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史料價值

藍吉富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
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
255頁~266頁


255頁 一、前言 在所有現存的中文大藏經之中,最為近世國際學術界所 重視的,無疑的,當推日本學者所編修的《大正新修大藏經 》(略稱《大正藏》)。《大正藏》收書最多(約三五○○部) ,分類最合學術規準,校勘考訂最為精審(除依中文各種版 本對校之外,且亦與梵巴本對校)。除了增闢日本著述匯為 續藏之外,正編中新增罕見珍本多達二百六十餘部。為他藏 所無之《圖像部》與《昭和法寶總目錄》的內容,也極具學 術價值。因此,乃能在推出之後六十餘年仍然飲譽不墜,位 居所有新舊版大藏經之冠。 除了《大藏經》之外,較具特色的是日本藏經書院所編 修的《卍續藏經》。《卍續藏經》原名《大日本續藏經》, 是《大日本校訂藏經》(國人略稱之為《卍正藏》)的續編。 由於《卍正藏》的內容大體不能超出《大正藏》,因此不為 學界所注意。倒是做為續編的《卍續藏》,因為在所收的一 七五六部佛典之中,有一三六五部書為《大正藏》所無。因 此光芒仍能不為《大正藏》所掩而在學術界具有獨特地位。 《卍續藏》的內容,絕大部份是中國佛教著述。因此, 乃成為研究中國佛教者最為珍視的寶庫。該藏也幾乎被認為 是唯一的中國佛教史料大集。研究中國佛教 (尤其是宋元明 清佛教) 的學者,如果在該藏中找不到須用的佛典,往往即 會認為已無其他管道可尋。 大體而言,這種看法並非全然錯誤,因為如前所述,《 卍續藏》所 256頁 有而為《大正藏》所無的書有一三六五部。而在其他所有各 種大藏經都未收,僅僅在《卍續藏》中才能看到的書,也有 九八一部之多。這樣的獨家收書量,是其他任何大藏經所遠 不能企及的。又因為其中佛典絕大部份是中國佛教徒的著述 ,因此,《卍續藏》乃被中國佛教研究者視為最具代表性的 大藏經。從而衍生出「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誤導,才使 很多學者在《卍續藏》中找不到中國佛教資料時,往往至此 即止,不會想到還有其他藏經可尋。 本文撰寫的主要動機,就是要修正這種誤導。因為《嘉 興大藏經》(略稱《嘉興藏》)的續編就是可以與《卍續藏》 分庭抗禮的中國佛教資料大集。然而,學術界知道《嘉興藏 》而且能應用的人,為數實在不多。依據筆者的統計,在《 嘉興藏》的續編中所最先收錄的書,共有五○五部。其中, 為《卍續藏》所沿用的有一七四部。而為任何其他大藏經所 未收的,仍有三一○部之多。 《嘉興藏》這三一○部獨家所收書絕大部份是中國佛教 著述,出自明清二代的尤多,共有二八八部。因此,稱之為 《卍續藏》之外的「第二部中國佛教史料寶庫」應該不算過 譽。研究明清佛教的學者如果不會應用《嘉興藏》,其後果 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嘉興藏不能普及於近世學術界的原因 《嘉興藏》創刻於明末高僧紫柏大師真可。主其事者為 其高弟密藏與幻予等人(註1)。原版初雕於山西五台山妙德 庵,後來因為該地交通不便,氣候奇寒,乃遷移到浙江餘杭 縣徑山的興聖萬壽禪寺與化城寺 (註2),因此該藏又被稱為 「徑山藏」。當時承辦該藏發行事宜的機構是浙江嘉興的楞 嚴寺,所以又稱為《嘉興藏》、或《楞嚴寺藏》。全藏正編 --------------------- (註 1) 參見《密藏開禪師遺稿》卷末、〈密藏禪師遺稿復 跋〉一文,清‧解印撰。收在《大藏經補編》第十 四冊,四二○頁。1986年,台北,華宇版。 (註 2) 有關嘉興藏遷回徑山以後的雕造情形,參見龍池清 ﹕《明代刻藏考》。東方學報(東京)第八冊,十八 頁。1983年,台北,宗青影印版。 257頁 大抵雕造於萬曆年間,因此又稱為《萬曆藏》。書成之後, 曾被運往日本。當時日本佛教界以為該藏是明代唯一的藏經 ,而忽略了另有《南藏》、《北藏》與《武林藏》,因此, 即稱該藏為《明藏》。此外,該藏的裝訂方式,一改前此的 梵本而為方冊本,因此,又被稱為《方冊藏》。 同樣一部藏經,但在古代著述及現代論著中被稱引的名 稱,達六種之多。其必使讀者無法輕易得知《嘉興》即謂《 徑山》、《萬曆》即指《明藏》,是可以理解的。名稱的多 岐,應該是近人對該藏不易認識的原因之一。 在《大正藏》附編﹕《昭和法寶總目錄》中,羅列《大 正藏》以前的所有可能覓得的歷代藏經目錄。但是,外行人 卻很難在其中找到《嘉興藏》的書目。因為在《昭和法寶總 目錄》的目次裏,並沒有任何《嘉興藏》或《徑山藏》、《 方冊藏》……的字眼。因此,乃使有意從中尋找該藏所收書 目者,常無法覓得。 大陸一位曾撰專文研究《嘉興藏》的學者,在其所著〈 關於徑山藏的刊刻及其他〉一文中,即曾慨嘆《昭和法寶總 錄》中未收《嘉興藏》目錄(註3)。事實上,在《昭和法寶 總目錄》裏,有兩個地方可以查到《嘉興藏》的書目。其一 ,《嘉興藏》的正編的絕大部份可在〈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目 錄〉中找到。因為正編就是《北藏》的覆刻,書目僅有極細 微的更動。其次,《昭和法寶總目錄》中有〈藏版經直畫一 目錄〉。其中所載就是嘉興楞嚴寺為統一售價而發布的《嘉 興正續藏》書目。可惜由於標題中全無《嘉興藏》字樣,乃 使該目錄對《嘉興藏》的廣告及普及效果,幾至於零,連專 門研究的人也常會失諸交臂。 此外,一部古代藏經之是否會被重視,當然與該藏是否 被重新印出、重新發行有關。《嘉興藏》的精華部份(即《 續藏》、《又續藏》)曾 --------------------- (註 3) 該文的大陸版,筆者曾在數年前讀過。可惜忘掉作 者姓名。目前筆者手頭持有的這篇文章,是1986年 台灣《獅子吼》月刊(廿五卷四期)所轉載的,未著 撰人。作者欄僅標「書摘」二字。在該文的第二節 ﹔「徑山藏的卷帙和版式」中,即謂《昭和法寶總 目錄》未收《嘉興藏》目錄。 258頁 於1968年被編入《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可惜由於《中華大 藏經》營運不善。印行期間,幾度停頓,且時生糾紛。因此 第二輯遲至十餘年後才陸續補足。加上《中華大藏經》主要 在佛教界發行。學術界應用該藏者不多。因此,乃使被編入 其中的《嘉興藏》仍然不能普為世人所知。1987年4月,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將《中華大藏經》第二輯重印發行,命名 為《明版嘉興大藏經》。這對《嘉興藏》的普及,應該會有 若干推廣作用。 除了上述各種原因之外,有一研究背景也是該藏不能普 及的重要原因。此即「明清佛教研究」在近百年的佛學研究 界並非顯學。《嘉興藏》正編全係明代《北藏》的覆刻,雖 然在雕印時曾加校勘,但由於《北藏》版本仍在,因此其價 值主要仍只在佛典的普及與版本的革新而已。至於史料價值 ,則端賴續編。續編所收絕大部份是明末清初的佛教著述。 所以,其學術意義又全屬明清佛教研究範圍。對於明清佛教 的研究風氣,在近十餘年來雖然稍見起色,但是研究者數量 在整體佛學界中所佔的比例,仍不算多。加上眾所週知的《 卍續藏》在中國佛教著述的收集方面,擁有盛名,也收有不 少明清佛教典籍,因此,研究者之往往只用《卍續藏》而無 暇注意其他罕見藏經,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主要特色 (1)裝訂方式的革新----易梵筴為方冊 《嘉興藏》常被稱為《方冊藏》,可見「方冊」(即線 裝)的裝訂型式,是該藏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該藏最明顯 的招牌。紫柏真可在發起雕造《嘉興藏》時,其主要動機除 了舊存之《南藏》版面不佳,以及《北藏》收「在禁中,印 造苟非奏請,不敢擅便」(註4)之外,另一主要動機就是要 藉著方冊本藏經使佛法廣為流傳。因為線裝的方冊本比摺帖 式的梵筴本在閱讀時較輕便,價格上也更低廉,有此二項優 越條件, --------------------- (註 4) 紫柏﹕〈刻藏緣起〉,《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三, 《卍續藏》第一二六冊、八五四頁。1977年、台北 、新文豐版。 259頁 當然較易普及。紫柏〈刻藏緣起〉云﹕ 「……易梵莢為方冊,則印造之者價不高而書不 重。價不高則易印造。書不重則易廣布。縱經世亂, 必焚毀不盡。使法寶常存,慧命堅固。」(註5) 當時參與其事的居士馮夢禎,在其《刻大藏緣起》文 中也認為﹕ 「又念梵莢煩重,願易為方冊。可省簡帙十之七 。而印造裝潢之費不過四十餘金。即窮鄉下邑山陬海 隅之人,可以酬終年不見之嘆,豈不幸甚。」(註6) 在當時的佛教界裡,大藏經的裝訂風氣,仍然盛行梵莢 本方式。一般的看法是,梵莢本典雅莊重,較能顯出佛教徒 對法寶的敬意。如果用線裝的方冊本,則易令人興起不尊重 的感覺。當紫柏提出方冊本的提議時,其弟子密藏道開即曾 有此疑。後來經過紫柏的解說,才告釋然,而矢志參與其事 (註7)。 自宋代以來,大藏經的裝訂方式有幾次改變。宋太祖時 敕修的《開寶藏》是卷子本。其後,《崇寧》、《毗盧》、 《思溪》、《磧砂》、《普寧》等藏都是梵莢本。明代的《 南》、《北》三藏也沿襲梵莢版方式。在《嘉興藏》之前的 《武林藏》先開啟方冊裝訂的風氣,但是到紫柏與密藏雕造 《嘉興藏》時,《武林藏》的板本已經佚失 (註8)。清代雍 正敕刻的《龍藏》用的也是梵莢方式。因此,在現存的中國 古代的大藏經中,只有《嘉興藏》是線裝的方冊本。這是第 一項特色。 (二)正編史料價值不高。續編收書雖較浮濫,但是保存不少 重要史料,價值遠高於正編。 --------------------- (註 5) 同前註。 (註 6) 馮夢禎﹕〈刻大藏緣起〉,徑山志(一),四三六頁 。1980,台北,丹青版。 (註 7) 同前註。 (註 8) 見密藏〈募刻大藏文〉,《密藏開禪師遺稿》卷上 。收在《大藏經補編》第十四冊,三六二頁,1986 年,台北,華宇版。 260頁 《嘉興藏》正編,大體依《北藏》雕印,二者僅有極細 微的不同。因此,在所收書方面可以視為《北藏》的翻版。 但是,在印造之初,主事者密藏曾有意在校勘上多用功夫, 希望在板本上勝過「南」、「北」二藏。密藏之〈募刻發願 文〉云﹕ 「開等濫被田衣,稍窺海墨。嘗以宋刻校茲(《 南》、《北》)二藏,魯魚之訛互有,潦鶴之舛遞彰 。……請以三藏並校,參之英賢,正其訛謬。」(註9 ) 在正式進行雕印工作時,密藏也訂定了作為校勘原則的 「校訛書法」(註10)擬嚴格控制該藏的版本品質。然而由於 修藏期間,紫柏罹「妖書」案,死於獄中。掌理全藏雕造事 宜的密藏旋亦隱去。另一襄贊者幻予亦先紫柏而卒。因此, 全藏的雕造乃輾轉在貴州僧人利根經手其事時才告圓滿完成 (註11)。如此坎坷的雕印經歷,加上雕造地點的輾轉遷移, 是否能使全藏品質達到原初的理想,是很讓人懷疑的。而且 ,縱使校勘精良,也不過使正編較具版本學價值而已,並不 會使史料意義更加凸出。由此可見,正編在當時固有推廣佛 法的意義,但並未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嘉興藏》(註12)的續編,包含續藏、又續藏、未入藏 三部份的。這三部分的內容,包含有其他藏經所未收的數百 部罕見佛書。在保存佛教文獻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詳見 下一節)。站在現代學術立場來衡 --------------------- (註 9) 同前註。 (註 10) 〈密藏禪師定制校訛書法〉,收在《密藏開禪師遺 稿》卷首。見《大藏經補編》第十四冊,三六○頁 。1986年,台北,華宇版。 (註 11) 此處據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九四~九五頁。 1983年,台北,彌勒影印版。 (註 12) 依《昭和法寶總目錄》卷二所載的〈藏版經直畫一 目錄〉,續編部份僅錄「續藏」及「又續藏」兩部 份的書目。但是台北中央圖書館所的《嘉興藏》書 目,則另有「未入藏」部份。參見蔡運辰〈嘉興大 藏經及續藏、又續藏目錄考釋〉一文。收在《二十 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第五○九頁。1983年,台 北,新文豐版。 261頁 量,其獨特功能遠非正編所能比擬。這種「續編之價值遠大 於正編」的現象,是《嘉興藏》的另一特色。 四、《嘉興藏》正續編的價值 如前所述,《嘉興藏》的正編是《北藏》的覆刻,內容 大體與《北藏》相同。所以,正編的價值可與《北藏》同視 。由於《北藏》為帝王所敕刻,講購不易,較不普及。而《 嘉興藏》為民間所雕造,並且改梵莢為方冊,成本減低,售 價較廉,所以,《嘉興藏》的正編,具有推廣《北藏》的作 用。又因為所有大藏經的正編所收,都是以印度撰述為主, 所傳播的正是以經律論三藏為核心的基本佛法,與續編之往 往偏於某類佛典者不同。因此,正編的印行,也可視為基本 佛法的推廣。 《嘉興藏》正編雕造完成之後,曾由黃檗隱元贈送一套 給他的日本弟子鐵眼道光。鐵眼在日本覆刻該藏,完成於16 78年。此即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鐵眼藏》(又稱「黃檗版( 註13)」)。《嘉興藏》完成未及百年,即能遠適異域,且有 覆刻本。紫柏、密藏、幻予、利根等諸位倡議其事者之普及 佛法的願力,終能得到異國佛教界的響應。這也是正編的影 響所及之一。 《嘉興藏》的續編,所收以中國著述為主,性質與正編 之以印度撰述為主者迥異。因此,其意義與價值都必須從另 一角度來觀察。根據筆者的統計歸納,續編最主要的意義是 保存了大量的明清佛教文獻,尤以語錄為多。可以說是明末 清初禪宗史的一大匯集。 評斷一部藏經的好壞,可從版本、校勘、分類、所收書 之優劣多寡等標準來衡量。但是,如果站在保存文獻的立場 來考量,則一部藏經之最受重視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在其獨 家所收佛典的數量上。獨家所收書的數量愈多,則該藏保存 文獻的地位當然愈高。這一特質最顯著的大藏經,在古代就 是《嘉興藏》的續編,在現代,就是《卍續藏》。 如前所述,《嘉興藏》續編所收書,包含「續藏」、「 又續藏」及 --------------------- (註 13) 參見小川貫囗《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中譯本。《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註25)冊,一一五頁。1984 年台北華宇版。 262頁 「未入藏」三部份,依據我們的統計,這三部份所收諸書之 中,未被《嘉興藏》之前的各版大藏經所收的,共有五○五 部。其中有若干部陸續為後代藏經所再版。《卍續藏》之中 ,即有一七四部是從這五○五部中選錄的。儘管如此,迄今 為止,在現存的所有中文大藏經裏,《嘉興藏》續編所獨家 收錄而未被其他大藏經所收的佛書,也有三一○部之多 (註 14)。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嘉興藏》續編,我們很可能會 不知道歷史上曾出現過這三百多部佛書。即使單從這一點看 ,《嘉興藏》保存文獻的重大貢獻,當亦不難獲得現代人的 肯定。 這三一○部佛典的著述時代,主要都在明清二代﹕ (一)明代著述﹕七一部。 (二)清代著述﹕二一七部。 屬於明清二代的書共計二八八部,約佔續編之獨家所收 書的93%。而且,這二八八部書之中,又大部分是明末清初 的佛教大德所撰。由此可見,《嘉興藏》的續編正是明末清 初的佛教史料大集。 此外,就各部書的性質來分,分佈的數量大體如下所列 ﹕ (一)禪宗語錄﹕二四六部 (二)文集、雜集﹕十八部 (三)經論註疏﹕十部 (四)外學(易、老、莊)註釋﹕四部 (五)其他難以分類者﹕三二部 可見此中以禪宗語錄為多,所佔百分比約為80%。這些 語錄的著述時代仍以明清二代為主。明代著述有四十五部, 清初著述為一九七部。 從上面的統計數字,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嘉興藏》 續編的主要內容是明末清初的禪宗典籍。為數高達二百多部 的禪宗著述的出現,其必引起該期禪宗史研究的革命,是可 以逆料的。喻之為明清禪宗史研究的「敦煌發現」,當不為 過。 --------------------- (註 14) 此一數量,是依據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 對照考釋》一書的第二目錄所計算出來的。該書為 1983年台北新文豐公司所印行。 263頁 除了禪宗語錄二四六部之外,《嘉興藏》續編還有六十 四部獨家所收書,這些書包含文集、雜集、經論註疏、老莊 周易的註釋及若干難以分類的新著。這些著述對明末清初佛 教的研究領域,當然也是不算小的史料集。而且,其中也包 含有不少珍貴的文獻。 以明末四大師的著述為例。雖然《大正》、《卍續》諸 藏都有四大師的專著,但都不全。《嘉興藏》續編獨家收錄 有下列幾種(註15),我們可以看出其在文獻保存方面,確有 優於其他諸藏之處﹕ (一)蕅益智旭﹕《蕅益三頌》(一卷)、《周易禪解》 ( 十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三經解》(三 卷)、《闢邪集》(一卷)、《蕅益大師佛學十種》( 十一卷)、《絕餘篇》、《靈峰宗論》 (十卷)、《 淨信堂初集》(八卷)。 (二)憨山德清﹕《性相通說》(二卷)、《憨山老人夢( 遊全集》(五卷)、《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 (二 卷)、《莊子內篇注》(四卷) (三)雲棲祩宏﹕《竹窗隨筆》(三卷) 上列諸書,都是其他各藏所不收的獨家珍本。其中,《 靈峰宗論》、《闢邪集》二書是研究蕅益大師的重要史料, 後者且涉及與天主教神父利馬竇等人的法諍。在中西宗教交 通史上,意義至大。此外,《周易禪解》是一位方外人士對 易經的看法。在儒佛思想調和等問題的研究方面,該書也可 能提供若干線索。 此外,居士佛教也是近代佛學界的熱門話題之一。明清 二代的居士佛教活動,是相當頻繁的。此從《嘉興藏》本身 的編修過程中也可窺見端倪。在《嘉興藏》續編中,即獨家 收錄下列居士的佛教著述﹕ (一)明‧沈士榮﹕《續原教論》(一卷) (二)明‧姚廣孝﹕《道餘錄》(一卷) (三)明‧鮑宗肇﹕《天樂嗚空集》(三卷) (四)明‧高道素﹕《南宋江陰明乾軍院羅漢尊號碑》 (一卷) --------------------- (註 15) 參見前註。此外並參考《中華大藏經首編》第二輯 校訂目錄。1968年,台北,修訂中華大藏經會印行 。 264頁 (五)明‧宋濂﹕《護法錄》(十卷) (六)清‧徐昌治﹕《醒世錄》(八卷) (七)清‧徐昌治﹕《無依道人錄》(二卷) (八)明‧張守約﹕《擬寒山詩》(一卷) (九)清‧朱道則﹕《天然居士懷淨土詩》(一卷) (十)清‧陸煐﹕《調實居士證源錄》(一卷) 這些書的數量雖然不大,但是做為研究明清居士之佛教 活動的史料,仍然甚為珍貴。尤其是宋濂與亦僧亦俗的姚廣 孝(道衍)二人,都是與明代政治有關的歷史人物,他們的佛 教著述,尤其具有研究意義。此外,高道素的〈羅漢尊號碑 〉也為研究佛教雕塑藝術者提供了五百羅漢之比較可靠的法 號資料。 除此之外,續編三百多部佛書的附件(如序跋、編後記 、該書主角之年譜、行狀等),也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透過適當的蒐羅排比,往往可以考訂出前所暗昧的史實。又 因為這些附帶文字,常出自世俗知識分子之手,因此,其內 容所述,就史料應用角度而言,不祇是在佛教史研究上有用 ,有時也可能與一般政治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尤其是續編編 修之時,正值明清鼎革之際。有若干著名的禪師本來都是在 政治、文化界曾經活躍過的知識分子。譬如《青原愚者智禪 師語錄》的作者愚者禪師就是桐城方以智,《丹霞澹歸禪師 語錄》的作者今釋禪師就是明代御史金堡。這類禪師的經歷 既曾與政治有過密切的關係,則從其人的佛教著述中,找出 一般政治社會史的輔助史料,可能性當然是不低的。 另外,有些禪師曾受到帝王的特別眷顧,這類人的著作 當然也可能是考史者的重要素材。在續編中,《天童弘覺忞 禪師語錄》(二十卷)與《北遊記》(六卷)的作者木陳道忞, 以及《明覺聰禪師語錄》(十六卷)的作者憨璞性聰,都與清 初順治皇帝關係密切。因此,他們的這些著述也就成為研究 順治其人的重要輔助史料(註16)。 ---------------------- (註 16) 參見陳垣﹕〈湯若望與木陳忞〉與〈語錄與順治宮 廷〉二文。《現代佛學大系》第(53)冊,五八一與 六一三頁。1984年,台北,彌勒版。 265頁 佛教著述可補充一般史料的不足,這是極為重要的史料 學常識,然而一般治史者真能措意及此者並不多,至為可惜 。 五、結語 如上所述,《嘉興藏》續編獨家所收錄的數百部書,主 要是明末清初的禪宗典籍。因此,其主要用途,便是在明末 清初佛教的研究層面上。近代學者熟知這一種用途而且能應 用在研究工作上的,並非全無其人。陳援菴先生便是個中翹 楚。其所撰《清初僧諍記》、《明季滇黔佛教考》、《湯若 望與木陳忞》等專著,都曾或多或少應用到這部藏經。 其次,依筆者所知,對這部藏經的價值極為熟諳的另一 位前輩,是《中華大藏經》的總編輯蔡運辰(念生)先生。蔡 老先生是一位卓越的佛典目錄學者,曾撰專文若干篇介紹《 嘉興藏》的價值(註17),可惜他本人並未從事明清佛教的研 究,否則成果必定大為可觀。此外,日本駒澤大學所編(大 修館書店印行)的《禪學大辭典》中,也收有不少《嘉興藏 》續編部份所含史料的條目。這些條目往往是其他辭典所未 曾收錄的。《禪學大辭典》所以能夠含有這些獨特的史料, 就是因為主編單位----駒澤大學圖書館擁有一套《嘉興藏》 的緣故。 除此之外,目前學術界人士真能運用《嘉興藏》續編來 研究明清佛教史或其他歷史問題的,並不多見。這種現象可 以說是史學界之一項令人惋惜的缺憾。 明清佛教的研究,迄止為止,待發之覆仍然甚多。前此 學術界的研究者,常苦於資實零散,史料不盡具足。但是現 在由於《嘉興藏》要典的兩次發行(《中華大藏經》第二輯 與新文豐版),學術界要取得這些著述已經相當容易。因此 ,一個研究新局面的形成,應該是可以預期的。研究者如果 能以《嘉興藏》為主,輔以《卍續藏》等藏經中的相關著述 ,則史料的掌握基本上能夠周全,要廓清明清佛教的史實, 應該 --------------------- (註 17) 參見蔡運辰﹕《印藏及修藏類》(〈如是庵學佛賸 語〉一),1983年台北新文豐版。 266頁 不算困難。筆者很希望史學界能夠對這一趨勢稍加措意。 其次,從《嘉興藏》之不易為明清佛教研究界所知,使 人聯想到學術界實有開闢「佛教史料學」一科的必要。大藏 經原本就是龐大佛教著述的匯集,更何況各部藏經往往各具 特色,除了印度撰述等基本典籍各藏所收大抵相同之外,每 一部大藏經的內容,常有異於其他藏經所收的獨家佛典。因 此,如果將這些佛典視為史料,則如何認識、如何分類、如 何應用這些史料等問題,便成為一門「佛教史料學」的基本 內涵。沒有通過「佛教史料學」的基本訓練,要想駕御為數 達數千部之鉅的佛典群,是相當困難的。要想使佛教研究的 發展早日提昇水準,則「佛教史料學」的開闢,應該也是當 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