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庭 嘉

 

 齋教(齋堂)起源:由佛教支派產生,又稱齋門,又稱是在家佛教,屬於佛教優婆塞、優婆夷之在家二眾。設教所在稱為齋堂不稱寺院,有龍華、金幢、先天三派之別。信徒均素食稱食菜,又曰持齋,不穿僧衣,又不圓顱,在市井營生,以俗人身份維持佛教,除先天派遵守獨身外除其二派婚姻自由。查齋教各派均有傳入其起源者,據傳:梁武帝時代,菩提達摩由印度渡來中國傳教,為禪宗初祖,傳至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將此一偈,夜半接受五祖弘忍衣鉢,避同師神秀之難,逃隱漁家四載,從事行商佈教,後住韶州曹溪,發揮禪風。南嶽懷讓傳其衣鉢,馬祖道一接之,其時士庶僧道皈依者頗多,因此在家佛教,承傳六祖行商中,自濟化他之大乘佛教精神,所以有齋教之由來。

 齋教之信徒:其持齋修行者,有四種於下:(1)受戒者:畢生素食俗稱食長齋。(2)信戒者:朔望日即農曆初一、十五,或三六九日素食又曰花齋。(3)祈安者祈願中素食。(4)信心者:每朝素食

 

 

364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稱半齋,俗稱食早齋。

 

一、龍華派教門

 龍華教開祖姓羅諱因,別號清庵,法號普仁,明英宗正統七年十二月初一,生於山東省菜州府即墨縣猪尾城,二十八歲皈依臨濟宗,拜無際明為師,僧名悟空真惠,據所著五部經,係苦功悟道,在洞中念佛八年,研究金剛經三年,諸方參學二年,計十三年苦心,遂徹底大覺,後至路靈山傳齋教,明嘉靖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歿,在世八十六年,其教當時人稱為羅祖教,傳其女時稱為羅廣女教,其後又稱機留女教,因其門下頗多,教派至盛。龍華派第二祖,姓殷名繼南,法號普能,開祖羅因滅後十三年,明嘉靖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生於浙江省處州府縉雲縣虎頭山,三歲母死,七歲父喪,孤苦無依,靠叔母撫育,後為牧童,賦性優異,嗜好讀書,談話中常引用聖人口語,叔母喜之,不顧貧寒,出貲就讀書,不幸叔母死,中途廢學,其後與叔同入金沙寺,拜本空為師,時十一歲,不久因故被逐出寺,徬徨流離,自思無處棲身,留世何益,不如死之了局,彼時:遇永豐里打銀匠丁予,見繼南悄然,容貌非凡,仔細問之,知其故,帶回家,學習打銀業,丁予乃龍華派信眾,法號普慎,有時帶繼南聽彼師盧本師普僧說法,師係羅因門徒,嘉靖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繼南年十五歲時,皈依龍華派,為盧本師授戒,典禮時,盧本師讚曰:「這個無為,諸佛不滅,能了虛空,閻羅亦懼。」是時繼南亦偈曰:「先選山東萊州府,翻身又

 

 

365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到虎頭山,六年苦行遭魔難,雙林說法度群迷。」繼南與盧本師問答後,承認繼南是開祖羅因轉世,於是盧本師反為繼南之弟子,尊繼南為龍華派導師,頗博信賴,努力宣教,其教稱謂無極正派。當時官憲,認為邪教,極力禁止。萬曆四年率弟子登天台山,官憲探知,逃歸縉雲,然信心不滅,尤極力集眾宣教,信徒有三千七百名,官憲再以妖言惑眾罪,捕送處州府,禁錮獄中六年,萬曆十年處死,臨死偈曰:「將頭臨白刃,猶是斬春風,智不對愚訴,如刀劈水聲。」據三祖行腳因由寶卷二祖普能生前著述之經典如下:(1)聖論寶卷(失傳)。(2)天經(讚天之詩歌,現編入龍華正教科儀)。(3)結經(凡誦經最後誦念之經同前)。(4)直指口訣歌(以禪理為歌頌)。(5)懇切(嘆世歌嘆人生無常之歌)。龍華派第三祖,姓姚名文,或云文字,法號普善,道號鏡山,萬曆六年三月十九日,生於浙江省盧州府慶元縣,生後五年間未發一言,二祖滅後始開言,後世認為二祖轉世,因母持齋,不食腥物,有善根,家貧養鴨為業,見鴨食蟲傷心曰:「蠢動謂飛皆有佛性」,何忍見殺生,乃別求他業,途憇於準提寺,偶傍有一道者,勸皈依龍華派,後經營饅頭商三年,夜就師參禪,豁然大悟,爾後諸方訪道,努力傳教,創設靈山正派道場,教勢大振,崇禎末年,明清之爭,波及浙江省,為楊鼎鄉所殺,並沒收龍華派財產,時明唐王隆武元年五月初九,姚與羅殷兩祖,共稱龍華派三祖,又稱三公。

 龍華派傳入臺灣;據連雅堂著「臺灣通史」云:「乾隆末年白蓮教作亂」,蔓延四省,用兵

 

 

366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數載,諂毀天下齋堂,時郡治(臺南)檨仔林有龍華派,聚徒授經,「乃改培英書院」,查閱臺南德化堂之手抄:乾隆三十年二月十九日設齋堂於安平鎮效忠里,海頭李普通之家,稱為化善堂,此是龍華派在臺灣之開始,又載有開化堂被廢,其他並無明載,是檨仔林之果有齋堂否,無由得知,惟被毀兩字,可知是開化堂無疑。另據許林太空手抄,嘉慶二年福建仙遊人,漢陽堂派盧德成法號普濤,來臺傳教,駐錫臺南八年,其高足謝普爵是龍華派最初來臺傳教之人。嘉慶九年普濤將其堂務交與普爵,自己歸省就漢陽堂副勅(最高者稱為總勅),不幸中途病歿,於是其從普爵繼位,稱為空空,兼為副勅總覽臺灣漢陽堂之龍華派佛徒,其後門人輩出,就各地建設齋堂,道光十四年另建德化堂於臺南市柱仔行街(今市街改為府前路),其歷代之掌教人列入於下:第一代謝普爵,第二代普極,第三代普能,第四代劉普璋,第五代普旨,第六代普豐,第七代陳普燃,第八代劉普垣(女),第九代洪普緒,第十代劉普砃。(以上臺灣龍華派系統)

 龍華派之經典教義:該派因羅祖嗣法臨濟宗,對佛教經典有所因依,然以別立齋教,故另有正依經典如下:(1)羅祖五部經(六卷)內分:苦功悟道一卷,嘆世無為一卷,破邪顯正二卷,正信除疑一卷,泰山不動一卷。(2)五部經補註開法心要(十六卷)。(3)明宗教義經(二卷)。(4)龍華之會性命門教(二卷)。(5)龍華正教科儀(二卷)。

 諸經典中,羅祖五部經最為重要,是羅因晚年被翰林學士楊明谷補去,投在京師監獄時所著

 

 

367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大略是解釋佛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雜以儒道兩教思想,其發揮精神者,可說是明宗教義經,就「孝」「義」各分九品,一方提倡倫理,對父母盡孝道,報答生育恩德,另一方顯揚龍華教理,其外經典多綜合儒道釋三教之思想。

 階級與祭儀:龍教之儀式,外觀上不同佛教沙門,其實各有其儀式,在龍華派者,正堂奉祀觀世音菩薩,長案下案「羅殷姚」三祖之座位,稱曰:「三公椅」,下棹,一對燭臺,一個香爐,兩傍挾排木鼓,引磬,觀世音正對祀韋陀天。門徒拜,行四趨拜五叩首,初入門者,皈依授五戒,後由師傳授二十八字內經持誦。門徒階級,分為:空空、太空、清虛、四偈、大引、小引、三乘、大乘、小乘等之九品。初入門領小乘,以後逐漸進級,空空為最上級,是承該派傳燈掌教。現在臺灣龍華派無空空級位,慨由太空級代掌,祭佛開法會,稱曰:「辦供」,期日有一定,又有「遇公場」「坐法船」儀式,規模頗大,常時不開,多酌力舉辦,另有佛徒入門並進級儀式,均甚莊嚴。其「辦供」儀式,係據「龍華正教科儀」舉行,次序是採用禪修養法,配合道家神仙道。修煉精氣神為宗旨,含有性命雙修,煉金丹三廻九轉之工失。

 

二、金幢派教門

 金幢派:開祖王佐塘,道號太虛,又號普明,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初八,生於直隸永平府順聖縣石佛口,長皈依龍華派,該派開祖羅因滅度後,其子佛正,其女佛廣(又稱機留女),

 

 

368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繼父志掌教,在直隸管灣縣,教始改龍華。佐塘初意娶羅機留女為室,被其拒絕,故娶機留女之子弟鄭氏為室。同時離開羅師父,往管稟州從孫祖師,孫師亦龍華佛徒,是時聲教頗高,萬曆六年,佐塘開悟心地,通徹三廻九轉真理,著經十二部及九蓮經一部。因此萬曆十年孫氏讓佐塘為領袖,教勢頓興,遂脫離龍華而獨立開創設金幢教派,萬曆二十八年,得神宗皇帝信仰,建八十一所齋堂,同時收董應亮為徒。應亮又稱住世,道號普光,頗得力,共振宗風,萬曆四十年,佐塘自下浙江、宗徽巡教,度眾多人,其後高懸皇極旗,街中鳴鑼勸人皈依,御史捕之下獄,萬曆四十六年,在獄中付法董應亮,萬曆四十七年,因佐塘姪女青鸞是正宮皇后,外戚關係赦免,崇禎二年圓寂,壽六十六歲。

 二祖董應亮,北平城外永平城人,萬曆十年六月初一,誕生,自幼失怙,伯母以其容貌似女,命其女裝,改名青草,賣於嚴州府李家為婢,李女玉英,素奉龍華教,應亮為之感化,曾閱讀羅祖五部經,後為友人常少松勸誘,轉奉金幢教,開祖王佐塘頗器重之,應亮與李玉英結婚後,萬曆四十七年王佐塘出獄,被派南下傳教,駐在蘇州度張天祥、葉鄔,至溫州於平陽縣海邊,化度寧海孝戶人蔡文舉,後人稱之蔡阿公,文舉販乾魚業,約若乾魚魺落水能鬪當皈依,試之果驗,遂歸為徒,天啟二年方舉奉命,到福建蒲田縣南門外蔡宅鄉,創建「樹德堂」,為傳入福建之始,宣揚齋教,自崇禎二年起,每年二次上北謁祖,獻納米銀於祖堂,至崇禎十年,前後十八次

 

 

369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有鄉次值考期,眾舉子上京,途遇猛虎截路,紛紛逃命,悉文舉到,進前問虎何截路,是否請皈依,虎點頭,為虎皈依,虎善謝之歸山,眾舉子見狀發起信心,盡歸門下。

 崇禎二年開祖王佐塘未死前在危篤時,董應亮到訊急還北京,佐塘已死,應亮之徒王祖亮等,稱祖佐塘遺命,擁應亮為二祖管理玄堂。常少松不服,應亮以轉說服之,並制服其徒屬。崇禎八年白蓮教反亂,本派亦蒙難,頭領二十人被處死,六人流刑,一百人被禁錮。崇禎十年,東閣學士蔡國用等十餘名之奏請,遂判應亮磔刑,時六月十六日,壽五十六歲。二祖處刑後其徒九幹十八枝頭領,或處決或逃亡。僅存李玉英及其長女二人,避難他鄉,困於客店,缺乏銀項,不得已將董應亮之遺扇估價銀三百兩,懸於店前出售,蒲田蔡文舉得訊急同王祖亮趕到,尋不見李師母,一日偶過店前,見其售扇,有偈語:「此扇竹為根本,形容六月當天,搖動法輪常轉,展開法界三千,秋日思君去世,冬來意不牽纒,不是夙世前緣,怎得來春相見」,遂請相見,李玉英鬢角一簇白毛,認為師母,各訴情由,為蔡王兩人保護南下江蘇傳教,自此金幢派上下傳承以扇為憑。因是蔡文舉頗受師母器重,任為福建頭領,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病歿,享壽七十一歲。另有翁文峰者,係蔡文舉之徒,富文學,將開祖王佐塘著懸華寶懺三部擅改為五部,被師責罵,董祖應亮在世中,得其許准與師分開,別立教派。

 金幢派傳入臺灣,據臺灣誌載:道光初年,蔡文舉之派下蔡權來臺傳教,在臺南創建慎德堂

 

 

370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同時又建慎齋堂。另有翁文峰派下,亦隨蔡權之後來臺南傳教,創建西華堂,同傳金幢教,然據慎德堂、西華堂各有石碑記載,該兩堂在道光年間以前,規模甚小,未公開傳教,或因兩堂之派下傳錯,關此何者屬實待考。

 金幢派之經典教義:金幢派之正依經典於下:(1)懸華寶懺(西來集)三卷。(2)九蓮經四卷。(3)鑰匙經六卷。(4)多羅經九卷。(5)十五件法寶一卷。(6)五四派法寶二卷。(7)五空還源二卷。(8)皇極收圓三卷。(9)圓滿寶懺八卷。(10)證明來路(皈依文)一卷。(11)覽心鏡一卷。(12)機理真言一卷。(13)收殯經一卷。(14)闡道機一卷。(15)九關經一卷。以上諸經典所宗教義,係綜合佛道儒三教之思想,對於神仙道煉精氣神,特為提倡。階級與祭儀:前堂奉祀觀世音菩薩,長案奉祀三官大帝,下棹燭臺一對,香爐一個,後堂稱家鄉,奉祀教祖繪相,門徒禮拜合掌左姆指與右姆指,左善右惡,善指壓惡指,行拜跪禮,五體投地,鼻對雙覆掌中間,稱青龍投玉井,八卦護金剛,朝夕禮拜奉香茶,誦「茶懺」求懺悔。初入門皈依授戒後,由師傳授內經三十六字持誦。門徒階級分為:上恩、叔公、管前、本管、首領、船頭、會首、護法、眾生等九級。初入門者稱眾生,上恩為最上級。祭佛法會稱「辦供」,期日一定。另有依照多羅經所列祭儀,開三乘九品法會,等於龍華派「過公場」法會,大同少異。

 

 

371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三、先天派教門

 先天派據傳:開祖黃九祖,江西饒西州府人,生於康熙年間,長得法,佛教禪宗,在鄱陽湖一帶傳教,後來其派下徐吉南,道號還無,楊守一道號還虛。兩人於乾隆年間,在四川省建西華堂傳先天派。或有謂徐楊即先天派開祖,乾隆五十八年,因白蓮教作亂,遷到上海盛觀亭,後傳至福建,嗣法林金祖,或謂林金元,其派下黃昌成,咸豐十一年,由福建來臺灣傳教,創建報恩堂於臺南右營埔,又有同派李昌晋來臺,對嘉義以北傳教頗盡力,臺灣由黃昌成掌教於中南部,李昌晋掌教於中北部,兩者係是白蓮教殘存門徒,避難於臺灣生枝發葉,設齋堂於全省各地。

 先天派之經典與教義,對傳教其正依經典於下:(1)玉皇心印經一卷。(2)破邪宗旨一卷。(3)八字覺源一卷。(4)日用表、三九表、大梵王經各一卷。以上諸經典所示教義,係綜合釋道儒三教思想,尤對神仙道煉精氣神之修養法,特為重視。階級與祭儀:齋堂祀觀世音菩薩,長案正中置一盞燈火稱老母火,棹上置一盛清水淨瓶於燈火下,表示火在上,而水在下,燭臺一對,香爐一個,各配合道意。門徒禮拜用結指手,又稱兩儀手,兩姆指包於掌內,行跪拜禮,朝夕禮拜,念日用表,或三九表,求懺悔。初入門皈依者,傳授內經三十六字持誦。後鑒其誠意在佛前拈鬮得准,由師授以修行要訣九節工夫。門徒階級:分為師位、十地、頂航、保恩、引恩、引恩、證恩、天恩、眾人等八級。初入門者稱眾生,師位最高級,現在臺灣各先天派齋堂領證因以上者頗少,祭佛開

 

 

372

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法會稱「辦供」,以領天恩以上者為主祭,讀「禮文」,並上表文,祈佛垂憐,加護佛徒,脫離惡業,早登佛果。

 

 

編輯旨趣 臺灣佛教漫談 臺灣佛教史 東臺灣宗教視察紀要 明末清初的臺灣佛教
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 回顧臺灣佛教 了解臺灣佛教的線索 一九五〇年代臺灣佛教 今日臺灣的佛教
日產寺院之變遷 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 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 清代臺灣之佛教寺廟 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臺南古剎彌陀寺 北園別館與開元寺 夢蝶園改稱法華寺年代考 蔣允焄擴建法華寺 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