋 ──以《第一義空經》與《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為主
作者 黃美英 (著)=Huang, Mei-ying (au.)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7屆)
出版日期2016.09
頁次(A2 - 1) - (A2 - 18)
出版者福嚴佛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uyan.org.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班。
關鍵詞第一義空; 涅槃空; 佛性論; 《雜阿含經》; 《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摘要本論文的問題意識,是緣於印順導師(1906-2005)在解釋《大般涅槃經》續譯〈師子吼菩薩品〉的「第一義空」,強調是源自《雜阿含經》,具有「緣起中道」之法義。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是,《雜阿含經》是否有涉及「佛性論」?換言之,在《雜阿含經》雖論及「第一義空」,並沒有提到「佛性」?般若經談「自性空」、緣起性空,也沒提出「佛性論」,但《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的「第一義空」與《雜阿含經》不同的是,強調其蘊含的「佛性論」,亦即釋恆清法師指出的「見空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因此,本論文旨在探討《雜阿含經》與《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中「第一義空」兩者的涵義與異同?本論文聚焦於印順導師對於《雜阿含經》之「第一義空」的闡釋,以此探討原始佛教空義之本源、空性之內涵,及其與三法印、緣起法、涅槃空之甚深關連。筆者乃依循印順導師的印度佛教史的史觀,以早期佛教的空論,以至後來如來藏系興起之說法。另一方面,由於當代台灣學者對於《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第一義空」提出的重要研究主題與論點,包括雙見空與不空的中道論、強調佛性非空之「常」論,並探討「不見空與不空」的涵義是貶斥語或勝妙語?乃至第一義空與涅槃非一非異之研究和論述。本研究認為針對《雜阿含經》以及〈師子吼菩薩品〉皆有「第一義空」的闡釋,但兩者的重要性值得更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基於上述的問題思考,且相較於其他如來藏系的經典,《大般涅槃經》續譯中的佛性論,較不具存有的意含,主要的關鍵便在於〈師子吼菩薩品〉以「第一義空」做為佛性的立論基礎,偏向緣起、中道的空義。且透過二因、三因佛性說的提出,淡化了所謂「神我」的佛性義。簡言之,若以空義論佛性,則佛性是中道第一義空,它是具見空與不空的空。經由不同經文與學者之分析,本論文認為佛學之研究論點,避免落入一種二分法的差異詮釋,若僅以《雜阿含經》的立論基礎和角度來對照與衡量,易於忽略《涅槃經》佛性論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強調眾生有一種「成佛」的可能性或潛在的性質,使眾生對修行成佛生起信心,因此沒有特別區別二乘或三乘,而是提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揭示眾生生命和修行次第的「平等觀」,眾生皆有同等的可能,經由修行,最終皆可「成佛」,即統攝為「一乘」之佛道。
目次一、前言 A2-2
二、《雜阿含經》之「第一義空」 A2-3
(一)空義之本源 A2-3
(二)空性與三法印 A2-4
(三)第一義空、緣起法、涅槃空 A2-5
三、〈師子吼菩薩品〉之「第一義空」 A2-7
(一)雙見空與不空的中道論 A2-7
(二)佛性非空,因其「常」故 A2-10
(三)「不見空與不空」是貶斥語?勝妙語? A2-11
(四)第一義空與涅槃的非一非異 A2-12
四、以「第一義空」為基礎的佛性平等觀 A2-13
五、結語 A2-16
參考文獻 A2-17

點閱次數259
建檔日期2022.10.21
更新日期2023.09.2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235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