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頁1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近二十多年來,臺灣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政治解嚴更促進了民主的改革,使得臺灣社會各方面都展現出欣欣向榮之風貌。而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教育程度的提高,社會大眾逐漸重視心靈層次的提升,所以近十幾年來,臺灣民眾對於宗教活動的投入,迅速地熱絡起來。在佛教方面,社會上學佛的風氣日盛,佛教信仰也一改往昔給人迷信、消極的印象,而呈現出一股關懷社會、慈悲濟世的清流力量。在佛教信仰的活動中,除了弘法傳教的各種法會、講座相當盛行之外,信眾對於閱讀佛書的興趣,學者從事佛學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可是,一般圖書館在佛教典籍方面的收藏,並不是很充足,因此專門典藏佛教書籍的佛教圖書館,在此時更受到佛教徒們的重視與依賴,而漸漸地發展和興盛。

        關於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記載,散見於各種文獻資料中,可說是相當稀少,至於一般學者研究時,都把佛教圖書館與其他宗教團體所設立的圖書館,一同視為「宗教圖書館」、「寺廟圖書館」或「私立公共圖書館」等單一名詞來介紹,使得佛教圖書館真正的全貌難以掌握。雖然如此,從這些零星資料中,卻也透露出臺灣光復以來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是持續性地成長。例如,蔡漢賢曾於民國七十年做過「現行寺廟管理法規適用情況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寺廟所舉辦福利服務活動的列舉項目中,以設立圖書館和長壽俱樂部兩者為最多。(註1)七十九年時,莊麗蘭在「臺灣的私立公共圖書館」一文中,亦提到說:「在臺灣私立公共圖書館中,宗教團體附設之圖書館(室)佔有相當之數量比例,其中尤以寺廟附設者為多,教會則佔極少數。」(註2)至民國八十一年內政部的「臺灣地區宗教團體調查報告」中,統計出佛教團體有辦理圖書館者,佔14.1%,位居佛教團體辦理社會服務項目中的首位。(註3)誠然這些調查結果只是相對的多數,但亦能窺知二十年來佛教設立圖書館數量之可觀,由此也印證了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是不容小覷的。

        事實上,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至今,展現出相當多的面貌,倒也並非全都是屬於寺院所設立的,還有一些佛教圖書館僅對內開放等,因此若只以「寺廟圖書館」或「私立公共圖書館」的角度來看待佛教圖書館,是無法獲得全體之梗概。至於目

 

 

頁2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前較能完整呈現佛教圖書館現況的研究,則是民國八十三年釋自衍所作的「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況調查報告」。(註4)該次調查是使用問卷的方法,重點在於佛教圖書館現況之分析,因此關於佛教圖書館發展過程的認識,仍然無從得知,這也促使筆者對於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歷程與現況,產生濃厚的興趣。

        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佛教圖書館的發展相當久遠。在中國古代,隨著佛典的傳譯與弘揚,僧侶在寺院中也同時開始建立經籍典藏的處所。根據文獻記載,自南北朝開始,即有收藏一切佛教典籍之書庫——「經藏」的造立,特別是梁朝以後,一直延續至隋唐五代,從皇家到民間寺院,造立經藏的風氣就盛行不斷;而經藏的成立,可算是佛教圖書館的濫觴。佛教對法寶重視的觀念,是佛教圖書館形成的首要因素,而中國佛教典籍數量龐大,亦是造成其發展的主要條件,再加上皇家對於佛教信仰的支持,也往往加速了佛教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不過朝代的轉變、戰火的摧殘,往往造成了佛像經卷被破壞燒毀,佛教圖書館事業當然也受到無比的挫折。此外,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從隋唐的全盛時期到明清的衰弱不振,自然也牽動著佛教圖書館的命運。因此中國佛教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多多少少都曾受到政治層面與信仰層面的影響,或成長、或式微,這是相當明顯的事實。而以此對照臺灣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是否也是如此呢?

        到了清末民初時期,佛教受到「廟產興學」等新興時局的刺激下,由釋太虛等人力圖教制改革與振新教育,使得中國佛教有煥然一新的趨勢。由於佛教教育受到相當的重視,亦正逢全國各地建立新式圖書館的熱潮,所以各地方的佛教學府或居士團體都逐漸成立了佛教圖書館,為佛教圖書館開啟另一個新的史頁。可惜對日抗戰與中國政局的丕變,新氣象的佛教圖書館也難逃無情的兵燹,化為灰燼。不過慶幸的是,佛教復興的種子在臺灣找到滋生的機會,並與臺灣日據時代產生的新佛教運動相呼應,繼而創造出今日臺灣佛教興盛繁榮的面貌。關於臺灣佛教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中,是否與民國時期三十八年間大陸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有所關聯?還是獨樹一格的表現?以及真正促使佛教圖書館發展的因素是什麼?這些都是令人好奇而想解答的疑問,亦促使筆者來進行研究。

        如前所說,五十多年來臺灣佛教的信仰逐漸興盛,然而目前臺灣佛教圖書館的現況,是否有隨著這樣的趨勢而更加健全?亦是否能符合讀者信眾的需求?此外,莊麗蘭在「臺灣光復後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史」碩士論文中,提到私立公共圖書館就發展而言,「由財團法人所設立之圖書館都能有較多的發展,而許多個人所創立者卻往往因經費與人事等問題而停辦,在缺乏輔導和實際的援助下,本有一份對社會教育的熱心,終至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命運。」(註5)雖然這是根據整個私立公共圖

 

 

頁3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書館的發展現象而說明,但仍令人聯想在佛教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中,是否也有面臨相同問題而結束經營的情形?這個問題是需要深入地調查與研究,才能瞭解真實的情況。協助佛教圖書館往更完善的境地發展,應是圖書館學界責無旁貸的任務,因此,筆者更加堅定本研究的企圖心,期望能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以提供佛教圖書館界在規畫其未來發展時的參考依據。

二、研究目的

        佛教圖書館在圖書館學的研究中,是屬於冷門的領域,尤其對於現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研究論文,更是鳳毛麟角,使得學界對於佛教圖書館現況的瞭解,始終像隔了層紗似的。筆者認為,本研究最大的目的,乃藉由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而獲得一些鑑往知來的啟示與結論,並提供佛教圖書館界在未來的經營規畫上,能有更加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得以充分發揮佛教圖書館所扮演的社會職責與教化功能。

        基於上述的想法,本研究擬出了下列五項的研究目的:

    (1)回顧古代佛教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概況與成果,尋找與現代佛教圖書館發展過程中的同異性。

    (2)瞭解清末至民初中國佛教的演變,並整理民國初期三十八年間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情形,以對照臺灣光復以來佛教圖書館的發展,並探索兩者之間的關連性。

    (3)探究臺灣日據時代至光復後,佛教圖書館發展的背景與因素。

    (4)分析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歷程與經營的類型及方式。

    (5)深入瞭解臺灣佛教圖書館經營的現況與成果,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佛教圖書館未來發展方向的參考依據。

三、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1)古代佛教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有哪些內容和成果?

    (2)民國初期近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慨況為何?並對於臺灣現代佛教圖書館的轉型與發展,是否有承先啟後的效果?

    (3)臺灣佛教自明鄭到日據時期的發展概況為何?在日據時期中,是否有佛教圖書館的成立?

    (4)臺灣光復後,佛教圖書館發展的契機為何?以及興盛的關鍵因素在哪裏?

 

 

頁4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5)臺灣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是否有階段分期?不同時期設立的佛教圖書館,在經營方法上是否有所差別?

    (6)目前佛教圖書館在臺灣各地設立的情形如何?有哪些不同的類型?彼此經營的方式與現況為何?

    (7)佛教圖書館在發展的過程中,經營完善的圖書館,成功的原因是什麼?而經營萎縮甚至結束經營的圖書館,主要導致的原因又是什麼?

    (8)至今佛教圖書館經營的成果為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一)歷史研究法

        所謂歷史研究法,民初學者楊鴻烈的定義為:「凡人對於現在或過去社會上種種事物的沿革變化有瞭解的必要,而即搜集一切有關的材料,更很精細緻密的去決定其所代表或記載的事實的真偽、殘闕、完全與否,然後再用極客觀的態度加以系統的整理,使能解釋事物間的相互關係和因果關係,以透澈明白其演進的真實情形及所經歷的過程,這樣便是所謂『歷史研究法』。」(註6)雖然隨著學科的立場,對歷史研究法的定義或有些許的不同,但綜合言之,歷史研究法就是用嚴謹的方法去探究往事,並且以因果理論為架構,進行歷史演變的因果分析和辯證,達到歷史研究中「以古鑑今、鑑往知來」之目的。所以,顧力仁認為歷史研究法具有:(1)重建過去;(2)瞭解現狀;(3)預測未來等三種功能。(註7)

        歷史研究應用在圖書館學上,一般習稱圖書館史,而其作用在於探討圖書館各種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把握其發展的趨勢與傾向,使我們能正確地認識其根源和實質。(註8)也因此,盧荷生指出圖書館史的研究,可以得到「瞭解過去圖書館發展的經過,分析過去圖書館成功的原因,比較圖書館發展的差異,以及研究圖書館發展的途徑」等等的成就。(註9)於是乎,要研究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歷程,不二法門的選擇就是歷史研究法。

        從上節的研究問題中,確立了本研究的主軸,即採用歷史研究法,歸納、分析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歷程與經營的模式,並進一步提出佛教圖書館未來經營規畫

 

 

頁5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的參考方向。然而,當研究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歷程,並關心其未來發展方向的同時,對於中國古代與近代佛教圖書館的發展,也必須加以回顧及探究,才能瞭解前人經營的苦心和成果,以及與現代佛教圖書館的關連性,除了作為當今佛教圖書館發展的參考與借鏡,也為大眾開啟過去佛教圖書館光輝的史頁。

(二)電話調查法

        運用歷史研究法,雖然能將佛教圖書館發展的因素與歷程做全盤的認識,但畢竟都只是在於文獻資料的研究,難免會有紙上談兵的感覺。所以在歷史研究法告一段落後,本研究則進入對當前佛教圖書館的現況,做一問卷調查的工作,以進一步瞭解和分析。Allen RubinEarl Babbie 指出,問卷調查有三種實施的方法,即自填問卷法(包括郵寄問卷法)、面對面訪問調查法以及電話調查法。(註10)可見電話調查法,本質上為問卷調查的一種方式,只是在使用工具和施行技巧上,有些不同而需要注意的地方。Paul J. Lavrakas 認為,電話調查的最大優點,在於整體資料蒐集過程中,對於品質管控方面佔有較大的優勢。而電話調查的第二個好處,便是具有的成本效益性較高。至於第三個好處,即在蒐集資料和後續處理的速度方面,更加迅速。(註11)根據上述電話調查法的優點,以及在考量獲取較高的回覆率之下,筆者乃決定採用電話來進行問卷之調查。

        至於電話問卷的形式,為方便後續資料的統計工作,筆者將設計結構型且封閉式的問卷。另外,在調查樣本的抽樣考量,筆者採非隨機抽樣(non-probability sampling)的方式,即研究者根據個人的方便,或缺乏足夠資料,無法隨機抽樣,而有意抽取合乎某種標準之若干個體為樣本。(註12)這個決定,主要是因為至今臺灣尚未有完整的佛教圖書館名錄可供隨機抽樣所致。本研究想要調查的對象,包含學校、公共等各種類型的佛教圖書館,特別是只對內服務的圖書館,亦包括在本研究的調查範圍之內。然而目前佛教界所通行的佛教圖書館名錄,如回歸蓮花的故鄉書末的「全國佛學視聽圖書館通訊錄」(註13),其所登錄者,仍只限於公共服務類型的佛教圖書館,這與本研究的需求範圍,差別甚大。因此,筆者只得自行蒐集關於臺灣各地設有佛教圖書館的各種資料,以製成名錄,作為本研究的樣本,來進行電話調查的工作。

(三)質的訪談法

        使用電話問卷調查的方式,所得到的數據,應能分析佛教圖書館現況的普遍性問題。可是問卷的方式仍有其侷限性,對於較深入且需論述的問題,則力有未逮。

 

 

頁6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所以,本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採取質的訪談法,對佛教圖書館的現況,做深入的瞭解與分析,如此才能真正掌握佛教圖書館發展的脈動,接近問題的核心,確實提出有用可行的建議。

        為何是採取質的研究呢?Jana Bradley 指出,質的研究乃尋求對特殊事件的全盤瞭解,透過文字的描述,傳遞所瞭解的訊息,故質的研究強調事件背後的來龍去脈,並以立意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的方式,詳盡地探究事件,以對其有更深廣的瞭解。(註14) Raya Fidel 更認為,質的研究是屬於探索式的,適合調查鮮為人知的複雜現象。(註15)由於質的研究是探討問題在脈絡中的複雜性,從研究對象本身的架構來瞭解行為,因此,質的研究者多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先進入研究對象的世界,系統地記錄所看到的、所得到的,然後加以分析。(註16)由此可知,若要深入瞭解佛教圖書館經營的現況,唯有採取質的研究,才能達成本研究的目的。

        質的研究常用開放性訪談來蒐集資料,而開放性訪談的型式,Michael Quinn Patton 指出有三個基本的取向,為:(1)非正式的會話訪談;(2)一般性訪談導引;(3)標準化開放式訪談。其中訪談導引(interview guide),是一系列用來在訪談進行中探索的問題或論題,換言之,訪談導引提供了主題或話題的範圍,在其間,訪談者可以自由地探索、調查和詢問問題,以闡明該特殊之話題。(註17)從上述對一般性訪談導引的說明,瞭解到這種訪談型式必須要有一些主題,作為訪談時的綱要。Allen RubinEarl Babbie 即指出,一個導引性的訪談綱要可以用列表的方式,提供訪員參考與採用,好讓訪員將訪問的重點擺在事先設計好的議題上,同時維持對話式的自然訪問模式,並能很自由的觀察週遭環境和受訪者的反應。(註18)所以,為了使訪談的內容能一直集中在本研究問題的範圍內,筆者認為採取一般性訪談導引法,較能符合本研究的需求。

        在考量訪談對象的抽樣上,由於質的研究往往集中深入地研究精心選擇、數量較小的樣本,有時甚至只有一個個案(即N=1),所以質的研究所抽的樣本,必須是能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資料為標準。(註19)可見質的研究的抽樣,是屬於小樣本且非隨機的抽樣方式,一般稱之為「立意抽樣」。Michael Quinn Patton 指出,立意抽樣之邏輯和效力,乃在於選擇資訊豐富之個案(information-rich cases)作深度的研究,而資訊豐富之個案,是指這些樣本中含有大量對研究目的至關重要問題的資訊,所以,這是有目的的選樣工作,稱之為立意抽樣。(註20)由於佛教圖書館所呈現的面貌多樣且複雜,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實在難以劃一而論。因此依照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筆者將選擇可以作

 

 

頁7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為典型或充分地代表研究現象之個案,來進行訪談的工作。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主要是以歷史研究法為主軸,以電話調查法、質的訪談法為輔助,且後二者為歷史研究法告一段落後,可同步進行的研究工作。

        簡要而言,本研究進行歷史研究的步驟為:

    (1)查閱有關中國古代佛教圖書館的各種史料,以回顧其成果和功能。

    (2)探討清末民初時期佛教振興的發展,並蒐集有關近代佛教圖書館設立的各種線索與資料,以追溯瞭解民國初期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概況。

    (3)彙整關於臺灣佛教史的各種研究文獻與史料,大致勾勒出臺灣佛教自明鄭到日據時期的發展概況,並探求臺灣近代佛教圖書館發展之情形。

    (4)論述臺灣光復後佛教的發展與變遷,並歸納臺灣佛教的發展現象中,成為佛教圖書館興起和繁榮的主要條件與客觀因素之所在。

    (5)考察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的歷程,並依發展概況之不同而予以分期和介紹。

 至於在電話調查法方面,進行的步驟為:

    (1)廣泛蒐集有關佛教圖書館的各種報導、名錄等記載,整理出一份較完整的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名錄資料。

    (2)根據在歷史研究法中對臺灣佛教圖書館發展歷程的考察所得,擬定出一份針對佛教圖書館現況瞭解的結構式問卷,並先挑選五家類型不同的佛教圖書館進行預試的工作,而依據預試的結果,調整問卷的內容。

    (3)為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電話調查的工作,預計請五位朋友擔任電話訪員,故須一一為其說明問卷的內容與電話調查時應注意的事項,以利調查的進行。

    (4)進行電話調查的工作,而後就回覆的問卷做統計,以瞭解目前佛教圖書館設立的概況,並分析佛教圖書館的類型、經營模式等問題。

        最後在質的訪談法方面,進行的步驟為:

    (1)經由歷史研究的過程,對臺灣佛教圖書館的發展歷程與現況,有深入的瞭解與心得之後,開始著手進行訪談大綱的擬定。

    (2)從整理出的臺灣佛教圖書館名錄資料,選擇幾家具有代表性、能提供豐富資訊之佛教圖書館,做為訪談的對象,然後進行電話聯絡與訪談的預備工作。

    (3)依照擬定好的訪談大綱,採取訪談導引的方法,深入瞭解該圖書館經營管理、館藏發展、技術服務、讀者服務等等的現況,並詢問其與母機構之關係,以及

 

 

頁8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圖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頁9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未來的發展規畫。

    (4)整理與分析訪談的記錄,除了可回頭彌補歷史研究之不足外,並結合電話調查的成果,闡述當前佛教圖書館經營的各種情形和成果。

        總結以上的敘述,為清楚呈現本研究之步驟,故畫一流程圖(圖1-1)示之。在流程圖的最後,即是綜合所有研究的結果,總結古今佛教圖書館發興衰之異同,以及當前經營佛教圖書館所面臨的課題等,並建議佛教圖書館未來可行的發展方向,提供佛教圖書館界參考,達成本研究的最大心願。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內容的範圍及限制

        由於探討佛教圖書館的發展與現況所涉及之層面相當廣泛,而且複雜,在時間與能力有限的情形下,為使研究順利進行,故設定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1)對於佛教圖書館的認定,依照下一節的名詞解釋,分別採古代、近代、現代各時代的佛教圖書館之定義行之。又針對現代佛教圖書館部份,筆者僅以館藏特色作為判斷標準,至於館藏數量方面,筆者認為較難獲得確實資料可供判斷,故不以此作為限制標準。

    (2)凡有爭議性的相似佛教團體,以及道教、民間宗教等團體所成立之圖書館,並非屬於本研究的範圍。

    (3)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中的圖書室,依筆者參訪的經驗,頗具規模者亦不在少數。但是考慮社團每年改選幹部的人事易變特性,以及聯絡不易等因素,所以暫不列入本研究的範圍。

    (4)由佛教寺院或道場所設立放置少許書刊、報紙的閱覽室,亦非本研究的範圍。

    (5)本研究所指的臺灣地區,其範圍自然也包括了福建省金門、馬祖等地方。

二、調查與訪談方法的範圍及限制

        本研究採取電話調查和質的訪談方法時,為使研究如期完成,而設定以下的範圍及限制:

    (1)本研究電話調查樣本的範圍,以曾在各種期刊、書報上記載過,乃至網路上所能蒐集到的範圍為限。

 

 

頁10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2)電話調查時,若遇到電話鈴響而未接通的單位,在不同時段重撥的總次數,以不超過六次為限。

    (3)佛教圖書館現況之調查,以民國九十年三月三十一日以前為限,至於若仍在籌設中尚未成立的佛教圖書館,則不列入此次調查統計中。

    (4)受訪圖書館的館員,限制為該圖書館經營管理的資深人員,以期獲取完整可信的訪談記錄。

 

第四節 名詞定義和解釋

        (1)大藏經:

        又稱作一切經,指包含三藏等之佛教聖典,即以經、律、論三藏為收錄中心的佛教典籍之總集。(註21)

        (2)母機構(Parent Institution):

        指直接提供圖書館人力、財物經費、空間等各項資源,對圖書館有監督管轄權,且具有獨立行政能力的機構。(註22)

        (3)印經會:

        為一種佛教團體,由負責人向信眾招募資金,用於專門出版關於佛教義理的書籍或視聽資料,使大眾可以免費索閱或以成本價請得,以此方式推廣佛教的教義。

        (4)寺院:

        為佛寺之通稱,乃安置佛像並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處所。在臺灣,佛寺的命名又有各種異稱,如精舍、蓮社、淨苑、道場、蘭若等。

        (5)寺廟圖書館:

        採廣義說,凡由佛教寺院(包含精舍、講堂等類型)或道教乃至民間宗教之宮廟(包含神壇、鸞堂等類型)所設立的圖書館(室),且並不一定位於寺廟內者,均可稱為寺廟圖書館。

        (6)佛教圖書館:

        關於佛教圖書館的定義,筆者認為應該以歷史宏觀的角度,分別對我國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期的佛教圖書館所展現的樣貌,給予稍有不同的定義:

        一、古代佛教圖書館:即同義於經藏、藏經閣等典藏佛書之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典藏保存佛經,且均位於寺院之中。

 

 

頁11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二、近代佛教圖書館:民國建立以來至三十八年間,大陸地區佛教團體所成立的佛教圖書館、佛經閱經處等,以開放閱覽為主要的目的,讀者或限定內部成員,或不拘社會大眾,具有「準圖書館」的功能者,即可視之。至於同一時期臺灣地區的佛教圖書館,則同樣以此定義視之。

        三、現代佛教圖書館:凡佛教團體或個人所興辦,並以佛學研究或社會教化為其主要目的者,即可視之。又基於前述之目的,是故齊全的佛教類圖書,應為現代佛教圖書館的館藏特色。換言之,若屬於佛教團體所興辦的一般教育學校之圖書館,或醫學圖書館、兒童圖書館乃至一般性公共圖書館等,因其館藏內容並非以佛教類資料為主,故均不能視之。

        (7)佛經流通處:

        大乘佛經的一般結構中,最後一部分通稱為「流通分」,內容常為勸發佛弟子要多書寫、誦持這部佛經;是故專門出售或贈送佛教經書之處,在中國即被稱為流通處。而近代大部分的流通處,同時也經營佛書出版的工作,所以並非屬於圖書館性質。

        (8)居士:

        原指皈依佛門的在家男子,或稱長者,亦指印度吠舍階級中之富豪。在我國,自古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而近代則泛稱一般在家的佛教徒為居士。(註23)

        (9)專門圖書館:

        依美國專門圖書館學會所下之定義:專門圖書館乃是私人、公司、會社、政府機關或其他任何團體所設置之圖書館或資料中心,其主要的宗旨是蒐集專門主題的資料,同時透過各種媒介和方法,為特定的讀者提供服務;大學中的科系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中的特殊主題部門,乃至國會圖書館,都可視為專門圖書館。(註24)

        (10)清規:

        指禪宗寺院組織規程及寺眾日常生活之規則。即禪家僧堂關於大眾行住坐臥等威儀所訂之僧制,為叢林眾僧所必須遵守之儀則。(註25)

        (11)視聽弘法:

        本論文所謂視聽弘法,係指藉製作佛教錄影帶、錄音帶、VCD、CD等各種有聲出版品,以發行、流通或借閱的方式,達到廣宣佛法為目的的種種相關活動而言。至於經由傳媒如廣播、無線、有限電視的弘法活動,則不包含在此定義之內。

        (12)視聽圖書館:

        乃指圖書館發展能配合人們對視覺性與聽覺性資料的訴求,而朝多元性的規

 

 

頁12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畫,並著重各種視聽媒體和設備的利用,以讓讀者大眾能夠由多種管道獲取不同形態的知識。(註26)

        (13)經錄:

        全稱「佛經目錄」,又稱「眾經目錄」、「一切經目錄」,指用來記載佛典的名稱、卷帙、譯撰者和有關事項的一類佛教典籍。內容包括佛典的名目卷部、譯撰的時地與人物、著錄狀況、繁略異同、存佚、偽妄、經旨大意,以及有關的表、詔、序、記等。(註27)

        (14)經藏:

        指古代寺院佛書的收藏處,猶如今日的佛教圖書館,又稱經庫、經堂、經閣、藏經閣、法寶殿、毘盧殿、一切經藏、修多羅藏、大藏經樓等。(註28)

        (15)資訊中心(Information Center)、資料中心(Documentation Center):

        所謂資訊中心,其主要任務是把蒐集來的資料,經過選擇,加以分析,使用作索引、提要、摘要、評論、彙編等方法,予以處理,存儲於記錄媒體中,利用機器以檢索,供應給需要的人。故其主要的功用,是供應由資料中濃縮和精練出來的訊息,而非供應記錄資料的實體,此與傳統圖書館的業務及功能,是稍有不同的。至於資料中心,其功能可說介於傳統圖書館和資訊中心之間,而與資訊中心的主要不同之處,僅是資料中心少作評論性的報導,也不解答研究上的實質問題。(註29)

        (16)道場:

        凡學佛者之修行場所,均可稱為道場。在臺灣,由於佛寺的命名有各種異稱,而且在家居士的學佛團體通常也有自己共修、聚會的場所,因此,「道場」意思所涵蓋的範圍,則就比寺院更加廣泛了,且已為臺灣佛教界普遍通行之術語。

        (17)藏主:

        於禪林寺院中,主掌經藏的職稱,又稱知藏、藏司,亦如今日的佛教圖書館館長一職。

 

 

頁13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註 釋


註1:黃維憲,變遷中臺省寺廟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市:五南,民79年),頁41-42。

註2:莊麗蘭,「臺灣的私立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7卷4期(民79年6月),頁26。

註3:內政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臺灣地區宗教團體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民82年),頁32-35。本書表22為「宗教團體辦理社會服務概況」的統計表,而關於圖書館的項目,位於33頁上方。

註4:釋自衍,「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況調查報告」,佛教圖書館館訊1期(民84年3月),頁2-11。

註5:莊麗蘭,「臺灣光復後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史」(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圖書文物組,碩士論文,民76年6月),頁196。

註6:楊鴻烈,歷史研究法(臺北市:華世,民64年),頁15-16。

註7:顧力仁,「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18、19合期(民87年6月),頁49-50。

註8:同前註,頁58。

註9:盧荷生,中國圖書館事業史(臺北市:文史哲,民75年),頁6。

註10Allen Rubin and Earl Babbie 合著;趙碧華、朱美珍合譯,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臺北市:雙葉書廊,民84年),頁317。

註11Paul J. Lavrakas 著;王昭正、朱瑞淵合譯,電話調查方法Telephone Survey Methods: Sampling, Selection, and Supervision),應用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方法系列叢書9(臺北市:弘智文化,民88年),頁23-25。

註12: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十三版(臺北市:東華,民78年),頁83。

註13回歸蓮花的故鄉,2000年一版(臺南市:和裕,民89年),頁149-166。

註14Jana Bradley,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Qualitative

 

 

頁14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07)

Research,” The Library Quarterly 63:4 (October 1993): 438.

註15Raya Fidel, “Qualitative Method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5:3 (1993): 222.

註16:歐用生,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民78年),頁3。

註17Michael Quinn Patton 著;吳芝儀、李奉儒合譯,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縣:桂冠,民84年),頁227-230。

註18:同註10,頁354。

註19: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民85年),頁148。

註20:同註17,頁135。

註21:「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第1冊(高雄市:佛光,民77年),頁893。

註22:許令華,我國科技性專門圖書館與其母機構關係之研究(臺北市:漢美,民79年),頁10。

註23:「居士」,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5冊(臺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民83年),頁2749。

註24:王景鴻,「專門圖書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中冊(臺北市:漢美,民84年),頁1363。

註25:「清規」,佛光大辭典,第5冊(高雄市:佛光,民77年),頁4672。

註26:林麗娟,「視聽圖書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中冊(臺北市:漢美,民84年),頁1330。

註27:陳士強,佛典精解(臺北市:建宏,民84年),頁3。

註28:「經藏」,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8冊(臺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民83年),頁4784。

註29:王璞,「消息中心和消息科學」,教育資料科學5卷3期(民62年3月),頁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