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于雍正十一年(1733)选编,共十九卷,收录从后秦僧肇到历代部分禅宗高僧传授禅法以及雍正时期一些亲王大臣的参禅机缘语录和雍正皇帝所写的 19 篇序。
在前面的《御制总序》中首先叙述他对禅宗所谓〞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和禅悟的理解,什么〞透三关〞、〞方修无修,证无证〞等,又说当时禅宗界〞去圣遥远,魔外益繁,不达佛心,妄参祖席〞者很多,表现有上、中、下三种情况,皆〞瞒已瞒人,欺心欺佛,全是为名为利,却来说妙说玄(按,原避讳作′元′),盲驴牵盲驴,沿磨盘而绕转〞,全不明何为禅宗真正的宗旨。自称〞朕膺元后父母之任,并非开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辙〞,所以在即位十年以来没有谈禅宗,而现在〞念人天慧命,佛祖别传〞,为使众生觉悟,不能听任〞邪魔〞扰乱正法,不得不出来说话。于是翻阅古来的佛教语录,〞择提持向上,直指真宗者〞,删编为此集语录。以为这些语录可以体现从曹溪慧能以来的禅宗的真正宗旨,能引导人们〞得无见之妙见〞,〞成无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无上宗乘〞。
本书的卷一收有后秦僧肇的著作,《御制序》说不能说他是菩提达摩来华以前的人而认为就不知道〞教外别传之旨〞,不许入〞祖席〞,实际上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等著作是符合禅宗宗旨的。卷二至卷七收录唐宋两代的永嘉玄觉、寒山、拾得、沩山灵、仰山慧寂、赵州从谂、云门文偃、永明延寿的诗和语录;卷八收录宋代道士〞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其论佛教的外集;卷九至卷十一收宋代禅宗雪窦重显、圆悟克勤、清代玉琳通琇、茆溪正森的语录;卷十二是雍正自己的语录,自称〞圆明居士〞,在《御制自序》中认为自己所说的话与古人所说〞暗符〞,〞无心而自合〞,认为自己既然身居〞元后〞之位,又亲临道场,有责任〞宣大法王(按,指佛)之正令,欲人信知,祖印亲传实有据,本来具足〞,本卷还附有两道《上谕》,其中一道即在《拣魔辨异录》卷首发布的那道,另一道是训斥禅宗界的招摇撞骗的禅僧和流行的败坏风气的;卷十三是收录明代云栖祩宏关于提倡净土念佛和禅、净一致的语录;卷十三至卷十八收录从菩提达摩到慧能的六祖和历代 156 位禅师的语录;卷十九是《御选当今法会》,收录由雍正亲自选定的经常听他讲论禅宗语录,被认为对禅理能〞彻底洞明〞的参与六位亲王、大臣和僧人的语录偈颂等。《御选语录》中所收语录大部分是取自已有的禅宗史书、语录,除清代几位僧人、亲王和雍正的语录、序之外,参考价值不大。
此书被收于乾隆三年(1738)完成的《龙藏》内,另有南京金陵刻经处于光绪四年(1878)的刻本、日本的《续藏经》本。
清世宗於雍正十一年(1733)選編,共十九卷,收錄從後秦僧肇到歷代部分禪宗高僧傳授禪法以及雍正時期一些親王大臣的參禪機緣語錄和雍正皇帝所寫的 19 篇序。
在前面的《御制總序》中首先敍述他對禪宗所謂〞正法眼藏,教外別傳〞和禪悟的理解,什麽〞透三關〞、〞方修無修,證無證〞等,又說當時禪宗界〞去聖遙遠,魔外益繁,不達佛心,妄參祖席〞者很多,表現有上、中、下三種情況,皆〞瞞己瞞人,欺心欺佛,全是爲名爲利,卻來說妙說玄(按,原避諱作′元′),盲驢牽盲驢,沿磨盤而繞轉〞,全不明何爲禪宗真正的宗旨。自稱〞朕膺元後父母之任,並非開堂秉拂之人,欲期民物之安,惟循周孔之轍〞,所以在即位十年以來沒有談禪宗,而現在〞念人天慧命,佛祖別傳〞,爲使衆生覺悟,不能聽任〞邪魔〞擾亂正法,不得不出來說話。於是翻閱古來的佛教語錄,〞擇提持向上,直指真宗者〞,刪編爲此集語錄。以爲這些語錄可以體現從曹溪慧能以來的禪宗的真正宗旨,能引導人們〞得無見之妙見〞,〞成無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無上宗乘〞。
本書的卷一收有後秦僧肇的著作,《御制序》說不能說他是菩提達摩來華以前的人而認爲就不知道〞教外別傳之旨〞,不許入〞祖席〞,實際上僧肇的《般若無知論》等著作是符合禪宗宗旨的。卷二至卷七收錄唐宋兩代的永嘉玄覺、寒山、拾得、潙山靈、仰山慧寂、趙州從諗、雲門文偃、永明延壽的詩和語錄;卷八收錄宋代道士〞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及其論佛教的外集;卷九至卷十一收宋代禪宗雪竇重顯、圓悟克勤、清代玉琳通琇、茆溪正森的語錄;卷十二是雍正自己的語錄,自稱〞圓明居士〞,在《御製自序》中認爲自己所說的話與古人所說〞暗符〞,〞無心而自合〞,認爲自己既然身居〞元後〞之位,又親臨道場,有責任〞宣大法王(按,指佛)之正令,欲人信知,祖印親傳實有據,本來具足〞,本卷還附有兩道《上諭》,其中一道即在《揀魔辨異錄》卷首發佈的那道,另一道是訓斥禪宗界的招搖撞騙的禪僧和流行的敗壞風氣的;卷十三是收錄明代雲棲祩宏關於提倡淨土念佛和禪、淨一致的語錄;卷十三至卷十八收錄從菩提達摩到慧能的六祖和歷代 156 位禪師的語錄;卷十九是《御選當今法會》,收錄由雍正親自選定的經常聽他講論禪宗語錄,被認爲對禪理能〞徹底洞明〞的參與六位親王、大臣和僧人的語錄偈頌等。《御選語錄》中所收語錄大部分是取自已有的禪宗史書、語錄,除清代幾位僧人、親王和雍正的語錄、序之外,參考價值不大。
此書被收於乾隆三年(1738)完成的《龍藏》內,另有南京金陵刻經處於光緒四年(1878)的刻本、日本的《續藏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