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武定元年鉻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
--二佛並坐與二觀世音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
林保堯
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
1987.02
頁113-156
.
頁113
. 壹.
此石像,雖光背頂部有些欠損,然整體五尊造像的構成
,仍是清楚可辨。尤以,石像正面台座上的造像銘記,不僅
明示出石像的造立年代,而且還付予有關的成立經緯,故實
是一尊極富探討價值的稀有作例〔圖一、二、三、四、五〕
。
此東魏武定元年 (五四三 )銘的釋迦石像,其有關的傳
承與流轉,因筆者寡聞而不知,然依諸前學的論著知,自一
九一三年時, 為 Victor Goloubew 氏收藏之後 (1),曾二
度易手, 即波士頓美術館的 J.L.Gardner 女士 (2)、 及
Isabella Stewant Gardner 美館所收藏 (3)。
關於此石像,雖也為諸前輩先學作過種種的研究與論證
,但不明之處仍不少。例如,此石像的正、背面所造作的造
像圖像內容,皆未付以經義性的論證 (4),特別是,此石像
台座上的造像銘記,與各各尊像的構成,也未付以圖像學上
的解釋 (5)。
今,就此石像背面的多寶像主、梵王主及觀世音二像主
的整體構成,及其成立基礎,試作一論考 (6)。
.貳.
石像背面的二佛並坐像,亦是銘記題稱上的多寶像主,
其整體圖像的構成基礎,眾所周知,即是因立於『法華經』
的「見寶塔品」 (7),多寶佛為證明世尊所宣說的法華「一
乘是實」的這一真理思想位置上的 (8)。因而地,只要十方
國土有說『法華經』處,必有七寶塔從地涌現其前,而且塔
中多寶佛必為其真實而讚嘆證明 (9)。然而,以大樂說為首
的諸菩薩眾,皆願欲見此住於虛空中的七寶塔佛身。時世尊
便以「分身合集」、「三變土田」、「通一佛土」的大神變
力,使分身諸佛及侍者集於獅子座前。時世尊即從座起,住
於虛空而欲開七寶塔戶 (10)。同經同品六:
即從座起住於虛空。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
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郤關鑰
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
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
頁114
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
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爾時
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
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
。結跏跌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
。結跏跌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唯願如來以神通力
。令我等輩俱處虛空。
即時。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
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
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妙法華經。付囑有
在。(大藏一九一三三一 b.c)
以上之經文,若與石像背面圖像作一參照對比,從圖七
整理知〔圖七、8 〕,取相對說話且結跌坐之姿的圖像人物
,即是引文所述的,世尊以右指開七寶塔時,一切眾生所見
到的,於多寶塔中坐獅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的「多寶佛
」;同時,亦是寶塔涌現於虛空時,於寶塔中以大音聲讚嘆
世尊能以平等大慧,護念妙法華經的真實之理為大眾說法之
佛 (11)。
因而,其旁對坐相說,雖亦取結跏跌坐,但手勢相異之
姿的〔圖七、9 〕圖像人物,正是接受正坐於寶塔中的多寶
佛「分讓半座」之邀請,而入其塔中,共分半座地結跏跌坐
坐於其獅子座上的「釋迦牟尼佛」。
接著,〔圖七、8、9 〕,二佛並坐於上下各以五瓣蓮
華紋飾的「左、右蓮華龕柱」〔圖七 A1、A2 〕、與似火焰
紋的〔 A3 〕「火焰」栱額」、及以二十二瓣蓮華紋飾的〔
A4 〕「大方石師子座」, 這四者所構置成的尖栱形佛龕中
。而此中景像,正是引文中當時大眾見二如來以結跏跌坐,
坐於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的如實描寫。然而,此尖栱形「佛龕
」,欲是前述的,是一為證世尊宣說法華真實,而從地涌而
住虛空的七寶塔這一塔中「龕室」。此見於同經同品,即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旬。從
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
室千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環珞。寶鈴萬億而懸
其上。四面皆出多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旛蓋
。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
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目+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環
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嘆。(大藏一九
一三二一 b)
依所引經文,知〔 A1 〕、〔 A2 〕的左、右蓮華龕柱
、〔 A3 〕的栱額及〔 A4 〕的大方石座所構成的「佛龕」
,即是文中「五千欄楯。龕室千萬。」之中
頁115
,最為主要一個的象徵描寫。換言之,其整體圖像,就是文
中「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旬。從
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這一引喻而象徵
住於虛空的「大寶塔」表現。然其上,雖已為斷損,無法得
如文所述的眾寶莊嚴之景;但在七寶塔佛龕的栱額右側,尚
殘存下 A5-A8 四蓮華狀的圖像。 此四蓮華圖像,除了表示
文中三十三天所雨,象徵「高至四天王宮」而供養寶塔的「
天曼陀羅華」之外,在整體的圖像構成上,還意味著前段所
引的經文中,當時前來寶塔前的四眾,聽到滅度的多寶佛說
:
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
這一未曾有之言,而散聚二佛之上的「天寶華」表現。換言
之,A5~A8 的四蓮華,即是融合雨「天曼陀羅華」的如實描
寫,與散「天寶華」的隱喻表現的,這二種不同性質且時空
相異的天華,作為同一圖像畫面所呈現的古印度所留傳下來
的「異時同圖法」表現意識 (12)
又,此二佛並坐像的下方,有眾寶香華裝飾的 A 9 香
鑪,配以 A 10、A 11 的二獅,構成一「雙獅大寶香鑪」。
其上,右二大、三小,似是插眾寶香之用的香鑪鼎。(13)其
整體構成,有如文中所述,即
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這一象徵佛國香華淨土世界的意含表現;而且,同時亦是世
尊於「通一佛土」之後的隱喻表現。即同經同品云:
通為一佛了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
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大藏一九一
三三一 b)
因而地,在大寶香鑪四週,佈有 A2~ A14 的四寶蓮華,想
必此即是象徵「諸天寶華」遍佈其地。」的通一佛土景象的
。
除光背之外,台座上的三面造作有17-26 的「十神王」
。此即是文中「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等千萬億眾。」中,以一切供養塔的諸鬼神王代表。
然由此十神王是「乾闥婆」這一鬼神眾 (14) 的代表性
圖像造作來推想的話,那前述的雨天曼陀羅華的「三十三天
」及「諸餘天」這一代表性圖像,應是銘記題稱中的「梵王
主」這一意指了。而此,亦是圖六的原假想圖中,所推測的
與十神王鬼神眾互相對立,處於天界上,即此石像背面上的
「梵天王像」。然此梵王圖像的推測,以及前述的二佛並坐
上 A4 「大方石座」的圖像意含,其有關的進一步論述,待
於文後。
頁116
在大方石獅子座前,有以七瓣蓮華飾的 B1 「寶華」為
中心,其左右配以四瓣、或五瓣蓮華飾的 B2~B7 的「六寶
華」、及 B8~B13 的取跪坐聽法之姿的「六比丘」構成畫面
。此圖正,即是在七寶塔外,見二佛並坐前的「爾時大眾」
表現。然此大眾,是來自於當世尊尚未進七寶塔前,以大神
力通一佛士之時,十方諸佛所遺送而來,問訊世尊的諸佛「
侍者」,以及此侍者們自己所持的「寶華」這二者的如實描
寫。同經同品云: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
四百萬億那由佗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
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
華滿掬而告之言。....。
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
諸佛遣使復如是(大藏一九一三三一b)
由此亦知,B2~B7 的六寶華,還意味著諸佛遣使們用來散佛
且作養的引喻表現。
接著,再回溯 A4 大方石獅子座上的寶塔佛龕上,在其
二佛相互對語的中間,有一 C1 的「大寶蓮華」。此寶華從
其造型比例看,不僅比其下 B1-B7 的七寶華大,且有七瓣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其位置除特意地位於二佛之間
外,還於此石像背面不含底台座之外的、全圖像上、下、左
、右的正中位置上。 (15) 故由此看,此 C1 大寶蓮華絕非
是一偶然造作之華,可謂是造作者有意以此 C1 作為整體圖
像表現上,象徵此整體構成中心的這一意識性造作。故此大
寶蓮華,應是一有其特別意含的表現思想。而此,想必就是
經文中,世尊於娑婆世界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廣說
的「妙法華經」;以及世尊在宣說之時,正覺其不久當入湟
槃,欲以咐囑眷屬的「妙法華經」。換言之,此 C1 大寶蓮
華,是一兼有世尊「說法弘經」與「滅後囑經」這一雙重性
質所意識的象徵性佛法之華。
此意味佛法象徵性的「佛法之華」,事實,原本就是『
法華經』一經重要思想,此見於同經的「方便品」,即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砵-石+金]
華時一現耳。(大藏一九一七一 a)
此優曇[砵-石+金]華,南朝梁武帝時的著名大僧,即光宅法
師,曾作了極富經義之旨所意含的闡述。即『妙法蓮華經義記』所云
的 (以下略稱為『法華義記』 )
「今言。如是[玄+少]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
[砵-石+金]華時一現耳。此是第一歎法希有。優曇[砵-石+金]
華是外國語。此間言靈瑞華。唯有轉輪聖王出世有此華。
頁117
故知此華希有。此經如是也。(續藏一四二一零二二五
一 a)
由此光宅法師釋文知,這是取以華之希瑞,喻經之希有,即
「寓華為法」的這一思想信仰意識的闡述。換言之,此華已
非自然之華,而是法性之華,即是所謂的意含具有佛法之性
、或經法之性的「 法華 」、或「經華」、「佛華」之謂。
(16)
這樣地看,C1 的大寶華,即是經中譬喻妙法的「優曇
[砵-石+金]華」,而此靈瑞之寶華,無疑地,即是象徵『法
華經』這一經旨的「法華」、或「經華」了。而且,此之論
述解釋,實也正合於前述所推論的,即世尊「廣說妙法」與
「滅後囑經」所意指的『妙法蓮華經』;因此地,此之意指
也正如實地被描繪於此二佛並坐圖像構成上的隱含表現之中
。關於此,今略述於下。
從〔圖七、9 〕,的世尊這一圖像人物造型看,其 C2
的「施無畏印」手勢知,這是正在表示世尊「廣宣妙法華經
」時的說法印勢。然而,此中有一不可思議的是,佛教藝上
的說法印圖像,幾乎是一對的,即其上為施無畏印,其下為
與願印的。 但是 (9) 的世尊像,其 C3 的手勢,很明顯地
不是與 C2 施無畏印作成相互對應的「與願印」,而是佛教
藝術這一圖像學上,佛部之外的,即一般的菩薩部、明王部
、天部、或供養者上,所常見的持華之類的「舉華手」形。
(17)
又,佛部的尊像圖像,其手勢幾乎是「印相」勢,而非
「持物」勢。因此,像此二佛中的釋迦牟尼佛,手印相不相
對應,而其下取以「舉華手」的 C3 手勢狀來看,這不用待
言,那一定有一特殊性的因素影響,而作此種變相式的改變
。而此因素,想必就是因於經中並坐於七寶塔中的二佛,其
世尊尋覓「滅後囑經」這一經旨而來的要因素,而作變相手
勢的影響改變吧!
故 C3 的「舉華手」,正置於 C1 這一大寶蓮華的華瓣
之下,而其第二、第三手指,正以其「接觸」之勢,接觸其
中的一蓮華瓣手勢狀,以表示其正持此象徵『妙法蓮華經』
的C1「經華」。而且由其整體手勢來看,非向觀眾,而是指
向 C1 大寶經華。 由此知,C3 「舉華手」,是此石像的造
作者有意以此來表示世尊以 C1 大寶經華,付囑於諸眷屬眾
,助滅後付囑弘經這一「付囑有在」的意指。
又,由此亦使我們得知,此中 C1 經華,配以 C2、C3
手勢的構圖解釋,不僅可求證於經文之意旨上,而且又可從
圖像構成的關係上,進一步地確定出二佛並坐的各各尊名。
即
二佛左側的 (8) 為「多寶佛」
二佛右側的(9)為「釋迦牟尼佛」
假若,此二佛並坐尊名的解釋與判定,是可確信的話,
那麼對諸前輩先學
頁118
有關南北朝各時代所造作的二佛並坐像研究論著,似乎是可
作一注腳之便的略略補述。(18)
至此,由上述知,此二佛並坐像的各各圖像所依經典之
內容與要旨。今,就此所得知的圖像解讀意義上,再進一步
地探索此圖像所表現的意含與整體圖像于構成上,其成立基
礎的這一圖像解釋關係上。
首先,自 A1~A4 所構成的寶塔佛龕圖像開始,試作一
析釋。
此圖像,若依目前所留存下最早的一部劉宋竺道生的『
妙法蓮華經疏』 (以下略稱為『法華經疏』 ),即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從地踊出,住在空中。夫人情
昧理。不能不因神奇致這。欲因茲顯證。故現寶塔。以
事表義。使顯然可見。(續藏一一三四一零八二三一 b)
的釋文知,對經中的涌現,是本於其二意旨的闡述。
一是人情昧理。須藉以神奇以致信。
二是以事表義。使顯然可見。
此中前者,即是所謂人之情的「心理性」因素,而後者即是
事之義的「現實性」因素。換言之,此二因素正描寫出當時
南北朝之人,對顯證法華真實這一寶塔涌現所具有的信仰追
溯其意識來看。由此看,南北朝各時代的寶塔涌現有關圖像
,不止於此石像背面的,就是其餘不同類型的二佛並坐像造
作與表現,不就是此石像背面的,就是其餘不同類型的二佛
並坐像造作與表現,不就是因於法華信者這一「心理致信」
與「現實顯證」的二大信仰意識這一因素的嗎?
而此之信仰心態的顯現,正如釋文中「以事表義」之謂
的,即是當時的信者,以表現如實景像的「圖像造作」之「
事實」,來表示其對「法華一經」之「旨義」的這一致信與
實解的象徵。
知此石像背面二佛並坐像造作因由之後,今,再探此圖
像所要表現之意含。此正如前引的竺道生之釋文,有三,即
「寶塔來至」、「寶塔地踊」、「寶塔住空」。而此三,正
可藉北魏正始五年 (五零八 )釋道周所集的『法華義記』卷
三殘本 (19) 之釋而知,即
此塔何時而來。上來明其一乘法師。流通己竟。此塔忽
然。從地而出。證說一乘之果。....。
又解。寶塔來意。欲證經真實。正是三請時來。與三乘
。作受道之緣。知令一人不集。大法不唱。....。
從地踊出者。明生死異路。故從地而出。不爾時許。將
明大乘之道。萬善地中出。
頁119
住在空中者。空是無類。將表明大乘之果。獨脫無類也
。又解。空本是清靜。將明一乘靜理。故在空也。亦可
道因下而果上。(大藏一八五一一七五一 b)
由此殘卷本所集知,此寶塔佛龕圖像的表現,其意含即
是顯證法華一乘實的這一真理之謂,而且此真理正如「住在
空中」之釋,即此大乘之果,獨脫無類,普行於法界一切。
關於此,前述的竺道生之釋,亦付以確切又深入的闡發。即
『法華經疏』所云的,即
既云三乘是一。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泥與
佛。始終之間。亦奚以異。但為結使所覆。如塔潛在。
或下為地所隱。大明之分。不可遂蔽。必從挺出。如塔
之踊地。不能旱出。本於空理。如塔住於空中。發聲讚
言。 善哉善哉。以寄成證也。(續藏一一三四一零八二
三一 b~ 零八二四一 a)
知當寶塔地涌之前,為地所隱的潛塔,正是意謂一切的三乘
眾生,皆可達至涅槃又成佛之境。因而地,前述的釋道周引
文中,亦承此之旨,將寶塔來至,釋以「與三乘。作受道之
緣。」的這一皆達一乘真實的,法華平等大慧身思想 (20)
然此「佛身」與「涅槃」,正如始終之間,須有相異。而此
,正如寶塔從地升空之異,其於潛地時意指其涅槃身,其於
住空時意指成佛身。然此達至一乘實之謂的地隱潛塔涅槃境
,正如文中所述的「大明之分,不可遂蔽」。故當寶塔涌現
住空之時所顯證的,即是意指一切的三乘眾生,皆達至獨脫
無類,涅槃成佛的「一乘空理」之謂。
知此諸家的「空理」之釋,再看圖像構成,在佛龕右側
不是有 A5~A8 的四天華嗎? 由此知, 此四天華,正是象徵
著 A1~A4 的寶塔圖像「住空」之狀, 同時也正意指「一切
眾生,達至涅槃成佛」這一空理所意含的法華一乘真理之謂
。
寶塔圖像,即表諸眾生成佛的一乘空理,故塔中的 (8)
多寶佛,也正如釋文所引的,發聲讚言,以寄成證。然此「
成證」,想必即是釋道周所闡述的「一乘大惠」平等思想吧
!此見於『法華義記』卷三殘本,即
塔中所出音聲。讚嘆釋迦。能以一乘大惠。三乘等與。
所說不虛。皆真實也。(大藏一八五一一七五一 b)
此「一乘大惠。三乘等與。」的真實平等思想。不僅顯證了
寶塔圖像的住空之「空理」,同時正也點出塔中二佛圖像並
坐之「坐旨」。即,二者皆為「一乘
頁120
真實」之境。當然,此一乘真實之境的更確切顯現,不也就
是 C1 大寶經華所隱現的『妙法蓮華經』這一圖像意旨的嗎
?
此一乘真實的圖像意含表現,並不止於寶塔、二佛,還
至於其前「侍者」,及其上「天寶華」。B8~B13 的六比丘
侍者,即是諸佛的各大弟子。(21) 然此六侍者之圖像意含
,正如釋道周的『法華義記』卷三殘本所云的,即
各將一大弟子者。欲明表一乘義也。....。
諸佛遣使。通其相聞。同於大樂欲開塔也。故言諸佛遣
使,亦復如是。皆欲開塔。顥一乘也。釋迦知諸佛同見
。欲開寶塔。知受道時至。(大藏一八五一一七五一 C)
知諸佛所遣問訊世尊的六比丘圖像,除了表法華真理的「一
乘之義」外,同時地,亦導出「遣使」同於大樂說之欲開塔
,顯證一乘之義的思想。而此,亦表當世尊開塔時,正是眾
生成顯一乘佛身的「受道時至」之時。故知,此 B8~B13 的
六比丘使者,真圖像兼有顯證「法華一乘」開塔「眾生受道
」的二意含。
然當受道之時,應遍於十方一切法界眾生,因而比丘
圖像造以「六」,而此之「六」,即東、南、西、北再加上
、下之數,不僅表十方諸佛世界,同時亦表十方諸佛同見十
方眾生受道成顯一乘之義 (22)
又,其佛龕右側 A5~A8 所散四天寶華,依竺道生『法
華經疏』,即
移于天人乃至施花香者,遠表樂必可亡。善必可修也。
(續藏一一三四一零八二四一 a)
此中善必可修,不用言,指的是達至法華一乘真實之境的善
修。故此天華圖像,實是意指修道成佛之境的一乘義。
其次,就A4的「大方石師子座」之意含,試作一述。
關於大方石,雖不太明白,然而若依下述二經之旨,似
乎可探知一二。其一是,依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僧旻、寶
唱等集的『經律異相』卷第十七所引的『栴羅兒經』知,是
一以除糞自活,體不潔淨,名叫栴陀羅的小兒,被佛慈化,
使成沙門,終得至羅漢果的「比丘修行悟道」之石。( 23 )
一日,當波斯匿王知此,便欲前往求教詣佛。當至,見此比
丘於此大方石上,涌沒自由,可從石出,亦可沒石中。王惑
此比丘何有如此神力,便白佛。然佛告之,即
語王。如來有教。先問此比丘。云何得入剛[革+切]石。
涌沒自由。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前白佛言
。向者比丘。為何名等。有此神力。
佛告王曰。此是客除糞人。爾時。世尊以此因緣。便說
二偈。猶如穢污惡。地田溝深坑。生香潔蓮華。云何大
王有目之士。當取此華不。王言。世
頁121
尊。華極香潔。當取莊飾穢污。觀母胎於彼胎中生功德
華。( 大藏一五三一九三一 C)
由此除糞小兒為佛慈所度,且能涌沒自由於大方石的因緣說
話,導出「猶如穢污惡。地田溝深坑。生香潔蓮華。」的修
行證得成果言一意識知,是一顯證「大方石」為一不潔糞人
,可成比丘的一處諸眾生皆可修行證果成佛的,這一「淨石
悟道」的隱喻思想。故大方石,猶如生香潔華,可使比丘如
「成佛身者」地涌沒自由;故如文所述,如一生功德華的「
轉世胎」,使人於此如淨胎的大方石上,猶如誕生裝飾穢污
的「香潔華」一樣,亦誕生裝飾俗塵的「香菩薩」的這一悟
道身者。
其二是,(24) 依『迦葉赴佛般涅槃經』知,是佛在世
時,於諸比丘中,有一年長又才明的大迦葉,且於佛每說法
時,常與佛對坐,因而被人民呼為佛師,終至辭佛至山中的
「迦葉誦經行道」之石。(25) 此山,名為普能山,周圍數
千里,去舍衛國二萬六千里,時迦葉於此中的一方石上,教
授二千弟子。此即
時有方石平正。其色如琉璃。縱廣百二十里。奇樹蔭涼
。華葉五色。冬夏茂盛。列坐石上。迦葉前後教授二千
弟子。皆清淨高行得羅漢者。常坐此石上。誦經行道。
又有清淨甘香泉水。周旋四十里。其水中則有優曇華。
紺色華。紅色華。紫色華。迦葉弟子七人。同夕得夢。
其一比丘。夢見所坐方石。中央分破。樹皆根拔。復一
比丘。夢見四十里泉水皆乾竭。華悉零落。一比丘夢見
拘羅邊坐。皆傾毀。一比丘夢見須彌山崩。一比丘夢見
金輪王薨。 一比丘夢見日月墮地。天下失明。(大藏一
十二一一一一五一 b)
由此迦葉因被人民呼為佛師,而辭佛至山中,且於山中常坐
此方石,前後教授二千弟子,而導出此諸弟子「皆清淨高行
。得羅漢果。」的修行證果這一意識知,是一顯證「大方石
」為一替代世尊佛身而「說法傳法」的譬喻思想。
於此,知二經家的大方石之經旨,即是意指一比丘誦經
教授,修行悟道的,這一具含傳法格譬喻的「佛法之石」。
知此,今再回溯圖像上的大方石,作一參照比對。若由『迦
葉赴佛般涅槃經』來看,所述的
一、「時有方石平正。其色如琉璃。」正是圖中 A4 大
方石獅子座的造作表現。
二、「又有清淨甘泉水。周旋四十里。」,似是圖中六
比丘所跪坐的 A5 長石地板 (26) 的隱喻表現。
三、「其水中則有優曇華。紺色華。紅色華。紫色華。
」,此中的優曇華
頁122
,應就是圖中較大朵的 B1 大蓮華;而其餘三華,似是
B2~B7 六蓮華的意含象徵表現。
四、「迦葉弟子七人。」,似是圖中 B8~B13 六比丘的
意含表現。若由『栴羅兒經』來看。其所述的
五、「見前比丘坐大方石。」,此中大方石,應是圖中
A4 大方石獅子座之指。
六、「華極香潔。當取莊飾穢污。觀母胎於彼胎中生功
德華。」,此中功德華,似就是 A4 大方石師子座下的二十
二瓣蓮華瓣的象徵隱喻表現。
此中六點比對,僅第一點是正中確著的圖像讀解,而第
六的譬喻表現,確是可解讀圖像中二十二瓣蓮華,象徵一可
使諸眾生,達至成佛身、或菩薩身的「功德華」這一隱含性
的造作。然而,其餘的四點,雖無法正中鵠的地解讀全圖像
意含,但是其經旨中的泉水、色華、弟子等,仍是圖像造作
上一有相關性的圖旨基因;只是問題在於目前無法獲致足夠
文獻,加以讀解求證出。(27)
但是,由圖像位置看,此 A4 大方石確是一顯證修行悟
道、護傳佛法的象徵獅子座,特別是其下二十二瓣蓮華所意
含的成佛這一功德之華,亦足以道出此大方石的出現,實不
是一偶然的造作,應是有一定特指的意含。而此,若從全圖
像構成來判斷,應就是大方石上的這一二佛並坐像所意指使
諸眾生,皆可成佛的法華「一乘真實」的這一付囑佛法護傳
象徵吧!(28)
總之,二佛並坐像的各圖像意含,及其所表現的圖像構
成基礎,依於目前所留存下的當時東魏以前諸家注本、或集
釋殘本的論述整理知,是本於法華「一乘真實」的這一真理
,而作為全體各各圖像相互構成、與組合的根本結構力量。
(29)
而此結構力量的根本思想,即一乘真實之「實」,想必
就是造像銘記願文中「乘實駕權。十方思運。」中的「乘實
」之指。然而,因於乘實真理,而須弘經之宜的「駕權」,
又如何地「十方思運」呢?而此想必是圖像構成上,二佛並
坐與二觀世音二者于圖像表現上,所展開的獨特結構這一運
作意含。今就此,試作一述。
.參.
關於此二者,即銘記題稱的「多寶像主」與「觀世音二
像主」的圖像構成,今擬分作二面來考察。
一、是由二佛並坐為主體,論述與觀世音圖像的成立思
想。
二、是由二觀世音為主體,論述與二佛並坐圖像的構成
基礎。
首從前者述起,若依『法華經』的經旨來看,這是因於
經中付囑弘經,即
頁123
所謂「囑經」的這一思想。此,正如同經「勸持品」所云的
,即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
....。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大藏一九一三六一C)
此中的佛所囑法,亦即是前述進入七寶塔中,與多寶佛並坐
的世尊,覺知不久當入涅槃,所欲宣說廣弘的法華大法。此
即前引文的
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
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
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
在。(大藏一九一三三一 C)
此廣說的妙法華經,事實,亦是世尊通一佛土之後,即入涅
槃而付囑弘布的大法。(30) 故釋道周的『法華義記』卷三
殘本釋以,即
誰能於此廣說法華者。此句。結終開始。結終者。結流
通也。開始者。由此一唱。持品得興。他方亦然。佛止
不須。即顯踊出。得明壽量。此為開始也。佛欲以此大
乘之道。付囑有在。故舉偈來勸。(大藏一八五一一七
六一 a)
知由此開始一唱,法華得以持興。然持經正如「舉偈來勸」
所述的,有所謂的六大難 (31) 世尊雖知有「持經六難」,
但滅後最需的,非他也;而是「付囑有在」的持經弘興眷屬
。此之意旨,正如光宅法師對「見寶塔品」這一品目所擇的
。即『法華義記』所云
命覓通經中有兩段。第一是法師品。明釋迦自命通經之
人。此品是第二。明多寶助命覓通經之人。由多寶如來
讚嘆釋迦。言誰能於此廣此經。因此得助釋迦。(續藏
一四二一零三四六一 a)
以及
以大音聲下竟長行。是第二十段。正唱慕覓通經之人。
(續藏一四二一零三四七一b)
知慕覓通經之人,不僅是此品之意旨,亦是世尊滅後囑經的
唯一目的。然此中所欲覓尋通經者,于經中知,非其他之眾
眷屬,而是特指「以人為軌」而通經弘法的四弘經者。此見
於光宅法師極為精妙的闡釋上。即『法華義記』所云的
頁124
,即
此品明藥王昔日苦行通經。仍為品目名也。....。此中
復明軌者。但前入如來室等。明法等。明法為通經之軌
。此中正以藥王等。以人為軌也。此五品示物通經之軌
。今判為三段。第一有藥王。妙音。觀音三品。正示物
通經之軌。....。
第一此藥王品。先明苦行通經。為物作軌也。第二妙音
。觀音兩品。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若明藥王苦行者。
下二人亦然。若明後二人。普現色身弘經益物。藥王亦
應爾。是故彼此互舉。影響相顯。
但此藥王是舊邦菩薩。妙音。觀音等。是他土大士。但
妙音是東方菩薩。觀音是西方菩薩。雖復東西兩殊。同
集一處。為欲表同歸之理。證莫二之說也。(續藏一四
二一零三七五一 b)
又:
此品中。明普賢從東方來。勸人自發聞經之因。故為品
名也。....。若自受持者。此經於此人。則有流通之義
。(續藏一四二一零三八四一 a)
除此光宅法師之釋文外,傳北魏末 (32) 的『法華經疏』殘
本,亦有簡明詳盡之釋。即
未來之世。流通法用。然二依大士豈將聖教方文。於流
通欲對二依。該於始學。乘世之中。苦行流通。當如藥
王。權道普入。當如妙音。觀音。說咒擁護。如陀羅尼
。藉善知識。汝妙莊。敬作善知識。如淨藏等也。勸發
二人。如似普賢。以此證便故。引文在此也。(大藏一
八五一一九五一 b.c)
由上二釋文知,承受世尊滅後囑經的流通者,即是藥王、妙
音、觀音及普賢四大士。知,此再回溯背面圖像〔圖七〕作
相互地參照,可窺知 (8)、(9) 二佛並坐像左右所出現的著
寶冠、菩薩裝的 (10)、(11) 二圖像人物,即是意味接受七
寶塔中,世尊宣說滅後囑經的弘興大士。然而,圖像所表現
的二弘經大士,若再與圖五的本尊石像銘記的題稱,即「觀
世音二像主王舍龍」作一參對就知,非經中弘經四者之中的
藥王、妙音、普賢三者,而是其中的「觀音」大士像主。
此觀世音像主,能成圖像構成上,接受 (9) 世尊囑經
這一表現的角色,不用言,那就是觀世音具有如前二釋文所
述的有性質。即
一、觀世音除具有權以普現色身之道,弘經益物普入世
間救濟外,尚具有如藥王苦行通經,為物作軌的菩薩行精神。
二、觀世音與妙音,雖為東西兩殊之大士,但同集一處
,表同歸之理,證
頁125
莫二之說。
此中的「表同歸之理。證莫二之說。」,不用待言,即
是意指前述的釋道周之釋文中,對寶塔「地踊」與「空住」
所詮釋的,同歸與顯證「一乘真實」的法華真理之謂。然此
意含的法華真理,若從圖像的構成表現來看,應即是二佛並
坐之間的 C1 這一大寶蓮華圖像所隱含的「經華」譬喻上。
故由此窺得,從經文與諸家注疏等「文獻上」所證得的,即
多寶塔內世尊所廣說的滅後弘經、與觀世音如普賢的弘經益
物二者,相互共為『一體思想』之事實;正如實地一起出現
於此石像背面二佛並坐像的這一「圖像上」, 即 A1~A4 多
寶塔內的 (8)~(9) 二佛,與其寶塔左右的 (10)~(11) 二觀
世音像主之一。換言之,文獻之「思想」,與圖像之「構成
」,正相互契合,且相互成立。
而此成立之基礎,正是架構於象徵妙法華經這一「經華
」的 C1 大寶蓮華圖像上。由此來看,此 C1 大寶經華,實
具有雙重性的構造意識。即
一、本於世尊于七寶塔內所廣說的『法華經』這一「一
乘真實」之謂,形成了二佛並坐像、與四天寶華、六比丘、
雙獅寶香鑪及十神王整體圖像構成上的結構中心。
二、徵於世尊于通一佛土之後,所欲囑的『法華經』這
一「滅後弘經」之謂,形成立二佛並坐像,與二觀世音像整
體圖像組合上的結構力量。
換言之,C1 這一大寶華,不僅是整個圖像組合構成上
的「位置中心」,同時亦是整體圖像意識表現上的「思想中
心」。簡言之,即是妙法華經本身「一乘真實」與「滅後弘
經」二大經旨,重複層疊為『一體』的圖像性意識表現思想
。由此看,亦不難了解此二佛並坐像中的 (9) 釋迦佛,即
一、其 C2 施無畏印手勢,為什麼不取面對眾生供養的
正面方向,而取與 C3 平行,斜斜面對 C1 大寶經華的方向
? 以及
二、其 C3 舉華手勢,為什麼持以 C1 大寶經華這一華
莖的造作表現?還有
三、更甚一點,是此二佛並坐像,為什麼皆不取面對眾
生供養的正面之姿,而反取以二者顏面及視線皆相交於 C1
大寶經華這一焦點的圖像構造?
至此,尚留下此二佛並坐圖像構成上,二觀世音像主這
一圖像出現的本身意含,以及觀世音為何有「二尊」的問題
。今,試析於下。
.肆.
首述銘記題稱上「觀世音二像主」的」「二」之問題。
關於此,事實,至今亦不明 ';但是若從上述的法華經文,
及諸家注疏、釋本等的文獻資料上,未見有其名知,此「二
觀世音」之稱,實不是佛教上的稱名,同時亦不是古印度人
所稱的。然而,在此東魏石像銘記上,不僅有其題稱,且有
造像圖像的造作
頁126
實例。故由此造像資料的事來看,其出現的唯一可能,是可
推測即是來自於中國人所特有的法華信仰上。由之推測,即
是佛教東傳中國之後,由於長達幾百年的吸收孕育,至東魏
六世紀之時,產生出中國人方式的信仰思想,同時地,也因
而產生出中國式的尊像稱名,與中國式尊像造作之實例圖像
。事實,此之推論,也並非無據的。(33) 故今,就以中國
南北朝有關的佛教文獻,試以探索。
此問題,先就以北朝觀音信仰的造像流行來看,依諸先
學前輩研究論著知,在龍門石窟的北魏期,共造有十九尊,
僅次於釋迦像、彌勒像,而為第三位 (34);若在金石尊像
的造像上,于北魏期共造六十四尊,亦為第三位,但是若與
其後的東魏期、北齊期的九十四尊一起合計的話,則僅次於
釋迦,而為第二位。(35) 由此看,觀世音信仰的造像,是
有漸至後來居上之勢的。
然而,在此眾多觀世音造像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也
同時地出現了不少的「二觀世音像」實例及銘記之類的。現
,就有關的造像實例,及文獻資料等,略作一表如下。
〔表一〕二觀世音像造像諸例及相關文獻略表(36)
┌───────┬────┬─────────────┬───┬────┐
│編│造 像 題記│ 年 代 │造 像 銘 記 內 容 │ │ │
│號│ │ │ │ │ │
├─┼─────┼────┼─────────────┼───┼────┤
│A │北魏清信佛│興安二年│清信佛弟子。成休祖敬造觀世│大篇一│ │
│ │弟子成休祖│(四五三)│音像三嘔。願使夫妻息紹宗三│一七九│ │
│ │造觀世音像│ │口。悉皆■善。先者延年。少│ │ │
│ │三軀記 │ │者益益壽。男學聰明。仕官速│ │ │
│ │ │ │遷。所求而願。成紹宗記。 │ │ │
├─┼─────┼────┼─────────────┼───┼────┤
│B │北魏佛弟子│正始元年│佛弟子武容。為亡■兄■■造│大篇一│雙觀音像│
│ │武容造像記│(五零四)│像兩丘。 │二零八│ ( ? ) │
├─┼─────┼────┼─────────────┼───┼────┤
│C │北魏安定王│永平四年│安定王。為女夫閭前騎■故入│龍錄一│左、右二│
│ │造觀世音二│(五一一)│法。敬造觀世音像二軀。聖嚴│七零零│觀音像 │
│ │軀記 │ 至 │暐。真相景發。妙極天華。含│ │(大圖一 │
│ │ │武泰元年│生仰化。願使閭散騎。緣此入│ │ 四七三)│
│ │ │(五二八)│法之功。當令永離塵軀。即真│ │ │
│ │ │~(37) │無旱。開明玄門。常為龍華唱│ │ │
│ │ │ │首。又願緣眷萬善。歸祐吉祥│ │ │
│ │ │ │。徵集一切群生。咸同茲願。│ │ │
├─┼─────┼────┼─────────────┼───┼────┤
│D │北魏比丘靜│普泰二年│比丘靜度願造釋加像一區。并│龍錄一│ │
│ │度造釋迦兩│(五三二)│造兩觀世音。別造小觀世一勘│三五九│ │
│ │觀音別造小│ │。仰為所生七世。師僧。父母│ │ │
└─┴─────┴────┴─────────────┴───┴────┘
頁127
┌─┬─────┬────┬─────────────┬────┬────┐
│ │觀 音 記│ │。友。一切眾生。共同此福。│ │ │
├─┼─────┼────┼─────────────┼────┼────┤
│E │東魏王倫妻│ ? 年 │■■■■王倫妻陳女婆。■■│龍錄一 │ │
│ │陳女婆母子│ (38) │■■■出家。只為罪業尤重。│五四七 │ │
│ │等造觀音像│ │■■■脫。母子共作。左相觀│ │ │
│ │并波■經記│ │音一■。■側各起尼僧代身出│ │ │
│ │ │ │家。釋■■願。又小女婆■■│ │ │
│ │ │ │患。願造右相觀音并波■經一│ │ │
│ │ │ │部。功。備成慶訖。賽酬往願│ │ │
│ │ │ │。遍及群生。證盡果員。為無│ │ │
│ │ │ │所得。十月一日。刊留銘記。│ │ │
├─┼─────┼────┼─────────────┼────┼────┤
│F │北齊佛弟子│天保三年│佛弟子■遵。在外辛苦。願造│石史一十│一光雙觀│
│ │■遵造像記│(五五三)│象■區。願見父母。所願如是│一一八零│音像(大 │
│ │ │ │ │八一一b │篇一三一│
│ │ │ │ │ │六) │
├─┼─────┼────┼─────────────┼────┼────┤
│G │北齊大交村│乾明元年│大元村邑義母人七十五人等造│大篇一 │ │
│ │邑義母人七│(五六零)│雙觀世音像一軀。上為皇帝陛│三二七 │ │
│ │十五人等造│ │下。師僧父母。法界眾生。俱│ │ │
│ │雙觀世音像│ │共成佛。 │ │ │
│ │記 │ │ │ │ │
├─┼─────┼────┼─────────────┼────┼────┤
│H │北齊珍妻劉│太寧二年│珍妻劉仰為忘夫敬造白玉雙觀│曲圖一 │ │
│ │仰造雙觀音│(五六二)│音像一區記。并及已身。無病│三六 │ │
│ │像記 │ │長受。祈願如是。 │ │ │
├─┼─────┼────┼─────────────┼────┼────┤
│I │北齊寶光寺│河清四年│河清四年正月廿七日。固城寶│松增一 │雙觀音像│
│ │僧道待造觀│(五六四)│光寺僧道侍為身造觀音像一軀│二六三 │(松圖一 │
│ │音像記 │ │。 │ │一四九一│
│ │ │ │ │ │b) │
├─┼─────┼────┼─────────────┼────┼────┤
│J │北齊劉敬默│天統三年│劉敬默為亡女亡兄。造玉象一│石史一十│一光雙觀│
│ │造像記 │(五六六)│區。願使亡託生西方妙淨土。│一一八零│音像(大 │
│ │ │ │現在大小。恒與佛會。 │九七一 a│篇一三三│
│ │ │ │ │. b │六) │
├─┼─────┼────┼─────────────┼────┼────┤
│K │北齊賈布蘭│武平四年│賈布蘭為亡息阿伽。敬造玉像│石史一十│一光雙觀│
│ │造像記 │(五七三)│一區。合家眷屬。俱登上道。│一一八一│音像(大 │
│ │ │ │ │零四一 b│篇一三五│
│ │ │ │ │ │二) │
├─┼─────┼────┼─────────────┼────┼────┤
│L │隋佛弟子順│開皇四年│佛弟子翊軍將軍順陽郡王■■│大篇一 │ │
│ │陽郡王■■│(五八四)│。為妄妻■■女華。敬造阿彌│三八九 │ │
│ │造阿彌陀佛│ │陀佛壹嘔。觀世音二菩薩。願│ │ │
│ │記 │ │法界眾生。斷一切惡。脩一切│ │ │
└─┴─────┴────┴─────────────┴────┴────┘
頁128
┌─┬─────┬────┬─────────────┬────┬────┐
│ │ │ │善。願從今身乃至佛身。共一│ │ │
│ │ │ │切眾。同誦大乘。 │ │ │
├─┼─────┼────┼─────────────┼────┼────┤
│M │隋張難陀造│開皇十一│張難陀為亡父母。敬造[雯-文│曲圖一 │ │
│ │觀世音像記│年(五九 │+隻]觀世音像一區。 │五零 │ │
│ │ │一) │ │ │ │
├─┼─────┼────┼─────────────┼────┼────┤
│N │隋佛弟子張│大業四年│佛弟子張■息君卿。為亡夫高│石史一十│ │
│ │■造雙觀音│(六零八)│洪怛。敬造雙觀音像一區。上│一一八一│ │
│ │像記 │ │為 皇帝陛上。後及師僧父母│三三一 a│ │
│ │ │ │。仰願亡過。見存共沾。含識│. b │ │
│ │ │ │同登妙果。 │ │ │
├─┼─────┼────┼─────────────┼────┼────┤
│O │ │永平三年│(有造像實例。然無銘記。) │ │雙觀音像│
│ │ │~孝昌三 │ │ │(大圖一 │
│ │ │年(五一 │ │ │ 六一三)│
│ │ │零~五二 │ │ │ │
│ │ │七)(39) │ │ │ │
└─┴─────┴────┴─────────────┴────┴────┘
依表一知,自北魏期起,便有二觀音像的實例,尤至北
齊漸為盛行,此似與當時漸流行大的觀世音信仰互有因果關
係的影響。然在造像實例中,由表中之例看,其類型似未定
一。有如 A 成休祖的、三尊各一的「單獨一尊式」、如 B
武容的雙尊、及F ■尊的一雙尊的「單獨二尊式」、及如 C
安定王、D 比丘靜度的作為左右、或■侍的「侍二尊式」。
其中,以後者第三類型,較接近於本文所欲述的,但是又並
非完全雷同;因表中的為「本尊像」[協-十+月]侍,而本文
的為「二佛像」的[協-十+月]侍。
然,不論何類型,二觀音像於經義上的誕生思想及背景
,可謂因目前無尊文論考而不明,但從表中 E 的龍門石窟
無年銘的「東魏 (?) 王倫妻陳女婆母子造觀音像并波■經
記」,即其願文中所述的「左相觀音」與「右相觀音」的一
實造像來看,是可以發現,其於圖像上出現的可能背景。即
第三類型的左右、或[協-十+月]侍二觀音像,是有可能從北
魏期的龍門石窟,眾多的三尊式、五尊式造像中的「左右二
菩薩」與「左葙、右葙二觀音」,作為一主尊構成的這一居
於大乘佛教信仰意識而成的造作實例,轉借過來而衍生出的
吧! 此一推論,雖少於十足確切的資料與論考,但是在二觀
音像于造像實例演變的歷程上,是可發現有其可能性的。
其次,想就第三類型中,即本文的二觀世音作為二佛並
坐像左右[協-十+月]侍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試略一
述。
關於,此在前述的世尊滅後囑經的這一思想性圖像表現
中,巳述及以二佛並坐像為主體,與觀世音像的構成基礎。
但在上述文中,郤未論及二觀世音的
頁129
「二」之來源與思想背景,故今擬於二觀世音為主體的立場
,探述與二佛並坐之構成關係,進而再解答「此二」之觀世
音像問題。
現就『法華經』的觀世音這一角色思想,來作考察。眾
所周知,觀世音菩薩,只要任何眾生唸其名,其所遭受的任
何危難;皆可脫解;就是直接逼危人間最困險火難、水難、
風難、刀杖難、羅剎難、伽[璅-玉+金]難及盜賊難的七難,
亦皆可解脫。(40)故其造像信仰,正如前述統計數字,至北
齊起,有直追釋迦像之勢。此點於信仰面上的背景,實有助
於觀世音像,以及其像與其他圖像構成上的研究。(41)但是
,很遺憾的,此為當時盛行的「七難信仰」,對於此石像背
面的二佛並坐像與二觀世音像的構成探索,欲是無任何正面
性的助益,而且,亦為當時盛行的「觀世音三十三身信仰」
,也無任何側面性的助與。故今,仍本於前述的世尊滅後囑
經這一弘宣法華真理的立場,歸於「一乘之實」,的定位點
,探察此二者圖像的成立關係。此,可見於同經的「觀世音
菩薩普門品」,即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
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
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
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無盡意菩
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
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
。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
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
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象。天
。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 目 + 侯 ] 羅迦。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
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
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
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
婆世界。(大藏一
九一五七一 b.c)
此段引文,若加以分析知,即其下:
一、無盡意感於觀世音三十三身成就功德,(42) 且受
聽於世尊之愍勸,欲以眾寶珠、瓔珞供養觀世音。
二、觀世音不肯受之,然經世尊告以愍懃無盡意,及一
切四眾,而受其瓔珞。
三、觀世音所受瓔珞,分作二份,一份奉世尊,一份奉
多寶塔。
此中三點,若再簡明地探其意含,即是在於無盡意、觀世音
、世尊、多寶佛這「四者」之對答 ';與無盡意所欲付出的
眾寶珠、瓔珞,牽引出四者相互對語交流的「寶物」;以及
將此寶物「分二奉佛」的,這三個主要意識所連續展現的場
面上。
頁130
此由無盡意菩薩所導出的三主要場面,若與圖七的石像
背面二佛並坐像作一檢視對比的話,可發現正與整個的圖像
表現構成,成一相互且共鳴的意識性吻合。即
一、H、I、J、K 的四圖像人物,正與分析上的「四者
」相稱吻合。
二、J 的圖像人物雙手所持的 D1、D2 持物,正與分析
上的「寶物」相與契合。
三、K 的圖像人物手所顯示的 D3、D4 手勢,正與分析
上的「分二奉佛」示意相稱。
這樣地看,此圖像意含分析中的,持 D1、D2 寶物的 J 圖
像人物,應是「無盡意菩薩主」,而舉 D3、D4 手勢狀的 K
圖像人物,即是「觀世音菩薩主」了。但是,這麼一來,J
與 K 二尊像名的判定,欲又與銘記題稱上的「觀世音二像
主」,不盡相互吻合。關於此,只有從整體的所有圖像構成
關係的這一根本問題,再作一明瞭的求證了。
首先,就J無盡菩薩的D1、D2寶物,開始敘述。
傳北魏末的『法華經疏』殘卷本釋,即
自此以下。無盡意仰奉佛教與供養也。珍寶是財。云何
言受此法施者。欲明無盡意。欲使因財以通法也。觀音
初時。所以不受。一欲使生愍懃之心。二表大聖於財無
著。後所以受者。知此時會因受迴奉。便能解一乘法身
。故受之。( 大藏一八五一一九七一 a)
知此無盡意所持的 D1、D2 寶物,非財施之寶。而是法施之
寶。故此寶物,正如前述的 C1 大寶蓮華所意含的「佛華」
、或「法華」、「經華」之謂的,是亦具有佛性、或法性之
寶。換言之,亦即是大乘教義信仰上所意含的「佛寶」、或
「法寶」、「經寶」之象徵。故以此珍寶,可以弘通大法,
因而地,正如此殘本所釋的,當觀世音受此法施之寶,便能
解「一乘法身」。故由此亦窺知,此 D1、D2 二寶物,應即
是這個象徵一乘法身之謂的「法寶」了。但是,緊接而來的
一個問題是,造像圖像所表現的二法寶寶物,在造形上為何
有大小,以及形狀的相違。
像 D1 寶物,由其造形看,不是經文所述的寶珠、瓔珞
之狀,而是其上如一火焰形的摩尼之珠,而其下配以四瓣的
尖形蓮華。此類造形的寶物,是諸經典,常出現作為大乘佛
法信仰上,譬喻為佛法之性這一無價法財的「摩尼寶珠」
(43)。因而地,此無價的摩尼寶,想必就是經文中所述,無
盡意正欲供養觀世音的「瓔珞」。然而,此珍寶,正如前述
殘卷本所釋的,因具「有弘通大法的佛法之性」,故有如諸
經典上所常見的,如具佛法神變之力地,一下化現成
頁131
具佛法之性的「摩尼珠寶」了。因而地,原本經文有述及,
而未被觀世音所承受的「頸眾寶珠」,雖亦是法施供養之物
,但可能是終因尚未供養出,因而還未具有佛法神變之性,
所以仍如一般原來的小小的珍寶。故圖中的 D2 寶物,就如
實地表現出比此手還小而被捏在手指上。由此看,此二寶物
,在造形大小、與形狀的差別,並不是一偶然性的,而是有
其意會性的目的吧!
因而,由 D1、D2 寶物的形相異知,不僅暗示傳北魏末
殘卷本的法施供養之信仰;同時地亦顯示出具佛法之性、與
不具佛法之性的意識性差別;以及法寶可以弘通大法,于圖
像構成上這一思想性圖像表現。
其次,就K觀世音菩薩的D3、D4手勢,接著敘述。
從圖像看,右手的 D3 作施無畏狀,而左手 D4 作與願
狀手勢。今先述前者,一般言菩薩部的手勢,是沒有如佛部
圖像中的來迎印相,(44) 如具有,當然是意指如具佛部性
格的。因而,此如佛部來迎印 (45) 中的「施無畏印」手勢
圖像,應是前引述經文中,世尊賜與觀世音為「施無畏者」
的這一稱號所隱含的思想性意識而來的。即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
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大藏一九一五七
一 b)
知觀世音因於怖畏急難中,能施無畏,故號為「施無畏者」
。而此,若依同前傳北魏末殘卷本之釋,即
能施無畏者。四種施中。無畏最上。何者為四。一是財
施。二施小乘。三施大乘。四者無畏施。中最勝故應供
養。故曰五名。名施無畏者。(大藏一八五一一九七一
a)
知施無畏者,在四施中最勝,而又為供養,才被稱以第五之
名。這樣地看,能勝於財施、小乘施、大乘施的無畏施,依
法華經旨看,不正是意指所謂的最勝「一乘法施」嗎? 因而
地,D3 的施無畏手勢,不也就是經中,「於怖畏急難中,
能施無畏。」與同前傳北魏末殘卷本所釋,「中最勝。故應
供養。」的雙重意識而顯現出一乘法施的這一象徵性意旨表
現嗎?
故,與此 D3 施無畏印手勢,作上下相對應的 D4 與願
印,亦即是承此一乘法施之「願」,將此象徵一乘施的瓔珞
法寶,如經文「受其瓔珞。分作二份。一份奉釋迦牟尼佛。
一份奉多寶佛塔。」所述地,作「分二奉佛」的圖像意含表
現。當然,此中二手勢所意示的一乘施之「願」,不用待言
,即是經中的「一乘真理」之指了。
故由此 D3、D4 手勢作上下一體呼應的圖像構成知,除
了顯證了觀世音於
頁132
怖畏急難中,承前述世尊囑經之付,以三十三身的弘經法施
之力,於娑婆世界中,成為具一同等於佛身法力的施無畏者
外;同時地,亦道出觀出音將所接受的,即可解一乘法身的
一乘法施寶物,本於其廣為一切無畏施的弘經大誓願,將其
分二奉施於佛的,這一再復歸還二佛的「囑經」與「弘經」
相互循環的構圖。
然而,此中「分二奉佛」的大施誓願,想必就是使觀世
音達至同等佛身之體,且共為「一乘法身」供養,這一法華
最高弘經護法的世尊「囑願」。此亦見於同前傳北魏末殘卷
本之釋。即
所以分作 2 施。二佛者。 欲明佛至極之果。正明萬善
同歸妙果。理無異趣。此表一乘義二者。欲明一分施佛
。一分施生佛。欲表生滅。斯皆是權。准有法身。是其
真實。 流通法華,正在此文。(大藏一八五一一九七一
a)
知觀世音的「分二奉佛」,其二佛者,是表萬善同歸,達於
一乘真實的這一意旨之至極之果。然其「二」,欲表生滅,
皆是權宜,非真實也。故要達此一乘之果,依釋文知,其條
件是「唯有法身」,才是真實,才可弘經。
由此看,接受世尊滅後囑經,弘宜一乘真實這一法華真
理的觀世音,其奉施二佛,不就是意味使其具有「唯如佛格
」的這一「真實法身」,而才達至流通弘經之目的的嗎?而
且釋文中的「流通法華。正在此文」一句,其正在此文,不
也是正意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這一觀世音以人為軌的
弘經思想嗎? 事實,在其前的「見寶塔品」的世尊滅後囑經
,已經意含出其滅後的「佛格」、或「法身」,付囑於觀世
音身上了。然而,妙法華經一經的諸思想,如眾所周知的,
皆本於可顯證的真實性上。(46) 因而,藉以分二奉佛之「
施」的真實性事實,使諸大眷屬,四天下眾皆信觀世音確具
有如佛法之格、佛法之性的,這一「以法為身」弘經之力。
故由此再回溯前述傳北魏末殘卷本的,分奉二佛至達一乘之
果為「實」,而其二為「權」的闡發,實是深得法華經中三
昧的。
但是, 此中一問題是, 觀世音得具有諸大眷屬眾皆信
的弘經法身之力,欲是本因於無盡意的一心供養所牽引來的
法施之力,而促使觀世音達至分二奉佛的這一一切施的大誓
願,才得至「唯有法身」、「是其真實」的境界。故經文於
分二奉佛後,道出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大藏一九一五七一 C)
而此,傳隋前陳末的『法華經疏』殘卷本(47)就付以
頁133
第五無盡意以下。訖遊於娑婆。表明法身大士。有此高
德。是故勸汝供養也。(大藏一八五一一九三一 b)
之釋。此釋文雖為東魏之後,在作為本文引用的論考點上,
是有勉強之嫌的 (48);但是終是南北朝的一重要文獻。因
而與經文相照,可使人明確地窺出觀世音弘經的法身神力是
本於無盡意開啟的,因而佛說:「勸汝供養」。故由此看,
「無盡意之供養」,牽導出眾信的「觀世音之法身神力」,
使觀世音實踐世尊滅後囑經的這一弘經之「誓願」,實是點
出二菩薩併合為「一體」的這一意識構造。而此構造,正如
前「見寶塔品」品目的光宅法師之釋。即
「多寶助命覓經之人」所意含的,助與世尊滅後囑經的
這一「囑願之達成」。
同理的,此中正可謂
「無盡意助顯弘經之人」。而此所意含的。即是助與觀
世音普濟弘經的這一「誓願之實踐」。
換言之,此二者之構造,即是架構於法華一乘實這一真理上
,「囑經」與「弘經」所顯證的,世尊生生不在、永寂不滅
的 (49) 這一弘經者,永遠實踐法華不滅大法的循環意識上
。因而,由此構造意識,亦可探得助與觀世音弘經的菩薩,
何以取「無盡意」之名的意指。再者,此二品在構造上,不
僅有此四者的相互共通意識外 (50),還有一不可思議之處
,是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品中,點出觀世音「分二奉
佛」的二佛構造世界;而此點不正是在顯證法華一經,其「
囑經」與「弘經」的『一體性』構造思想嗎?而此一體性之
思想,想必就是南北朝諸家對此「分二奉佛」,釋以證解一
乘法身的「迴奉」、或「迴施」的極緻闡發吧!(51)
此迴奉、迴施,不僅使觀世音、無盡意二菩薩,達至與
釋迦、多寶二佛共為一體的一乘法身思想結合,同時亦是形
成此二菩薩與二佛共為一體性的圖像構成意識。而此中二菩
薩與二佛的「二」,正如前引傳北魏末殘卷本所釋的,即
二佛者。表一乘義。二者。斯皆是權。
的,二佛者,其一是權,而其實,是本於「佛」所宣的一乘
義;同理的,二菩薩者,其二亦是權,而其實,即是本於「
菩薩」所弘的一乘義。然此中之佛,不用言,是歸指世尊之
謂,而此中菩薩,亦不用言,是歸指觀世音之謂,因而
頁134
地,
助與世尊滅後囑經達成的多寶佛,本於世尊宣一乘義,
而「權予二佛」之稱。
同理地,
助與觀世音實踐弘經的無盡意,本於觀世音弘一乘義,
亦也「權予二菩薩」之稱。
故綜之,二佛並坐像這一圖像構成上所謂的二觀世音像
主,並非是因於觀世音菩薩本身所具有的「七難解脫」、或
「三十三身變」的思想意識,而個別地造作的二尊觀世音菩
薩像構成之謂;而是因於二佛並坐像構成上,觀世音所秉具
的分二奉佛這一「一乘法法身」的一體性思想意識上,而分
別地造作一尊為無盡意菩薩像、一尊為觀世音菩薩像構成之
謂。故此不同尊名的二菩薩,本於二佛並坐於二佛之權,實
是伸予法身一乘義之「實」,使此二菩薩如二佛定於世尊為
其法身真實之位地,將觀世音定於如具佛性之身的一乘法身
之「實」的這一位上;因而地,承此二的方便之權,將無盡
意、觀世音二菩薩者,如二佛並坐像這一貫稱之名般地,取
以「觀世音二像」之名的題稱吧!
.伍.
其次,就圖六的此尊石像題稱像主構成及假想圖上,二
佛並坐像構成的「梵王主」造作意識,及其位置的可能性,
試作推述。
由前述知,梵王於此尊石像整體構成的位置,是與台座
上代表鬼神眾的十神王作一相對,而代表天眾置位於光背上
的,而且亦是世尊於靈山法會時的諸大眾之一。(52)
首先,就法華一經上付予梵天王這色一角色的性質,作
一考察。在經中闡述法華一乘真實思想的「方便品」,有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並余諸天眾。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大藏一九一九一c)
知大乘信仰的法華經典,因本於其經一乘大慧平等,一切皆
可成佛的理念,就是天部眾眷,不僅梵天王,就是其餘天眾
,皆可尊佛供法,而且亦至佛所聽聞法音 (53)。因而「隨
喜功德品」,有一闡述持經通法之功德,就有如可得至梵天
王坐處的修法成身譬喻。即: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
聽受。緣是功德。
頁135
轉身所生。....。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
。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天王坐處。若轉輪聖王
所坐之處。(大藏一九一四七一 c)
此中窺知梵天王坐處,是一潛藏象徵持經可成佛身的說
法得度世界。因而,在經中承受世尊滅後囑經的妙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二大士,在其擁有更大於佛身法力的「三十三身
變」神力中,就有「應以梵王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的顯證思想出現。(54)
知此,再回到二佛並坐像上,由其全體圖像的構成看,
梵王主的可能位置,應是在圖七 (A1~A4) 「寶塔佛龕 )」
(A5~A8) 「四天寶華」之上的已殘損部位上。若就此二者圖
像與梵王構成看,如同經的「分別功德品」所云的,即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斯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心 風動出妙音
(大藏-九-四六- a)
此因於同於前述整體圖像構成的意識,即因於世尊滅後
持經而起舍利塔的宣說中,已隱顯「塔」與「梵天」作為相
互一體的持經通法表現思想。此正如前述「見寶塔品」所引
的,即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涌出空中。....。高
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之謂的。十三天中,雨 A1~A4 四天寶華供養寶塔的,應是
其中的梵天王,而不是其餘的天眾。因為,從法華一經知,
不僅依於諸大乘經論的梵天王之思想,闡宣「大梵天王是一
切眾生之父」的經旨。而且更藉此旨意,作為「法華一經是
諸經經王」的思想意識譬喻。(55) 因而,此中的七寶塔上
的「梵王雨華」,實是有其不凡之意的。關於此,非常幸運
的,在南朝的竺道生的『法華經疏』,已作了極盡深得此中
經旨三昧的闡釋。即
梵王雨華。所以人天交萃。設供如林者。明至德威重。
理惑矣。梵王是眾生之主。尚來歸崇者。況復餘乎。(
續藏一一三四一零八一九一 b)
頁136
此釋文與圖像,稍略作說明。其雨華,可謂連繫出圖像中四
天華、寶塔佛龕、及梵天王三者表現主題,而「設供如林」
,可謂連繫出其下表示回眾供養的「六比丘」、「六寶華」
、以及其下表示諸供養具的「雙獅寶香鑪」與遍地的「四寶
華」四者表現主題。換言之,此段釋文,恰好含蓋整個圖像
構成的各表現主題。然而,此中梵王雨華之釋的意含,若加
以分析知有二。即
一、使天下四眾人天交會,藉以證理解惑,顯增世尊至
德,威重無諭。
二、梵王為眾生之父主,尚且歸崇世尊,況復諸天下四
眾,怎不尊佛供法,永遠不息地持經流法之謂。
而此中二意含,不僅與前述的七者表現主題,顯現出共為一
體性的圖像構成意識;而其意含中的「證理解惑」、及「歸
崇世尊」,同時地,亦增顯證前述的北魏釋道周所集釋的、
寶塔住空的「一乘靜理」與 (8)、(9) 二佛並坐所顯的「一
乘真實」二圖像隱含思想。
故由上述推論綜之,銘記題稱上的「梵王主」,不僅與
靈山法會的諸大眾代表一起,且與二佛並坐像作一全體圖像
構成體系的組合結構,而且其位置,就是在寶塔之上的已殘
損部位上。
即知梵王主於此構成上的成立基礎,及可能接著的是其
造之形的推測。關於此,實是不易探知的,不過如能依前述
的靈山法會諸眾之一代表外,其「梵王雨華」,及配以諸經
論上,視梵天王為「一切眾生之父」、及「顏如童子」的三
者巳為當時南北朝人所巳知的事實因表來看,(56) 似乎可
藉以北周時代的一尊「石造六尊立像」上,一如顏童,且口
中化生天華,位於一佛之下隱含眾生之父的圖像而用〔圖 9
〕。換言之,此即是圖六、圖七上的 (14) 尊像主造像之形
。
.陸.
綜之,二佛並坐像的全體圖像構成,其意含以及成立基
礎,依其後的表二整理知,即是本於南北朝時諸經論、及諸
注疏本上,所闡發的法華一乘真實的這一真理,而作為整體
圖像結構之力的根本思想。
而此圖像性思想的結構之力起點,就是在於全圖像上、
下、左、右正中的,象徵『法華經』這一「經華」之旨意識
的 C1 七瓣大寶蓮華上,然後由此中心的結構之力,作一「
全面性」與「循環性」的構成展開。即
一、本於 C1 經華為世尊所宣唱的法華一乘真理之意含
,展現 A1-A4 七寶塔的地踊住空顯證,三十三天中 (14)
梵王的雨 A5-A8 曼陀羅華顯瑞,與 (17)~(26)的十神王禮
佛供養,構成一幅顯證一乘真實的法華「虛空法會」世界展
開。(57)
頁137
二、世尊的宣說,皆是真實的未曾有法喜,導引出以大
樂說菩薩為首的,欲見其寶塔中的如來真身意念。因而世尊
顯以「分身合集」、「三變土田」、「通一佛土」的大神變
力,展現出 A9~A11 雙獅寶香鑪、及 A12~A15 四寶華所顯
現的娑婆世界淨國土之境。時,十方分身諸佛,遣 B8~B13
的六侍者比丘,攜帶 B2~B7 的寶華問訊世尊。而此中的 B1
大寶華,即是導引其上「寶塔顯證」與其下「大眾問訊」時
空移動之緣的一構成意含表現。故其位,亦正中地承 C1 的
大寶經華之下。
三、當問訊之畢,四眾座起住虛空中,皆欲見世尊開此
寶塔。時世尊以右指開其塔戶,出大音聲如欲關開大城門。
時諸大眾 B8~B13 皆見 (8) 多寶佛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地結
跏跌坐;且見多寶言:「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的滅度佛
未曾有之,言時大眾及 (10) 梵天王等,便以 A5~A8 四寶
華散聚 (8)、(9) 二佛之上。時多寶亦分讓半座為請,讓世
尊入塔就坐之際,亦就是本圖像「二佛並坐像」依於法華「
一乘真實」這一真理的圖像構成誕生。
四、二佛並坐於寶塔,且受四眾天華之雨,即時世尊便
宣以如來滅後持經最要的「付囑有在」之旨。時世尊藉 C2
的施無印手勢,展現廣宣 C1 大寶經華所意含的法華大法,
久遠流涌的「說法弘經」思想;以及藉 C3 舉華手勢,展現
宣說 C1 大寶經華所意含的法華大法,付囑有在的「慕覓囑
經」思想。而此二思想的一體性表現,即是二佛與其左右二
菩薩的展開。
五、二菩薩與二佛的構成展開,首由 (10) 無盡意感於
(11)觀世音的大功德成就,而願一心供養,上以象徵佛法之
寶 D1~D2 二寶物。然 (11) 觀世音以其來迎印的 D3 施無
畏手勢所意含,其於怖畏中,施以一切施的大誓願,而不與
受之。然 (9) 之世尊勸愍天下四眾及無盡意,使其受承 D1
、D2 二法施之寶。
六、當 (11) 觀世音承受此即是象徵法華一乘真實,又
可解一乘法身的 D1 大法寶時,即仍本於其大於小乘施、大
乘施的「一乘無畏施」之「施願」,藉以其來迎印的 C4 與
願手勢,將此法寶「分二奉佛」地『迴施』於 (8)、(9) 的
並坐二佛上。此際,當二佛承觀世音的迴施二法寶,就是本
圖像「二佛並坐像」與「二觀世音像」,依於法華一乘平等
大慧經旨所意含的「一乘法身」這一法施之願的圖像構成誕
生。
故知,二佛並坐與二觀世音圖像,其整體構成就是基於
此『法華經』最要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這一經旨的
根本思想,而作全面性圖像的展現;而且,並於此展現中,
予以如來滅後持經最要的「慕覓囑經」思想之構成,展現出
無盡意付以觀世音,開啟觀世音本於一乘無畏施之大誓願,
以其證解一法身的這一「分二奉佛」『迴施』思想,作了再
次圖像循環性的結合;同時地,亦也構成了全體圖像世界於
理論結構上的成立基礎。即是,基於一乘實這一
頁138
比擬於一乘法身的「施無畏者」,其所意含的迴施循環基礎
上。(59)
〔表二〕二佛並坐與二觀世音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表
┌──┬────┬───────────┬─────────────┐
│編號│圖像尊名│圖像解讀所依經典 │圖像解釋所依要旨 │
├──┼────┼───────────┼─────────────┤
│(8) │多寶佛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塔中所出讚嘆音聲。表釋迦以│
│ │ │嘆言善哉。釋迦牟尼佛能│一乘大惠。等與三乘。(釋道 │
│ │ │以平等大慧。為大眾說妙│周『法華義記』卷三) │
│ │ │法蓮華經。 │ │
│ │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 │
│ │ │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 │
│ │ │定。 │ │
├──┼────┼───────────┼─────────────┼
│(9) │釋迦牟尼│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二佛之並坐。其坐旨即顯證一│
│ │佛 │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乘真實之境。(本文十三頁) │
│ │ │是言。可就此座。即時入│釋迦開塔顯一乘義。亦知眾生│
│ │ │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受一乘道之時。(釋道周『法 │
│ │ │跌坐。 │華義記』卷三) │
├──┼────┼───────────┼─────────────┤
│A 1 │七寶塔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寶塔來意。欲證法華一乘真實│
│A 2 │ │涌出。住於空中。 │。寶塔地踊。證說一乘之果。│
│A 3 │ │ │獨脫無類。寶塔住空。明一乘│
│ │ │ │靜理。(釋道周『法華義記』 │
│ │ │ │卷三)意含一切三乘眾三。皆 │
│ │ │ │達至獨脫無類。涅槃成佛的一│
│ │ │ │乘空理之謂。 │
├──┼────┼───────────┼─────────────┤
│A 4 │大方石師│旃陀羅兒。除糞自活。佛│猶如穢污惡。地田溝深坑。生│
│ │子座 │言。敕諸比丘。度為沙門│香潔香蓮華 │
│ │ │。至羅漢果。比丘坐大方│王言。華極香潔。當取莊飾穢│
│ │ │石。即沒石中。又復從石│物。觀毋脫於彼脫中生功德華│
│ │ │涌出。(『經律異相』-大│。 │
│ │ │藏-五三-九三-C) │譬喻穢污可在佛淨地生香潔華│
│ │ │時有方石平正。其色如琉│一樣。眾生皆可在象徵佛淨地│
│ │ │璃。....。迦葉前後教授│的大方石上。猶如生功德華一│
│ │ │二千弟子。皆清淨高行得│般。修習成佛。故此大方石。│
│ │ │羅漢者。常作此石上。誦│是一意指使眾生成佛的法華一│
│ │ │經行道。 │乘實之義這一付囑佛法護傳的│
│ │ │ │隱含表現(本文十六頁) │
├──┼────┼───────────┼─────────────┤
│A 5 │天寶華 │三十三天雨曼陀羅華供養│施花香者。表善必可修。 │
│A 6 │ │寶塔。 │(竺道生『法華經疏』) │
│A 7 │ │爾時四眾見過去滅度佛說│然其修善。表進一乘成佛之謂│
│A 8 │ │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意指一切眾生。達至涅槃成│
└──┴────┴───────────┴─────────────┘
頁139
┌──┬────┬───────────┬─────────────┐
│ │ │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這一空理所意含的一乘真理│
│ │ │佛。 │。(本文十三、十四頁) │
├──┼────┼───────────┼─────────────┤
│A 9│雙獅大寶│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 │
│A 10│香鑪寶華│香。充遍世界。 │ │
│A 11│ │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通為一佛國。以表萬因雖殊。│
│A 12│ │。燒大寶香。諸天寶華。│終成一果也。(竺道生『法華 │
│A 13│ │遍布其地。 │經疏』-續藏-一三四-零八二 │
│A 14│ │ │四-b) │
│A 15│ │ │ │
├──┼────┼───────────┼─────────────┤
│B 1│侍者、寶│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各將一大弟子者。表明一乘大│
│ | │華 │以為侍香。至娑婆世界。│義。皆欲開塔。顯一乘也。 │
│B 13│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師子│(釋道周『法華義記』卷第三)│
│ │ │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世尊開塔時。正是眾生成顯一│
│ │ │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乘佛身受道之時。此即顯證法│
│ │ │告之言。 │乘一乘與眾生受道之意。 │
│ │ │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 │
│ │ │是言。彼某佛與欲開此寶│ │
│ │ │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
│ │ │。 │ │
├──┼────┼───────────┼─────────────┤
│C 1 │大寶蓮華│即時釋迦牟尼佛。以大音│大寶華。表一乘弘經與囑經之│
│ │ │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謂的經華象徵。(本文八頁) │
│ │ │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 ├─────────────┤
├──┼────┤ │施無畏印。示法華一乘真實、│
│C 2 │施無畏印│ │廣為弘宣流法。(本文九頁) │
├──┼────┼───────────┼─────────────┤
│C 3 │與願印 │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表由此一唱。持品得興。 │
│ │ │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釋道周『法華義記』卷第三)│
│ │ │經。付囑有在。 │舉華手者。表佛欲以大乘之道│
│ │ │ │。附囑有在。(本文十九頁) │
│ │ │ │表慕覓通經之人。(光宅『法 │
│ │ │ │華義記』) │
├──┼────┼───────────┼─────────────┤
│(10)│無盡意 │觀觀世音成就三十三身功│無盡意助與觀世音普濟弘經。│
│ │ │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力行一乘真實誓願的實踐。 │
│ │ │。度脫眾生。正欲一心供│(本文三六頁) │
│ │ │養觀世音。 │無盡意一心供養。導出觀世音│
│ │ │ │得至唯有法身。是其真實的弘│
│ │ │ │經神力。且點出二菩薩共為一│
│ │ │ │體性的意識構造。(本文三五 │
│ │ │ │頁) │
├──┼────┼───────────┼─────────────┤
│D 1 │摩尼珠 │無盡意菩薩言。仁者受此│因財以通法。受此迴奉。便能│
└──┴────┴───────────┴─────────────┘
頁140
┌──┬────┬───────────┬─────────────┐
│ │ │法施珍寶瓔珞。 │解一乘法身。(傳北魏末-『法│
│ │ │ │華經疏』) │
├──┼────┼───────────┼─────────────┤
│D 2 │小寶珠 │無盡意白佛言。我今當供│摩尼法寶者。象徵一乘真實的│
│ │ │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這一一乘法身之法寶。 │
│ │ │寶珠。 │(本文三一頁) │
├──┼────┼───────────┼─────────────┤
│(11)│觀世音 │聽於佛言。愍諸四眾。及│觀音。妙音雖復東西兩殊。同│
│ │ │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集一處。為欲表同歸之理。證│
│ │ │瓔珞。分作二施。奉以二│莫二之說。(光宅『法華義記』
│ │ │佛。 │然同歸者。歸於一乘實。顯證│
│ │ │ │者。顯一乘實之法說。 │ │
│ │ │ │(本文二一頁) │ │
│ │ │ │分二奉佛。表一乘義。唯有法│
│ │ │ │身。是其真實。流通大流。 │ │
│ │ │ │(傳北魏末『法華經疏』) │ │
│ │ │ │分二奉佛的迴施,使二菩薩與│ │
│ │ │ │二佛共為一體的一乘法身思想│ │
│ │ │ │結合。同時亦形成二菩薩與二│ │
│ │ │ │佛者共為一體性圖像構成之意│ │
│ │ │ │識。(本文三六頁) │
├──┼────┼───────────┼─────────────┤
│D 3 │施無畏印│是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表意含法華一乘真理的最勝一│
│ │ │難中。能施無畏。是故此│乘法施之寶。故具同於佛身法│
│ │ │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者│力的施無畏者。(本文三三頁)│
│ │ │。 │ │
├──┼────┼───────────┼─────────────┤
│D 4 │與願印 │受其瓔珞。分作 2份。一│表本於一切法施之大誓願。將│
│ │ │份奉釋迦。一份奉多寶佛│可解一乘法身的一乘法寶。分│
│ │ │。 │二奉佛地迴施二佛。 │
│ │ │ │(本文三六頁) │
├──┼────┼───────────┼─────────────┤
│(14)│梵天王 │三十三天雨曼陀羅華 │梵王雨華。證理解惑。增顯寶│
│ │ │ │塔住空的一乘靜理。同時梵王│
│ │ │ │雨華。亦歸崇世尊。增顯二佛│
│ │ │ │並坐的一乘真實。 │
│ │ │ │(本文四一頁) │
└──┴────┴───────────┴─────────────┘
略記說明
1.『大篇』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彫塑篇』
『大圖』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彫塑篇附圖』 (國書刊
行會大正六年)
2.『喜彫』 O.Siren,Chinese Sculpture. vol.I. Text.
『喜圖』 O.Siren, Chinese Sculpture. vol.II~IV.
Plates.London.
頁141
1925.
3.『松增』松原三郎『增訂中國佛教彫刻史研究』
『松圖』 (本書附有貴重龐大圖版,此部份略稱。吉川
弘文館 昭和四十一年九月)
4.『沙文』Emanue Edouard Chavannes,《Une Sculpture
Bouddhique de Iannee 543 P.C.》,Ars Asiatica
II ,Paris,1914.
5.『曲陽』楊伯達著,松原三郎譯,解題『埋もれた中
國石の研究一河北省曲陽出土の白玉像と編年銘文』東京
美術一九八五年九月『曲圖』 (本書附有珍貴圖版,此
略稱如上。)
6.『龍門』『龍門石窟の研究』京都大學 東方文化研究
所研究報告第十六冊 座右寶刊行會 昭和十六年八月。
7.『龍錄』『龍門石刻錄』(收於『龍門』)
8.『雲岡』『雲岡石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此書
共十六卷三十二冊 )
9.『雲錄』『雲岡金石錄』 (收於『雲岡』第二卷 )
10.『石史』『石刻史料新編』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
一年十一月。此書分二輯,第一輯共三十卷,第二輯共
二十卷.今卷號依次而下,即順以一至五十卷。)
11.『鳴沙』矢吹慶輝編著 『鳴沙餘韻解說一燉煌出土未傳
古逸佛典開寶一』岩波書局 昭和八年四月。
12.『佛書』小野玄妙等編『佛書解說大辭典』
13.『圖典』佐和隆研編 『佛教圖典』 吉川弘文館昭和五
六年一月。
頁142
註釋
(1) 大篇-二六一~二頁。大圖-圖版五六五。
(2) 喜彫-四七~八頁。喜圖-一八零~一圖。
(3) 松增 - 一一零~一頁。松圖 - 九二圖。『六朝の美術
』大版市立美術館編 平凡社 昭和五十一年十月。二
三五。頁及插圖一零九。
(4) 大村氏僅列記造像銘記的部份內容,以及付以此種玉石
像為北魏所始有,並流行其後之東魏。(大篇 - 二六一
~ 二及二八一頁參照 )
喜龍仁博士,雖對正、背面的圖像尊名付以極簡的敘述
,但郤有差誤。關於此,述於文後。(注 2 參照 )。
(5) 關於銘記內容,沙毗博士付以相當的論考,但不明之處
不少。(沙文 - 十三 ~ 九頁參照 )
(6) 本尊石像背面的圖像,定為二佛並坐,二觀世音及梵王
等尊像的構成,己於拙稿,即『東魏武定元年銘釋迦五
尊立像略考』一文中的「本尊圖像構成」一節中論及。
故今僅將此節中,小結一文的整理圖表列出,擬請參照
(圖六 )。
(7) 有關法華經典的譯本,今留下三譯本。即 (1)晉武帝太
康元年 (二八六)八月,竺法護所譯的 『正法華經』十
卷。(2) 後秦姚興弘始八年( 四零六 )五月,鳩摩羅什
所譯的『妙法蓮華經』七卷。(3) 隋文帝仁壽元年( 六
零一)、闍那崛多、達磨笈多共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
七卷。今,本文取以什公譯的為論考依據經文。然以下
略稱為『法華經』。
(8) 北魏正始五年 (五零八 ) 十月釋道周所集『法華義記
』卷第三殘本,云「此塔何時而來。上來明其一乘法師
。流通己竟。此塔忽然從地而出。證說一乘之果。....
。又解。寶塔來意。欲證經真實。 (大藏 - 八五 - 一
七五 -b) 又:「唯一乘實」的法華真理, 參照『法華
經』的「方便品」。 (大藏 - 九一五 -b~ 十 -b)
(9)『法華經』的「見寶塔品」:「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大
名大樂說。 知一切世間天人。 阿修羅等。心之所疑。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
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祗世界。國名寶淨。彼中
有佛號曰多寶。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
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
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大藏 - 九
- 三二 -c)
(10)大藏-九-三二-c~三三-b)。
(11)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
。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
說。如是如是。釋迦牟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大
藏 -九-三二 -b.c)
(12)異時同圖法,是古印度宗教藝術上,將各種不同時空所
意含的各種不同信仰意識,同時一起布滿於同一畫面,
有如作一「集錦重疊」的圖像表現處理法。此表現手法
,尤盛行於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大乘佛教藝術上。例如,
古印度佛傳圖上「四相圖」、「八相圖」,就是明顯的
一例。
(13)有關「香鑪鼎」的圖像造型,可見於弗利亞美術館所藏
的一尊石佛立像上。即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 Freer Gallery of Art Handbook 1976
.pp 40.
(14)緊那羅,即 kimrara、乾闥婆,即 gandparva。此二者
出於『法華經』「序品」的世尊靈山法會上諸大眾之一
。關於此,光宅法師釋此為凡夫眾中的「鬼神眾」。(
『法華義記』 - 續藏 - 四三 - 零一八一 -a)
(15)以 (c1) 大寶蓮華的華莖和大方石橫面線的交點來計算
,正是全圖上、下、左、右的正
頁143
中。
(16)將優曇華譬喻為「佛身之華」的,可見於隋那連耶舍譯
『蓮華面經』,即:「復告阿難。汝當更觀如來之身。
如優曇華久遠乃現。時時一出。難出難見。如是佛身過
於彼花百千萬倍。難出難見。如是之身。劫後二日更不
復見。」 (大藏 - 十二 - 一零七零 -b)
(17)關於中國南北朝的佛像部造像,其手勢印相的整理研究
,可見於水野清一教授與長廣敏雄博士二氏的『雲岡石
窟』第五卷的大著上。在『雲岡』第五卷的終章,即「
第八洞の特徵」一文中,二氏將雲岡八洞的佛像手相,
與後世印相不一致的,作了三類型的整理,即「舉手形
」、「俯手形」、「捻手形」。然本文所欲論的 C3 手
勢,類於二氏分類中的第一形,而且其手指正接觸大寶
蓮華瓣之狀,故定以「舉華手」形。二氏之文,請參照
『雲岡』第五卷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一九五
一 ) 二八頁。以及『雲岡』第八卷。 第九卷 (京都大
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一九五三 ) 五 ~ 六頁,亦一併
參讀。
(18)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圖像學」及「第十一洞」二
文。(『雲岡』第八卷。第九卷。同前書 )一 ~ 三零頁
參照。矢代幸雄「太和十三年造金銅釋迦多寶二佛並坐
像」『美術研究』三三號。四二七 ~ 四三三頁參照。
松原三郎「金銅二佛並坐像考」 (『松增』所收 )六七
- 九一頁參照。以上,是有關南北朝二佛並坐像研究上
的重要論著;除外,宮次男氏的有關法華經美術論著,
亦請一併參讀。
(19)有關北魏正始五年的釋道周殘卷本的校考,請參照『鳴
沙』九四 ~ 六頁。
(20)法華經的一乘平等大慧思想,可參讀「譬喻品」的「三
車火宅譬」,以及「藥草喻品」的「三藥草譬」
(21)移諸天文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
。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
座。高五百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大藏 - 九 -
三三- a) 文中一大菩薩、寶樹、師子之座,似與圖像
中比丘、寶華、席地之座不相適,但整體構成意識是相
稱的。此可與「通一佛土」之後的一段引文,相互參照
,即可了解 (大藏 - 九 - 三三- b)。
(22)法華經美術,表十方法界思想,常以「六」或「八」、
「十」之數的圖像。其六之數,可見同經的「見寶品」
,即:「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
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
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大藏 - 九 - 三三
-a)。 此中娑婆世界、釋迦、多寶、寶塔、可謂正與圖
像構成相稱。
(23)旃陀羅兒被佛慈化悟道:「舍衛城里。有一旃陀羅兒。
除糞自活。爾時入城分衛。次至彼家。客除糞者即避餘
巷。如來逆之。其人自念。吾擔糞不淨。今日何由得覲
世尊。復詣一澤。佛遙喚曰。吾為汝來。其人報曰。不
敢親近。不審世尊何所教誡。乃能慈愍與罪人語。世尊
告曰。欲度卿為沙門。其人白佛。地獄畜生亦得為道乎
。佛言。吾今出世。正為罪苦。手執其人。上昇虛空。
至恒水側。沐浴身體。復至祗洹。敕諸比丘。度為沙門
。其人勸勵精進勤苦日新。未經旬日。便得須陀洹果。
至羅漢果。六通清徹。涌沒自由。詣大方石,當中央坐
。補納故衣。王聞佛度旃陀羅見。念佛出釋種豪族姓家
。左右弟子皆出四姓。來入宮室。受供信施。五體投地
。接足而禮。今聞如來度旃陀羅。云何禮敬。吾今當往
責數如來。未到之頃。見前比丘坐大方石。有五百淨居
天圍繞禮覲。王前語曰。煩白世尊。波斯匿王欲覲世尊
。比丘聞巳。即沒石中。從精舍出具以白佛。佛言知時
。比丘還從石涌出。」 (大藏 - 五三 - 九三 -b.c)
(24)此其二有關大方石的『迦葉赴佛般涅槃經』文獻,是清
華大學古正美博士,於當日研討會
頁144
對拙稿的評指。今承古博士厚意,今拙稿修訂之際,增
補於文中,實不勝感激。
(25)「昔佛在世時。摩訶迦葉。諸比丘中。最長年高。才明
智慧。其身亦有金色相好。佛每說法。常與其對坐。人
民見之或呼為佛師。於是迦葉乃辭佛到伊篩梨山中。」
( 大藏 - 十二 - 一一一五 -b)
(26)六比丘所跪坐的一道橫長形位置,不知其名,今暫稱以
「長石地板」。若從全圖像構成位置看,此長石地板,
實具有經中迦葉教授弟子時,圍繞其四周的清淨泉水的
意含圖意。歸之,此圖像仍須再深究。
(27)所引的有關大方石之二經,若從造像思想面看,是足以
作為此二佛並坐這一大方石獅子座的圖像意含之旨。但
是從實際的六點比對來看。又無法正中鵠的地解讀圖像
構成。這樣地推想,從此中所引二經,推移到畫面組合
,似是少了一部份的文獻;但是以整個構成看,似是此
二經再配少「見寶塔品」而作一變相性的二佛並坐像構
成處理,是有可能的。事實,若從『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中的六比丘所夢見之內容,無不影射與此圖像構成中
的「滅後囑經」所意含的涅槃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再
者,古正美博士所提供此經梵文本,有記出八朵花之數
,正與圖像吻合。然因不諳梵本。無法就述。歸之,此
大方石圖像構成,實值再加深入探討的。
(28)如本圖像構成之例的大方石,無獨有偶地亦出現於北周
的「石造菩薩七尊立像」背面的「二佛並坐像」上 (
圖八 )。由此看,「大方石」特意出現於二佛坐像,且
飾以象徵「功德華」意識的蓮華紋,應該可說是不是偶
然,而是在居於顯證一乘真實的「法華」、「經華」這
一信仰意識下,而造作表現的一圖像思想。
(29)二佛並坐的各圖像,與其意含的「一乘真實」構成思想
。請參照表二整理。
(30)法華一經的「囑經」思想,除「見寶塔品」外,亦見於
「如來神力品」,即:「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
佛土。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
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
僧祗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大藏-九-五二-a)
(31)持經勸偈,共八六偈。(大藏-九-三三-c~三四 -b) 所
謂的持經六難,釋道周之集釋,請一併參讀。 (大藏 -
八五 - 一七六 -a)
(32)關於此『法華經疏』殘本的時代,請參讀『鳴沙』一零
零 ~ 一頁。
(33)中國式的佛教信仰式,以及尊像造作之實例,著名的中
國佛教史學者,已故的塚本博士,已作了詳盡且又龐大
文獻資料的考證。若以本文所欲論述有關看,最直接關
係的論考,就是北魏洛陽遷都之後,北魏人以二比丘狀
羅漢為侍者,及二戴寶冠狀的菩薩為 [ 協 - 十 + 月
] 侍,與世尊所構成的中國式「釋迦五尊像」實例。此
五尊像之實例,依塚本博士知,幾不見於中亞、與印度
地域上。由此塚本博士論考之結論,再配以眾所周知,
也不為他土地域所常見的中國人造作的「二佛並坐像」
,作一併連想對比的話,可知本文的東魏石造釋迦五尊
立像,實是承北魏人思想信仰而來的,而且再付以東魏
時代東魏人信仰而創作的圖像構成,塚本博士之文,即
「龍門石窟た現れをゐ北魏佛教」。(收於『龍門』一
四一 - 二四二頁)。
(34)「龍門石刻錄」附表第一、「造像編年」 (一 )北朝 (
收於『龍門』四四九頁以後 )。
(35)佐藤智水:「北朝紀年銘造像の本尊」表五、「尊像種
類」『北巿造像銘考』『史學雜誌』八十六篇第十號 -
四三 (一四六三 )頁照。
(36)此表二的造像記文獻,並未收羅完整。
(37)關於此「北魏安王造觀世音二軀記」的年代性,即「永
平四年」 (五一一 ),『大篇』
頁145
二一九頁,以及『大圖』四七三圖參照。而「武泰元年
(五二八 ),『魏書』卷十九下。「安定王」條,以及
注十一參照。(『魏書』 1。台北 鼎文書局。 五一
八 - 九頁及五二二頁 )
(38)此「東魏王倫妻陳女婆母子等造觀音像并波口羅經記」
的時代性,其造像銘記未俱。然依其內容的「左相」、
「右相」的造像題記用語來看,應是在東魏,或東魏之
後的。故本文暫列予此二時代之間。
(39)此「雙觀音像」,有像無銘,故無法列記,僅列於其後
,然其時代性,依『大篇』二九八頁。
(40)零七難名,依於光宅法師『法華義記』 (續藏 - 四二
- 零三八一 -b- 零三八二 -a)
(41)七難的圖像研究,如吉村怜:「南朝の法華經普門品變
相- 劉宋元嘉二年銘石刻畫像の內容 -」『佛教藝術』
一六二號參照。山田耕二「インドの觀音諸難救濟圖」
『佛教藝術』一二五號參照。松本榮一「法華經變相」
( 收於『燉煌畫の研究』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刊昭
和十二年三月 ) 一一零 - 一四二頁參照 )。
(42)大藏-九-五七-a.b參照。
(43)象徵佛法之性的寶珠文獻,散見於諸經典,然其闡釋,
不妨藉以什公所譯的『大智度論』為便。即:「世尊。
所在處有般若波羅密。則為有佛。世尊。譬如無價摩尼
寶在所住處。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若女人有熱病。以
是珠著身上。熱病即時除差。....。世尊,若水濁以珠
著中。水即為清。是珠其德如是。爾時阿難問釋提桓因
言。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釋
提恒因語阿難。是天上寶珠。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
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寶。清淨輕妙。不可以譬喻為比。
。....。如是世尊。在所住處。有書般若波羅密經卷。
是處則無眾惱之患。 亦如摩尼寶所著處。則無眾難。(
大藏 - 二五 - 四七七 -a。b) 又:「今說摩尼寶。人
非人。不得其便以明外。是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若今
世。若後世。若身衰心病盡皆能除。諸善願事隨意能與
。得是般若波羅蜜大寶故。無諸怖畏。無所乏短。譬如
無價寶珠。所願皆得。問曰。摩尼寶珠於頗梨。金。銀
。車 [ ]。馬瑙。琉璃。珊瑚。琥珀。金剛等中。是何
等寶。答曰。....。此寶珠名如意。無有定名。清徹輕
妙。四天下物悉照現。如意珠義如先說。是寶能出一切
寶物。....。是珠所著房舍一函篋之中。其處亦有威德
。若般波羅亦如是者。如如意寶珠。能與在家人。今世
富樂隨意所欲。若波羅蜜。能與出家求道人三乘解脫樂
隨意所願。如意寶珠布所著處。非人不得其便。般若波
羅蜜亦如是。行者心與相應。惡邪羅剎不能入其心中。
沮壞道意。奪智慧命。」 (大藏 - 二五 - 四七八
-a.b) 又:「般若是如意寶珠。....。復次諸聖法中。
般若第一。無可譬喻。以世間人貴是寶珠。故以珠為喻
。人見如意寶珠所願皆得。若見珠所住處。亦得少願。
行者亦如是。得是般若波羅蜜義。即入佛道。(大藏 -
二五 - 四七 -a.b)以上引文中,除知摩尼珠具佛法之
性,即入佛道的象徵思想來源外,亦知本文中,將無盡
意菩薩的法施之財,即 D1、D2 法施之寶的頸眾寶珠、
瓔珞,釋以「佛寶」、「法寶」、「經寶」的所依經論
文獻。,再者引文中,摩尼寶具「無諸怖畏。無所乏短
。」,與其後文中所述觀世音菩薩,稱無畏施者,及其
D3 施無畏印手勢,實亦有思想上的。
(44)此來迎印相。是研討會當日,承故宮博物院李玉 [ 岷
- 山 + 玉 ] 博士指正的。今於拙稿修訂時,加以補正
,原稿發表時,是取以「說法印相」。
(45)佛部的「來迎相」手勢,於『儀軌』無其典據,因而異
說頗多。然在佛教造像圖像上,一般都將此來迎印相,
定以相當於阿彌陀佛「九品往生相」中的「下生印相」
。換言之,即「下生印」為「來迎印」。以上,參照『
圖典』 (二四 -a.b),以及劉宋[彊-弓]良舍譯
頁14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往生」( 大藏-十二-三
四四 -c~ 三四六 -b)。
(46)例如,藥王菩薩的燒身供養,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
德佛國中的「如來真法供養」思想。(大藏 - 九 - 九
五三 -b) 再者,如妙莊嚴王因其子,淨藏、淨眼的大
神變力,得善知善,化邪從聖的「歸信法華信仰」思想
。(大藏 - 九-五九 -c~ 六一 -a)
(47)有關隋前陳末這一『法華經疏』殘卷本的年代性,請參
讀『鳴沙』九九 ~ 一零零頁。
(48)南北朝的注華經注疏,雖有多家,但至今留存僅竺道生
、光宅法師、天台大師諸本。然因,諸殘卷本之中,實
仍可窺得其前後時代相互有關的闡釋思想。關於此中相
互關係,可參讀『鳴沙』中,有關法華諸殘本論考之文
的注解之上。同書『鳴沙』九四 ~ 一零七頁。
(49)僧叡法師作『法華經後序』:「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
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
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
不滅。夫邁玄古以期今,則萬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
。則千塗無異轍。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在。永寂
亦未可言其滅矣。(續藏 - 一三四 - 零六八三 -a)
(50)「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除其後出現的特地菩薩外,即
觀世音與無盡意二者之構成;而「見寶塔品」,其構造
除大樂說菩薩外,即世尊與多寶佛之構成。
(51)傳北魏末『法華經疏』殘卷本的「迴奉」之釋,本文的
D1、D2 寶物論考中巳引。又,「迴施」之釋,為光宅
法師的『法華義記』,即:「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
。 此下是品中第三段。 勸人供養觀世音。自有七階。
.... 第六時觀世音下。 明觀世音即受。第七分作二份
下。 明此菩薩既受之後。仍行迴施也。」 (續藏 - 四
二 - 零三八二 -b)
(53)同經的「法師功德品」,亦有:「諸天龍夜叉。及阿修
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諸天龍夜叉。
羅剎毗舍闍。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天。 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 」 (大藏 -
九 - 四九 -c)
(54)大藏-九-五六-a.c參照。
(55)又如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
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大藏 -九- 五四 -b) 又,
有關梵天王為一切眾生之父的諸經論文獻,可參照『經
律異相』的「大梵天王」第四所集的注引。(大藏 - 五
三 - 三 -a)
(56)參照前註的『經律異相』的「大梵天王」第四所集。
(57)有關法華一乘真實大法會的時空移轉,諸經論與諸注疏
亦皆涉及,即從「序品」的「靈山法會」,移至「見寶
塔品」的「虛空法會」。(『佛書』 - 十 - 三六零
-d~ 三六二 -c 參照 )
(58)大藏-九-七-c參照。
(59)關於此,若無無畏施者的這一一乘法身理念,導不出分
送二佛的法性迴施行為,因而亦無法顯出包容下無盡意
菩薩共為一體性思想的二觀世音造像意旨顯現,而此,
當然亦不可能促成「二觀世音像」的造像實例出現。因
為,唯有此無畏施的理念,才可支持觀世音如同具有佛
法之性,且同等於佛的法身,也才可行如同法身的法施
,而造成兼含無盡意共為一體的「二觀世音像」誕生吧
! 故綜歸之,二觀世音像誕生是因之「施無畏者」的這
一基因的。然而,此中所留下的問題是,此期因於南北
朝的實相,又是如何的呢?的這一探討。
(60)有關「十神王」,參照拙稿『東魏武定元年銘釋迦五尊
立像略考』。
頁147
English Summary
Study of a Sculptural Inscription on a Group of
Five Stone Buddhas of Eastern Wei(A.D.543)
Proceeding from a descriptive inscription carved
on a group of five stone Buddhas dating from Wu-ting
1 (A.D.t43) of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a comparative pict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regarding the pictorial layout of this
group,based on the Buddha names recoreded in the in-
scription.
The discussion centres on the layouts "two
Buddhas seated side by side" and "two Bodhisattvas
Kuan-yin".The latter possibly owes its form to the
Ekayana ('one-vehicle') philosophy of the Eastern
Wei period,and it may be traced back to an "Ekayana
Dharma-body bodhisattva" proclaimed in the Lotus
Sutra.Once Kuan-yin came to possess this bodily
form,changes may have been brought about in the form
of the two Buddhas。 This may have caused this
special sculptural structure and the birth of these
concepts in ancient Chinese Buddhist belie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6 sections, of which
section 5 concerns the term "Sanskrit Sovreigns" in
the inscription.The author hopes that by proceeding
from the pictorial structure and positioning of this
complete sculptural group and pursuing similarities
in literature and Buddhist thought,he may further
elucidate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disposition of
these sculp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