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

《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一卷第四期
1994.夏季
p.1-41
李玉□


頁1 摘要: 自十六國以來,佛教在河北地區便十分流行。於目前傳 世與出土的佛教造像中,我們就發現為數可觀的十六國時期 至北魏的河北造像,是研究河北早期佛教最直接且最重要的 一手資料。本文根據這批資料,說明河北早期造像風格的流 變、圖像的特徵,並探討河北早期佛教信仰的內容。 從筆者目前所收之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觀之,河北佛教 造像的風格演變基本上與中國佛教造像的脈動完全一致,不 過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一)十六國時期的河北作品已將 外來的佛教圖像和漢民族的藝術傳統互相融合,蘊育出獨特 的民族特色。(二)雲岡第一期作品中常見的Y字形最早見 於河北太平真君三年的彌勒立像,這種衣褶表現在河北一直 延用至景明初年。而太和末年洛陽一帶開始流行的褒衣博帶 ,秀骨清像式的佛像,在河北則至延昌年間才日趨普遍。這 些現象顯示北魏時期,河北地區的佛教造像態度較為保守。  在造像題材方面,河北早期造像中,數目最多的為彌勒 與觀音二類。其中觀音多為小型的金銅個人供養像,而彌勒 像則有不少大型的作品,有的且為義邑團體集資所造,說明 河北地區觀音信仰的庶民色彩較濃,而有組織的義邑團體則 重視彌勒信仰的弘傳。 一、緒 言  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平原,土地肥沃,漢代(西元前 206 –西元 220 年)以來,即經濟繁榮,文化發達。 學者的研 究指 頁2 出,佛教可能在東漢末已經傳入該地。(註一)道安(312 – 385 年)〈合放光光讚略解序〉載, 元康元年(291) 《放光般若經》在河南陳留倉垣水南寺譯出後,「大行華京, 息心居士翕然傳焉。中山支和上遣人於倉垣斷絹寫之,持還 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中山王及眾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 經。」(註二)當支和尚派遣的使者帶著《放光般若經》回 到中山國時,受到中山王和河北民眾如此盛大的歡迎,足証 西元三世紀末,佛教在河北地區已逐漸普遍。 四世紀時,建國北方的五胡諸國君主,已多信奉佛教, 當時割據河南、河北和山東一帶的後趙( 319 – 351 年) 也不例外,君主石勒、石虎篤信推崇精通神異道術的佛圖澄 ( 232 – 348 年),上行下效,佛教流行。 石虎時,佛圖 澄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 (註三)當時僧侶數目劇增, 良莠不齊,真偽混淆,所以上書 著作郎王度與中書令王波曾經上奏, 請求石虎禁止趙人詣寺 禮拜,而石虎下書曰: (王)度議云:佛是外國之神, 非天子諸華所可宜奉。 朕生自邊壤, 忝當期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兼從本 俗,佛是戎神正所應奉。 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苟事 無虧, 何拘前代﹖其夷趙百蠻,有捨其淫祀,樂事佛者 ,悉聽為道。(註四) 石虎認為佛陀和自己一樣,均非華夏之人,外族之人禮 敬外國之佛,理所當然。因此,石虎對佛教徒的態度極為寬 容。在石虎這種開放的態度下,後趙佛教發展自然就更加迅 速。 後趙前後兩個國都––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縣西南)和 鄴(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都在河北,河北無疑是後趙的 政治、經濟核心地區,當然也成為該國推動佛教發展的中心 區域。根據《高僧傳》的記載,長期在河北活動的後趙佛教 靈魂人物佛圖澄,就有「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 八百九十三所」。(註五)在這種熾熱佛教的風潮下,無怪 乎後趙時河北安定人侯子光可以打著「佛太子」的名號作為 號召,在杜南山聚眾數千人為亂。(註六) 佛圖澄的弟子,如提倡格義佛教的河間(今河北省河間 縣)竺法雅「立寺於高邑(河北省高邑縣),僧眾百餘,訓 誘無懈。雅弟子曇習祖述先師,善於言論,為偽趙太子石宣 所敬云。」(註七)又如中國佛教界的巨擘常山扶柳(今河 北省冀縣西南)道安,不但曾在飛龍山(今河北省元氏縣境 )習道,「後又至太行恒山(河北省曲陽縣境),創立寺塔 ,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 頁 3 」。 年四十五時,又住冀部(河北省高邑縣西南)受都寺, 「徒眾數百,常宣法化」。 (註八)由此看來,竺法雅和道 安均在河北行化多年, 徒眾又多,都致力於佛法的弘揚宣講 ,對四世紀下半葉河北佛教的蓬勃發展貢獻良多。   北魏 ( 386 – 534 年)為北方鮮卑族的拓拔氏所建, 鮮卑是一 遊牧民族,原本不信佛法,據《魏書》〈釋老志〉的記載: 魏先, 建國於玄朔,風俗淳一,無為以自守,與西域殊 絕, 莫能往來,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 。 及神元(力微)與魏晉通聘,文帝(沙漠汗)又在洛 陽, 昭成(什翼犍)又至襄國,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註九) 塚本善隆的研究指出, 力微為了保持其在山西和河北北部的 勢力,曾派子沙漠汗至洛陽為人質,與西晉示好。 不過,咸 寧三年( 277 )沙漠汗在歸國途中被殺,所以即使沙漠汗在 洛陽和佛教有所接觸, 他也沒有機會將洛陽佛教帶回,來影 響拓拔部的佛教發展。 因此,真正奠定北魏佛教發展基礎的 功臣當是什翼犍。什翼犍於太和二年( 329 )遣至後趙,至 建武四年( 338 )返國。他在後趙的軍事政治中心襄國停留 九年之久, 不但深受漢文化的浸潤,也應該受到後趙河北佛 教的熏陶。 經過什翼犍的引進介紹,拓拔族才開始接受佛教 。(註一0)換言之,拓拔部受到河北佛教的影響,才開始 信奉佛教。 北魏太祖道武帝建國之初,也十分重視河北的僧侶。道 武帝平定中山時,「經略燕、趙,所逕郡國佛寺,見諸沙門 、道士,皆致精敬,禁軍旅無有所犯。」(註一一)同時他 又對佛圖澄的弟子僧朗敬重備至,不但遣使致書,還贈予繒 、 素、旃罽、 銀缽等厚禮。(註一二)皇始中( 396 – 397 年),道武帝更用趙郡(河北趙縣)沙門法果,為道人 統,綰攝全國僧徒。永興中( 409 – 413 年),明元帝又 授法果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號。此外,明元 帝行幸廣宗(今河北省威縣)時,還封沙門曇證為「老壽將 軍」。(註一三)北魏初期的帝王對河北僧侶之器重,於此 可見一斑。 河北佛教歷史悠久,到此求道者甚夥。太行山支脈蜿蜒 其中, 又是避難隱居的好地方。 太武帝廢佛時( 446 – 452 年),不少外地僧侶到此避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涼州 沙門曇曜,《魏書》〈釋老志〉提到: 沙門曇曜有操尚,又為恭宗(太子晃)所知禮。佛 法之滅,沙門多以餘能自效,還俗求見。曜誓欲守 死,恭宗親加勸喻,至於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 法服器物,不暫離身。 ……和平初( 460 – 466 年),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曇曜以復 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 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 (註一四) 頁 4 文成帝恢復佛法後,繼罽賓師賢為沙門統的涼州曇曜,也是 文成帝自中山延攬入京,又再度說明河北在北魏佛教的發展 中,實佔據一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去不少學者曾撰述論文,討論河北佛教的相關問題, 如塚本善隆的〈北魏建國時代の佛教政策と河北の佛教〉 (註一五)、顏尚文的〈隋龍藏寺碑考(一)--定州地區與 國家佛教政策關係之背景〉(註一六),都是研究河北佛教 重要的參考。然而這些學者們多偏重於河北佛教與國家政策 的討論,至於北魏河北佛教信仰的內容為何?郤未加以闡明。 河北佛教盛行,當然佛教造像的活動也十分蓬勃。雖說 我國歷經多次法難,佛教美術遭到嚴重的破壞,可是在現存 的早期金銅佛像裡,郤發現為數不少的河北作品。(註一七) 再者,一九五四年河北省曲陽修德寺出土的二千二百餘件 佛教雕刻,更引起了學者對河北佛教造像研究的興趣。楊伯 達的〈曲陽修德寺出土紀年造像的藝術風格與特徵〉 (註一八)、松原三郎的〈北魏正光期河北派金銅佛の一典刑〉 (註一九)和〈北齊の定縣樣式白玉像––特に半跏思惟像に おける〉(註二0)等論文,已奠定了河北造像研究的基礎 。可是這些論述或僅討論河北某一個地區的作品,如修德寺 或定州;或只研究北魏的某一個時期的造像,如正光時期( 520 – 525 年);抑或偏重於河北地區北齊( 550 – 577 年)某種特殊形式雕像的問題。究竟,在十六國至北魏這兩 百餘年的歷史中,河北造像風格發展為何﹖河北佛教造像有 無區域特色﹖其佛教造像的題材和圖像如何﹖這些問題目前 都尚未完全解決。故筆者擬就上述這些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並試圖經由這些造像資料的整理,探討河北早期佛教信仰 的內容,以就教於方家。本文將分為風格分析、信仰與圖像 兩大部分,希冀從這兩方面的討論,能對河北早期佛教美術 有較系統且全面的認識。 二、風格分析   首先筆者必須說明的是本文界定為河北佛教造像的依據 有二:其一是河北省出土的作品;其二為傳世作品中,造像 記明確記載供養人的籍貫或居地屬河北省者。筆者了解這兩 個準則並不完全可靠,例如有些金銅佛高僅十餘公分,攜帶 方便, 頁5 即使是河北出土的作品, 也有從其他地方帶至河北的可能性 ,因此河北出土的作品不能說一定全是河北藝匠所為; 同樣 地, 造像人的籍貫為河北,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此像一定 為河北的藝匠所作。 不過若仔細分析依據上述原則收集的造 像資料, 仍可歸納出一些共通的風格特徵,筆者以為這些特 徵當可視作河北佛教造像的區域特質。 以這些區域風格特徵 為基礎, 我們進一步地可以搜羅更多「河北派」的造像資料 , 這些資料將有助於我們對河北佛教以及造像藝術的暸解與 認識。 文後附錄二表,表一錄十六國及北魏河北造像的基本資 料,如年代、造像記、尺寸、收藏者等;表二則載十六國和 北魏「河北派」的基本資料。前者收錄的作品以河北出土, 或是造像記明記供養人的籍貫或居地為河北者為限;後者則 為傳世造像,雖刻具造像記,但造像記裡郤未言及供養人的 籍貫或居地,然而造像風格郤和表一所收的作品相近,因此 稱之為「河北派」的造像。以下論述,請參照二表。 河北早期造像的發展,依其風格特徵,又可分為五胡十 六國時期、北魏早期、北魏中期和北魏晚期四個階段。以時 間來說, 五胡十六國時期指隆安元年( 397 )北魏拓跋珪 攻取中山以前,北魏早期是指北魏佔領中山以後至太平真君 七年( 446 )太武帝廢佛以前, 中期乃謂文成帝復佛( 452 年)至孝文帝逝世( 499 年), 晚期則指宣武帝即位 ( 499 年)至北魏滅亡( 534 年)。今略論其各個階段風 格發展的軌跡。   (一)五胡十六國時期(四世紀初至397年) 目前保存最重要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佛教造像,當為舊 金山亞洲藝術館收藏的建武四年( 338 )金銅坐佛(圖一 ,附錄二〔 1 〕)。 此佛雙手重疊,作禪定印,豎立於腹 前,結跏趺坐於一方台之上。頭手的比例過大,和身軀不太 相稱。額際寬平,長目杏眼,眉眼疏朗,鼻翼寬,鼻樑低, 面型和五官特徵均已相當地中國化。肉髻甚大,髮絲梳理整 齊,幾乎絲絲平行,額際頭髮成綴安排。身著通肩袈裟,衣 襞隆起,衣紋以身體中心為軸,呈U字形層層布排,左右對 稱,整齊規律,衣下的身體結構交待不清。身後衣紋自從左 肩垂落,作拋物線狀。整體而言,此像的製作已脫離印度和 中亞佛教美術原型的拘囿,顯示後趙的藝匠經過長期的摸索 和試驗,將外來的佛教圖像和漢民族的藝術傳統互相結合, 孕育出獨特的風格面貌。由此推論,早在四世紀以前,佛教 造像的活動在後趙區域就已經展開。 頁6 一九五五年河北石家莊出土了兩尊佛像,一尊是金銅坐 佛三尊像(圖二, 附錄一〔 1 〕),另一尊為金銅坐佛( 附錄一〔 2 〕),造像風格類似。 其中,金銅坐佛三尊像 的圖像較為複雜,主尊手結定印,於一獅子座上結跏趺坐。 獅子張口露齒,形貌憨厚可愛,似犬。座下尚有一四足方床 。身後背光兩側各有一位衣著造型漢化的比丘作為鍄侍,上 端各飾一飛天,中間有一坐佛,正處於主尊坐佛肉髻的上方 。此外,背光頂端尚插一傘形鎏金華蓋。茲將這件作品的主 尊坐佛和建武四年坐佛(圖一)作一比較,發現二者頭手和 身體的比例類似,皆略大,五官特徵雷同,均是杏眼塌鼻, 顴骨高,肉髻大。衣襞隆起,作U字形規律地安排。而二件 作品的裝飾花紋,如石家莊出土三尊像的蓮花圖案、浮雕獅 子的鬍鬚及唇齒等,和建武四年坐佛方台上邊飾的捲草紋, 均以陰刻線條表示,手法相類。如此看來,石家莊出土的兩 件金銅佛像應該都是十六國時期的作品。  同時,雖說建武四年坐佛的出土地點不明,可是依據上 述該像和石家莊出土坐佛三尊像有不少相似之處這點推斷, 建武四年坐佛很可能也是一尊河北的作品。前文已述,河北 為後趙政治、軍事和經濟的中心區域,佛教盛行,在此背景 之下,此像在河北鑄造的可能性當然很大。  河北省文物局在河北的廢銅中發現的一尊金銅坐佛(圖 三,附錄一〔 3 〕), 雖無造像記,可是無論其五官特徵 、衣褶處理方式、甚至於坐佛下方板邊飾的捲草花紋,均和 建武四年坐佛(圖一)近似,特別是該像的肉髻也很大,髮 式以及頭髮梳理幾乎絲絲平行的手法,都與建武四年坐佛相 類。而通肩袈裟的領部處理平板,上飾線刻捲草紋樣,手法 又與石莊出土的三尊像(圖二)仿彿,此尊坐佛顯然仍延續 著上述諸例的造像傳統。不過這尊坐佛的衣紋較建武坐佛和 石家莊出土的三尊像流麗,且眉目更趨清秀,故而推斷這尊 坐佛的年代略遲,可能為十六國晚期的作品。 (二)北魏初期(397–446年)   太平真君三年( 442 )定州常山鮑纂所造的石浮圖, 是目前發現最早刻具北魏造像記的河北作品,遺憾的是此作 目前僅餘台座(附錄一〔 4 〕),依其現狀看來, 造像記 中所言的「浮圖」可能指佛像而非佛塔。此浮圖台座正面的 兩頭獅子相背伏坐,轉頭相望,張口露齒,鬣毛用陰刻線條 表示。二獅中間有一小人頭頂香爐或寶珠,兩側尚有二人屈 膝禮拜。台座左右兩面各有一列供養人浮雕,一面為男供養 人,另一面為女供養人,他們皆身著窄袖胡服,袍長及膝, 可能是胡族。 頁7 在北魏刻具年款的金銅佛中,最古老的一件作品為太平 真君四年( 443 )的立佛(圖四,附錄一〔 5 〕)。根據 造像記,這尊立佛乃高陽(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人申菀發 願鑄造的,為研究北魏河北造像重要的資料。 這件作品的立佛、蓮座和四足方台一次鑄成,立佛後方 尚保存一完整枘柄,表明此像原有背光,如今已不知去向。 此尊立佛前後頭髮都作同心捲渦狀,頭側則作波浪紋。手為 縵網掌,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面龐豐潤,下頷和 雙頰都十分飽滿,眼嘴變小,五官輪廓淺。頸部粗短,寬肩 細腰。身著通肩袈裟,質地較薄,緊貼身體,曲線清晰。臀 部略向右擺,身軀略呈S形,較具動感。軀體飽滿,小腹略 凸,大腿渾圓,肌膚質感表現寫實。雖然此佛胸前衣褶的處 理仍見早期U字形衣紋的遺緒,可是其他部位的衣褶安排不 再規律化,已較能與肢體動作互相呼應。衣紋處理複雜,有 些或斷或續,有些還彼此鉤連。雙腿間衣褶近V字形,內裙 裙擺略向外張。此像原有背光,故身後平板,全然不作衣紋 。總的來說,整件作品寫實性提高,與十六國時期坐佛的概 念惑作風迥別。這種轉變可能與西元五世紀印度笈多美術或 中亞風格的傳入有關。(註二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佛袈裟的衣褶由二股隆起線條組 成,在肩部、上肘和身側的衣紋尾端皆叉開作Y字形,表現 特殊。所立覆蓮蓮座,由九瓣蓮瓣組成,瓣瓣豐厚,中間起 稜二分,兩邊凸起呈核形,瓣尖略翹,蓮心突起,極具立體 效果。蓮座下的四足方床四足內側均作鉤齒狀起伏,樣式特 別。邊沿並以纖細的陰刻線條加強,並在正面上緣加刻三角 形圖案,裝飾講究。 關於這件太平真君三年的立佛,尚有幾點令人困惑之處 。這件作品的造像記稱此尊立佛為「□玉菩薩」,可是以質 地論,其為金銅之作;以圖像來說,祂又是一尊佛像。不禁 令人懷疑,此像的造像記或為後代好事者所加。然而觀其書 風以及用詞,又皆與北魏當時的造像記雷同,似非後人加刻 。究竟造像記為何稱呼此尊立佛為「□玉菩薩」,令人費解 。至於此尊立佛的圖像問題,將在第二部分再詳加討論。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一尊彌勒佛立像(圖五, 附錄二〔 3 〕),高達 141.5 公分,是極為珍貴的北魏大 型金銅佛像。無論在造形面相、頭髮樣式、Y形衣紋處理方 式、或是蓮台樣式上,都與太平真君四年的立佛(圖四)相 仿。 蓮座下沿凹陷的邊緣刻有太和一年( 477 )的造像記 ,不過此造像記刻寫的位置特異,而且造像記的用詞,如「 太和一年」, 頁8 不見於北魏其他的造像記,再加上該造像記筆劃纖細,故推 測為後人偽刻。(註二二) 若將這尊大都會博物館所的立佛和太平真君四年的立佛 並列對比,不難發現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彌勒佛,五官較秀 ,身體輪廓更加清晰,腰枝拉長,身體重心置於兩腿,姿勢 較乏動感,衣紋布排更加規律,內裙下擺作迴曲紋,衣襞的 立體感削弱,線條流暢。此像的鑄造年代應較太平真君四年 為遲,長廣敏雄認為約在西元四六0年左右(註二三),大 致無誤。據說此像原在山西五台山的北山寺(註二四),五 台山位於山西省東部,地近河北,此尊立佛可能即出自河北 藝匠之手。即使不是,這位山西藝匠的師承大概也和河北淵 源匪淺。 義大利奧利地氏收藏( Auriti Collection )中, 有 一尊河北彌勒佛立像(圖六, 附錄一〔 6 〕),根據背光 上的造像記,知其為太平真君五年( 444 )的作品。 此像 之本尊、葉形背光和台座一次鑄成。彌勒佛五官輪廓淺,渦 形髮紋,貼體袈裟,曲線清晰,九瓣蓮瓣組成的蓮台以及內 緣作鉤齒狀的四足方床,均與太平真君四年的立佛(圖四) 雷同。該像頸部和身軀銜接僵硬,角度明晰,一雙大腿顯得 特別圓渾有力,這種特色在大都會所藏的彌勒立佛(圖五) 上也有發現。不過此尊立佛頭手比例略大,身軀短碩,四肢 健壯。身著右袒式袈裟,緊貼身軀。衣褶繁密,上身衣紋和 兩小腿上的衣褶皆作平行規律安排,已有形式化的傾向,和 上述二例略有差異。此佛的背光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平素, 並無任何圖案,外緣是一圈C狀火焰紋,收尾短,線紋結構 緊密,圖案裝飾性強。頭光分也內外二圈,內區平素,外圈 為水波紋,線條平行流轉。 一九八二年在河北蔚縣的石峰寺發現一尊太平真居五年 ( 444 )的石造坐佛三尊像(附錄一〔 7 〕),主尊坐佛 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一方台之上,身側各有一鍄侍菩 薩。由於發表圖版不清,無法仔細分析該像的風格特徵。不 過根據蔚縣博物館的報告(註二五),此尊坐佛面像橢圓, 長眉細目,鼻樑挺直,衣紋稠密,線條強勁,衣紋表現與上 例(圖六)相同。此外坐佛的髮紋正面呈大渦形,兩側作波 浪紋,樣式又與太平真君三年與四年所造金銅立佛(圖三、 四)相同。不過在服式上,此佛與上述諸作有所不同,祂內 著袒露右肩的僧祇支,袈裟自右肩滑落,露出右肩與右臂, 樣式與雲岡二十窟的坐佛相同。此一三尊像的背光華麗,最 外一周為小渦形的火焰圖案,其次為兩圈小坐化佛,最內一 層為火焰紋,背光的裝飾比金銅佛複雜的多。 頁9 (三)北魏中期(452-499年) 北魏中期,河北造像的面貌甚多。一九八八年在日本長 崎對馬發現一件北魏興安二年( 453 )的銅佛(附錄二〔 2 〕),是北魏復佛後一年的作品,在風格上很清楚地繼續 北魏早期的傳統。此佛在一須彌座上結跏趺坐,座下尚有一 較矮的四足方床。方床的內緣呈波浪狀,沿邊還以線條鉤勒 ,裝飾意念與上述諸例相同,只是更為複雜。此佛臉圓頰豐 ,身著通肩袈裟,身軀壯碩,胸前衣褶以兩股線條組成,作 U字形,臂膊的衣尾端分叉,形成Y狀,與太平真君四年的 立佛(圖四)和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彌勒立佛(圖五)相同。 此像的造像記雖未發表,可是從此尊坐佛的風格特徵看來, 祂很可能是河北的作品。 皇興五年( 471 )仇寄奴所造的立佛(圖七, 附錄一 〔 10 〕)是北魏中期河北造像的另一個重要典型。此尊立 佛身著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衣裾。頭髮中 分,髮絲仔細刻劃,梳理整齊,仍見建武四年坐佛(圖一) 的遺緒。不過此佛之肉髻大,髮絲作大渦與波浪紋,頸項粗 短,又和河北太平真君時期的佛像(圖四、六)相似。背光 分為內外二區,外區以火焰紋為飾,內區平素。四足方台上 的三角和索紋等圖案和波浪狀的內邊形式,都是河北造像常 見的裝飾手法。不過這尊立佛的雙肩窄,下身廋,衣紋繁密 ,衣褶襞面立體感弱,線性增強。左肩和左腿側的袈裟衣裾 衣紋平行,蓮瓣頭光由中間分棱的蓮瓣圖案組成,又與上述 諸例有別。 類似的作品尚有延興五年( 475 )的彌勒佛立 像(圖八,附錄一〔 14 〕)。東京新田氏收藏的太和九年 ( 485 )無量壽佛(圖九,附錄二〔 10 〕)等。 仇寄奴 所造立佛的背光上有五尊禪定坐佛,均具頭光和身光。這種 化佛背光到太和時期( 477 – 499 年)更加普遍。背光後 面尚有一樹下思惟淺浮雕像,頭部比例較大,臉形方闊,上 身全袒,肌肉柔軟。衣褶表現與正面的立佛相似,稠密平行。 延興五年彌勒佛(圖八)的背光裝飾也較為複雜,內外 二區皆作火焰紋,仍以C作基形,值得注意的是外圈的火焰 紋不但端尾拉長,而且兩個火焰紋的收尾靠近,幾乎形成一 體,作魚尾形,圖案性強,這種火焰紋的式樣在北魏中期十 分流行。 另外一件也是仇寄奴在皇興五年所造的尊像,為一觀音 菩薩立像(圖一0, 附錄一〔 9 〕),目前收藏於大英博 物館。此尊觀音衣紋緊密平行,蓮花瓣頭光、背光上的火焰 紋,以及台座的樣式與裝飾花紋,均和他所造的立佛(圖七 )相同,只是此 頁 10 尊觀音像的背光頂部略尖。 這尊觀音菩薩立像右手持一莖未 敷蓮花, 左手握天衣,頭戴寶冠,束冠紮帶在兩側上揚飛舞 ,對稱安排。 下身著裙,裙擺略向外揚,雙腿間裙緣翻動成 波。 頸有項圈,瓔珞於腹前交叉,形成X形。這尊觀音頭額 方廣, 臉形稍長,但雙頰飽滿,頸項粗短,身軀短碩健壯, 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近於一比一。 觀音菩薩像足下的蓮台 ,上承太平真君時河北作品的遺緒,蓮瓣豐厚飽滿。 目前存 世的北魏觀音像中, 有不少作品的風格與此觀音像相關,如 日本私人收藏的皇興四年( 470 )的觀音菩薩像(附錄二〔 4 〕)、日本私人收藏的太和八年( 484 )觀音立像(附錄 二〔 8 〕)、 河北省博物館太和十三年( 489 )的觀音菩 薩像(附錄二〔 12 〕)義大利奧利地收藏中的太和十五年 ( 491 )觀音菩薩立像(附錄二〔 14 〕)、東京新田氏收 藏的太和二十二年( 498 )觀音立像(附錄二〔 16 〕)等 。 弗利爾美術館所藏延興三年( 473 )的釋迦多寶佛像 (圖一一,附錄一〔 11 〕),圖像特殊,不忠實於《法華 經》〈入寶塔品〉二佛並坐的描述,而採二佛並立的形式。 這二尊立佛臉龐略短而圓,面露微笑,神情親和。身著通肩 袈裟,緊貼圓鼓飽滿的雙腿,身軀粗短壯碩,皆與太平真君 五年彌勒佛(圖六)的衣褶處理手法相類, 自左肩滑落的袈 裟衣擺平直,又似仇寄奴所造的立佛(圖七)。台座上的倒 三角和鉤連S紋也是河北作品中常見的裝飾紋樣。   河北滿城縣出土延興五年( 475 )釋迦佛立像(圖一 二,附錄一〔 13 〕),在風格上,和延興三年的釋迦多寶 佛立像(圖一一)近似,此佛身著右袒式袈裟,腰部略微拉 長,身體比例較為勻稱。背光上的火焰紋雖仍以C形作為主 體,可是尾端波動,充滿動勢,頗似火焰熊熊燃燒之狀。早 期方台上的捲草紋,至此已演化為北魏中期流行的裝飾圖案 忍冬紋。正面二足分別加刻禪定佛一軀。在四足方台的足部 加刻佛、菩薩、或供養人,這種裝飾手法自北魏中期以來, 在河北始日趨盛行。   河北省博物館收藏中,有一曲陽修德寺出土的交腳菩薩 三尊像(圖一三,附錄一〔 15 〕),可能是該寺出土文物 中年代最早的作品之一。此三尊像的主尊菩薩交腳坐於獅子 座上,獅子張口臥伏,狀甚可愛,兩側各有一供養菩薩,雙 手合什。交腳菩薩頭戴寶冠,冠側有寶繒,雙手已殘,原來 當作轉法輪印。交腳菩薩的頭部比例稍大,額寬臉方,頸項 粗短,造型古樸。上身袒露,肩披天衣,下身著裙,雖然該 像有些風化,可是在祂的上身依稀可見一串珠飾在其腹前交 叉,與仇寄奴所造的觀音像(圖一0)瓔珞安排的形式相同 。此像的頭部比例過大,身軀短碩,也和仇成奴觀音像的身 體結構近似。不過此 頁 11 像的肌肉處理平板, 缺乏柔軟的質感,衣紋又以線刻手法表 現,和金銅作品略有出入。 四足台座正面上層為一列身著胡 服的供養人, 雙手合什跪地禮拜,兩足的部位也有二供養人 浮雕, 側身而立,內緣是一圈鉤連S紋,形式和圖案均和延 興五年的釋迦立像(圖一二)相類。 背光外圍的C形火焰紋 尾端作魚尾形, 在延興五年彌勒立佛(圖八)的背光上也有 發現。 因此,筆者推斷此尊石造交腳菩薩三尊像的雕造年代 ,約在四七0年左右之作。 太和時期長達二十二年,在佛教造像風格上,一方面延 續過寺的傳統;另一方面則又發展出許多新的面貌。在延續 傳統的作品方面,又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為皇興和 延興期風格的延續;第二類為復古風格。屬於第一類的作品 ,除了上述在皇興五年仇寄奴觀音像部分所提的幾件太和菩 薩像外, 尚有泉屋博古館所藏太和二十二年( 498 )的彌 勒佛(圖一四,附錄一〔 29 〕),該像的風格很明顯地與 延興五年釋迦立像(圖一二)屬同一系統,只是在細部表現 上略有變化,如臉作橢圓形,頸細而長,衣褶襞面淺,線條 感更強。 至於第二類的例子,則以日本私人收藏的一件金銅彌勒 佛像(圖一五,附錄一〔 17 〕)為代表。這尊彌勒佛頭部 比例過大,身著通肩袈裟,胸前衣紋作規律的U字形布排, 以身體中心為軸,左右安排對稱,衣下身體結構又處理概念 化,這些均和建武四年坐佛(圖一)的風格特徵相類似。而 這尊坐佛的領口的處理平板,在石家莊出土的十六國佛像( 圖二)上也有發現。整件作品造型古樸,好似十六國晚期的 金銅佛造像。   根據這尊彌勒像造像題記,此像為太和二年十月七日, 河間人張賣為亡父母所造。中國早期歷史,以太和作為年號 的帝王甚眾,如三國時代曹魏明帝、後趙石勒、成漢李勢、 以及北魏孝文帝都曾以太和當作年號。魏明帝太和二年為西 元二八八年,後趙石勒太和二年是西元三二九年,成漢李勢 太和二年乃西元三四五年,北魏文成帝太和二年則是西元四 七八年。究竟何者才是這尊金銅彌勒佛的鑄造年代呢﹖從上 述這尊彌勒佛像的風格分析看來,此像的製作年代當不會早 過建武四年的金銅坐佛(圖一),故此像絕不可能是曹魏明 帝或後趙太和二年之作。而十六國時期成漢則據四川一帶, 故這件河北河間人所造的金銅佛為成漢太和四年之作的可能 性也不大。松原三郎(註二六)和熊谷宣夫(註二七)均認 為此像題記所言之太和二年當指北魏孝文帝的太和二年。熊 谷宣夫指出,此尊坐佛童顏般的相貌,衣紋線條輕快等,應 是五世紀後半作品的特色。(註二八) 頁12 這尊坐佛的頭髮絲絲刻劃, 作平行線梳理,和許多北魏中期 的佛像髮式(圖八)相仿, 故筆者亦同意松原三郎和熊谷宣 夫的看法,認為此像當是北魏太和二年之作。 由於此像的古 樸風格與大部分的北魏太和時期的河北作品大相逕庭, 故推 測可能在河北有一種復古的作風。 但是筆者僅發現一件這類 的太和作品, 說明這種風格在北魏中期可能不是河北造像藝 術主流。   至於太和時期河北造像的新風貌,東京新田氏收藏的太 和元年( 477 )金銅釋迦佛坐像(圖一六, 附錄一〔 16 〕)是一個重要典型。這尊釋迦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袈 裟衣裾,於一須彌座上結跏趺坐。須彌座兩旁的獅子幾乎完 全立體,轉身回首,姿態生動。雖然仍如太平真君三年的立 佛(圖四)一樣,此佛的頭髮依舊作大同心圓渦狀安排,手 仍作縵網掌,衣褶也是由陽刻雙線結組而成,而且衣褶尾端 分叉作Y形。然而火焰紋活潑自由,動態十足,已完全突破 了早期圖案化火焰紋的束縛。背光內區和頭光共有七尊禪定 佛,他們頭光身光俱足,代表過去七佛。與蔚縣所發現的太 平真君五年坐佛相較,此尊佛像臉形較長,呈橢圓形,五官 刻劃細膩,寬肩細腰,腰部拉長,胸肌堅實,作者對結跏趺 坐的雙腿交待清楚。此外,太平真君五年坐佛胸前袈裟邊緣 平直,而這尊太和元年坐佛如雲岡二十窟坐佛一般,袈裟邊 緣作波浪狀翻動。更值得注意的是,背光的火焰紋和台座上 的忍冬紋飾都描繪精細。須彌座的束腰上下尚以浮雕蓮瓣作 為裝飾,同時在台座兩側除了出現身著窄袖胡服的供養人, 還發現身穿寬袍大袖漢裝的供養人,這些因素都是早期作品 所不見的。 一九七七年北京市附近也發現了一件類似的金銅坐佛( 附錄一〔 31 〕),座背的題記磨損,不易辨識,不過坐佛 的五官面形,衣紋處理,台座裝飾均和太和元年的金銅釋迦 像極為類似,可見這種風格的作品在河北地區相當流行。除 了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所藏太和八年( 484 )金銅佛坐像 (附錄二〔 7 〕)、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托克托縣古 城出土太和八年( 484 )金銅坐佛(附錄二〔 9 〕)、日 本私人收藏太和十五年( 491 )的金銅坐佛(附錄二〔 13 〕)、日本新田氏收藏的法恩造金銅坐佛(附錄二〔 18 〕 )等金銅作品外,一些石雕造像也呈現太和元年釋迦佛像( 圖一六)的風格特徵,如屬美國納爾遜藝術館所藏太和十八 年( 494 )的石造釋迦佛三尊像(附錄二〔 15 〕)即是 一例,只是此像的衣紋作階梯狀,與上述諸作不同,是太和 晚期始出現的衣紋表現手法。引人注意的是,上述這些佛像 都是太和時期的作品,証明這種風格的坐佛在太和時期特別 流行。如今在羅布林卡的西藏文物陳列室也收藏著一尊類似 的作品,很可能也是河北之作。這尊坐佛題記 頁 13 言及此像乃正始三年( 506 )高阿興所造坐佛(附錄二 〔 21 〕), 說明這種風格在六世紀初仍然繼續。   太和十三年( 489 )的釋迦多寶佛並坐像(圖一七, 附錄一〔 24 〕),基本風格與太和元年的釋迦坐佛(圖一 六)一致,只是身軀略為壯健。二尊坐佛身光上的火焰紋的 表現較為圖案化,可是在佛龕的兩柱、台座邊沿皆飾連珠紋 ,裝飾稍繁。四足方床的形式延續延興作品的特色,就連方 床上描繪的高腳盤與杯形供器,也曾發現於延興五年釋迦像 背光的背部(圖一二),只是此像床台較高,供養人的地位 更加突顯。了解了這件作品的特色,不禁令人連想到舊金山 亞洲美術館所藏的延興二年( 472 )的釋迦多寶並坐像( 圖一八,附錄二〔 5 〕)。 該像台座的形式、地位突顯的 胡族供養人和華蓋下有半朵蓮花作為裝飾,都與太和十三年 的釋迦多寶並坐像仿彿。另外,延興二年的這兩尊坐佛頭部 比例都略大,頸短身壯,甚至頭髮中分,梳理整齊,又正與 河北延興時期的造像(圖八)風格符合,故筆者以為此尊舊 金山亞洲美術館所藏的釋迦多寶佛並坐像,極可能也是河北 的作品。   太和時期, 河北造像的另一典型可以太和二年( 478 )劉敬所造的彌勒佛像(圖一九,附錄一〔 18 〕)作為代 表,此佛臉圓而豐,髮作大渦紋,頭部略大。衣褶稠疊緊密 ,呈規律的U字形排列,這種衣紋形式顯然延續了仇寄奴造 的金銅佛立像(圖七)的表現手法。太和四年 (480 )金銅 釋迦多寶並坐像(附錄一〔 19 〕)和太和六年( 482 ) 劉道隆造的金銅釋迦牟尼像(圖二0,附錄一〔 20 〕)、 太和十三年( 489 )上卜加夫妻造釋迦多寶佛並坐像(附 錄二〔 11 〕)等均屬這類作品。其中,太和六年劉道隆造 像的頭髮中分,髮絲刻劃仔細,仍見皇興、延興造像風格的 餘風。 太和八年( 484 )的彌勒佛立像(圖二一, 附錄一〔 22 〕)又是另一種太和時期河北常見的造像典型。 這種類 型的作品大多是小的金銅像,高僅十餘、二十公分,鑄造粗 簡。這種銅佛臉形橢圓,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平行緊密,這 種表現很可能是從仇成奴所造立佛(圖七)的衣紋變化而來 。不過,處理更加概念化和形式化,完全忽略身軀結構。除 了背光頂部之外,大部分火焰紋的布排也採平行向上線條來 表現,無火焰的形象,僅示火焰的觀念。台座的處理也十分 簡樸,台下方座僅飾簡單的繩紋。存世的河北金銅佛像中, 不乏此例, 如太和十二年( 488 )張玄姬造立佛(附錄一 〔 23 〕)、 太和十九年( 495 )立佛(附錄一〔 27 〕 )、 太和廿年( 496 )劉偏但所造的釋迦多寶並坐像(附 錄一〔 28 〕)等皆是。 頁 14   部分太和晚期的河北造像,已透露造像風格轉變的端倪 ,為北魏晚期風格之先聲。 太和十六年( 492 )的彌勒佛 立像(圖二二, 附錄一〔 25 〕)和太和十七年( 493 ) 曹黨生造彌勒佛立像(圖二三,附錄一〔 26 〕),即為兩 個例証。這兩件作品的背光和台座形式雖然延續早期河北的 傳統,可是二者頭手的比例略大,皆身著通肩袈裟,可是袈 裟的質地變厚,衣褶安排規律,衣下的身軀結構不明。太和 十六年之作的頭額較方,臉形也開始變長,五官特徵較趨細 秀。太和十七年的彌勒佛的臉短面寬,不如上述諸太和造像 那麼豐圓,已漸流露出溫和的氣韻。這些新的風格變化是西 元六世紀初秀骨清像風格的前導。同時太和十六年彌勒像三 角隱起的衣褶處理方式,到了北魏晚期更加普遍。 以上將河北太和時期的造像大致作了一個分析,現在再 來討論幾件備受爭議的作品。大倉集古館藏的一件石佛(圖 二四,附錄一〔 32 〕), 高 240 公分,是一尊大像,據 說此像原在河北省涿縣永樂村東禪寺。舟形背光圖案複雜, 從供養人側的榜題觀之,此像應是桓氏一族所造。至於此尊 立佛的雕鑿年代,眾說紛紜,日本學者關野貞以為是後燕時 期( 384 – 409 年)(註二九),福山敏男認為是四世紀 後半(註三0),水野清一原來主張約在西元四00年左右 ,後來又更正為雲岡後期。(註三二)究竟何者 為是﹖在此略述己見。   仔細觀察這尊石佛,發現不少上述諸河北造像的重要特 色,例如此佛的髮紋作波浪和大漩渦式,臉形橢圓,袈裟緊 貼身軀,曲線盡覽無疑,尤其是豐圓的大腿更是十分清晰, 手臂衣袖上所見的Y形的衣褶,背光背面供養人的服裝是胡 漢並存等。此外,這尊立佛頸細而長,與泉屋博古館所藏太 和二十二年的彌勒佛(圖一四)相似;胸前形式化U形衣紋 的布排方式,又和太和十三年的釋迦多寶佛並坐像(圖一七 )中的禪定坐佛衣紋表現類似。綜上所述,此尊涿縣石佛應 為太和時期的作品,又因這件作品的衣褶狀似寬粗條帶,比 太和初年之作概念化,故而推斷該像可能為太和晚期之作。   美國克里夫蘭藝術館的收藏中,有一尊太和廿三年 (499)的彌勒佛三尊像(圖二五,附錄二〔17〕)也值得 在此特作討論。 此作背光的上部已殘, 喜龍仁( Osvald Siren)依其風格,認為當是陝西的作品,但未 說明原因。此尊彌勒佛身著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左手 握袈裟的衣裾,二手皆靠近身軀,與仇成奴所造的立佛(圖 七)相似。袈裟輕柔貼體,衣下身軀一覽無遺。衣紋是河北 地區常見的表現方式,褶襞由兩條陽刻線條組成,同時肩部 、上手臂和小腿的衣褶皆作 頁 15 Y字形。 此外,這尊太和廿三年的彌勒佛的臉形為橢圓形, 頸較細長, 而且和肩部相接處轉折方硬,又和涿縣立佛(圖 二四)相似。 此佛的髮紋和其他太和期的作品不盡相同,作 螺旋輻射狀,可是類似的髮式在景明三年( 502 )的石造彌 勒佛立像(圖二六, 附錄一〔 35 〕)亦有發現,顯然是從 太和時期大渦紋的表現方式演變而來。 另外,太和廿三年彌 勒佛的雙腿間的衣褶隆起, 也與景明三年的石造彌勒像十分 相似。 故筆者以為這尊彌勒佛很可能也是一尊河北地區的作 品,而非喜龍仁所說的陝西地區的造像。 (三)北魏晚期(500─534年) 任何一個時期藝術風格的發展總有兩種方向,一種較為 保守,是早期傳統的延續;另一種則開創性強,引導一個新 的藝術風貌,河北造像在北魏晚期的發展自然也不例外。關 於較保守的作風,最明顯的是太和八年彌勒佛(圖二一)所 代表的粗簡樣式, 在北魏晚期仍時有發現, 如景明二年( 501 )金銅釋迦多寶佛並坐像(附錄一〔 33 〕)、景明四 年( 503 )濯臣造釋迦多寶佛並坐像(附錄一〔 39 〕) 、 延昌元年( 512 )潘熏王造釋迦多寶佛並坐像(附錄一 〔 43 〕)、 正光二年( 521 )鄧宣文造金銅佛坐像(附 錄一〔 55 〕)等皆屬此類作品。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正光 年間。   布魯塞爾史達克勒氏收藏( Stoclet Collection )的 神龜二年( 519 )二佛並坐像(圖二七, 附錄二〔 24 〕 ),也是一件風格較為保守的作品。喜龍仁認為此作是屬山 西派之作(註三四),但並未詳述原因。可是根據該像的風 格特色,如二佛橢圓的臉形,大漩渦式的髮式,壯碩的身軀 ,波浪式的袈裟衣緣,很清楚地遵循太和十三年二佛並坐像 (圖一七)的藝術傳統。故筆者以為該作應是河北派的作品 。然而仔細地比對神龜二年和太和十三年的釋迦多寶佛並坐 像,仍可以發現一些新的風格變化,譬如該像的背光變尖, 台座邊緣已作淺鉤齒狀。  在菩薩像方面,也可以發現一些作風保守的作品,如景 明二年( 501 )的金銅觀音菩薩立像(圖二八, 附錄一〔 34〕)在風格上仍繼續仇成奴觀音菩薩立像(圖一0)的 傳統,下身穿著裙裳,上身袒露,頸有項圈,瓔珞在胸前交 叉成X形。不過景明二年的作品身體比例合理,身軀肌肉堅 實,腰枝略向左扭擺,姿態比仇成奴觀音像活潑,同時飄舞 的天衣較具動感。再者,蓮台的蓮瓣較平,背光火焰紋變化 活潑。除了上述二例之外,北魏晚期延續早期傳統的觀音像 尚有武泰元年( 528 ) 頁16 鄧法念所造的數尊觀音菩薩立像(附錄一〔67〕─〔72 〕)。   在義大利奧利地氏收藏中有一尊觀音立像(附錄一〔49〕), 祂的造像記刻載著年款為「□平二年」。 由於第一個字磨滅, 難以辨識, 故素柏教授( Prof. Alexander C. Soper )言 ,這尊觀音的年代應為熙平二年( 517 )或武平二年( 571 )。從風格觀之,此像和景明二年的觀音菩薩立 像(圖二八)十分近似, 只是面如鵝蛋,五官娟秀,雙眼細 長。 如此看來,此像應是北魏之作,「□平二年」之□應作 「熙」才對。   至於晚期河北造像的新風貌,首先讓我們來討論景明三 年的石造彌勒像(圖二六)。此像波浪和大渦紋結合的髮式 、臂膊部分Y形的衣褶,兩腿間隆起的衣襞,身旁兩位鍄侍 的造型,乃至於背光頂端高腳盤形的供具樣式,皆保存了太 和造像的餘緒。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此佛的五官娟秀,大衣 的袖子寬大,胸前有一結帶,顯然這尊彌勒已不再穿印度袈 裟,而著漢人文士服裝;另外,大衣衣擺向外飛舞飄揚,呈 魚尾狀,表現極不寫實;再者,火焰紋的表現更具動感;這 些都是北魏晚期新出現的風格特徵。這尊彌勒立佛一方面保 存了部分太和時期的風格特徵;另一方面又呈現了北魏晚期 的造像特色,清楚的呈現了北魏中期過渡到晚期風格轉型變 化的軌跡。 實際上,在景明四年( 503 )劉雄頭四百人的 造像(附錄一〔 37 〕)上,已發現褒衣博帶,清風秀骨北 魏龍門風格的佛像和菩薩像,可惜筆者僅見該作的拓片,除 了造型、服式外,無法更進一步地討論其雕刻特色。 根據筆者所收資料,自延昌( 512 – 515 年)以來, 北魏晚期龍門式風格的造像才大批出現。賓州大學博物館收 藏的熙平元年( 516 )彌勒佛立像(圖二九,附錄一〔 47 〕)即是這類造像的一件代表。此尊彌勒額方面長,下巴尖 削,唇薄眼細,嘴角含笑,神情溫和。頸細而長,肩胛窄而 削斜,胸部扁平,身材修長。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內著僧 祇支,胸前繫一長的結帶,衣著漢化。袈裟領襟很厚,高高 凸起,袈裟厚重,將身軀包裹密實,完全不見其衣下的身體 結構,長裙曳地,掩蓋腳踝。衣褶繁縟,層層重疊如梯。衣 紋繁細而不紊,布排和身體的動作全然無關。更重要的是衣 裙下擺向兩側張伸,以大腿為中心,衣裾底邊的羊腸迴曲紋 對稱安排,裝飾性很強。另外,舟形背光頂端尖聳。這些特 色都與北魏中期的造像大異其趣。不過其渦狀波浪的髮紋仍 可見河北太和造像的遺緒。曲陽修德寺出土的幾件北魏石雕 在風格上和此件彌勒佛亦十分類似, 頁 17 正光二年( 521 )趙雌造的彌勒佛(圖三0, 附錄一〔 58 〕)身軀瘦長, 無論是袈裟的樣式、衣褶的處理、身軀的表 現皆和熙平元年的作品相仿彿, 只不過此作為一小像(註三六), 雕刻自然不如高達二百餘公分的熙平元年彌勒佛立像那般精細, 所以其衣緣的刻劃比較簡單,背光上的火焰紋也較簡化。   巴黎居美博物館所藏熙平三年( 518 )的釋迦多寶二 佛並坐像,(圖三一,附錄一〔 51 〕)也是河北北魏晚期 造像的一件傑作。二佛在一須彌座上半跏相向而坐,面露微 笑,似在對談,二者面龐清兠,身軀瘦長,雙肩削狹,清秀 俊逸。額頤轉折方硬,稜角分明。衣褶採三角隱起的處理方 式,層疊繁複。衣擺飄揚,均作銳角,表現誇張。須彌座下 有一四足方台,台前有近乎圓雕的兩頭獅子,扭頭轉首,姿 態生動,中供香爐,仍見早期作品的遺風。背光別鑄,日本 學者指出,該背光的鎏金和銹色與二佛有別,原來恐怕不屬 此件作品所有。(註三七)不過細觀這兩件背光,無論頭光 或背光均由內外二區組成,頭光的中央是一單瓣蓮花,頭光 外區和背光的內區皆作樸素圈帶紋,背光外圈的火焰紋仍以 C形為基,開口向內,充滿動勢。由於素樸圈帶紋亦見於河 北晚期的其他尊像(圖三二,附錄一〔 48 〕),故縱使此 二件背光非熙平二年的釋迦多寶佛所有,它們也應是北魏河 北的作品。   曲陽出土的北魏造像中,也有數件坐佛,如正光二年( 521 )的彌勒佛坐像(圖三三,附錄一〔 57 〕)、孝昌二 年( 526 )的釋迦佛坐像(圖三四, 附錄一〔 65 〕)等 ,這些曲陽的坐佛衣褶下垂,衣裾波動規律,雖說和熙平二 年釋迦多寶佛並坐像的趣味不同,可是均充分反映北魏晚期 造像日趨形式化的發展趨勢。   在菩薩像方面,北魏晚期的風格也和中期的造像迥別。 熙平三年( 518 )的觀音菩薩像(圖三五, 附錄一〔 50 〕)頭額寬廣,神情親和。頭戴三瓣寶冠,冠側紮帶左右伸 展,曲折下垂。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巾帔寬大,身體裸露 部分有限,衣著保守。除了頸飾與肩部的圓形飾物之外,別 無其他瓔珞。巾帔在膝前交叉,衣褶平板,衣端在身側揚起 ,呈銳角,層層垂落,對稱布排,處理手法裝飾性強,與寫 實觀察相去甚遠。另一件同年所造的彌勒菩薩交腳像(圖三 六,附錄一〔 52 〕),姿勢雖異,但衣飾特徵和形式化的 衣褶表現方式完全雷同。該像的台座複雜,共有兩重方台, 上層方台上尚有一隻造型特異的大鳥。由於交腳彌勒像的底 部有切斷的痕跡,推測這隻大鳥可能原不屬此件金銅造像所 有。(註三八) 頁 18 義大利奧利地收藏中有一尊延昌二年( 513 )的觀音 菩薩立像(圖三七,附錄二〔 23 〕),造像記中並未刻載 造像人的籍貫或居地,可是從風格觀之,此尊觀音菩薩的面 形、五官特徵,衣飾樣式,衣紋和衣褶的處理,都和上述二 件熙平三年的作品(圖三五)相似。而此像足踏覆蓮蓮台, 蓮瓣細長,且不豐厚,瓣端翹起。蓮台下的四足方床,內緣 作淺鋸齒狀。這種台座特色亦見於曲陽出土神龜三年( 520 )的彌勒佛立像(圖三八,附錄一〔 53 〕)的台座,是河 北晚期四足方台的典型,一直延用到東魏時期,美國賓州大 學博物館所藏的東魏天平三年( 536 )彌勒佛立像(註三九) 即有發現。   北魏晚期的河北菩薩像中,有些菩薩像的衣著完全漢化 。 日本私人收藏的兩件延昌二年( 513 )菩薩立像(圖三 九,附錄一〔 45 〕;附錄一〔 44 〕),褒衣博帶,寬袍 大袖,足登屣履,儼然像當時的南方文士。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正光四年( 524 )彌勒佛立 像(圖四0,附錄一〔 61 〕),這件龕像圖像複雜,主尊 立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兩側各有一鍄侍菩薩, 前有二半跏思惟菩薩像,兩側尚有二天王,在台座的兩側還 有兩力士。座前有兩隻獅子,中間供置香爐。這尊立佛衣擺 尾端成銳角,衣緣褶紋迴曲規整,左右衣擺衣紋安排完全對 稱。右側衣袖的波動,至底部鉤起,左膝前衣擺下端呈菱形 ,這種衣緣特徵亦見於曲陽出土的神龜三年彌勒佛三尊像( 圖三八)的主尊上。鍄侍菩薩頭戴三瓣華冠,紮帶外張垂落 ,與熙平三年的觀音菩薩像(圖三五)一致。而其瓔珞於腹 前交叉,飾以環璧,長裙曳地,衣角銳利,又和延昌二年的 觀音菩薩像(圖三七)雷同。力士腰部外挺,整個身體成弓 狀,姿態生動,也與延昌二年的觀音菩薩像的力士類似。背 光裝飾繁複,全用鏤空方式鑄造,火焰紋流轉自由,充滿動 感。同時背光邊緣安置花形圖案,上安樂伎天人,體態輕盈 。這種背光形式不見於北魏早期的作品。其來源為何﹖待考 。不過筆者所見最早的邊飾天人的背光,為巴黎克利奇國家 博物館( Cliche Musees Nationaus )所藏的劉宋太和二 年( 478 )佛坐像 (註四0)所有。 究竟河北晚期造像所 見這種背光的樣式是否是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值得將來研究。   與正光四年彌勒佛龕像一起在河北省正定近郊出土 (註四一)的,尚有另外一件北魏佛龕像(附錄一〔 63 〕), 目前也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在風格上,與正光四年的彌勒 佛龕像相似。   北魏末年,河北的造像風格又起了新的變化,永熙二年 ( 533 )的張法姜觀音像(圖四一, 附錄一〔 75 〕)即 為一例。 頁 19 這尊觀音像的衣飾, 衣紋處理方法皆與上述典型的北魏菩薩 像一致, 可是身材比例已由過去的修長變得較為敦實,身軀 比例近於兒童,頭大肩窄。 額方頤圓,表情稚氣親和,與北 魏晚期典型的細長面龐大異其趣。 這種風格乃東魏樣式的先 驅。   綜上所述,河北佛教造像活動發展甚早。五胡十六國時 ,河北藝匠已經融合東西文化特色,創造出自我的佛教造像 風貌。此時的佛像雖然身穿印度通肩式袈裟,可是長眉細目 ,造型漢化,身軀處理概念化。這些作品的表現和藤井有鄰 館所藏傳為陝西三原出土的金銅菩薩立像 (註四二)以及弗 利爾美術館所藏的金銅佛坐像 (註四三)的西域式樣,截然 不同,說明河北的佛教造像根植於當地悠久的漢族藝術傳統 之上。北魏早、中期的河北造像,圓臉豐頤,身軀壯碩,薄 衣貼體,曲線畢露,作品寫實性高。這種轉變一方面固然反 映時代風尚,另一方面也可能與當地所接觸的新藝術刺激有 關。一九六五年,河北定縣出土一件北魏石函,石函上有太 和五年( 481 )的銘文, 函中發現了四十一枚波斯薩珊王 朝的銀幣,其中有一枚卑路斯十四年( 470 )的鑄幣。 (註四四),顯示當時河北和西域文化有直接的接觸,這些接 觸很可能帶動了造像風格的變化。北魏晚期,受到都城洛陽 風格的影響,風格丕變,人物造型清秀修長,身著南方文士 袍服,衣紋繁複,裝飾性強的造像流行。 大體而言,河北造像風格的變化是中國佛教雕刻發展史 的一個縮影,可是在風格轉化的過程中仍有其特殊性。譬如 說雲岡第二期( 465 – 494 年)的作品中,已出現胸繫結 帶,身著寬袍大袖新的佛像樣式,但在河北這種佛像直到六 世紀初才出現。更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晚期清風秀骨的洛陽 風格,直到延昌年間才在河北廣泛流行。從這些現象看來, 北魏河北的佛教造像態度比較保守。   從整理河北造像資料之中,我們發現河北造像有其特殊 的區域特質。其一,是特殊殊的台座樣式。早期太平真君三 年金銅立佛(圖四)的台座即出出現鉤齒內緣,這種作風經 北魏早期、中期,一直延續到北魏末。各個時期,鉤齒深淺 變化有別,台座裝飾花紋亦有繁簡的不同,可是基本的裝飾 觀念郤是一致的。   其二,是二條陽刻線條結組的衣褶表現形式,和衣褶尾 端作Y字形的處理手法。這種特徵首見於河北太平真君三年 的金銅彌勒立像(圖四)。這種衣褶的形式在西域亦有發現 (註四五),很可能是受到西域美術的影響,十六國時期以 來,這種表 頁 20 現在我國便逐漸流行, 不但在河北時有發現,甘肅金塔寺東 窟中心柱東面二層正中龕內的坐佛 (註四六), 太安元年 (455)張永造石佛坐像 (註四七)、 山西派大安元年(466) 馮愛愛造石佛坐像 (註四八)、 雲岡第二十窟的大佛、陝 西興平縣出土的皇興五年( 471 )彌勒佛像 (註四九)等, 衣褶處理也都採取這種手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雲岡第二 期作品的衣褶已多作階梯式, 上述這種特殊衣褶的表現形式 幾乎完全消失; 同時在非河北地區的太和時期單尊造像上, 也不再看到這種表現形式。 可是在許多河北太和時期的造像 上,甚至在景明年間的河北作品中(圖二六)仍有發現。 說 明這種衣褶表現形式不但在河北十分流行, 而且使用的時間 甚長,此實可謂河北造像的一大特徵。 此一特徵再度說明北 魏河北造像的態度比較保守。   其三,若將北魏晚期的河北造像和其他地區的作品比較 ,則發現河北造像臉部的正面和側面轉折方硬,稜角分明, 裾擺衣端多作銳角,線條方勁,和河南重視圓轉弧線的運用 ,趣味迥別,這種銳利硬挺的風格是河北晚期造像的一個重 要特質。 三、圖像與信仰 北魏時河北佛教信仰內容為何?可從附錄資料,略窺一 二。附錄一所列七十五條造像中,明確提到所造尊像名稱者 ,全為北魏之作。其中圖像特徵明顯或有明確題名標示尊像 名稱者共五十八件,計釋迦牟尼佛九件 (註五0),彌勒佛 與菩薩像二十二件 (註五一),釋迦多寶佛像九件 (註五二) ,觀音像十八件。 (註五三)在附錄二所收的北魏資料裡 ,造像記明確刻載尊像稱號的共十九件。計釋迦牟尼像三件 (註五四),彌勒佛像兩件 (註五五),二佛並坐四件 (註五六),觀音菩薩像有九件 (註五七),和一件無量壽佛像 。(註五八)綜合二表,總計釋迦牟尼佛像計十二尊,彌勒 像計二十四尊,二佛並坐像計十三尊,無量壽佛像計一尊, 觀音像計二十七尊。依據這一統計數字,北魏時,河北地區 最為盛行的應是彌勒和觀音信仰;甚至於有人會認為二者之 中,又以觀音信仰佔優勢。不過,這些觀音像的高度均不超 過三十一公分,而且根據祂們的造像記,這些觀音像沒有一 個為義邑團體所造,顯然應是作為個人或家庭供養禮拜的對 象。反觀彌勒佛像,除了體積較小的金銅像外,尚有高達一 、 兩百公分的作品(參見附錄一〔 47 〕、附錄二〔 3 〕 ), 有的還是義邑團體所造(參見附錄一〔 35 〕、〔 47 〕、和〔 53 〕), 頁 21 可見彌勒不僅是個人禮拜的對象, 也是義邑邑師宣導的一個 主要信仰,所以在河北彌勒信仰的重要性應更勝於觀音。 以 下討論這些佛和菩薩的信仰背景和圖像特徵。   (一)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中心人物,當然在北魏河北的造像之 中必有發現。在筆者所收的十二尊釋迦牟尼佛像中,景明三 年( 503 )和正始元年( 504 )所造的三尊釋迦佛像(附 錄一〔 37 〕、〔 38 〕和〔 40 〕)都是數十人甚至數百 人的大型義邑團體所造,同時祂們的造像記又提到,這些釋 迦像是「為皇帝」、「為皇帝陛下」或「上為皇帝陛下」所 造。毫無疑問地北魏義邑團體的邑師對釋迦信仰十分重視, 這一現象應和當時釋迦信仰與皇帝崇拜的結合有著密切的關 係。   北魏初年,道人統法果即提出了「皇帝即如來」的觀念 (註五九),奠定了北魏政教合一的基礎。太武帝廢佛時( 446 – 452 年),佛教遭受摧殘。興安元年( 452 )文成 帝即位,立刻恢復佛法。兩年以後,文成帝就在首都平城的 五級大寺中,「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造釋迦立像五,各長一 丈六尺,都用赤金二萬五千斤。」(註六0)和平初( 460 – 465 年),沙門統曇曜又於雲岡開鑿五大窟, 每窟中的 主尊高達六、七十尺不等,雕飾奇偉。(註六二)明白北魏這種特殊的宗教氣氛 後,就不難理解北魏義邑團體特別重視釋迦信仰的道理。   在上述的十二件作品裡,筆者找到七件作品的圖版。依 其圖像特色,可分為五大類型:    一、立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裾一角:僅延興五年的 金銅釋迦佛立像(圖一二)一例。    二、結跏趺坐的坐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衣端:有 太和元年金銅釋迦佛坐像(圖一六)、太和十八年石造 釋迦佛坐像(附錄二〔 15 〕)和法恩造金銅釋迦佛坐 像(附錄二〔 18 〕)三例。 三、結跏趺坐的坐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僅孝 昌二年的石造釋迦佛坐像(圖三四)一例。 四、結跏趺坐的坐佛,雙手結禪定印:僅太和六年釋迦佛坐 像(圖二0)一例。 五、佛倚坐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僅正光元年 ( 520 )石造釋迦佛倚坐像(圖四二,附錄一〔 54 〕) 一例。   頁22 此觀之, 北魏時釋迦牟尼佛像或立或坐,雙手的印契也變化 多端。 其中又以第二類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裾的結跏 趺坐佛的圖像比例最高, 應是北魏釋迦像最重要的一個典型 。 太和元年金銅釋迦佛背光背面的浮雕中央(圖一六),有 一幅鹿野苑說法圖, 主尊釋迦佛的圖像特徵完全和正面的釋 迦佛像相同, 故知這類手作無畏印的釋迦坐佛,乃是一尊說 法佛,在此無畏印實含蘊著說法印的意義。 上述七件釋迦造像中,延興五年釋迦立像(圖一二)和 法恩金銅釋迦像的背光後面皆刻一尊結跏趺坐的坐佛,右手 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裾一角,圖像特徵和第二類型的釋迦像 相同,應該也是一尊釋迦佛。太和十八年石造釋迦像(附錄 二〔 15 〕)背光的背面為一禪定佛三尊像,主尊禪定佛的 圖像特徵與上述第四類型的釋迦佛相符,故也可能是一尊釋 迦佛。 太和元年的釋迦坐佛背光的背面(圖一六)圖像內容豐 富,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段作釋迦誕生,包括樹下誕生 、初行七步、和龍王浴佛三景。中段為鹿野苑初轉法輪。上 段中央是寶塔,二佛並坐於其中,當是《法華經》的主角釋 迦、多寶二佛。上述這些圖像皆和釋迦佛有關,在內容上與 正面的釋迦佛像相呼應。寶塔的左側有一菩薩,右側為一手 持麈扇的居士,應為《維摩詰經》裡的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居 士。文殊、維摩為何在此出現﹖在佛教義理上,除了釋迦為 《維摩詰經》的說法者外,是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尚待 進一步研究。 (二)彌勒 河北早期佛教造像中,彌勒像出現的甚早,而且比例很 高,顯示彌勒信仰在河北的歷史不但悠久,同時又非常流行 。這一方面固然反映北魏彌勒信仰盛行的普遍狀況,再方面 又應和河北這個地方特殊的信仰背景有關。 彌勒經典部類龐多,依其性質,可分為二大類:(一) 描述彌勒從人間上生兜率天為一生補處菩薩的經典,如《佛 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二)描述彌勒未來從兜率 天下生到人間成佛的經典,如《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 彌勒下生成佛經》等。因此,彌勒信仰有上生與下生兩個特 質。 慧皎《高僧傳》〈道安傳〉言:「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註六三)道安弟子曇戒的傳 記又載: 頁 23 後篤疾,常誦彌勒佛名不輟口。 弟子智生侍疾,問何 不願生安養, 戒曰:吾與和尚等八人同願生兜率,和 尚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 言畢 即有光照於身, 容貌更悅.遂奄爾遷化,春秋七十, 仍葬安公墓右。(註六四) 道安的友人僧輔, 鄴人,在他的影響下,也篤信彌勒,曾在 荊州上明寺, 「單蔬自節,禮懺翹懃,誓生兜率,仰瞻慈氏 。 」(註六五)道安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正式鼓吹彌勒信 仰的大師, 他的教團成員均以往生兜率為志,可見道安特別 重視彌勒上生信仰。 湯用彤的研究指出,十六國時漢譯經典 雖多, 然未能盡傳佛陀真旨,故道安嘗輟章遐慨,期生兜率 ,主要是希望向受記於釋迦的彌勒請益決疑。(註六六) 雖然湯用彤曾指出,道安率領僧輔、法遇、曇戒、道願 等八人立誓往生兜率之事,應發生在襄陽。(註六七)不過 ,道安是河北定州常山郡人,曾在河北傳教多年,所以他很 可能在河北已經開始弘傳彌勒信仰的工作。換句話說,河北 的彌勒信仰大概在西元四世紀中葉已經開始發展。  北魏時期,原來單純的彌勒信仰又附上了政治的色彩, 當朝的皇帝被視作彌勒的化身。(註六八)北魏政教合一, 負責教化民眾的維那,除了釋迦信仰之外,自然也大力弘揚 彌勒信仰,彌勒信仰更加流行。河北的義邑團體所造彌勒像 的造像記就屢次發現「上為國家皇帝」(附錄一〔 35 〕) 、「上為皇家」(附錄一〔 53 〕)、「上為皇帝陛下」( 附錄一〔 74 〕)等字眼,即為明証。 民國初年河北定縣料敵塔前出土了一石,上刻〈七寶瓶 銘〉, 此一銘記提到:太和十六年( 492 ),道人僧暈為 七帝,建三丈八彌勒像二菩薩,□一丈造素。至景明二年( 501 )鑄鐫訖竟, 正始二年( 505 )歲次乙酉二月壬寅朔 四日銘,旨三州教化。大像用赤金卅六萬六千四百斤,黃金 二千一百斤;二菩薩用赤金四萬六千斤,黃金一千一百斤。 大魏今上皇帝陛下,忠慕□追孝誠通敏,班旨三州,宣功就 ,略表始末,銘之後代耳。七寶瓶。前定州刺史彭城王元勰 、定州刺史彭城陽王元鸞。(註六九) 隋開皇五年( 585 )定縣七帝寺碑言道:「……前定州沙門 都故魏七帝舊寺主惠鬱、像主玄凝等, 以先師僧暈去太和十 六 頁 24 年敬造三丈八彌勒金像, 至後周建德六年歲次丁酉破滅大 象」(註七0), 依此可知,七寶瓶銘的刻石原來應在定縣 七帝寺。 七帝寺的興建不見於史, 然而應和太和十五年(491) 太廟始成,孝文帝遷七廟神主於新廟有關。(註七一)銘 文中所說僧暈為七帝造像,顯然是上承文成帝為太祖以下的 五帝,鑄造五尊釋迦立像的傳統。題記所言之七帝當指道武 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獻文帝和孝文帝。 僧暈發願所造的彌勒三尊像費時十年始成,花費不貲,毫無 疑問地當是七帝寺的本尊。 從七帝寺的寺名看來,此寺當是為七帝所建,又奉彌勒 巨像為主尊,這樣的安排似乎意味著皇帝和未來佛彌勒間有 著某種特殊的關聯。佐藤智水在〈雲岡佛教の性格〉一文中 談到,雲岡五窟的造像觀念,是以「釋迦––彌勒」來表示 「過去帝––現在帝」,第十七窟的主尊彌勒菩薩即為現在 皇帝文成帝。(註七二)七帝寺的造像理念顯然上承雲岡造 像的傳統,那麼此寺的主尊彌勒即當今皇帝孝文帝的表徵。 七帝寺太和十九年( 495 )的碑記又為北魏當今皇帝 和彌勒的微妙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該碑記言: 大魏太和十九年歲次己亥八月乙酉朔十五日,前定 州沙門都故漢、七帝寺主惠鬱、玄凝等,以先師僧 暈去敕佛法為首贊,治并州總管府戶曹參軍博陵人 軍民人等,願欲修理本寺院,敬造王像敬之,銘永 千載。寺僧□識,共弟子一千五百僧。(註七三) 七帝寺主尊彌勒三尊像尚未完成,於太和十九年,當地 的一千多位信徒又欲在七帝寺中造帝王之像,禮拜敬仰,這 尊帝王像當然就是當今皇帝孝文帝的像。《魏書》〈釋老志 〉言及:文成帝復佛( 452 年)後, 立刻「詔有司為石像 ,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 子。」(註七四)雕造石像,令如帝身,是皇帝神格化的一 個象徵。兩年以後,文成帝即敕有司於五級大寺內,為五帝 鑄五尊釋迦立像,更進一步地將神格化皇帝和「皇帝即如來 」的觀念互相結合。上承這樣的傳統,七帝寺不但為七帝鑄 造彌勒三尊像,又立孝文帝像讓人禮拜供養,可以說把「皇 帝即如來」的觀念闡明的更加清楚。七帝寺的造像宗旨無疑 是在表現當時「彌勒即孝文帝,孝文帝即彌勒」這個政教合 一的觀念。 北魏時,不但主政者以未來佛彌勒自居,有時反政府者 也打著彌勒名號作亂。 延昌四年至熙平二年( 515 – 516 頁25 ),發生於河北冀、瀛二州的大乘之亂,首領沙門法慶宣稱 「新佛出世,除去舊魔」,且提出了「殺一人為一住菩薩, 殺十人為十住菩薩」的口號。(註七五)「新佛出世」中的 新佛自然是指未來佛彌勒,可見法慶儼然以未來佛彌勒自居 ,和當時流行的彌勒下生信仰有關。而「除去舊魔」的說法 則可能源自彌勒經典所言的彌勒降魔觀念,或受 到偽經《彌勒成佛伏魔經》的啟發。(註七七)法慶打著彌 勒的口號,在冀、瀛二州號召了五萬餘人造反(註七八) 可見當時彌勒信仰在河北地區一定擁有相當雄厚的民眾基礎 。在這種背景下,河北彌勒造像數量之多,自無足為怪。 在筆者所收的二十四件河北彌勒像中,有四件作品或因 尊像已佚,或因尊像的圖版尚未發表,今依諸像的圖像特徵 ,將其他二十件彌勒像分為七大類型: 一、結跏趺坐的坐佛,雙手結禪定印:太和二年兩尊彌勒佛 像(圖一五、一九)都是這樣的形式。     二、結跏趺坐的坐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僅正 光二年張開造彌勒佛像(圖三三)一例。 三、佛倚坐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願印:僅正光四年的 彌勒佛像(附錄一〔 60 〕)一例。 四、佛立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裾一角:有延興五年 (圖八)、太和八年(圖二一)、太和二十二年(圖一 四)、太和二十三年(圖二五)、和景明三年圖二六) 彌勒佛像五例。    五、佛立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有太平真君三 年(圖四)、太平真君四年(圖六)、大都會博物館收 藏之五世紀中葉(圖五)、太和十六年(圖二二)、太 和十七年(圖二三)、熙平元年(圖二九)、神龜三年 (圖三八)、正光五年(圖四0)、正光二年石造彌勒 佛立像(附錄一〔 58 〕)等九例。此類型是河北彌勒 像最流行的一種圖像。    六、交腳菩薩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向外,二指向下:僅 神龜元年金銅彌勒交腳菩薩像(圖三六)一例。    七、菩薩立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僅延昌二年 金銅彌勒菩薩像(附錄一〔 42 〕)一例。 綜上所述,河北地區彌勒佛像多,菩薩像少。尤其引人 注意的是流行於甘肅、陝西、雲岡、與龍門的交腳彌勒菩薩 像,在河北僅發現兩尊,其中僅有一件有造像記,言明此菩 薩像為彌勒。另外,陝西常見的交腳彌勒佛像則完全不見。 反之, 頁 26 在河北地區最常見的一手施無畏印,一手作與願印的彌勒佛 立像,在甘陝、雲岡、龍門諸地郤甚為稀少。A HREF="#n79"(註七九)由 此可証,河北流行的彌勒圖像有其特殊性。 河北地區彌勒造像佛像的數目遠遠超出菩薩像,而且造 像記中,除了一般祈福的詞語,如「願世安穩」、「常與佛 會」等以外,還時常發現「龍華三會,聽受法言」(附錄一 〔 5 〕),「東(疑為龍字的誤書)華化生, 一會說法」 (附錄一〔 6 〕), 「願彌勒出世」(附錄一〔 18 〕) ,「龍華化生,樹下三會談法」(附錄一〔 29 〕),「龍 華樹下,三會說法」(附錄二〔 17 〕)等文句,完全不見 希冀往生兜率的詞語。龍華三會乃指《彌勒下生經》所言, 彌勒成佛後,將在龍華樹下說法三次,渡化眾生之事。這些 現象似乎表示北魏時在河北的庶民團體中,彌勒下生信仰比 上生信仰流行。這是因為北魏和十六國時期彌勒信仰的內容 已發生變化﹖抑或是因為庶民和僧侶在彌勒信仰的偏重有別 ﹖值得探討。 前文已述,十六國時道安教團特別重視彌勒上生信仰, 在這些高僧的宣導下,推測十六國時期,上生信仰應較為流 行。北魏時期,彌勒信仰滲入了政治色彩,當今皇帝以未來 佛彌勒自居,在宣導彌勒信仰時當然特別強調下生的層面, 因此北魏彌勒信仰中的下生成分加重。此外,僧侶和庶民百 姓在信仰的層次上也有所差異。對身為高僧的道安而言,未 來佛彌勒尚未出世,唯有往生兜率,面見彌勒,才能直接向 彌勒請益解惑。然而對追求現世利益的一般百姓而言,他們 並無請益決疑的需要,所以龍華三會,見佛聞法,得無生法 忍便成了主要的目標。 不過有時彌勒的上生和下生信仰也無絕對的分野,藤田 美術館所藏神龜元年的金銅彌勒菩薩像(圖三六)就是一個 例証。這尊彌勒交腳而坐,從其菩薩的形像觀之,此像當與 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說法有關,也就是說這尊彌勒應是一尊和 彌勒上生信仰有關的造像。可是該像的造像記郤提到:「託 生四方妙樂國土,蓮花三會,與佛相隨」。此造像記中方的 「四方」疑為「西方」的誤書,而「蓮花三會」又當是「龍 華三會」的誤寫。造像人𤪱夏□造的是一尊彌勒菩薩像,可 是郤希望伴隨彌勒佛,同赴龍華三會,足以說明上生和下生 這兩個因素在彌勒信仰中是並存不悖的,二者實乃一體的兩 面。《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云: 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 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 。(註八0) 頁27 這段經文清楚地告訴我們, 縱使信徒希望往生兜率,其目的 不過是為了獲取伴隨彌勒下生閻浮提, 於龍華三會中蒙佛救 渡的保單;換言之,兜率天不過是一個中間站而已。 由此可 見彌勒上生和下生信仰本源為一, 二者殊途而同歸,在本質 上並無太大差別。 明白這一點以後,即可了解為何有時明明 造的是彌勒佛像, 可是祂的造像記郤稱此像為「彌勒上生像 」(圖三三,附錄一〔 57 〕)的道理。 至於這些彌勒像的背光背面的圖像,由於祂們的背光大 部分已經佚失,目前筆者僅發現兩件河北彌勒像背光背部的 圖片。太和廿三年彌勒佛像(圖二五)背光的背面為一佛三 尊像,主尊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從其圖像特徵觀之, 其可為釋迦佛,也可能是一尊彌勒佛。若其代表釋迦,則在 強調彌勒佛繼承釋迦佛的遺志,將來娑婆世界,繼續渡化眾 生之意。 景明三年彌勒佛像(圖二六)背光背面共分三層,下層 是造像記。中層為表現《法華經》精義的二佛並坐。《法華 經》的〈樂普賢品〉提到,勤修、書寫與弘揚《法華經》者 ,臨終時當生兜率天上,在彌勒佛所成菩薩身。(註八一) 可見彌勒與《法華經》的關係十分密切。上層為三尊坐佛, 代表三世佛。 最後,讓我們再來討論東京博物所藏太平真君四年的金 銅佛立像(圖四)的問題。這尊佛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 與願印,圖像特徵與河北地區常見的彌勒佛相合。其造像記 言道:「菀申……發願為東宮太子造□玉菩薩,下為父母、 一切知識,彌勒下生,龍華三會,聽受法言」。從願文「彌 勒下生,龍華三會,聽受法言」看來,這尊立佛也應和彌勒 有關。因此,這尊太平真君四年的立佛應是一尊彌勒佛像無 疑,其應是河北現存造像中最早的一尊彌勒像。 令人不解的是,這件作品明明是一件佛像,為何造像記 說此像為一尊「菩薩」﹖前文已述,彌勒的身份特殊,既是 人間的未來佛,又是兜率天的說法菩薩。可能是因為祂的雙 重身份,這尊彌勒佛像的造像記遂稱此像為「菩薩」。另外 ,這尊立佛的造像記中又特別提到此像是為東宮太子所造。 當時的東宮太子即當時篤信佛法的太子監國晃,太子晃是北 魏的補儲,即未來的皇帝,為未來的皇帝造未來佛彌勒像, 不是將皇太子即彌勒的觀念表現的更具體嗎﹖這又為北魏政 教合一的文化背景加上了一個註腳。 頁28 (三)釋迦多寶像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 西晉太康七年( 286 )竺法護於長安翻譯《正法華經》後,正式將法華思想 傳入中國。四年以後,比丘康那律於洛陽寫〈正法華品〉, 並與優婆塞張季博、董景玄等,手執經本至洛陽白馬寺與竺 法護口校古訓,講出深義,並且在東牛寺講誦此經(註八二), 足証晉初《正法華經》在洛陽地區已經出現。 河北與河南毗 鄰, 因此在三、四世紀時洛陽流行的法華思想即傳入了河北 。 四世紀中葉河北逐漸開展的觀世音信仰(詳見下論),就 是以《法華經》〈普門品〉為經典基礎。弘始八年(406 年), 佛學大師鳩摩羅什再譯《法華經》,其與弟子十分重視此經, 時常說弘揚,法華思想的流布益廣,更促進了河北法華信仰 的發展。慧皎《高僧傳》〈法羽傳〉載: 釋法羽,冀州人,十五出家,為慧始弟子。始立行 精苦修頭陀之業,羽操心勇猛深達其道。常欲仰軌 藥王燒身供養。時偽秦王姚緒鎮蒱効,羽以事白緒 。緒曰:入道多方,何必燒身﹖不敢固違,幸願三 思。羽誓志既重,即服香屑,以布纏體,誦捨身品 竟,以火自燎。道俗觀視,莫不悲慕焉。時年四十 有五。(註八三) 法羽活動於姚秦時期( 384 – 417 年)。藥王燒身供 養的記載見於《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法羽身體力 行燒身供佛想必是受到了法華信仰的影響。由是觀之,五世 紀的河北民眾對法華思想應不陌生。 《法華經》〈見寶塔品〉含攝法華思想的精髓,該品言 及,釋迦佛在講述《法華經》時,過去佛多寶的寶塔會從地 湧出,住於空中。多寶佛於塔中讚嘆釋迦佛,並分半座與釋 迦。於是二位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趺坐,然後釋 迦佛便開始宣講法華妙旨。是故二佛並坐遂成為法華圖像的 重要典型,在北魏佛教美術中時有所見。 筆者目前收集的資料中,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者計十三 件,從這些作品的圖像特徵觀之,河北的釋迦多寶像基本上 可分兩大類型: 一、二佛並立像:有延興三年金銅釋迦多寶佛像(圖一一) 和景明四年的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附錄 一〔 36 〕)二例。作品中的釋迦與多寶 皆為立像,右手作無畏印,左手下垂握衣 裾。     二、二佛並坐像:除了上述二例外,餘皆此類,凡十一件。 依這些作品的坐姿與手勢,又可分為三小 類。 頁29     (1)二佛都採半跏舒坐的姿勢,且皆右手施無畏印,左 手作與願印:僅熙平三年釋迦多寶佛坐像(圖三一) 一件。      (2)二佛均結跏趺坐,一佛雙手結禪定印,另一佛右手 作介紹的手勢。有太和十三年(圖一七)和神龜二 年的釋迦多寶佛(圖二七)二例。   (3)二佛皆結跏趺坐,雙手均作禪定印,有延興二年( 圖一八)、太和元年釋迦像背光背面(圖一六)等 的二佛並坐像,計八件。(註八四) 根據上面的統計,河北早期最常見的二佛並坐像為二佛 結跏趺坐,雙手作禪定印的形式。而上述的釋迦多寶像中, 第一類型的立像與第二類型第一小類的二佛半跏舒坐的姿勢 ,均與《法華經》〈入寶塔品〉所描述的「獅子座上結跏趺 坐」不符,顯示當時的藝匠在鑄造這些作品時,有時會依據 經典而略作變化。 這些釋迦多寶佛像背光後面的圖像,或作一尊禪定坐佛 (如附錄一〔 33 〕、附錄二〔 5 〕), 或作禪定坐佛三 尊像(附錄一〔 19 〕),或作一尊右手施無畏印之坐佛( 如附錄一〔 2 〕、〔 34 〕、 〔 39 〕、〔 43 〕和附錄 二〔 22 〕),或為右手施無畏印之坐佛三尊像(圖一七) 。前文已述,北魏右手施無畏印的釋迦坐佛可以視之為釋迦 說法像,所以在釋迦多寶佛背光背面,右手作無畏印的坐佛 很可能即是宣說《法華經》的釋迦佛。至於禪定佛,則較難 判識,由於河北北魏的造像中,也偶有釋迦禪定像的發現, 所以二佛並坐像後的禪定坐佛可能也是釋迦佛。另外,值得 注意的是延興三年的釋迦多寶佛立像(圖一一)的背光背面 則作文殊與維摩,這是否意味著河北地區重視空系的般若思 想和法華思想間有著某種微妙的關聯﹖則尚待將來更進一步 研究。    目前所知,最早的釋迦多寶佛像為十六國時北燕太平二 年( 410 )的作品。(註八五) ,北燕地處 現在的遼寧省,和河北接壤,與河北佛教必有接觸。因此, 北燕出現二佛并坐像,不但証明北燕已有法華信仰,同時也 可視作十六國時期河北有二佛並坐像和法華信仰的証據。 (註八六)此一看法值得我們參考。 (四)無量壽佛 河北的北魏造像中,筆者僅發現一尊無量壽佛(即阿彌 陀佛)像。同時,經檢視北魏河北的造像記,發現最早提到 希望往生西方者, 是太和二十二年彌勒佛像(附錄一〔 29 〕)和同年所造的觀音菩薩像(附錄二〔 16 〕)的造像記 。根據上述 頁30 這些資料,彌陀信仰在河北出現的較遲,而且不甚流行。 塚 本善隆的研究指出, 北魏末期以後彌陀信仰的發展始逐漸萌 芽。(註八七)所以北魏河北彌陀信仰的狀況,正與北魏佛 教信仰發展的大勢相符。 有些河北佛教造像的造像記,將西方妙樂國土或無量壽 佛國與龍華三會並提,如「□生西方妙洛國土,龍華化生, 樹下三會談法」(附錄一〔 29 〕)、「願生西方無量壽國 ,龍華樹下,三會說法」(附錄二〔 17 〕),表示當時信 徒對無量壽佛淨土信仰的觀念還十分模糊。這種現象在北魏 其他地區發現的造像記也曾出現,充分地反映北魏彌陀信仰 的時代特質。(註八八) 至於河北所發現的太和九年的無量壽佛立像(圖九), 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裾一角,圖像與一些釋迦佛立像( 圖一二)和彌勒佛立像(圖八、一四)類似。其背光背面為 一菩薩立像,右手握天衣一角,左手持一水瓶,當是觀音菩 薩像。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鍄侍,出現在其背光上,自然 理所當然。 (五)觀音菩薩 附錄一和附錄二共列觀音像二十七尊,數目甚眾,可見 觀音信仰在河北地區十分流行。觀音信仰很早就在河北傳佈 開來,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劉宋傅亮( 374 – 426 年)的 《觀世音應驗記》,云:    沙門帛法橋,中山人也。精懃有志行。……謂同學曰: 光世音(即觀世音)菩薩能令人現世得願,今當至心祈求。 若微誠無感,宿罪難消,與其無聲久在,不若捨身更受。言 卒,心不食,唯專心致誠。(註八九)> 《高僧傳》也有帛法橋稽首觀音的記載。(註九0)帛 法橋是四世紀人,於晉穆帝永和中(345 – 356 ),卒於 河北。    另外,《觀世音應驗記》又言:   石虎死後,冉閔( 350 – 353 年在位)殺胡 ,無少長悉坑滅之。晉人之類胡者,往往濫死。時 鄴西寺中,有三胡道人,共計議曰:冉家法嚴,政 復逃逐,同無逸理。光世音菩薩救人免厄,今唯當 至心自歸。乃共誦經請乞,晝夜不懈。數日後,收 人來至,圍寺一 。三人拔刀入戶,欲各殺之。一 道士所住講堂壁下,先有積林。一人先來,與刃擬 之而誅,中積杖。刃曲如鉤,不可得拔。次一人, 又前砌之。刀應手中,即一段飛在空中,一段反還 自向。後餘一人,見變如此,不敢復前,投刀謝之 。不審上人有何神術,乃今白刃不傷。道士答日: 我實無術。 頁 31 聞官殺胡,恐自不逸,唯歸心光世音,當是威神 祐耳。 (註九一) 三胡道人因晝夜誦經,乞請觀世音菩薩,得以免於被追 殺的危厄,此則故事應和觀音信仰的基本經典《法華經》〈 普門品〉有關,該品談及凡信徒遭遇火、水、刀杖、惡獸、 怨賊等災難時,只要稱念觀音,便可袪除災難,化險為夷。 帛法橋和三胡道人的故事都發生於四世紀,此時鳩摩羅什的 《妙法蓮華經》尚未譯出,可見四世紀時,觀音信仰的基礎 經典應是竺法護所譯的《正法華經》〈普門品〉。 整理河北十六國和北魏的佛教資料,發現不少和觀音信 仰有關的記載。有因篤信觀音而免於水難者,如在滹沱河遇 難得救的韓當(註九二)和居住於河北虜界的梁聲。 (註九三)有因口喚觀音而免於盜賊掠奪者,例如河北老尼 (註九四)。又有由於專念觀世音,得以從牢獄中脫險者,如趙郡 的超達道人。(註九五)而河間人邢懷明又因頭上恒戴《觀 世音經》,而能在亂軍中逃生。(註九六)另外,常山衡山 精舍的道泰也因至心歸依觀音而延年益壽。(註九七)以上 這些資料表明,就如北魏很多地區一樣,〈普門品〉是河北 地區觀音信仰最重要的一部經典。 北魏河北的觀音造像,五世紀的七0年代有兩尊(附錄 二〔 4 〕、附錄一〔 9 〕),八0年代有一尊(附錄二〔 8 〕),九0年代計二尊(附錄二〔 14 〕、〔 16 〕), 餘皆六世紀之作。根據這個統計,河北觀音信仰在北魏末期 始蓬勃開展。《續高僧傳》卷三十九有一條有關河北定州觀 音瑞像及《高王觀世音經》記載著:   又高齊定州觀音瑞像及《高王經》者,昔元魏天平 ( 535 – 537 年)定州募士孫敬德於防所造觀音 像,及年滿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在京 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處極刑,明旦將決, 心既切至,淚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當是 過去曾枉他來,願償債畢了。又願一切眾生所有禍 橫,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稀如睡。夢一沙門教 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免 死厄。德既覺已,緣夢中經,了無誆誤,比至平明 ,已滿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 ,誦滿千遍,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 肉不損。怪以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刑,仍敕傳寫 ,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世音經》是也。德既 放還,觀在防時所造像項,有三刀,悲感之深,慟 發鄉邑。(註九八) 頁 32 文中提到,東魏天平年間孫敬德造定州觀世音像之始末 和《高王觀世音經》這部偽經產生的原委。天平是東魏的第 一個年號,所以當時的佛教發展的情形必然與北魏晚期的狀 況相近。《高王觀世音經》這部觀音偽經在定州的出現與當 時河北觀音信仰的盛行當互為因果,一方面它的傳寫固然推 動了東魏河北的觀音信仰;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北魏晚期觀音 信仰在河北已有相當多的信眾,在此信仰背景下,信徒才可 能在河北定州偽造《高王觀世音經》。北魏晚期觀音像數目 激增應也可視作當時觀音信仰流行的另一註腳。 大部分河北觀音像的造像記多十分簡短,願文常常省略 。少數較繁者,郤多提到託生西方淨土的願望,如太和廿二 年( 498 )的金銅觀音菩薩像(附錄二〔 16 〕)的願文 言:「願居家大小託生西方妙法國土,所求如意」,正光元 年( 520 )的金銅觀音菩薩像(附錄二〔 25 〕)的造像 記又言:「……造觀世音像一區,願令亡父母、亡妻等神生 淨土」。由此觀之,約在西元五00年前後,觀音信仰中又 加入了無量壽佛西方淨土信仰的成分。 目前筆者收得北魏二十六件河北觀音的圖像資料,皆為 立姿,除了孝昌元年(附錄一〔 64 〕)和真王五年金銅觀 音菩薩像(附錄一〔 73 〕)因圖片不清,手勢與持物不明 外,依據這些觀音菩薩像的持物或手印特徵,可歸納為四大 類型:    一、一手持長莖蓮苞,一手握天衣或一手下垂:有皇興五年 (圖一0)、景明二年金銅觀音菩薩立像(圖二八)等十 二尊。(註九九) 二、一手持長莖蓮苞,一手持淨瓶:有延昌二年(圖三九) 、熙平三年的金銅觀音菩薩像(圖三五)等九尊。(註一00)    三、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有延昌二年(圖三七) 、正光二年(附錄一〔 56 〕)、和正光四年(附錄二 〔 26 〕)的觀音菩薩像三尊。 四、右手作無畏印,左手下垂:僅熙平元年觀音菩薩立像( 圖三二)一例。 從統計數字觀之,在河北第一類型和第二類型的觀音菩 薩的比例最高,說明蓮花和淨瓶是觀音最重要的兩大持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觀音像中,沒有一個頂有化佛,說明頂 有化佛這個重要的觀音圖像特徵,北魏時尚未在河北出現。 頁 33 大多數的河北觀音像皆為小型的尊像,背光背面簡樸, 沒有任何的圖紋。具有圖像者,如太和十五年觀音像(附錄 二〔 14 〕)背光的背面作觀音;皇興五年(圖一0)和景 明元年(附錄二〔 20 〕)觀音像的背面有二佛並坐像的陰 刻,二者圖像的關聯前文已述,茲不贅言。延昌二年觀音像 (圖三九)背光後面有五尊禪定坐佛, 正光三年( 522 ) 的觀音菩薩像(附錄一〔 59 〕)背光背為七尊禪定坐佛。 這些禪定坐佛和正面的觀音像有何圖像關聯﹖待考。另外, 熙平三年觀音像(附錄一〔 49 〕的背後為一交腳菩薩三尊 像,武泰元年觀音像(附錄一〔 67 〕)的背後為一手作轉 法輪印的交腳菩薩像。前文曾述,交腳菩薩像可能代表彌勒 ,不過觀音和彌勒有何關聯﹖尚不清楚。另外,太和八年( 附錄二〔 8 〕)和太和十三年(附錄二〔 12 〕)觀音菩 薩像背光的背面皆為樹下半跏思惟菩薩像,究竟觀音和半跏 思惟菩薩像的關係為何?值得將來探討。 綜上所述,河北佛教的信仰內容以釋迦、彌勒、觀音以 及二佛並坐所代表的法華為主。另外,在延興三年的二佛並 坐像(圖一一)和太和元年的釋迦坐像(圖一六)背光的背 後, 均出現了文殊和維摩。 敦煌遺書中發現了景明元年( 500 )曇興在定州豐樂寺書寫的一卷《維摩義記》( P.2106 )(註一0一), 足証五世紀下半《維摩詰經》的 大乘般若思想已在河北展開。 在圖像方面,有些尊像較易辨識。 根據造像記的題名, 有下列幾種尊像的圖像較為固定:(一)右手施無畏印,左 手握衣裾一角的結跏趺坐佛像,唯稱釋迦;(二)一手施無 畏印,一手作與願印的立佛,只稱彌勒;(三)二佛並坐當 是釋迦與多寶佛;(四)手持蓮花或水瓶的菩薩為觀音。可 是也不乏圖像特徵相同,可是郤稱謂有別之例。例如,依據 造像記的題名,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衣裾一角的立佛,可 稱為釋迦佛、彌勒佛、或者無量壽佛;雙手結禪定印的結跏 趺坐佛,又可稱作釋迦佛或彌勒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 與願印的倚坐佛,可稱為釋迦佛或彌勒佛;一手作無畏印, 一手作願印的立菩薩像,稱作觀音或彌勒。這種混淆現象不 只發生於河北,在北魏其他他地區的造像中也時有發現。從 這些現象說明北魏造像的圖像尚未完全規格化、定型化。另 外,這些佛教造像,正面的主尊和背面的圖像,除了少數不 得其解之外,大部分都有關係,彼此呼應。 頁 34 四、結 語 河北佛教歷史悠久,可能始於東漢末年,十六國時,在 佛圖澄的影響下,河北已成當時重要的佛教教區,佛寺林立 ,佛教造像活動不但蓬勃,同時漢化色彩濃厚,河北的造像 風格,在十六國佛教造像中,已獨樹一幟。   北魏初期,皇室重用河北僧侶,平城佛教從河北地區攝 取了不少養分。隨著北魏佛教的成熟,河北佛教的信仰內容 也與其他地區漸趨一致。北魏政教合一,在「帝王即如來」 的基礎上,發展出「過去皇帝––現在皇帝」即「釋迦–– 彌勒」的觀念。因此北魏河北佛教信仰的焦點集中於釋迦、 彌勒,河北自然也不例外。河北佛教造像中,彌勒像的數目 甚眾;同時釋迦和彌勒像的願文也頻頻提到,皇帝或皇家也 是造這些尊像功德迴相的對象。北魏晚期觀音信仰的流行, 皇帝崇拜逐漸和觀音信仰結合, 在真王五年( 529 ) (註一0二)石造觀音菩薩立像(附錄一〔 73 〕)的造像記, 即提到了造此觀音像是「上為皇帝國主」。佐藤智水在〈北 朝造像銘考〉一文中指出,東魏、北齊時,皇帝崇拜與觀音 信仰的結合,漸漸地取代了北魏常見的皇帝崇拜與彌勒或釋 迦的結合形式。(註一0三)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的這尊真 王五年石造觀音菩薩像誠可謂這種轉變的先聲。 在造像風格上,河北早期造像一直保有其特殊的區域特 色,而且對鄰近的山東或山西地區的造像產生不小的影響。 原在山西五台山,今藏於大都會博物館的彌勒佛像(圖六) ,祂的造像風格很清楚地是源於太平真君四年菀申所造的彌 勒佛像(圖五)。又如永安二年山西石艾縣(今山西平定縣 東南,地近河北)韓德醜所造的彌勒佛立像(註一0四), 在風格上,也與大都會博物館所藏正光四年的彌勒佛龕像( 圖四0)屬同一系統。足証河北與山西佛教造像的關係密切。 在山東方面,太和二年劉敬的造像(圖一九)雖是河北 阜城人所造,可是郤在鄰近的山東省惠民縣出土。而太和八 年彌勒像(圖二一)這一類風格的作品不但在河北地區十分 流行,在山東也時有發現。(註一0五)山東東平郡□歹真 如所造的太和十三年觀音立像(註一0六),在風格上又與 皇與五年仇成奴造的觀音像(圖九)相近。在河北常見的手 作無畏和與願印的彌勒立佛,在山東亦十分普遍。另外,劉 鳳君的研究指出,北朝時期彌勒和觀音信仰在山東地區最為 流行,造像的數目最多(註一0七), 頁 35 此又與河北的佛教狀況相符。從這些資料看來,山東和河北 無論在造像風格上或是佛教信仰上都息息相關。 在此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在附錄一所列的七十五件 作品中,定州的作品共計四十三件,佔總數的五分之三,可 見定州是河北佛教和佛教造像的重鎮。北魏的定州即古中山 國地區,三世紀末,中山支和尚即曾迎《放光般若經》於此 ,佛圖澄、竺法雅、道安、甚至曇曜,均曾在此活動,定州 的佛教傳統甚為悠久。定州的曲陽和 城出土了不少東魏至 隋代( 581 – 617 年)的佛教造像,顯示定州的佛教傳統 一直延續到隋代,無庸置疑的定州在河北佛教史上佔據著一 席重要的地位。 通盤整理河北北魏的佛教造像資料後,我們發現東魏( 534 – 550 年)、北齊( 550 – 577 年)時期, 河北流 行的半跏思惟像在北魏時雖已出現(圖七),但是均出現在 背光的背面,從未作為主尊,可見北魏時半跏思惟菩薩的信 仰尚未在河北展開。另外,東魏和北齊河北造像中常出現的 雙菩薩像,在北魏作品中也不曾發現。半跏思惟和雙菩薩像 在東魏出現的背景為何﹖頗值玩味,有待將來進一步探討。 ──────────────────── 註一: 參見湯用彤, 《漢魏兩晉北朝佛教史》(新店:彌勒 出版社, 民國 71 年),《現代佛學大系》第二十七 冊,頁 67 – 70;顏尚文,〈隋龍藏寺碑考(一)─ ─定州地區與國家佛教政策關係之背景〉, 收錄於《 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 文津出版 社,1993 ),頁 950 – 951。  註二: 僧祐, 《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藏》(台北:新 文豐出版社,民國 72 年), 第五十五冊,頁 48 上 。 註三:慧皎,《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大正藏》第五 十冊,頁 385 中。 註四:慧皎,《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大正藏》第五 十冊,頁 385 下。 註五:慧皎,《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大正藏》第五 十冊,頁 387 上。 註六:房玄齡等,《晉書》(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卷一0六〈 石季龍上〉,頁 8 – 9。 註七:慧皎,《高僧傳》卷四〈竺法雅傳〉,《大正藏》第五 十冊,頁 347 上。 註八:慧皎,《高僧傳》卷五〈釋道安傳〉,《大正藏》第五 十冊,頁 351 下– 352 上。 頁 36 註九:魏收,《魏書》(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卷一一四〈釋 老志〉,頁 7。 註一0: 塚本善隆, 〈北魏建國時代の佛教政策と河北の佛 教〉,《東方學報》,第十冊( 1939 年 4 月), 頁 52 – 53;參見塚本善隆譯注,《魏書釋老志》 (東京:平凡社,1990 ),頁 170 – 171。 註一一: 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頁 7。 註一二: 同上註。 註一三: 同上註,頁8。 註一四: 同上註,頁14–16。 註一五: 同註一0,頁49–85。 註一六: 顏尚文,同註一,頁937–969。 註一七: 松原三郎提及,此一現象或與會昌法難時( 845 – 847 年), 河北節度使積極    保護佛教有關 。 (參見松原三郎,〈北魏正光期河北派金銅佛の 一典刑––    メトロポリタン美術館正光五 年銘金銅彌勒佛について〉, 《美術研究》,     第 598 號〔 1958.5 〕,頁 11 ) 註一八: 楊伯達, 〈陽修德寺出土紀年造像的藝術風格與特 徵〉, 《故宮博物院院刊》,總二期( 1960 ), 頁 43 – 61。 註一九: 同註一七,頁 11 – 33;另外參見松原三郎,《增 訂中國佛教彫刻史研究》(東京: 吉川弘文館), 頁 43 – 66。 註二0: 松原三郎, 《增訂中國佛教彫刻史研究》,頁 129 – 148。 註二一: 參見 Kathleen Matics, "Thoughts Pertaining to the 'Maitreya' Imag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East and West, Vol. 29 (1979), pp. 119 – 126. 註二二: 參見 Hugo Munsterberg, "Buddhist Bronzes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Artibus Asiae, Vol. XI (1946), p. 299; Benjamin Rowand, "Notes on the Dated Statue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Buddhist Sculpture in China", Art Bulletin, Vol. IX (1937), p. 99; 長廣敏雄,《中國美術 第三卷  彫塑》(東京:講談社,1972 ),頁 225。 註二三: 長廣敏雄,同上註,頁224。 註二四: Alan Priest,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74), p. 28. 註二五: 蔚縣博物館, 〈河北蔚縣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業微 石造像〉,《考古》 1989. 9,頁 807 ─ 810。 註二六: 松原三郎, 《增訂中國佛教彫刻史研究》,頁 234。 註二七: 熊谷宣夫, 〈中國初期金銅佛の二、三の資料〉, 《美術研究》,第 203 期( 1959.3 ),頁 245。 頁 37 註二八: 同上註。 註二九: 關野貞, 〈大倉集古館收藏の石佛に就ついて〉, 《支那の建築と藝術》(東京,1938 ),頁 470。 註三0: 福山敏男, 〈敦煌石窟編年試論〉, 《佛教藝術》 ,第 19 號( 1953.5 ),頁 34。 註三一: 水野清一, 〈中國における佛像のはじまり〉, 《 佛教藝術》,第 7 號( 1950.5 ),頁 61。 註三二: 水野清一, 《中國の佛教美術》(東京:平凡社, 1990 年再版),頁 120。 註三三: Osvald Siren,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Fourteenth Centuries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reprint, 1970), Vol. 1, p. 119. 註三四: 同上註, Vol. 1, p. 37。 註三五: Alexander C. Soper,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Bronzes ( Rome: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66), pp.18–19. 註三六: 楊伯達言, 曲陽修德寺出土的「紀年造像大都是小 型的, 多數的高度在 20 – 30 厘米左右」(參見 楊伯達,同註一八,頁 43 )。 註三七: 同註二0,頁69;長廣敏雄,同註二二,頁229。 註三八: 田邊三郎助, 〈中國金銅佛の一側面––いわゆる Altarpiece について––〉, 《 Museum 東京國立 博物館美術誌》,No. 432 ( 1987.3 ),頁 14。 註三九: 該像的造像記云:「天平三年三月三日, 定州中山 上曲陽縣佛弟子樂龍、 樂    道龍、樂檀(以 下約四十五位造像人姓名, 不錄)等,敬造彌勒像 一區。 (中缺)願天下太平,(中缺)一切眾生俱 成正覺。 」(參見長廣敏雄,同註二二,頁 233; 大村西崖, 《中國美術史雕塑篇》,東京:國會刊 行會,1980 再版,頁 283 )。 圖版見長廣敏雄, 同註二二,圖版 24。定州中山上曲陽縣在今河北省 曲陽縣西。 註四0: Audrey Spiro, "Shaping the Wind: Taste and Tradition in Fifth-century South China," Ars Orientalis, V. 21 (1991), Fig. 17. 註四一: 同註二四,頁 28 – 29。 註四二: 松原三郎,同註二0,圖版 1。 註四三: 長廣敏雄,同註二二,圖版 7。 註四四: 參見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 〈河北定縣出土北 魏石函〉,《考古》 1966.5,頁 253;夏鼐,〈河 北定縣出土北魏石函中波斯薩珊朝銀幣〉, 《考古 》,1966.5,頁 267 – 270。 註四五: 東京國立博物館, 《ドイツ‧トゥルファン探檢隊 西域美術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91 ),圖版 6。 註四六: 董玉祥主編, 《中國美術全集 雕塑編9 炳靈寺 等石窟雕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圖版 22。 頁38 註四七: 同註三二,圖29。 註四八: 同註三二,圖34。 註四九: 林樹中, 《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3 魏晉南北朝雕 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圖版 69。 註五0: 見附錄一〔 13 〕、 〔 16 〕、 〔 20 〕、〔 37 〕、〔 38 〕、 〔 40 〕、〔 41 〕、〔 54 〕和 〔 65 〕條。 註五一: 見附錄一〔 5 〕、〔 6 〕、〔 8 〕、〔 14 〕、 〔 17 〕、〔 18 〕、〔 22 〕、〔 25 〕、〔 26 〕、〔 29 〕、 〔 35 〕、〔 42 〕、〔 44 〕、 〔 47 〕、〔 52 〕、〔 53 〕、〔 57 〕、〔 58 〕、〔 60 〕、 〔 61 〕、 〔 62 〕、以及〔 74 〕條。 註五二: 見附錄一〔 11 〕、 〔 19 〕、 〔 24 〕、〔 28 〕、〔 33 〕、 〔 36 〕、〔 39 〕、〔     43 〕和〔 51 〕條。 註五三: 見附錄一〔 9 〕、〔 34 〕、〔 45 〕、〔 48 〕 、 〔 49 〕、〔 50 〕、〔 56 〕、〔 59 〕、〔 64 〕、〔 66 〕、〔 67 〕、〔 68 〕、〔 69 〕 、 〔 70 〕、〔 71 〕、〔 72 〕、〔 73 〕、和 〔 75 〕。 註五四: 見附錄二〔9〕、〔15〕以及〔18〕條。 註五五: 見附錄二〔3〕和〔17〕條。 註五六: 見附錄二〔5〕、〔11〕、〔22〕以及〔24〕條。 註五七: 見附錄二〔 4 〕、〔 8 〕、 〔 12 〕、〔 14 〕 、〔 16 〕、〔 21 〕、〔 23 〕、〔 25 〕和 〔 26 〕條。 註五八: 見附錄二〔10〕條。 註五九: 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 即是當今如來,沙門 宜應盡禮。 」遂常致拜,謂人曰:「能源道者人主 也,我非拜天子,是禮佛耳。 」(魏收,《魏書》 卷一一四〈釋老志〉,頁 8 – 9 ) 註六0: 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頁16。 註六一: 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頁 16–17 。 註六二: 佐藤智水, 〈雲岡佛教の性格〉,《東洋學報》, 第 59 卷第 1 號,頁 42–45。 註六三: 慧皎, 《高僧傳》卷五〈釋道安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353 中。 註六四: 慧皎, 《高僧傳》卷五〈釋道安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356 下。 註六五: 慧皎, 《高僧傳》卷五〈竺僧輔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355 中。 註六六: 湯用彤,同註一,頁 218。 頁39 註六七: 湯用彤,同註一,頁217。 註六八: 同註六二,頁45。 註六九: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 刻拓本匯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 ,第三冊,頁 19;參見賈恩紱,《定縣金石志餘》     ,收於《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台北:新文豐 出版社,民國75年),第24冊,頁268。 註七0: 賈恩紱,同上註,頁273。 註七一: 賈恩紱,同註六九,頁268。 註七二: 同註六二,頁45。 註七三: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同註六九,頁 22。 註七四: 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頁 16。 註七五: 魏收,《魏書》卷一九,頁6–7。 註七六: 陳華, 〈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 勒下生信仰〉,《食貨月刊》,復刊第 16 卷第 11 、12 期(民國 77 年 3 月),頁 427。 註七七: 參見悰彥, 《眾經目錄》卷四,《大正藏》第五十 五冊,頁 173。 註七八: 《魏書》〈張彝傳〉提到元遙鎮壓大乘之亂時, 「 多所殺戮,積尸數萬」。(卷六四,頁 18)《北齊 書》〈封隆之傳〉又說: 「大乘之亂五萬餘」。 (卷二一,頁 16 ) 註七九: 筆者發現最早的一手施無畏,另一手作與願印的彌勒 佛立像, 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出土的太平真君 二年( 441 )的金銅三彌勒像。(圖見林樹中,同 註四九, 圖版 87 )不過這種彌勒圖像在中國西北 數量有限。 註八0: 沮渠京聲,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 藏》,第十四冊,頁 420 上。 註八一: 竺法護, 《正法華經》卷十〈樂普賢品〉,《大正 藏》第九冊,頁 133 中─下。 註八二: 僧祐, 《出三藏記集》,卷八〈正法華經後記〉, 《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 56 下。 註八三: 慧皎, 《高僧傳》卷十二〈法羽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404 下。 註八四: 除了所與二例之外, 尚有附錄一〔 19 〕、 〔 28 〕、〔 33 〕、〔 43 〕和附錄二二〔 22 〕。 註八五: 大村西崖,同註三九,頁174。 註八六: 同註六二,頁40。 頁 40 註八七: 塚本善隆, 〈龍門石窟に現れたる北魏佛教〉,收 於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龍門石窟の研究》 (東京:同朋社),〈本文篇〉, 頁 153– 154。 註八八: 佐藤智水, 〈北朝造像銘考〉,《史學雜誌》,第 86 卷第 10 號,頁 23。 註八九: 傅亮, 《觀世音應驗記》,收於牧田諦亮,《六朝 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京都: 平樂寺書店,1970), 頁 14。 註九0: 慧皎, 《高僧傳》卷十三〈帛法橋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413 中–下。 註九一: 同註八九,頁15–16。 註九二: 〔劉宋〕張演, 《續光世音應驗記》,收於牧田諦 亮, 《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京都: 平樂寺書店,1970 ),頁 24。 註九三: 〔齊〕陸杲,《繫觀世音應驗記》,收於牧田諦亮, 《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京都: 平樂寺 書店,1970 ),頁 29。 註九四: 同上註,頁44。 註九五: 同上註,頁37。 註九六: 同上註,頁50。 註九七: 道宣, 《續高僧傳》卷二五〈道泰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645 中; 張演,同註九四, 頁 21。 不過《續高僧傳》言道泰是北魏末人,可是此 條記載亦收於傅亮(374–426 年)的《光世音應驗 記》,足証道泰應是北魏早或中期的人物。 註九八: 道宣,《續高僧傳》卷二九〈僧明傳〉,《大正藏》, 第五十冊,頁 692 下– 693 上。 註九九: 其他尚有附錄一〔 49 〕、〔 59 〕、 〔 75 〕、 和附錄二〔 4 〕、〔 8 〕、 〔 12 〕、〔 14 〕、 〔 16 〕、〔 20 〕和〔 21 〕。 其中永熙三年 觀音像(附錄一〔 75 〕)右手的持物已殘,不 過從其手勢看來,原來手中應持一莖蓮花。 註一00: 其他尚有附錄一〔 67 〕、 〔 68 〕、〔 69 〕 、〔 70 〕、〔 71 〕、〔 72 〕和〔 73 〕。 註一0一: 該寫經卷後的題記云: 「景明原(衍文)元年( 500 )二月廿日,比丘曇興於定州豐樂寺寫訖。」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錄》(台北:源流出版 社,民國 71 年),頁 151 。) 註一0二: 北魏末, 叛黨使用「真王」為年號者有二,一為 沃野(今寧夏北部)人破落汗, 另一則為在定州 起事的杜洛周。 此像在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 故 其造像記所言之「真王五年」應是指杜洛周的「真 王五年」, 由此推知當為西元五二九年。 註一0三: 佐藤智水, 〈北朝造像銘考〉,《史學雜誌》, 第 86 卷第 10 號( 1977 ),頁 34 。 註一0四: 該像的造像記云:「永安二年閏七月二日, □□ 石艾縣人韓德醜、零慎造 彌勒像一傴, 上為皇 帝陛下、 國土人民合(當作蒼)生之類、師父母 兄弟 頁41 姐妹眷屬大小,彌勒三會盡在初首。 」(田邊三 郎助,同註三八,頁9–10; 圖見該文之圖8–11。) 註一0五: 如山東省博興縣出土的太和八年( 484 )的立佛 (參見林樹中,同註四九, 圖版 91 )、太和十 四年( 490 )的諸城出土的金銅立佛(參見韓岡 ,〈山東諸城出土北朝銅造像〉, 《文物》, 1986.11,圖版捌‧ 1 )、太和十四年( 490 ) 博冒縣(今山東省博興縣)范清頭所造立佛(參 見和泉市久保意記念美術館,《六朝時代の金銅 佛》, 和泉市:和泉市久保栛記念美術館,1991 ,圖版 40 )。 註一0六: 該像的造像記云: 「維大代太和十三年歲在己巳 七月壬寅朔, 東平郡□歹真如、羅太平、見女阿 行, 仰惟能仁慈狑窮子,俯□□□□□□□□□ □□, 為諸師造觀世音像貳行,舍此女形,生忍 悟元。」(參見鄭紹宗,〈北魏太和十三年銅造 觀音像〉, 《文物》,1966.2,頁 62 )東平郡 在今山東省范縣,地近河北省。 該件作品的圖版 參見鄭紹宗文之圖 1 和 2,又見於林樹中,同註 四九,圖版 93。 註一0七: 劉鳳君, 〈山東地區北朝佛教造像藝術〉,《考 古學報》,1993.3,頁 281。 ******** *縮 寫* ******** 金銅佛        東京國立博物館  《金銅佛》  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7 松原         松原三郎  《增訂中國佛教彫刻史研究》  東京:吉川弘文館,1966 長廣         長廣敏雄  《中國美術 第三卷 彫塑》  東京:講談社,1972 楊伯達        楊伯達 著 松原三郎 譯  《埋もれた中國石佛の研究》  東京:東京美術,1985 銅佛   《中國の金銅佛》 奈良:大和文華館,1992 大村     大村西崖 《中國美術史彫塑篇》  東京:國會刊行會,1980 林樹中        林樹中 主編  《中國美術全集 雕塑編 3 魏晉南北朝雕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六朝     和泉市久保 記念美術館  《六朝時代の金銅佛》   和泉市:和泉市久保 記念美術館,1991 拓本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 遺珍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海外遺珍 佛像》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5年 遺珍二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海外遺珍 佛像 續》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9年 Soper Alexander C. Soper, ~u2;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Bronzes~u1;, Roma: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66. Munsterberg Hugo Munsterberg, ~u2;Chinese Buddhist Bronzes~u1;, Rutland, Vermont &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Inc., 1967. d'Argence Rene-Yvon Lefebvre d'Argence ed. ~U2;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u1;, San Francisco: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1974. Siren Osvald Siren, ~u2;Chinese Sculpture~u1;,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reprint), 1970. 考古1989.9 蔚縣博物館,〈河北蔚縣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業微石造像〉,《考古》,1989.9,頁807-810。 考古1992.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鄴城考古隊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的北朝造像〉,《考古》,1992.8          頁741-745. 萃編 〔清〕王昶 《金石萃編》 石刻史料叢書甲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陶齋 〔清〕端方 《陶齋藏石記》 石刻史料叢書甲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八瓊室 〔清〕陸增祥 《八瓊室金石補正》 石刻史料叢書甲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文物1959.1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省石家莊北宋村漢墓出土文物〉,《大物》,1959.1,頁53–56。 文物1960.2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隊 〈河北省幾年來在廢銅中發現的文物〉 《文物》 1960.2, p. 59-62, 67。 文物1990.10 唐學凱,〈河北寬城出土北魏銅造像〉,《文物》1990.10,頁47。 水野      水野清一 《中國の佛教美術》 東京:平凡社,1966              〔附 錄 一〕   十  六  國  及  北  魏  河  北  佛  教  造  像  資  料~z1;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 1│四世紀│金銅坐佛三尊像  │                                │          │林樹中   │17.6cm│河北省博物館藏 │ │  │   │         │                                │          │ 圖版35 │   │河北石家莊北宋村出土,石家│ │ │ │ │ │ │ │ │莊在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 2│四世紀│金銅佛坐像   │                                │          │文物 1959.1 │ │河北石家莊北宋村出土,石家│ │  │   │         │                                │          │ 圖4  │   │莊在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 3│四世紀│金銅坐佛像 │ │ │林樹中 │18.1cm│河北省博物藏 │ │ │末 │ │ │ │ 圖版86 │ │該件作品是河北省文物局工作│ │  │ │ │                                │          │      │   │隊在該省的廢銅中發現(參見│ │ │   │ │ │ │ │ │《文物》1960.2, 頁61)。 │ ├──┼───┼─────────┼────────────────────────────────┼──────────┼──────┼───┼─────────────┤ │ 4│442│石浮圖      │大魏太平真君三年歲次壬午正月戊寅朔十有八日乙未,永昌王常侍定州常│松原 頁232 │松原 圖版10 │台高 │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藏    │ │  │   │         │山鮑纂,單宧在臺,減身□之儲,為父前邢邢令、亡母王,造茲石浮圖、│大村:「正月」作「四│(僅餘台座)│10cm │常山郡在今河北省正定縣。 │ │  │   │         │大涅槃經一部,願皇帝陛下,享祚無窮,父身延年益壽,父母將來生彌勒│月」,「減身」作「減│   │ │ │ │  │   │         │佛前,合門眷屬,普蒙十一餘福,子子孫孫咸受福慶。        │割」,「合門」作「合│ │ │ │ │ │ │ │       │家」,「普蒙」作「普│ │ │ │ │ │ │ │ │家」。(頁175)   │      │ │ │ ├──┼───┼─────────┼────────────────────────────────┼──────────┼──────┼───┼─────────────┤ │ 5│443│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平真君四年,高陽蠡吾任丘村人菀申,發願為東宮皇太子造□玉菩薩,│金銅佛 頁81   │金銅佛 圖版8│53.5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 │ │ │下為父母、一切知識,彌勒下生,龍華三會,聽受法言,一時得道,申弟│松原 頁232   │松原 圖版12 │ │蠡吾在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 │ │ │ │菀霸、菀景、菀恩、菀亮侍佛時,所求如意,常見諸佛。清信士女劉文姜│  │ 13 │ │太和十一年以前,該地屬定州│ │  │ │ │、菀景妻侍佛時。                  │   │ │ │高陽郡;十一年以後,改屬瀛│ │  │   │         │                                │          │      │   │州。【1】    │ ├──┼───┼─────────┼────────────────────────────────┼──────────┼──────┼───┼─────────────┤ │ 6│444│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平真君五年歲在甲申八月十二日,魚陽人松居耿崇妻名陽□、耿雲、耿│Soper, Fig. 3c, 3d │Soper, Figs.│22cm │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 │ │   │         │鎮、耿照衛,為父母、□兒,造彌勒尊像,東華化生,一會說法,得無生│ │ 3a–c │   │魚陽即漁陽,在今河北省密雲│ │  │   │         │法忍。                 │          │ │ │縣西南三十里,北魏時屬幽州│ │ │   │         │                                │          │      │   │漁陽郡。 │ ├──┼───┼─────────┼────────────────────────────────┼──────────┼──────┼───┼─────────────┤ │ 7│444│石造坐佛三尊像 │太平真君五年甲申二月八日,田 □□□稽首歸誠十方諸佛,佛弟子朱 │《考古》1989.9 頁810│《考古》1989│60.5cm│河北蔚縣博物館藏    │ │ │ │ │(業)微□仰承大聖,耀昭濁世,為教炳然,慨 與莫 □□□□𠖎尊顏│          │ .9 圖1, 3│ │發現於河北蔚縣梅鄉榆澗村原│ │ │ │ │將□□妙玄□□□ 神﹖首,致令彌劫□□車輪迴為受水□覆□,以𣈳三│  │      │ │石峰寺內。蔚縣在北魏時屬燕│ │  │ │ │寶 ( )少化恩窅,亡用朗前 故□省□彌,上為黃﹖陛下,及所生父│   │      │ │州北靈丘郡。       │ │  │   │         │母,造□□佛,通光主□諸祀,敬者 □□,于太聖稱讀皆﹖□□劫弘盡│           │      │   │       │ │ │ │ │,一切群品□□□□共造無多以□。               │          │      │   │        │ │ │ │ │ │ │ │ │    │ ├──┼───┼─────────┼────────────────────────────────┼──────────┼──────┼───┼─────────────┤ │ 8│469│石造彌勒像    │唯大魏皇興三年,定州中山郡趙𡦃為亡父母、亡兄,造彌勒像一區,若在│拓本 第三冊 頁10 │無正面圖版 │40cm │山東省博物館藏 │ │  │   │         │三途,速令解脫。若生人間,王侯子孫,捨身處身,常與佛會。願見世安│      │      │   │中山郡在今河北定縣。   │ │  │   │         │隱(即穩),願願從心。使一切眾生普同斯願。           │          │      │   │   │ │ │ │ │ │ │ │ │ │ ├──┼───┼─────────┼────────────────────────────────┼──────────┼──────┼───┼─────────────┤ │ 9│471│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皇興五年三月七日,新成縣仇寄奴為父母造觀音象,願父母上生天上,直│遺珍 圖版21 │遺珍 圖版20 │25.5cm│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 │ │ │         │直遇諸(圖版不清,下文不能辨讀)        │ │ │ │新成即新城縣,在今河北省保│ │  │   │         │ │ │      │   │定市北,太和十一年以前,該│ │ │   │         │ │ │      │   │地屬定州高陽郡;十一年以後│ │  │   │         │                            │          │      │   │,改屬瀛州。【2】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10│471│金銅佛立像 │皇興五年三月廿七日,新成縣民仇寄奴,為父母造象一傴,願父母上生天│松原 頁233  │松原 圖版24 │25.8cm│日本大阪私人收藏 │ │ │ │ │上,直遇諸佛,下生人間侯王長者。清信士仇成侍佛時,清信士女韓□□│金銅佛 頁84 │ 25 │ │新成縣資料參見上條。   │ │ │ │ │□供主寄奴、佛主伯生、薩主阿姬侍佛時,□□僧任侍佛時,韓雙侍佛時│ 註:二者在人名的釋│金銅佛 圖版 │ │ │ │ │ │ │,清信女韓□□□腸。                      │   讀上略有出入 │ 10  │   │  │ ├──┼───┼─────────┼────────────────────────────────┼──────────┼──────┼───┼─────────────┤ │11│473│金銅釋迦多寶佛立像│大魏延興三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三日,博陵饒陽佛弟子劉琛,為亡父母造刀│筆者抄錄 │     │15.9cm│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 │  │   │         │(當作多)保佛,願亡父母劫難諸苦(以下未刻)          │          │      │   │饒陽在河北省保定市南方,北│ │ │   │         │                                │          │      │   │魏時屬定州博陵郡。    │ ├──┼───┼─────────┼────────────────────────────────┼──────────┼──────┼───┼─────────────┤ │12│474│金銅佛坐像    │大魏□(圖版不清,下文不可辨)七月壬辰朔十七日□□戊午,定州中山│Munterberg, Pl. 7b │Munterberg │22.9cm│美國辛辛那提美術館藏 │ │ │  │ │魏旨坊(圖版不清,下七字不可辨)彌量□□(圖版不清,下文不可辨)│ │ pls. 7a, b│ │定州中山郡在今河北省定縣。│ │  │   │         │                       │          │      │   │ │ ├──┼───┼─────────┼────────────────────────────────┼──────────┼──────┼───┼─────────────┤ │13│475│金銅釋迦佛立像  │延興五年四月五日,張𠒇戴為佛造釋迦門佛壹軀。          │林樹中 頁33 │林樹中 圖版 │35.2cm│河北省博物館藏      │ │  │   │         │(疑釋文抄錄不全)                       │          │ 88    │   │河北省滿城繇景陽驛鄉孟村出│ │  │   │         │                                │          │      │   │土,該地北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                                │          │      │   │。            │ ├──┼───┼─────────┼────────────────────────────────┼──────────┼──────┼───┼─────────────┤ │14│475│金銅彌勒佛立像  │延興五年歲在乙卯,北平無終縣民陽晏妻韓令姜,為父母造彌勒一區,為│松原 頁233 │松原 圖版26 │24.5cm│日本私人收藏 │ │  │   │         │一切眾生。                           │          │ │ │北平無終縣在今河北省薊縣,│ │  │   │         │                                │          │      │   │北魏時屬幽州漁陽郡。   │ ├──┼───┼─────────┼────────────────────────────────┼──────────┼──────┼───┼─────────────┤ │15│470│石造交腳菩薩坐像 │                                │          │林樹中 │殘高 │河北省博物館藏      │ │  │年左右│         │                                │          │ 圖版78  │43cm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16│477│金銅釋迦佛坐像  │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 縣堤陽□□,願己身為□□母造釋加聞佛,又為│松原 頁234 │松原 圖版32 │40.3cm│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 │ │   │         │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隱,亡者生□,直語諸佛,所願如是,故記之耳│金銅佛 頁89 │ 33 │像高 │安 (喜)縣在今河省定縣東│ │  │   │         │。                               │          │金銅佛 │15.3cm│三十里,北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 │ │ 圖版12 │ │。 │ ├──┼───┼─────────┼────────────────────────────────┼──────────┼──────┼───┼─────────────┤ │17│478│金銅彌勒佛坐像 │太和二年十月七日,何(疑作河)間樂成人張賣,為亡父母造彌勒尊像一│松原 頁234─235 │松原 圖版35b│40.3cm│日本私人藏        │ │ │   │         │軀,及眷屬將來。  │          │ 背部圖版缺│ │樂成即樂城,在今河北省河間│ │ │ │         │                                │          │ 不知原像有│   │縣西南三十五里。太和十一年│ │  │   │         │                                │          │ 無背光 │   │以前,河間郡屬定州,以後屬│ │  │   │         │                                │          │     │  │瀛州。【3】 │ ├──┼───┼─────────┼────────────────────────────────┼──────────┼──────┼───┼─────────────┤ │18│478│銅造彌勒佛坐像  │太和二年歲在戊午,阜城□□妻劉敬造彌勒尊像,願彌勒出世,夫妻□□│松原 頁18 │松原 圖7 │ │阜城縣在今河北省河間縣西南│ │  │   │         │□□集自□□□。 │          │  │ │百四十里,北魏時屬冀州武邑│ │  │   │         │                                │          │      │   │郡。 │ │  │   │         │                                │          │      │   │山東省惠民縣溝盤河出土。 │ ├──┼───┼─────────┼────────────────────────────────┼──────────┼──────┼───┼─────────────┤ │19│480│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太和四年四月廿日,下博人□門為亡兒越寶,造多寶佛,願亡兒□生天上│松原 頁235  │松原 圖版36a│19.5cm│下博縣在今河北省深縣東,北│ │  │   │         │,常與佛會。                          │          │ 36b  │   │魏時屬冀州長樂郡。    │ ├──┼───┼─────────┼────────────────────────────────┼──────────┼──────┼───┼─────────────┤ │20│482│金銅釋迦佛坐像 │太和六年五月十七日,任縣人劉道隆為父母,造釋加牟尼像一軀,願居門│松原 頁235 │松原 圖版37a│20.5cm│日本私人藏 │ │  │   │         │大小見世安穩,常與佛會。                    │Soper, Figs. 4c─4e │Soper, Figs.│   │任縣在今河北省邢臺縣東四十│ │ │ │ │ │ │ 4a, 4b │ │里,北魏時屬相州北廣平郡。│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21│483│石像       │大魏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新城縣功曹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萃編 卷27 頁20 │ 無圖版 │ │新城縣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北,│ │  │   │         │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願弟子等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 │  │ │ │太和十一年以前,地屬定州高│ │  │   │         │ 馥於昌年,金暉誕照於聖歲;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輪疊駕;元世父母│ │      │   │陽郡;十一年以後,改屬瀛州│ │  │   │         │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珯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北(當作此)願。孟廣│          │      │   │。            │ │  │   │         │達文,蕭顯慶書。唯那程道起、孫龍(以下供養人名不錄)      │          │      │   │             │ ├──┼───┼─────────┼────────────────────────────────┼──────────┼──────┼───┼─────────────┤ │22│484│青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八年十月廿三日歲在甲子,魏縣人傅零度□為夫娘,造彌勒象一區,│六朝 頁42 │六朝 圖版39 │11.6cm│日本私人收藏 │ │ │ │ │願生三男二女命□。  │ │ │ │魏縣在今河北省大名縣西南四│ │ │   │         │ │          │ │ │十里,北魏時屬相州魏郡。 │ ├──┼───┼─────────┼────────────────────────────────┼──────────┼──────┼───┼─────────────┤ │23│488│青銅佛立像    │太和十二年三月五日,陽洛縣張玄姬孝(疑作為)父母造像一區。  │文物 1990.10 頁47 │文物 1990.10│11.3cm│河北寬城縣大石柱子鄉出土 │ │ │ │ │ │ │ 圖1,2 │ │唐學凱言此為一菩薩像(文物│ │ │   │         │ │          │ │ │1990.10,頁47),然實為佛 │ │ │ │ │ │ │ │ │像。 │ ├──┼───┼─────────┼────────────────────────────────┼──────────┼──────┼───┼─────────────┤ │24│489│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太和十三年三月四日,九門縣南鄉村寬法生兄弟四人,為亡父母造釋迦多│松原 頁236  │松原 圖版41 │23.5cm│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 │ │  │   │         │寶,願使亡者生天,常以佛會,故記之。              │金銅佛:「生」作「王│ 42 │   │九門縣在今河北省 城縣西北│ │  │   │         │                                │ 」(頁91)    │金銅佛 │   │,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   │         │                                │          │ 圖版14 │   │ │ ├──┼───┼─────────┼────────────────────────────────┼──────────┼──────┼───┼─────────────┤ │25│492│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十六年四月十日,瀛州高陽蠡吾圻上村王常兄弟三人,上為父母,下│松原 頁237  │松原 圖版46a│30cm │日本私人收藏 │ │ │   │         │為所生父母,造彌勒佛像一軀。願居家眷屬見世安穩,常與佛會,故記之│六朝:「王常」作「王│六朝 圖版46 │   │蠡吾在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 │ │   │         │也。像主張□為父母。                      │虎」,「上為父母」作│ │  │屬瀛州高陽郡(參見[9]條備 │ │  │   │         │                                │「上為祖父母」(頁46│ │ │註)。    │ │  │   │         │ │)     │ │ │ │ ├──┼───┼─────────┼────────────────────────────────┼──────────┼──────┼───┼─────────────┤ │26│493│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十七年五月九日,高陽縣人曹黨生自為身己,敬造彌勒像一軀,願居│對實物抄錄     │  │像高 │日本東京新田氏收藏    │ │  │   │         │家眷屬見世安隱(即穩),常與佛會。               │大村:誤錄為「太和十│      │14.5cm│高陽縣在今河北省高陽縣東二│ │ │ │ │ │一年」(頁187 ) │ │ │十里,本屬定州高陽郡,太和│ │ │ │ │ │ │ │ │十一年以後,改屬瀛州。  │ ├──┼───┼─────────┼────────────────────────────────┼──────────┼──────┼───┼─────────────┤ │27│495│金銅佛立像    │太和十九年二月廿三日,零壽縣人□□為亡兄造像一區。       │松原 頁236  │松原 圖版44a│11.3cm│零(靈)壽縣在今河北省正定│ │  │   │         │                                │六朝 頁42 │ 44b  │   │縣西北五十里,北魏時屬定州│ │ │ │ │ │ │六朝 圖版41 │ │常山郡。         │ ├──┼───┼─────────┼────────────────────────────────┼──────────┼──────┼───┼─────────────┤ │28│496│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太和廿年九月廿四日,饒陽縣人劉偏但為男女造像一區,願生午□,□男│六朝 頁68 │六朝 圖版68 │   │日本私人藏 │ │  │   │         │二女,願供□所求如意。                     │銅佛:「願生□男二女│銅佛 圖版21 │   │饒陽縣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南方│ │  │   │         │                                │ 」作「今僉生午(五│ │   │,北魏時屬定州博陵郡。  │ │  │   │         │                                │ )男二女」(頁53)│      │   │             │ ├──┼───┼─────────┼────────────────────────────────┼──────────┼──────┼───┼─────────────┤ │29│498│金銅彌勒佛立像  │大魏太和廿二年五月(以下文不可辨),肥如縣比丘僧(以下文不可辨)│松原 頁238 │松原 圖版51 │40cm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藏 │ │ │ │ │貴為父母造彌勒像一軀,使父亡者生天,□語諸佛,□生西方妙洛國土,│銅佛 頁46   │銅佛 圖版14 │ │肥如縣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北三│ │ │   │         │龍華化生,樹下三會談法。                    │六朝 頁47      │六朝 圖版47 │   │十里,北魏時屬平州遼西郡。│ │  │   │         │                                │          │  │ │             │ ├──┼───┼─────────┼────────────────────────────────┼──────────┼──────┼───┼─────────────┤ │30│499│石造佛像     │太和廿三年三月十五日,比丘閻□端,上為皇帝□□皇太子,下為父母□│拓本 第三冊 頁36 │像無圖版  │   │石在北京海淀區北安河車兒營│ │  │   │         │□僧閻□□(以下為造像人名不錄)                │     │ │ │石佛寺,該地北魏時屬幽州燕│ │  │   │         │                                │          │      │   │郡。 │ ├──┼───┼─────────┼────────────────────────────────┼──────────┼──────┼───┼─────────────┤ │31│太和時│金銅佛坐像  │大代□□□□□日,弟子□德□□為□(以下字跡磨損,不可辨讀)  │文物 1980.3 頁93  │銅佛 插圖11 │27.3cm│北京首都博物館藏     │ │  │期  │         │                                │          │    │   │北京市延慶縣宗家營村出土,│ │  │   │         │                            │          │     │ │該地北魏時屬幽州燕郡。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32│太和晚│石造立佛 │清信士桓僉之侍佛時,桓□□侍佛,□□為父母侍佛,桓昭男為夫妻,□│松原 頁233 │松原 圖版21 │310cm │日本東京大倉集古館藏   │ │  │期  │         │輔□,(以下供養人名不錄)   │ │ 22 │   │此像原在河北省涿縣永樂村東│ │  │   │         │                                │          │      │ │禪寺,該地北魏時屬幽州范陽│ │  │   │         │                                │          │      │   │郡。 │ ├──┼───┼─────────┼────────────────────────────────┼──────────┼──────┼───┼─────────────┤ │33│501│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景明二年三月二日,行唐縣人鄭□□,自為夫妻男女,造多保像一區供養│松原 頁239 │松原 圖版62a│12cm │行唐縣在今河北省正定縣西北│ │  │   │         │。                               │          │ 62b │ │,北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34│501│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景明二年四月十日,廮遙縣人楊國,為居門眷屬大小、己身,造觀世音像│松原 頁240 │松原 圖版63a│29.3cm│廮遙縣在今河北省晉寧縣,永│ │  │   │         │一區,願使□□□□見世安(以下文不可辨)常與(以下文不可辨)記之│銅佛:「國」作「副」│ 63b │ │安二年以前,屬定州鉅鹿郡;│ │ │ │ │□□。 │(頁56)     │銅佛 圖版24 │ │以後,改屬殷州鉅鹿郡。【4 │ │ │ │ │ │ │ │  │】 │ ├──┼───┼─────────┼────────────────────────────────┼──────────┼──────┼───┼─────────────┤ │35│502│石造彌勒佛立像  │景明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弟子劉未、劉堆、劉寄、劉黑等四人,造彌勒像│大村 頁200 │Siren, V. 2 │ │冀州和相州的州治均在今河北│ │  │   │         │一軀,上為國家皇帝、並及七世父母、眷屬村舍大子,常與佛,願上生天│陶齋 卷六 頁7 │ pls. 120 │ │省 │ │ │ │ │上,下生人中侯王,居仕富貴家產,願願從心,所求如意,天下太平,五│         │ 121    │ │             │ │ │ │ │五穀□登,人民安樂,永離諸苦。劉倉成夫妻侍佛、(以下供養人名不錄│          │       │  │   │ │ │ │ │蒙國寵,授作丁零護軍三□□作冀州刺史侍佛時、劉清作 郡太守劉作相│ │ │ │    │ │  │   │         │州典史侍佛、(以下供養人名不錄)。 │ │ │ │ │ ├──┼───┼─────────┼────────────────────────────────┼──────────┼──────┼───┼─────────────┤ │36│503│金銅釋迦多寶並立像│大景明四年歲在癸未,饒陽縣劉法﹖六兄弟,為亡父母造多寶像壹軀,供│Freer Gallery 資料卡│像無圖版  │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 │  │   │         │養禮拜。   │ │ │ │饒陽在河北省保定市南方,北│ │ │ │ │ │ │ │ │魏時屬定州博陵郡。    │ ├──┼───┼─────────┼────────────────────────────────┼──────────┼──────┼───┼─────────────┤ │37│503│石造釋迦佛像   │大魏國景明四年太歲在□三月癸丑朔廿一日,幽州范陽郡涿人劉雄頭、高│拓本 第三冊 頁61 │像無圖版  │   │涿縣即今河北涿縣,北魏時屬│ │  │   │         │伏德、高道龍合四百人,為皇帝□□造釋迦牟尼像壹區記。   │    │ │ │幽州范陽郡。       │ ├──┼───┼─────────┼────────────────────────────────┼──────────┼──────┼───┼─────────────┤ │38│503│石造釋迦佛像   │大魏國景明四年太歲在癸未四月癸未朔二日,幽州范陽郡涿縣□□村高伏│拓本 第三冊 頁62 │像無圖版  │   │涿縣即今河北涿縣,此石原在│ │  │   │         │德、像主唯那劉雄合三百人,為皇帝陛下造釋迦石像一區記。     │  │ │ │河北涿縣西城門洞,該地北魏│ │  │   │         │                                │          │      │   │時屬幽州范陽郡。 │ ├──┼───┼─────────┼────────────────────────────────┼──────────┼──────┼───┼─────────────┤ │39│503│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景明四年十月十九日,房子縣人濯臣為夫妻男女造像一區,供養。   │六朝 頁69 │六朝 圖版69 │12.4cm│日本私人藏 │ │ │ │ │ │ │ │ │房子縣在今河北省臨城之北,│ │  │   │         │                                │          │      │   │孝昌二年以前屬定州趙郡,以│ │  │   │         │                                │          │      │   │後改屬瀛州。【5】    │ ├──┼───┼─────────┼────────────────────────────────┼──────────┼──────┼───┼─────────────┤ │40│504│石造釋迦佛坐像  │大魏國正始元年太歲甲申三月戊申朔九日,涿縣當陌村維那高洛周七十人│大村 頁208 │像無圖版  │111.8 │涿縣即今河北省涿縣,北魏時│ │  │   │         │等,上為皇帝陛下,造釋迦石像一區,故 石立記之。(以下供養人名不│陶齋 卷六 頁8–10 │ │ cm│屬幽州范陽郡。     │ │ │ │ │錄)     │ │ │ │ │ ├──┼───┼─────────┼────────────────────────────────┼──────────┼──────┼───┼─────────────┤ │41│504│石造釋迦佛坐像  │正始元年四月八日,佛弟子□□如造釋迦坐像一區,一為□遍地眾生,一│拓本 第三冊 頁77 │像無圖版  │   │石原在在河北易縣,該地在北│ │  │   │         │,為亡﹖父母、父字孟阿□,母字□姜,願使亡父母生上天上,□御□諸│  │ │ │魏時為高陽郡,太和十一年以│ │  │   │         │佛,願先方□□國土□□下生人間,王侯長者,常與佛會。      │ │ │ │前屬定州,以後屬瀛州。 │ ├──┼───┼─────────┼────────────────────────────────┼──────────┼──────┼───┼─────────────┤ │42│505│金銅彌勒三尊像  │太和十六年,道人僧暈為七帝,建三丈八彌勒像二菩薩,□一丈造素。至│拓本 第三冊 頁19 │ │   │此石民國初在河北定縣料敵塔│ │  │   │         │景明二年鑄鐫訖竟,正始二年歲次乙酉二月壬寅朔四日銘,旨三州教化。│        │      │   │前出土,今此石之下落不明。│ │  │   │         │大像用赤金卅六萬六千四百斤,黃金二千一百斤;二菩薩用赤金四萬六千│ │      │   │河北定縣北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斤,黃金一千一百斤。大魏今上皇帝陛下,忠慕女追孝誠通敏,班旨三州│          │      │   │。題記中所言之彌勒三尊像已│ │  │   │         │, 宣功就,略表始末,銘之後代耳。七寶瓶。前定州刺史彭城王元勰、│          │      │   │已佚。          │ │  │   │         │定州刺史城陽王元鸞。                      │          │      │   │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像 高│  備       註  │ ├──┼───┼─────────┼────────────────────────────────┼──────────┼──────┼───┼─────────────┤ │43│512│銅造釋迦多寶並坐像│延昌元年六月十六日,潘〔熏〕王造像一區。            │文物 1990.10 頁47 │文物 1990.10│13cm │河北寬城縣大石柱子鄉出土 │ │  │   │         │                 │ │ 圖3, 4 │   │ │ ├──┼───┼─────────┼────────────────────────────────┼──────────┼──────┼───┼─────────────┤ │44│513│金銅彌勒菩薩立像 │延昌二年歲在癸巳三月乙卯廿一日乙亥,泉州人陽□原為亡父、亡弟造彌│松原 頁240 │松原 圖版64c│15cm │日本私人藏        │ │  │   │         │勒像一傴。             │ │ 圖版64c │   │泉州縣在今河北省武清縣東南│ │  │   │         │                                │          │      │ │四十里,北魏時屬幽州漁陽郡│ ├──┼───┼─────────┼────────────────────────────────┼──────────┼──────┼───┼─────────────┤ │45│513│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延昌二年方城人,□妙□夫妻造□□音象一□,居家大小(以下未刻) │松原 頁240 │松原 圖版64a│18cm │日本私人藏        │ │  │   │         │                 │ │ 64b │   │方城縣在今河北省固安縣西南│ │  │   │         │                                │          │      │ │十七里,北魏時屬幽州范陽郡│ ├──┼───┼─────────┼────────────────────────────────┼──────────┼──────┼───┼─────────────┤ │46│512│石像       │大魏延昌□年歲在□午七月丁未朔九日乙卯,唐縣民劉歸安,上為皇家,│大村 頁209 │像無圖版  │   │唐縣在今河北省唐縣城北,北│ │  │ 至 │         │各□亡父母、亡兄,□為身并及居家眷屬,敬造石像一軀,願使未來世中│陶齋 卷六 頁16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515│ │,直生西方妙樂國土,見佛聞法,自識宿命,所願如□。  │魯迅 第1冊 頁77 │ │ │ │ ├──┼───┼─────────┼────────────────────────────────┼──────────┼──────┼───┼─────────────┤ │47│516│石造彌勒佛像   │維大代熙平元年歲在丙申七月丙寅朔十五日刊記之,(中略)定州中山望│長廣 頁227  │長廣 圖版13 │279.4 │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藏 │ │ │ │         │都山陽村大象主張圖諸道俗邑義卅八人等,造彌勒石像一區,通光連一丈│ │ │ cm│望都在今河北省望都縣附近。│ │ │ │ │六尺。(以下供養人名不錄) │ │      │ │ │ │ │ │ │ │ │      │ │            │ ├──┼───┼─────────┼────────────────────────────────┼──────────┼──────┼───┼─────────────┤ │48│516│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熙平元年七月十九日,常山蒲吾縣小辟村張里 願造觀世音像一傴,張里│六朝 頁79   │六朝 圖版79 │18.9cm│日本私人藏 │ │ │ │ │聞、張隆逢、張伏會、張伏欣,上為父母,下為居(以下未刻) │ │ │ │蒲吾縣在今河北省平山縣附近│ │  │   │         │                                │          │      │   │,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 │ │ │ │ │ │    │ ├──┼───┼─────────┼────────────────────────────────┼──────────┼──────┼───┼─────────────┤ │49│517│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熙平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新成縣□民傅次胡,上為亡父母,下己身造觀世│Soper, Fig. 11d │Soper, Figs.│27.4cm│義大利奧利地氏收藏 │ │ │ │ │像一區,□身供養。        │          │ 11a─c  │ │新成即新城,在今河北省保定│ │  │   │         │                            │          │ │   │市北,太和十一年以前,該地│ │ │ │ │ │   │ │ │屬定州高陽郡,以後改屬瀛州│ ├──┼───┼─────────┼────────────────────────────────┼──────────┼──────┼───┼─────────────┤ │50│51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熙平三年正月廿一日,蒲吾縣灰辟□道人曇仁、道密,造觀世,為父母及│六朝銅 頁81   │六朝 圖版81 │27.1cm│日本香川私人藏      │ │  │   │         │一切眾生所供養。                        │松原 頁246  │松原 圖版75 │   │蒲吾縣在今河北省平山縣附近│ │  │   │         │                                │金銅佛 頁93    │金銅佛 │   │,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   │         │                                │          │ 圖版15 │ │ │ ├──┼───┼─────────┼────────────────────────────────┼──────────┼──────┼───┼─────────────┤ │51│518│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熙平三年二月十六日,蒲吾靈辟寺比丘曇任、道密兄弟二人,上為父母己│松原 頁69 │松原 圖版19 │26cm │法國巴黎居美博物館藏   │ │ │   │         │身,敬造多寶、釋迦□□,世□禮拜供養,父母□侍佛時,母鄭□□□。│長廣 頁229 │長廣 圖版60 │ │蒲吾在今河北省平山縣附近,│ │ │ │ │                  │ │ │ │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   │         │                                │          │  │ │ │ ├──┼───┼─────────┼────────────────────────────────┼──────────┼──────┼───┼─────────────┤ │52│518│金銅彌勒菩薩交腳像│大魏神龜元年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中山上曲陽民 夏□上為過去亡父母│松原 頁246  │松原 圖版78 │全高:│日本大阪藤田美術館藏   │ │ │   │         │、兄弟存亡、居家眷屬,造交腳彌勒坐像一軀,并諸供養雜事,願使無邊│金銅佛 頁96    │金銅佛   │45cm │上曲陽在今河北省曲陽縣西。│ │ │   │         │眾生皆同其福,託生四方妙樂國土,蓮花三會與佛相隨,所願如是,故記│          │ 圖版16  │像高:│彌勒菩薩像下之鳥疑為後代所│ │ │   │         │之耳。                             │ │ │16.3cm│加,非屬原作。    │ ├──┼───┼─────────┼────────────────────────────────┼──────────┼──────┼───┼─────────────┤ │53│520│石造彌勒佛三尊像 │神龜三年四月三日,定州楊肆□、邸紹智、邸善保、邸伏勝、楊宗保(以│楊伯達 頁166  │楊伯達 圖版7│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下造像人姓名不錄)中山上曲陽邑義廿六人等,造彌勒像一軀,上為皇家│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 │,下為邊(即遍)地眾生,普同此願。               │ │ │ │            │ │  │   │         │     │          │      │   │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像 高│  備       註  │ ├──┼───┼─────────┼────────────────────────────────┼──────────┼──────┼───┼─────────────┤ │54│520│石造釋迦佛倚坐像 │武定元年九月八日,清信女王女仁興心造記。父母生存之日,正光元年□│楊伯達 頁166  │楊伯達 圖版8│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造像□區釋迦、觀音,為國祚永康,三寶長延,兄弟姐妹、亡者歸真,現│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         │存得福,親羅蒙潤,眷屬得濟,一切含生普得善願,一時成佛。    │ │      │   │            │ ├──┼───┼─────────┼────────────────────────────────┼──────────┼──────┼───┼─────────────┤ │55│521│金銅佛坐像    │佛弟子為自己造佛一區,正光二年八月廿日,鄧宣文造。       │考古 1992.8 頁741 │考古 1992.8 │10.2cm│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                                │          │ 圖版8.1 │   │北魏時屬相州魏郡。 │ │  │   │         │                                │          │  │ │ │ ├──┼───┼─────────┼────────────────────────────────┼──────────┼──────┼───┼─────────────┤ │56│521│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正光二年九月八日,蒲吾縣宜央村李共 夫妻,為亡父母造觀世音像一區│松原 頁247  │松原 圖版81a│27.5cm│蒲吾縣在今河北省平山縣附近│ │  │   │         │,□□觀□□□□肆康神康。 │          │ 81b │ │,北魏時屬定州常山郡。  │ ├──┼───┼─────────┼────────────────────────────────┼──────────┼──────┼───┼─────────────┤ │57│521│石造彌勒佛坐像  │正光二年九月廿日,伏(當作佛)弟子張開為父母造彌勒上生像一軀。 │楊伯達 頁165    │楊伯達 圖版2│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58│521│石造彌勒佛立像 │(造像記未發表)                        │          │松原 圖58 │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59│522│青銅觀音菩薩立像 │正光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新成縣梁仲華夫妻為二母皂(即造【6】)觀世 │松原 頁68  │松原 圖59 │19.5cm│河北省博物館藏      │ │ │   │         │一區。                             │文物 1960.2 頁62 │林樹中 │ │該件作品是河北省文物局工作│ │ │ │ │ │ │ 圖版98 │ │隊在該省的廢銅中發現(參見│ │ │ │ │ │ │ │ │《文物》1960.2, 頁61)。 │ ├──┼───┼─────────┼────────────────────────────────┼──────────┼──────┼───┼─────────────┤ │60│523│石造彌勒佛倚坐像 │正光四年七月廿三日,上曲陽人邸拔延為亡父、見(即現)存母兄、既(│楊伯達 頁165  │楊伯達 圖版6│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當作己)身合家養(當作眷)屬造彌勒像一區,願願生生直佛。拔延侍佛│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         │。                 │ │ │ │ │ ├──┼───┼─────────┼────────────────────────────────┼──────────┼──────┼───┼─────────────┤ │61│524│金銅彌勒佛龕像  │大魏正光五年九月戊申朔十八日,新市縣□午猷為亡兒盍秩,造彌勒像一│松原 頁46   │長廣 圖版20 │79cm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館藏 │ │  │   │         │區,願亡兒、居家眷屬常與佛會。               │金銅佛 頁99 │金銅佛   │   │新市縣在今河北省新樂縣西南│ │ │ │         │                                │          │ 圖版17  │   │四十五里,北魏屬定州中山郡│ │ │   │         │                                │          │   │   │。 │ ├──┼───┼─────────┼────────────────────────────────┼──────────┼──────┼───┼─────────────┤ │62│525│石造彌勒像 │大魏正光六年歲次乙巳三月乙巳朔廿日甲子,夫法道初興,則十方趣一,│大村 頁237 │Siren, V. 2,│ │魏縣在今河北大名縣西南四十│ │  │   │         │釋迦啟建,則含生歸伏,然神潛涅槃,入於空境,形坐玄宮使愚迷。齊州│ │ Pls. 150a│ │里。 │ │  │   │         │魏郡魏縣曹望 ,是以仰思三寶之蹤,恨未逢如來之際,減己家珍,玄心│          │  ─151b │ │僅存台座。 │ │ │   │         │獨拔,敬造彌勒下生石像一軀,願以建立之功,使津通之益,仰為家國、│ │      │   │             │ │  │   │         │己身眷屬,永斷苦因,常與佛會,七世先亡,神昇淨境,親表內外,齊沐│          │      │   │ │ │  │   │         │法澤。一切等類,共沾惠液。 │          │      │   │             │ ├──┼───┼─────────┼────────────────────────────────┼──────────┼──────┼───┼─────────────┤ │63│正光前│金銅佛龕像    │ │ │長廣 圖版21 │60cm │該像與[61]於1924年均在河北│ │ │後 │ │ │ │ │ │省正定附近出土,該地在北魏│ │  │    │ │ │ │ │ │時屬定州中山郡。 │ ├──┼───┼─────────┼────────────────────────────────┼──────────┼──────┼───┼─────────────┤ │64│525│石造觀音菩薩立像 │孝昌元年臘月十六日,佛來 為亡妣敬造觀世音石像一軀。      │楊伯達 頁165  │楊伯達 圖版5│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像 高│  備       註  │ ├──┼───┼─────────┼────────────────────────────────┼──────────┼──────┼───┼─────────────┤ │65│526│石造釋迦佛坐像  │孝昌二年四月廿一日,比丘曇宗、曇虔敬造釋迦像,各為師僧、父母、法│楊伯達 頁165  │楊伯達 圖版4│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界眾生,同共供養侍佛時。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66│527│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孝昌三年一月□□,新成縣□□□為父母□□夫妻□□,(願)造觀世音│文物 1960.2 頁62 │未出版   │15cm │新成即新城縣,在今河北省保│ │ │ │ │□一區。 │ │ │ │定市北,太和十一年以前,該│ │ │ │ │  │  │ │ │地屬定州高陽郡;十一年以後│ │ │ │ │    │  │ │ │,改屬瀛州。 │ ├──┼───┼─────────┼────────────────────────────────┼──────────┼──────┼───┼─────────────┤ │67│52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武泰元年三月廿三日,鄧法念為息義恭造觀世音像一軀,願使福沿四恩,│考古 1992.8 頁741 │考古 1992.8 │19cm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下沾 飭,所願如是。                     │          │ 圖版8.6 │ │北魏時屬齊州魏郡。 │ ├──┼───┼─────────┼────────────────────────────────┼──────────┼──────┼───┼─────────────┤ │68│52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武泰元年三月廿三日,鄧法念為息義纂造觀世音像一軀,願使福沿四恩,│考古 1992.8 頁741 │考古 1992.8 │20.2cm│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下沾 飭,所願如是。                    │          │ 圖版8.4, │   │北魏時屬齊州魏郡。 │ │  │   │         │                                │          │ 8.5 │ │ │ ├──┼───┼─────────┼────────────────────────────────┼──────────┼──────┼───┼─────────────┤ │69│52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武泰元年三月廿三日,鄧法念為息隆慕造觀世音像一軀。       │考古 1992.8 頁742 │考古 1992.8 │13.7cm│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                │          │ 圖1.4 │   │北魏時屬齊州魏郡。 │ ├──┼───┼─────────┼────────────────────────────────┼──────────┼──────┼───┼─────────────┤ │70│52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武泰元年三月廿三日,鄧法念為息遠□造觀世音像一軀。 │考古 1992.8 頁742 │考古 1992.8 │13.7cm│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               │          │ 圖1.5 │   │北魏時屬齊州魏郡。 │ ├──┼───┼─────────┼────────────────────────────────┼──────────┼──────┼───┼─────────────┤ │71│52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武泰元年三月廿三日,鄧法念為息陽 造觀世音像一軀。     │考古 1992.8 頁742 │考古 1992.8 │12.9cm│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               │          │ 圖版8.3 │   │北魏時屬齊州魏郡。 │ ├──┼───┼─────────┼────────────────────────────────┼──────────┼──────┼───┼─────────────┤ │72│52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武泰元年三月廿三日,鄧法念為息陽仁造觀世音像一軀。 │考古 1992.8 頁742 │考古 1992.8 │13.9cm│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出土,該地│  │ │ │         │               │          │ 圖1.7 │   │北魏時屬齊州魏郡。 │ ├──┼───┼─────────┼────────────────────────────────┼──────────┼──────┼───┼─────────────┤ │73│529│石造觀音菩薩立像 │真王五年,佛弟子王起同造觀世音像一區,上為皇帝國主、七世父母、現│楊伯達 頁165 │楊伯達 圖版3│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現前居家眷屬、遍地眾生,離苦得樂,如菩薩,得道成佛。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74│532│石造彌勒像    │大魏普泰二年歲次壬子四月甲子朔三日丙寅,定州趙郡平力縣因封南皮范│大村 頁243 │像無圖版 │ │此石原在河北滄州六拔莊三義│ │  │   │         │國仁,敬造彌勒尊像一軀,上為皇帝陛下、州郡令長、七世父母,下及來│拓本 第五冊 頁160 │      │   │廟。           │ │  │   │         │生眷屬、善友知識,同斯福慶。比丘道遷、像主范國仁、(以下造像人名│       │      │   │             │ │ │   │         │不錄)                             │ │  │ │    │ ├──┼───┼─────────┼────────────────────────────────┼──────────┼──────┼───┼─────────────┤ │75│533│石造觀音菩薩立像 │永熙二年十月十六日,趙曹生妻張法姜為妄(即亡)息眷屬、含生之類,│楊伯達 頁165  │楊伯達 圖版1│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    │ │   │         │造觀音玉像一軀,故記之。                    │          │    │ │魏時屬定州中山郡。 │ └──┴───┴─────────┴────────────────────────────────┴──────────┴──────┴───┴─────────────┘ 附表註釋: 【1】 魏收,《魏書》〈地形志〉(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卷一0六上,頁16。 【2】 同上註。  【3】 同上註。 【4】 同上註,頁19。 【5】 同上註,頁19。 【6】 端方《陶齋藏石》 卷七〈鄧完安造像記〉元:「□信士鄧完安為身皂像一區,孝昌元年八月十五日。」端方註云:「右皂為造之 字,完是定字筆跡微異。」(頁8)      〔附 錄 二〕    十 六 國 及 北 魏 河 北 派 佛 教 造 像 資 料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 1│338│金銅佛坐像    │建武四年歲在戊戍八月卅日,比丘竺□□□慕道德□□□(六、七行文字│長廣 頁223  │長廣 圖版6 │39.7cm│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 │  │   │         │不明)及三□□□□生□□□。                  │          │     │   │風格與附錄一[1]、[2]、[3] │ │  │   │         │                                │          │      │   │近。    │ ├──┼───┼─────────┼────────────────────────────────┼──────────┼──────┼───┼─────────────┤ │ 2│453│金銅佛坐像    │(造像記未發表)                        │          │銅佛 插圖16 │   │日本私人藏     │ │  │   │         │                                │          │     │   │日本長崎對馬出土     │ │ │ │ │ │ │ │ │風格分析見本文〈北魏中期〉│ │  │   │         │                                │          │      │   │部分。  │ ├──┼───┼─────────┼────────────────────────────────┼──────────┼──────┼───┼─────────────┤ │ 3│460│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一年( 477)正月廿四日,為太皇太后,下為大地眾生,造彌勒佛。│Metropolitan Museum │Priest, Pl. │141.5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 │ │年左右│         │(以下供養人名不錄)                      │of Art 之資料卡 │ XXVIII │ cm│該金銅佛之銘文乃後代所刻。│ │ │ │ │ │參見Priest, p. 28 │金銅佛 圖版9│ │該像原在山西省五台山北山寺│ │ │ │ │ │ │ │ │。 │ │  │   │         │                                │          │      │   │風格與附錄一[5]近。   │ ├──┼───┼─────────┼────────────────────────────────┼──────────┼──────┼───┼─────────────┤ │ 4│470│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皇興四年七月九,王鍾夫妻為亡父母,造觀世音像一軀,願令亡父母常與│松原 頁233 │松原 圖版23a│27.8cm│日本私人藏 │ │ │   │         │觀世音菩薩共生一處。 │ │ 23b │ │風格與附錄一[9]近。 │ ├──┼───┼─────────┼────────────────────────────────┼──────────┼──────┼───┼─────────────┤ │ 5│472│金銅釋迦多寶佛坐像│延興二年九月五日,願(圖片不清,下文不可辨)生女(圖片不清,下文│d'Argence, p.74 │d'Argence │15.9cm│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 │ │ │ │ │不可辨)多寶(圖版不清,下文不可辨)記之。 │ │ Pl. 23 │ │風格與附錄一[14]、[24]相關│ │ │ │ │ │ │遺珍二 圖版7│ │。 │ ├──┼───┼─────────┼────────────────────────────────┼──────────┼──────┼───┼─────────────┤ │ 6│478│金銅佛坐像 │太和二年歲次戊午,比丘□志共法義諸人,邑義孟伯多、孟晃(以下供養│Soper, Fig. 5d │Soper, Figs.│28.2cm│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 │ │ │ │人名不錄)  │ │ 5a、b、c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 7│484│金銅佛坐像 │太和八年歲次甲子七月一日,弟子楊僧景敬造尊像一區,□憑世日,延及│遺珍 頁7   │遺珍 圖版6 │36cm │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福格美術│ │ │ │ │亡息,遷神淨土,超證無生,終成正果。             │ │ │ │館藏 │ │  │   │         │                                │          │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 8│484│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太和八年七月六日,清信士趙□為亡父母,造觀世音像壹軀。     │銅佛 頁55 │銅佛 圖版23 │24cm │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 │  │   │         │                                │          │      │   │風格與附錄一[9]近。 │ ├──┼───┼─────────┼────────────────────────────────┼──────────┼──────┼───┼─────────────┤ │ 9│484│金銅釋迦佛坐像 │(造像記未發表)                        │          │林樹中 │28.5cm│內蒙古博物館藏 │ │ │ │ │ │ │ 圖版92 │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托克│ │ │   │         │                                │          │      │   │托縣古城出土。      │ │  │   │         │                                │          │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10│485│金銅無量壽佛立像 │太和九年歲在乙丑二月戊戍朔廿七日甲子,佛弟子李伯息為余身聚(當作│銅佛 頁44 │銅佛 圖版12 │24.5cm│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 │  │   │         │所)生父母、兄弟、合眾(當作家)大小,造無量壽佛一區。 │( )為筆者對實物校│  │   │風格與附錄一[14]近。   │ │  │   │         │                                │正         │      │   │     │ ├──┼───┼─────────┼────────────────────────────────┼──────────┼──────┼───┼─────────────┤ │11│489│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太和十三年八月十日,佛弟子上卜加夫妻、劉□夫妻□女姬□□□□□,│松原 頁236 │松原 圖版43a│15.2cm│日本私人藏 │ │ │ │ │造多寶像一區,願□□□常□諸佛,□□從心,普成佛道,清信女惠□姬│ │ │ │風格與附錄一[19]近。  │ │ │ │ │。 │ │ │ │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12│489│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造像記未發表)                        │       │林樹中 圖版│21.7cm│河北省博物館藏 │ │ │ │ │ │ │ 93 │ │風格與附錄一[9]近。  │ ├──┼───┼─────────┼────────────────────────────────┼──────────┼──────┼───┼─────────────┤ │13│491│金銅佛坐像    │大代太和十五年歲在辛未四月,信女王□女造此高坐像,□□此功德國柱│六朝 頁10   │六朝 圖版9 │   │日本私人藏 │ │ │ │    │龍家,以願內外七世八偉及六夫仁(當作亡)息□□三□□早生又天成無│          │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   │         │上,次願□□□眷□開傅告百道開通,多□□寶□□從心與,而十方眾生│          │      │   │             │ │  │   │         │共會彌勒佛前后,為第一上度弟子。                │          │      │   │             │ ├──┼───┼─────────┼────────────────────────────────┼──────────┼──────┼───┼─────────────┤ │14│491│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太和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清信士女高要介為父母兄弟,造觀世音像一軀│Soper, Fig. 7d │Soper, Figs.│15.5cm│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   │ │ │ │,高要介供養。 │ │ 7a–7c │ │風格與附錄一[9]近。 │ ├──┼───┼─────────┼────────────────────────────────┼──────────┼──────┼───┼─────────────┤ │15│494│石造釋迦佛三尊像 │夫至道虛寂,理不自興,然眾像不建,則真容無以明。郡言不敘,則宗極│水野 頁94   │遺珍 圖版7 │54cm │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藝術館藏│ │ │ │    │無以朗。由是釋迦能人,見生王宮,應權方便,廣設津渡。清信士尹受國│          │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   │         │,為亡考造釋迦文石像一區,作功以就,謹發微願。上願七世父母、未來│          │      │   │             │ │  │   │         │見世,常與三寶共會,又願亡孝(當作考)生生之處,遇佛聞法。自識宿│          │      │   │             │ │  │   │         │命,永不退轉。次願一切運途、有生之類,離諸有結,地獄眾苦咸皆休息│          │      │   │             │ │  │   │         │。緣少微福,普同斯願。唯大代太和十八年歲次甲戍四月乙巳朔八日壬子│          │      │   │             │ │  │   │         │敬造訖。                       │          │      │   │             │ ├──┼───┼─────────┼────────────────────────────────┼──────────┼──────┼───┼─────────────┤ │16│498│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太和廿二年十一月二日,□□縣人吳道興為亡父母造光世音一區,願居家│六朝 頁50  │六朝 圖版50 │34.8cm│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 │  │   │         │大小託生西方妙法國土,所求如意,兄弟姐妹六人,常與佛會。 │          │  │ │風格與附錄一[9]。 │ ├──┼───┼─────────┼────────────────────────────────┼──────────┼──────┼───┼─────────────┤ │17│499│石造彌勒佛立像  │大代太和廿三年歲次己卯十二月壬申朔九日庚辰,比丘僧欣為生緣父母并│大村 頁199 │遺珍 圖版8 │94.6cm│美國克里佛蘭美術館藏 │ │  │   │         │眷屬師僧,造彌勒石像一區,願生西方無量壽佛國,龍華樹下三會說法,│          │  │ │風格分析見本文〈北魏中期〉│ │  │   │         │下生人間侯王子孫,與大菩薩同生一處。願一切眾生普同斯福,所願如是│          │      │   │部分。  │ │  │   │         │。                               │          │      │   │             │ ├──┼───┼─────────┼────────────────────────────────┼──────────┼──────┼───┼─────────────┤ │18│太和時│金銅釋迦佛坐像  │比丘法恩為亡父母,造□迦文佛像,願使亡父母世世所生,直遇諸佛,□│金銅佛 頁87    │金銅佛 │41.4cm│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 │  │期  │         │□生□。                      │松原 頁234     │ 圖版11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 │ │ │ │松原 圖版30a│ │ │ │ │ │ │ │ │ 30b, 圖197│ │ │ ├──┼───┼─────────┼────────────────────────────────┼──────────┼──────┼───┼─────────────┤ │19│太和時│金銅佛坐像    │歲次庚□,清信士蘇阿□為七世父母、祖父母、所生父母、□女知識寺(│松原 頁235 │松原 圖版40a│12.7cm│日本大阪大和文華館藏 │ │  │期  │         │疑當作等),造尊像供養。 │銅佛 頁30    │ 40b │ │風格與附錄一[16]近。 │ │ │ │ │ │          │銅佛 圖版18 │ │ │ ├──┼───┼─────────┼────────────────────────────────┼──────────┼──────┼───┼─────────────┤ │20│500│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景明元年八月廿日比丘保明造。 │六朝 頁52 │六朝 圖版52 │18cm │日本私人藏        │ │  │   │         │                                │          │   │   │風格與附錄一[34]近。   │ ├──┼───┼─────────┼────────────────────────────────┼──────────┼──────┼───┼─────────────┤ │21│506│金銅佛坐像    │正始三年四月八日,弟子高阿興,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建造真容,緣│文物 1981:11 頁37 │文物 1981.11│18cm │拉薩羅布林卡西藏文物陳列室│ │  │   │         │此敬因,願前往生處,所離三途,不遭八難,龍華樹會以為首,廣及一切│ │ 圖1, 2 │ │藏            │ │  │   │         │,共同斯願。 │ │ │ │風格與與附錄一[16]近。  │ ├──┼───┼─────────┼────────────────────────────────┼──────────┼──────┼───┼─────────────┤ │22│506│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正始三年九月十日(以下文不可辨)                │六朝 頁70 │六朝 圖版70 │   │日本私人藏 │ │  │   │         │                                │          │    │   │風格與附錄一[39]近。   │ │  │   │         │                                │          │      │   │             │ ├──┼───┼─────────┼────────────────────────────────┼──────────┼──────┼───┼─────────────┤ │23│513│金銅觀音菩薩龕像 │維大代延昌二年十月八日,比丘曇 敬造觀世音金像一區,願使一切眾生│Soper, Fig.12b │Soper, Figs.│30cm │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 │  │   │         │,咸同福慶。                          │          │ 12a、c │ │風格分析見本文〈北魏晚期〉│ │  │   │         │                                │          │      │   │部分。 │ └──┴───┴─────────┴────────────────────────────────┴──────────┴──────┴───┴─────────────┘ ┌──┬───┬─────────┬────────────────────────────────┬──────────┬──────┬───┬─────────────┐ │編號│年 代│尊   像   名│題                              記│題  記  出  處│圖 版 出 處 │高 度│  備       註  │ ├──┼───┼─────────┼────────────────────────────────┼──────────┼──────┼───┼─────────────┤ │24│519│金銅釋迦多寶佛坐像│(造像記未發表)        │Siren, V. 1, p. 37 │Siren, V.2, │24.1cm│斯托克勒(Stoclet)氏藏 │ │ │   │         │                                │          │ Pl. 146b │ │風格分析見本文〈北魏晚期〉│ │ │ │ │ │ │ │ │部分。  │ ├──┼───┼─────────┼────────────────────────────────┼──────────┼──────┼───┼─────────────┤ │25│520│金銅佛立像    │大代正光元年歲次庚子十二月庚子朔廿四日,佛弟子王富如為亡父母、亡│d'Argence p. 82 │d'Argence │30.5cm│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 │ │ │金銅觀世音菩薩像 │妻,造觀世音像一區,願令亡父母、亡妻等神生淨土,□□慈顏,下生人│ │ Pl. 29 │ │該像之背光原不屬此件所有,│ │ │ │ │中,帝王豪族,□□三□□近接,法水洗心,咸沐□澤□及七世□生,三│ │ │ │不過其風格與附錄一[51]相關│ │ │ │ │有含識,普同福慶。    │ │ │ │,佛像的風格則與附錄一[63]│ │  │   │         │ │          │      │   │近。 │ ├──┼───┼─────────┼────────────────────────────────┼──────────┼──────┼───┼─────────────┤ │26│524│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正光三年四月一日,佛弟子董眾、兄阿里、弟羽生、弟□生,兄弟四人□│Soper, Figs. 13c、d │Soper, Figs.│24.5cm│義大劉奧利地氏藏 │ │ │   │         │觀世音像一區,上為亡所生父母、居家眷屬,普為一切,所願如是。 │e          │ 13a、d 、 │ │風格與附錄一[50]近。 │ └──┴───┴─────────┴────────────────────────────────┴──────────┴──────┴───┴─────────────┘ 圖一 金銅佛坐像 建武四年(338)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圖二 金銅坐佛三尊像 十六國時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圖三 金銅佛坐像 十六國時期 河北省博物藏 圖四 菀申造金銅彌勒佛立像正面  太平真君四年(443)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背面 圖五  金銅彌勒佛立像 約460年左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六 耿崇妻造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平真君五年(444) 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圖七 仇寄奴造金銅佛立像正面 皇興五年(471) 日本大阪私人收藏 背面 圖八  韓令姜造金銅彌勒佛立像 延興五年(475) 日本私人收藏 圖九  李伯息造金銅無量壽佛立像正面 太和九年(485) 日本私人收藏 背面 圖一0 仇寄奴造金銅觀音菩薩像正面 皇與五年(471)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背面 圖一一 劉琛造金銅釋迦多寶佛立像正面 延興三年(473)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 館藏 背面 圖一二 張𠒇造金銅釋迦佛立像正面 延興五年(475) 河北省博物館藏 背面 圖一三 石造交腳菩薩坐像 河北省博物館藏 圖一四 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二十二年(498)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藏 圖一五 金銅彌勒佛坐像 太和二年(478) 日本私人藏 圖一六 金銅釋迦佛坐像正面 太和元年(477) 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背面 圖一七 寬法生等造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正面 太和十三年(489) 日本東京根津美     術館藏 背面 圖一八 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 延興二年(472) 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 圖一九 劉敬造銅彌勒佛坐像 太和二年(478) 圖二0 劉道隆造金銅釋迦佛坐像 太和六年(482) 日本私人收藏 圖二一 傅零度造青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八年(484) 日本私人收藏 圖二二 王常等造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十六年(492) 日本私人收藏 圖二三 曹黨生造金銅彌勒佛立像 太和十七年(493) 日本東京新田氏藏 圖二四 石造立佛 大倉集古館藏 圖二五 僧欣造釋迦佛坐像 太和廿三年(499) 美國克里夫蘭藝術館藏 圖二六 劉未等造彌勒佛立像 景明三年(502)  圖二七 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 神龜二年(519) 比利時布魯塞爾史達克勒氏收藏 圖二八 楊國造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景明二年(501)   圖二九 張圖等造彌勒佛立像 熙平元年(516) 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博物館藏 圖三0 趙雌造彌勒佛立像 正光二年(521)  圖三一 曇任等造金銅釋迦多寶並坐像 熙平三年(518) 法國巴黎居美博物館藏 圖三二 張里 造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熙平元年(516) 日本私人收藏 圖三三 張開造彌勒佛坐像 正光二年(521) 圖三四 曇宗等造釋迦佛坐像 孝昌二年(526) 圖三五 曇仁等造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熙平三年(518) 日本香川私人收藏 圖三六 𤪱夏□造金銅彌勒菩薩交腳立像 神龜元年(518) 日本大阪滕田美術館藏 圖三七 曇 造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延昌二年(513) 義大利奧利地氏藏 圖三八 楊肆等造彌勒佛三尊像 神龜三年(520) 圖三九 □妙□造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延昌二年(513) 日本私人收藏 圖四0 □午猷造金銅彌勒佛龕像 正光五年(524)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四一 張法姜造觀音菩薩立像 永熙三年(533) 圖四二 石造釋迦佛倚坐像 正光元年(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