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帕式化約論與初期佛教的人格同一性觀點之差異
作者 周大為 (撰)
出版日期2011.06
頁次114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耿晴
畢業年度99
關鍵詞人格同一性; 化約論; 非化約論; 業力同一性; 關係K
摘要本論文的內容摘要是,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初期佛教的人格同一性觀點與化約論是相近的,如帕費特、Mark Siderits等學者。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兩者具有關鍵性的差異,如高恩斯(Gowans)、柯林斯(Collins)等學者。
本論文的立場為後者,論文當中將介紹帕式化約論(Parfitian reductionism)的幾個主要的思想實驗,以及其在人格同一性觀點上的幾個特色。接著將介紹試圖將初期佛教的人格同一性觀點與帕式化約論人格同一性觀點作類比的立場,以及舉出兩者之間差異的立場。
最後,本論文將指出依據前學者等所提出的佛教業力理論所要求的「業力同一性(Karmic identity」與「業力因果關係(Relation of Karma)」,使得佛教的人格同一性觀點避免了帕式化約論在人格同一性立場上所導致的不確定性與程度性等違反直覺之結果,因此兩者的人格同一性觀點確實有關鍵性的差異。此外,本論文也嘗試說明,在人格同一性的兩大取向—心理取向與生物取向所面臨的困難之下,在何種理由或情況下可能會讓我們選擇接受一種介於化約論與實體性自我的非化約論立場之間的「進一步事實」立場,如佛教的業力理論。
目次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研究動機 3
第二節—關鍵名詞解釋 5
第三節—論文內容概述 6
第四節—研究目的 15
第五節—文獻依據 17
第六節—論文架構與主要內容 18
第二章 帕費特的化約論 20
第一節—帕費特的人格同一性與人格形上學觀點 21
第二節—帕費特關於人格同一性議題的思想實驗 27
第三節—帕式化約論底下的倫理學觀點 37
第四節—對於帕費特化約論的批評與討論 41
第五節—小結 52
第三章 Mark Siderits的佛教化約論(Buddhist Reductionism) 55
第一節—佛教化約論 55
第二節—其他佛教學者對「無我(Anātman)」的解釋 70
第三節—初期佛教與化約論之異同的相關文獻回顧 9
第四節—小結 85
第四章 佛教的業的延續(人格同一性)理論 87
第一節—《雜阿含經》中「無我」的意涵 88
第二節—業力與輪迴 91
第三節—初期佛教中的同一性問題 96
第四節—初期佛教與帕式化約論在人格同一性議題上的差異 99
第五章 結論 106
參考文獻 108
點閱次數65
建檔日期2023.05.29
更新日期2023.05.2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186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