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觀無量壽佛經》往生淨􏰅行因之略探 ——以慧遠《淨影疏》與善導《四帖疏》為範圍
作者 釋見暄
出處題名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出版日期2014.09
頁次111 - 139
出版者玄奘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香光尼眾佛學院。
關鍵詞觀無量壽佛經; 淨􏰅行因; 往生根機; 淨􏰅觀; 佛身觀
摘要在淨􏰅經典中,《觀無量壽佛經》(以下簡稱《觀經》)是一部描述往生彌陀淨􏰅 的修持方法和往生的眾生最為詳盡的經典。《觀經》自宋元嘉年間傳譯至漢地之後, 頗受到隋唐時期各宗派的高僧大德的重視,紛紛為此經撰疏並加以弘揚。首部《觀經》 註疏者是隋朝慧遠大師的《淨影疏》,但此疏部分觀點卻受到唐朝善導大師在《四帖 疏》中的批判。同一部經典為何產生見解的落差,這背後的因素似乎頗值得探究。本 文以《觀無量壽佛經》為主,並透過慧遠《淨影疏》與善導《四帖疏》對經文的註疏, 以「往生淨􏰅之行因」為主題,嘗試探究此二註疏所倡之往生行因背後之理論依據為 何,以及如何判攝所契合的根機,乃至眾生往生的淨􏰅與佛身觀等問題。得到以下粗 淺的發現與結論:在《觀經》往生行因的理論思想,慧遠與善導皆認同《觀經》是菩薩藏頓教的大 乘經典。但慧遠的依據來自大乘經典中菩薩道淨佛國􏰅的思想;而善導則是依據彌陀 本願思想而立論。因此若以大乘經典所認定的往生淨􏰅之行因,本文發現:慧遠是以 廣義的角度來判攝,然而善導則是以彌陀淨􏰅法門狹義的角度來判攝。其次,對於《觀經》所攝根機之認定,兩位大師皆認為是凡夫。慧遠大師將《觀 經》判為菩薩藏,屬於大乘經典,係為凡夫所說的大乘教法,主張在修因證果的過程中,本經所攝之根機凡聖皆有。善導則認為所攝根機是五濁惡世急須偏救的生死凡 夫。因此,兩位大師對《觀經》的判定有所不同:慧遠大師認為《觀經》是一部為凡 夫所說的大乘菩薩道,修因證果的經典;善導大師則認為《觀經》是普為隨來世苦惱 凡夫所說的典籍。最後,關於眾生往生淨􏰅的佛􏰅與佛身觀方面,慧遠大師著重自業所感得的事淨 􏰅,也就是依眾生的根機所示現的應身與應􏰅。相對的,善導大師著重於以佛的立場 所示現的淨􏰅與佛身是報身報􏰅,並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弘願救度眾生的誓願為基礎, 倡言彌陀報􏰅乃是五乘皆可齊入。
目次一、前言 113
二、《觀經》往生淨􏰅之行因 115
(一)慧遠對《觀經》往生淨􏰅行因之見解 115
(二)善導對《觀經》往生淨􏰅行因之見解 118
(三)小結 120
三、《觀經》往生行因所攝之根機 121
(一)慧遠大師九品判位 121
(二)善導大師九品凡夫論 125
(三)小結 126
四、《觀經》往生行因所攝之淨􏰅佛身觀 127
(一)慧遠的淨􏰅佛身觀 127
(二)善導的淨􏰅佛身觀 129
(三)《觀經》往生行因所攝之淨􏰅佛身觀 131
(四)小結 134
五、結論 135
(一)往生行因的理論思想 135
(二)往生行因契合根機的判攝 136
(三)眾生往生淨􏰅的佛􏰅與佛身觀 136
參考書目 138


















點閱次數233
建檔日期2022.10.27
更新日期2023.09.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5355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