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妙法師》

菩妙法師,俗名劉雄。高雄縣人氏,1921年生。16歲時禮台南竹溪寺一淨和尚披度出家,法名悟全,號菩妙。 1955年於台中寶覺寺受具足戒,曾於大崗山禁足3年間完全不下山,專心修持,並在埔里觀音山和楠梓慈雲寺 閉關3年,專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不斷,深通念佛三昧。

1964年高雄元亨寺住持林張枝居士,因體弱無法料理寺務,乃由林金枝、賴源海延聘菩妙法師繼任住持,並於 當年8月15日中秋節舉行晉山大典。元亨寺在1973年重建大雄寶殿時,挖掘出乾隆37年(1772)石碑一塊,距 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碑中記載本寺曾於光緒17年(1891)毀於祝融,後經多次變遷,始從山麓遷移至現址 (舊殿址),改寺名為元亨寺。1926年住持頒吉法師商請地方善信集資重建,額署「打鼓岩」。而今高雄的鼓 山區舊稱打鼓岩。

根據史科記載,元亨寺乃清乾隆8年(1743)由經元大師所建,時稱「元興寺」。而據乾隆37年石碑所載, 「第一代住持參公、二代成公、四代香公」等記載之推算,從第一代算起,元亨寺的歷史至少300年以上。

菩妙法師晉山之後,預備以三個計畫來宏揚法務:一、成立念佛會,二、重建大雄寶殿,三、創辦佛學院。

在修持上,菩妙法師開示學人首重老實修行,並倡導念佛法門,其任內經常禮請高僧大德定期舉辦講經法會。 由於法務日漸繁忙,住眾信眾日益增多,法師乃於1973年開始重建大雄寶殿,工程歷時十餘年,於1984年竣工 ,在舉行落成典禮後,起建彌陀佛七連續49天,每位法師主持七天,並開示念佛法門、修持要義,可說是台灣 首次最長的佛七法會。

在文化教育方面,法師更集聚多方信士,倡譯南傳大藏經十冊,聘請吳老擇居士擔任漢譯工作,是台灣佛教史 上第一部《漢譯南傳大藏經》,已出版流通。一九八 年「慈人文教基金會」成立,由菩妙法師擔任董事長, 隨即展開會務,創辦佛學院、夜間佛學研習班、週日兒童班、成人週日學佛班等,至此菩妙法師初晉山時所立 下的三大心願終於全部完成。

法師在擔任高雄市佛教分會理事長任內,積極推動會務,配合政府政策,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獲高雄市 政府獎勵和肯定,受頒全國全體教忠教孝績優團體獎,並籌劃購置永久會館,為募化而舉辦法會等活動,最後 不足之數由菩妙法師全額補足,終於實現了一百五十坪的佛教會館作為推展法務之永久會址。

菩妙法師在興辦教育、文化、慈善公益事業上卓有佳績,曾獲頒「八德獎」,並蒙李總統召見嘉勉,其所領導 的「慈仁文教基金會」1994年經教育部推薦,從四百六十八個基金會脫穎而出,成為十名績優單位之一。

菩妙法師一生淡泊名利,持戒精嚴,專修淨土,老實念佛,處事謙和,深得人望,在高雄乃至南台灣地區素有 清譽,為時人所敬重。