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三年石刻菩薩三尊像考

陳清香
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 13 期
1984.02出版
頁31-43


. 頁31 一、引 言 今年二月三日起在台北市南海路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 「南北朝隋唐石雕展」展品中,有一件標題為「觀音大士」的 石刻菩薩三尊像(以下簡稱本石刻像)(註1)【圖1】,此石 刻像高40公分,寬15公分,未註明出土地,而現為紐約大都會 博物館的收藏品。 二、外形大要和造像記 就石雕的外形而言,這是一組配置得很特殊的三尊像,中 立者為菩薩,兩旁為比丘,比丘前各有一隻蹲踞的石獅子。菩 薩赤足直立在大蓮座上,容顏端正莊重,全身裝飾呈左右對稱 式,頭上戴著三山形冠飾,兩旁有寬形垂帶垂至雙肩,頸後有 大形桃狀圓光。菩薩兩手一上一下,右手持瓶,左手之持物已 毀損,身上衣巾垂披,腕間有寬帶垂至蓮座,腹前有窄帶交插 相結,瓔珞除胸前一組之外,另有二層大數珠掛在頸,垂至腹 前。裙裳繫於腰間,內外二層,褶紋整齊有緻,內裙長及足踝 。 菩薩身旁的二比丘,身形較為瘦小,造形十分相似,均直 立身姿,光頭無髮,袍服裏身,兩手縮在袖內,面部刻劃呈現 一老一少,老者面上佈滿皺紋,少者面上光潔秀俊。 此石刻像底座上刻有造像銘,其文曰:「 開皇三年,歲 次癸卯三月 巳亥朔八日(按,巳,應為己字之誤) 丙午佛前芽弟子(按,□,應為弟字之誤) 秦光先僅為 頁32 七世父母,所生 父母,合門大 小敬造像一 區,所願從心。」 從造像記文上可明白本石刻像創作的時代為開皇三年,相 當於西元583年,當時隋文帝剛剛立國不久,南方的陳尚處於割 據的局面,天下尚未一統,是故本石刻像不可能是江南的作品 ,何恩之女士(Angela Falco Howard)就風格上也斷其出自陝 西、山西一帶【註1】)者,甚是。 自造像記的第五行可看出供養人名為秦光先,目的是為七 世父母以及所生父母一大小而祈願,這是沿襲魏晉以來造像的 風氣,著名的雲岡石窟開鑿之初,便是為了紀念已故世的列位 先帝。 三、風格分析 本石刻像既屬隋代的作品,又是出自晉陝地區,在風格上 與同時成地的造像,自有其共通性,試舉之。 首先,本石刻像身軀呈直立姿勢,有著遒勁而剛毅的作風 ,這是隋代的特徵之一,同時代的作品中,如敦煌莫高窟427、 420、244等窟的隋塑三尊像,都有著筆直而挺立的姿勢,石刻 方面,如現藏大英博物館的開皇五年的石佛立像【圖2】,現藏 塞奴斯基博物館(Mesee Cernushi)的隋代菩薩立像【圖3】, 東京博物館所藏開皇五年觀音菩薩立像等,均有類似的作風, 那應是繼承了北齊北周以來的創作手法。 其次,就顏面造形而言,據蘇瑩輝教授謂:「隋代之釋迦 像,不論繪、塑,多為較方的臉型,目至嘴的部份比較短,而 菩薩畫像(不論紙、絹本或壁畫)的頭與全身比例尚合,很少 見大而方的臉型,至於石雕佛像和彩塑的迦葉、阿難等立像, 則多為方臉大頭....」(註 2) 方臉大頭的樣式,在齊周的造像上,似乎也能尋到相同的 例子。 隋室固然是代周而起,而本石刻像就風格的傳承上,毋寧 說更接近北齊一些,北齊的石刻造像中,呈現直立姿勢者,仍 不乏其例,如現藏京都藤井有鄰館的北齊河清三年石造菩薩立 像,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齊天保三年石造菩薩立像【圖4】 不但呈現挺立姿勢,而且顏面也呈方臉大頭的造形。 就菩薩像的裝飾而言,本石刻像頭上的冠飾垂帶是很少見 的式樣,無論北朝或隋唐,都鮮見相同的例證,但上述的天保 三年石造菩薩立像,卻有一雙冠飾垂帶,雖略小於本石刻像的 飾帶,但外形卻十分相似。另外如紐約顧洛阜( 頁33 John M. Crawford)先生所藏的北齊菩薩像【圖5】,(註3) 。其冠飾亦附垂帶,是又一例。 隋文帝在位時,極力護法,造像甚盛,史載文帝開皇至仁 壽末年間,文帝造像金銀檀香,夾紵牙石等像,大小達十萬六 千五百八十軀,修復故像百五十萬八千九百四十餘軀(註4)。 就現存的隋代造像遺品而言,初年的式樣因襲齊周,多呈樸質 而剛毅,中葉以後,漸趨華麗,好尚裝飾。本石刻像屬隋代初 年作品,齊周之風,仍然濃厚,然細觀之,似略偏於北齊。北 齊雖以鄴城(河南臨漳縣西)為都,但山西的晉陽,也屬其勢 力範圍之下,何恩之氏說本石刻像屬於陝西、山西的北周式樣 (註5),但和山西的北齊淵源亦深。 本石刻像頸項間至腹間所垂掛的一串雙層念珠,呈現了橢 圓形的排列,中段未交插。而齊周之際菩薩像的念珠瓔珞,則 多半在腹前交插。可知此種大橢圓形的念珠式樣似是隋代的新 樣,隋代中葉以後多有因襲之,開皇二十年的菩薩立像【圖6】 就是一例。 四、題材分析一──觀音像?非觀音像? 就題材而言,何恩之氏依此像的外觀造形而定題為「觀音 菩薩和二[月+劦]侍迦葉、阿難」(Avalokitesvara flanked by Ananda and Kasyapa)她說:「造像記內雖未註明 為觀音,但自姿勢和殘毀的持物(可能是蓮花)上,而可確認 出來。」(註6) 的確,如果光從菩薩的花冠裝飾,以及左手中的淨瓶,和 右手中所舉著可能是插蓮花的瓶子而言,這尊菩薩無疑的是觀 世音,因這和同時代的觀音像也很類似。而且自北魏以來,觀 音的信仰亦相當普遍,觀音造像之多,僅次於釋迦佛和彌勒菩 薩(註7),乃至隋代此風仍不少衰,因之單獨論斷此像為觀世 音,應是無誤。只是此像身旁多了二位比丘為[月+劦]侍者,這 又作何解釋呢? 在佛教藝術的題材中,一老一少的比丘像,多半是迦葉和 阿難二尊者,那是釋迦世尊的弟子,恒是隨侍世尊的身旁,至 於觀世音菩薩以比丘為待者,實在於法無據,難以闡釋。 考歷代創作觀音菩薩像的經典依據有三:一為屬妙法蓮華 經(簡稱法華經)系統者,一為依淨土三經(即阿彌陀經、觀 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系統者,一為據大方廣華嚴經(簡稱 華嚴經)系統者等【註八】。 若依法華經系統之觀音像,觀音菩薩為渡化眾生,而方便 顯化,隨處應現出不同的形像,最常見的三十三觀音,便是三 十三種的容貌和姿勢、但此三十三種卻都是因機顯示世俗人的 形像,在歷代的遺品中,無一以比丘為侍從 頁34 者。如敦煌217窟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一例。 若依淨土系統的觀音像,則觀音菩薩居西方極樂世界,與 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且觀音菩薩為阿彌陀佛 補處菩薩,與大勢至一同襄讚阿彌陀佛的教化。在造形上如花 冠、瓔珞、天衣、面貌、手勢等等,均有一定的儀軌,這在觀 經中均述之甚詳。隋代以前的西方三聖像遺品中,由於觀音自 身已為[月+劦]侍菩薩,旁自不必另有侍者。至於唐代大幅的西 方極樂世界變相圖中,觀音菩薩身旁四周常圍繞無數的聽法菩 薩,或供養菩薩,但很少有比丘為侍者,尤其以一老一小的比 丘為侍者,更是絕無前例。 若依華嚴經系統者,觀音像常以竹林、樹木、花草、泉石 、山水等為背景,這類觀音像起於中唐,盛行於宋元,其身旁 偶亦有侍者,但此種侍者,但此種侍者,既非花冠莊嚴的菩薩 像,亦非光頭無髮的比丘樣,而是作孺子形像,上前請益的善 財童子。 除了三大系統之外,唐代亦流行多臂多首的密教觀音像, 此與本石刻像關係不大,不贅述。 自北魏至隋代之間,觀音造像是盛行的,然而在這為數可 觀的造像遺例之中,居然找不出一件配有比丘為待者的作者。 筆者在尋找遺例中,忽然見到了雲岡石窟第九窟明窗東壁浮雕 觀音菩薩(註9)【圖7】,在菩薩身前左右赫然有一對光頭造 形的侍者。 的確,這是一壁造形相當特殊的觀音菩薩,在一片蓮花池 之中,觀音屈腿坐在浮出蓮海的蓮花座上,頭戴花冠,手持蓮 枝及淨瓶,其身旁左右除了二個供養菩薩之外,更前方左右有 二個造形類似「比丘」者,這二個比丘,均屈一膝,雙手合一 ,狀至恭謹。 這是惟一在觀音像的身旁,配置著光頭無髮類似比丘者的 例證,這是否就和本石刻像有直接的淵源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這二個光頭無髮的侍者,與其說是作為佛弟子的比丘,還不 如說是菩薩的供養天人。 總之,再翻遍所有的佛典,再覽遍所有的佛典,再覽遍所 有有關觀音菩薩的圖像和造像,也尋找不出有二比丘為侍者的 依據和例證。 既無例據,又如何能斷其為觀音菩薩? 五、題材分析二----彌勒菩薩論 依上所述,本石刻像,被認定為觀音像者,仍然存疑。那 麼應屬什麼菩薩呢?在中國佛教造像史上,屬於菩薩常見題材 為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地藏、彌勒等等,以及一些未具 名的供養菩薩。本石刻像不屬於一般的供 頁35 養菩薩,而是上述的諸菩薩的其中之一。 分析這些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主智慧,普賢菩薩主行願, 二菩薩最常見者均作為釋迦世尊的[月+劦]侍菩薩,侍立於左右 方,造形上往往文殊騎獅、普賢騎象,也有極少數是單獨造立 的。至於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則多數作為阿彌陀佛的[月+ 劦]侍菩薩,造型多依觀經所述,或一持瓶一持花,或作手印, 均侍立左右,二菩薩也有少數單獨造立者。這四位菩薩在隋代 雖已流傳,但還未臻頂盛期。造形上共同的特徵是頭上有冠飾 或髮飾,身披天衣,多有瓔珞為飾。至於地藏菩薩則造形很特 殊,隋以前很少見,中唐以後才漸漸興起。 因之,排除了上述諸菩薩之外,最有可能的該是彌勒菩薩 了,本石刻像判定為彌勒,另有三個理由: (1)北朝至隋流行彌勒造像 彌勒菩薩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相當流行的造像題材,由於當 時烽煙遍地,戰亂年年,一般人均渴望著太平盛世能早日來臨 ,尤其對於那位將來下生,於龍華樹下成等正覺的彌勒菩薩, 更是希冀著能早日示現娑婆說法渡眾。因之在這南北政局對峙 之際,彌勒造像之盛,實不亞於釋迦、彌陀等,尤其是自北魏 孝明帝(516-527年)至分裂為東西魏時,約二十年間,造像數 量達於頂點,依大村西崖的統計,此時凡有造像銘文記載尊名 的佛教像,計彌勒二十九、釋迦二十、觀音十六、彌陀十二、 多寶二、七佛千佛各一(註10)。可知彌勒造像數量居首位。 到了東西魏並峙之時,僅東魏所及的勢力範圍內,其窟龕 摩崖及石像之中,凡有造像記刻尊名的佛教像,計釋迦像二十 九、彌勒像二十一、觀音像十六、彌陀像五,其餘還有文殊三 、多寶二、日光佛、迦葉、盧舍那佛等各一....(註11),雖 彌勒造像數量略少於釋迦佛,但仍高於其他題材。 這種彌勒造像的流行,經過北齊北周一直到隋代,仍然其 餘韻,開皇年間彌勒造像遍及各處,自題記即可知,如山東歷 城玉函山佛龕中的題記: 「大惟開皇四季歲次,甲辰八月辛卯玥十日庚子,佛弟子 李惠猛妻楊靜太,敬造彌勒像一區并二菩薩上為皇帝陛下諸師 父母,法界眾生,龍華三會,願登上道。」(惟,隋字之借) 。 「開皇五年歲次乙巳,七月丙辰朔七日壬戍,佛弟子□太 妻夏樹,敬造彌勒像、并二菩薩,為帝主諸官,七世父母,見 存眷屬,法界眾生,有形之願,咸同斯福。」 其他如歷城千佛山有開皇十一年、十三年的彌勒造像,而 歷城佛峪摩崖有 頁36 開皇七年比丘尼靜元等造彌勒像,安陽寶山萬佛溝開皇九年造 彌勒世尊等等,單獨石像如郭伯雋造彌勒像(開皇六年),開 皇七年趙興郡開國公及其弟造彌勒玉石像,開皇十四年張伏保 造彌勒像....等等,彌勒造像之盛,實不勝枚舉。(註12) 本石刻像刻於開皇三年,正是彌勒菩薩迼像的盛行期,故 就題材的斷代上,斷彌勒像,應是適當的。 (2)彌勒的造形原是持瓶 彌勒菩薩的造形,自魏晉以來大都呈現出一般菩薩形像( 即頭戴花冠、胸前瓔珞者),但也有極少數現佛形像(頭上肉 髻,身披袍服無瓔珞為飾)。姿勢則有立姿或坐姿,坐姿的式 樣較多,如交腳坐式,半跏坐式,結跏坐式等等。 交腳坐姿最流行於北魏時代,敦煌、雲岡、龍門內內的石 窟造像以及單獨的石碑像,四面石像等,交腳菩薩像均俯拾即 是,隨處可見,其題材幾全屬彌勒菩薩或彌勒佛。【圖8】 半跏坐式,以屈一膝結半跏,而一手支頤的思惟像為最常 見,一般稱之為半跏思惟像,盛行於北朝中晚期,尤其是東魏 西魏至北齊北周時代,此種造形多半為彌勒菩薩,也有題為太 子思惟像。(註13) 一般說,彌勒菩薩手中的姿勢,以作施無畏與願印為最遍 ,其次為作禪定印,或有持物者。早在犍陀羅時代的彌勒菩薩 ,其手中往往持瓶,傳到中國後,中國初期的佛教造像也有因 襲此式。最顯著的例子便是現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的金銅彌 勒菩薩立像【圖9】,高33.1公分,雙足站立,手舉淨瓶,遺有 濃厚的犍陀羅風格,相傳此像出土於陝西三原縣清河的砂中, 製作年代約當三百年初頭的五胡十六國時代。這是手持淨瓶的 中國彌勒菩薩最早的遺例。 其次,在北魏時代,尚有神龜二年(519年)造的彌勒銅像 【圖10】,彌勒上立在須彌座上的蓮花托上,身著通肩長袍, 垂至足間,頭上肉髻凸出,頂輪光華麗,現佛陀像,而右手持 瓶,其銘文曰: 「神龜二年六月十日,東武□□林師德,敬造彌勒像一區 ,上為國家四方安寧,下界[含]生之類,普同真□。」 這是彌勒手中持淨瓶的第二例。 此外,北魏普秦二年(532年),金銅菩薩立像也是一例【 圖11】,本尊菩薩立在蓮座之上,右手持柳枝,左手持淨瓶, 微傾著的身子,掛滿了瓔珞、數珠,頭上飾物複雜,有寶冠三 面,舟形輪光,光中三位化佛,下有穿著厚重的 頁37 二[月+劦]侍菩薩。 這件金銅菩薩像,也因柳枝及淨瓶而被水野清一氏認定為 觀音菩薩(註14),但背面的銘文卻是這樣刻的: 「大魏普泰二年。歲次壬子,三月乙未朔月一日乙未。 昌國縣新興寺曇顏,為亡妹曇利,敬造彌勒金像壹軀, 願師僧眷屬弟子,父母宗親,壹切眾生,直生西方無量 佛國,普同其富,所願從心。」 雖然銘文中所謂「西方無量佛國」,應是指阿彌陀佛的極 樂世界,但又有「敬造彌勒金像壹軀」一語,顯然的,供養者 曇顏尼師所鑄造的本尊是彌勒菩薩。 從以上三例可知,持瓶的菩薩不一定絕對指觀音菩薩,有 時彌勒菩薩也能手持淨瓶,只是為數較少吧了。是故本石刻像 中本尊菩薩之持瓶,其斷為彌勒菩薩者,亦不得為大誤矣。 (3)彌勒菩薩常見以二比丘為[月+劦]侍 依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等之記載,彌勒菩薩今在兜率內院 ,將於五十六億七仟萬年之後,下生閰淨提,於龍華樹下成佛 ,開三次法會,第一會渡九十六億人出家,善修梵行,盡成阿 羅漢道,第二會說法時,有九十四億比丘,得阿羅漢道,第三 會,則將渡九十二億沙門得阿羅漢道。(註15) 由於彌勒菩薩成佛渡眾的景相,和釋迦文佛十分類似,是 故彌勒菩薩的說法相,也往往模仿釋迦佛的造形,而其中身旁 的配置,也多以二菩薩二比丘為[月+劦]侍,或單以二菩薩,單 以二比丘者。茲舉數例: ①以二菩薩二比丘為[月+劦]侍的彌勒菩薩像 配置上和釋迦佛相類似,僅正中的中本尊易以彌勒菩薩而 已,兩旁先是二比丘,外側是二菩薩。彌勒的造形最常見的是 交腳坐姿和半跏思惟交腳坐姿如藤井有鄰館所藏東魏元象元年 (538年)交腳菩薩石像【圖12】,正中刻著[月+劦]冠華麗交 腳彌勒菩薩,有圓形的輛光,紋飾精緻,除了二菩薩二比丘為 高侍之外,另有二隻獅子,以及刻在舟形光背中的無數化佛、 飛天、供養天人等,菩薩座下造形極其特殊,印度風味十足。 半跏思維式,北魏以來即甚流行,而東魏至北齊的河北定 縣出土之白玉像最有名(註16),其中東魏武定二年(544年) 的半跏思惟彌勒像(現藏大都 頁38 會博物館【圖13】,和北齊天保三年(559年)半跏思惟像,( 現藏東京博物館),具相似的大理石透雕的造形,正中彌勒菩 薩作一手支頤沉思狀,曲一膝作半跏式,身旁均有二比丘及二 菩薩為[月+劦]侍,菩薩圓光的外輪是六個飛天,中央是舍利塔 (天保三年銘者省略),台座正中有力士托著香爐,兩旁為雙 獅,雙獅之外是供養菩薩。(註17) ②以二菩薩為[月+劦]侍的彌勒菩薩 在龍門石窟的北魏作品,比比皆是,單是古陽洞一處的彌 勒造像即近十處(註18),造形大都呈交腳式,旁有纖瘦的二 菩薩為[月+劦]侍,其他石碑像或金銅像之例子尚多,不勝枚舉 ,此種造形若本尊像作立姿或結跏趺坐式,又無銘文註明,則 很容易和觀音像或釋迦像混淆。 ③僅以二比丘為[月+劦]侍的菩薩像 出自河北定縣的北齊時代的白玉像,尚遺留不少例證,如 「北齊石造半跏思惟像」、「天保八年銘呂小醜造白玉思惟像 」【圖14】、「天保十年銘石造半跏思惟像」【圖15】、「河 清三年銘白玉思惟像」等等。 這些白玉像造形均極類似,正中本尊菩薩頭上有圓光,臉 微頷首,右手支頤,作思惟狀,右肘置於右腿上,右足盤於左 膝上,作半跏式,左手並扶住右足。其身旁左右各一小型[月+ 劦]侍比丘。 其中天保十年銘的石像,高七五公分,菩薩圓光中有浮雕 刻著雙龍、飛天和天宮等,台座之上則以高浮雕刻著博山爐、 獅子、供養者等等,刻紋突出,看來很是醒目。 這些石像的台座大都刻銘文,如天保八年「呂小醜敬造白 玉思惟像」的銘文是: 「天保八年,歲在丁丑、八月丁卯、朔四日庚午,呂小醜 敬造白玉思惟(以上右側)像一區,上為皇帝陛下,七世先妄 既身眷屬,邊地眾生,現存得富(以上背面)」 從上述數件半跏思惟像的銘文看來,所刻題材均只稱「思 惟像」,而不註明是那位菩薩,是故這些石像,有可能是指彌 勒菩薩像,也有可能是指「太子思惟像」。(註19) 自北魏以來,半跏思維形式的菩薩像,大都指彌勒菩薩, 但也有部份指太子思惟像,即釋迦未成佛之前為悉達多太子時 的形像,主題是描寫太子曾經出遊四城門,見到了生老病死的 種種痛苦景況,於是他內心深深的縈迴著人生的根本問題,因 而決定出家以尋求解決之方,適時他並辭別了白馬犍陟和侍者 車匿。(註20) 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及「法苑珠琳」卷九十一,均 記載有關徐 頁39 州吳寺之「太子思惟像」之事。而北魏「太和十六年銘郭之慶 等太子思惟像」內,也刻了太子呈半跏思惟式,兩旁除二[月+ 劦]侍外,另有白馬和侍者的浮雕。 如依定縣出土的這些遺例看來,菩薩身旁有二比丘,此菩 薩可能為釋迦未成佛前的菩薩,而開皇三年銘本石刻像,也同 樣的有二比丘,且一老一少,正是佛弟子迦葉和阿難,以這樣 的論斷,似乎勉強可說,說它是悉達多太子像。 但仔細考之,仍不合邏輯,一者,未成佛前的悉達多並未 收迦葉和阿難為弟子。再者,只有作為思惟半跏姿勢者,方為 太子像,是故本石刻像不能斷為釋迦未成佛前的菩薩。 總之,僅以二比丘為[月+劦]侍的半跏思惟菩薩像,有二可 能,一為太子思惟像,一為彌勒菩薩,但是本尊如不作為半跏 思惟式,而有二比丘為[月+劦]侍者,那必是彌勒菩薩了。 茲再舉一例:北周保定三年銘兩面像,正面刻了一佛龕, 龕內為一佛二菩薩,龕楣上線刻了一些裝飾花紋及佛弟子像, 下方則線刻一些供養人形像及銘文供養主姓名。至於背面【圖 16】則拱形龕內刻一菩薩二比丘像,其龕楣及下方則和正面相 似。 背面的本尊頭戴花冠,身著袍服,結跏趺坐,有衣帶垂至 座下,兩旁比丘光頭無髮,衣褶活絡,生動自然。 這件石碑刻有銘文,銘文並未註明正反面所刻為何種題材 ,依北魏以來二面像的慣例,正面應為釋迦文佛,背面則屬彌 勒菩薩,如水野清一在「佛教藝術」第九號(1950年出版)所 刊載的「北魏黃花石二面像」一文(註21)便是如此。是故保 定三年銘像背面題材,應屬彌勒菩薩,顯然的,那是以二比丘 為[月+劦]侍的了。 由此例和本石刻像對照之下,[月+劦]侍配置相似,斷為彌 勒菩薩更是無疑了。 六、結 論 總之,開皇三年石刻菩薩三尊像,就風格而言,繼承了北 齊北周的式樣,遒勁而剛毅,而在裝飾的形式上,又似乎接近 北齊些。就整體的姿勢造形而言,它表現了隋代初年的特徵, 是隋代中葉以後繁複華麗式樣的先驅。 就題材而言,雖本尊的造形及持物很類似觀音。但由於身 旁多了二比丘[月+劦]侍,故應非觀音。再基於創作時代的背景 ,以及手中持物,[月+劦]侍配置等例證,而斷為彌勒菩薩。但 又如依北齊定縣出土的遺例來看,本石刻像也有可能是釋迦為 太子時的形像,但因未作半跏思惟式,故仍以判為彌勒菩薩更 合適些。 註 釋 (註01) 見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印「中國古代石雕藝術」(民國7 2年),頁142,何恩之(Angela falco Howard)女士 對本石刻像的說明:"The triad is carved in a Style typical of the Shensi and Western Shansi region,which were under the brief rule of the Nortyhern Chou dynasty"。 (註02) 見蘇瑩輝「大風堂舊藏隋代佛畫初探」,故宮文物月刊 第4期,頁25,民國72年7月。 (註03) 見「中國古代石雕藝術」頁138-139。該石像應為菩薩像 ,中文誤植為「北齋立佛」。 (註04) 見法苑珠琳百卷。 (註05) 見註1引何恩之原文。 (註06) 何恩之原文曰:"The inscription does not refer to the image as kuan-yin,but the fiqure may be so identified by the attributes it holds:a flask [and proably a lotus,although the latter is too fragmentary to identify with certainty."見「中國 古代石雕藝術」。 (註07) 依大村西崖統計,詳第四節。 (註08) 見拙作「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三期 ,民國62年。 (註09) 見水野清一「觀音菩薩と普賢菩薩」──雲岡圖像解─ ─「東方學報」京都第27冊,1957年刊,並收錄於「中 國の佛教美術」一書,1968年。 (註10) 見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頁244,「彌勒の信 仰」。並參見註18。 (註11) 見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頁280,「釋迦の信 仰」。 (註12) 見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 (註13) 太子思惟像,指釋迦未成佛前,為悉達多太子時,曾思 索著人生問題而決定出家,參見下節及註19。 (註14) 見水野清一「北魏普泰二年金銅菩薩立像」,「佛教藝 術」第四號(1949年刊)。並收錄於「中國の佛教美術 」一書。 (註15) 有關彌勒事蹟的記載,除了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劉宋沮 渠京聲譯)外,尚有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唐義淨譯)、佛說彌勒大成佛 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來時經等等。 (註16) 見松原三郎:「北齋の定縣式白玉像」,文錄於「中國 佛教雕刻史研究」,1966年。 (註17) 見「中國古代石雕藝術」頁116。 (註18) 龍門古陽洞內的彌勒造像計有:「永平二年比丘尼法文 法隆造彌勒像」、 「永平三年比丘尼法慶造彌勒像」、 「景明三年比丘惠感造彌勒像」、 「正始二年王史平造彌勒像」、 「永平四年僧道略造彌勒像」、 「永平四年比丘尼法興造彌勒像」、 「天平二年僧清長造彌勒像」、 「神龜三年趙阿歡等造彌勒像」等等,見大村西崖「支 那美術史雕塑篇附圖」。 (註19) 見松原三郎「北齊の定縣樣式白玉像」一文及附記。另 外在水野清一「半跏思惟像につぃて」一文也討論到。 (註20) 此段太子思惟的情節,見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過去現 在因果經」卷二。 (註21) 此文收錄於水野清一「中國の佛教美術」一書頁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